我在中央红军长征渡口

田园牧歌

<p class="ql-block">  90年前,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p><p class="ql-block"> 90年前,于都河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的渡口。</p><p class="ql-block"> 90年后的十月,我来到了于都县,车从长征大桥驶过,直往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广场进发。</p><p class="ql-block"> 走进中央红军长征纪念园,入口耸立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主题雕塑,正面主题为"渡河出发",体现了当年中央红军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的情景。背面主题为"依依惜别",体现的是当年于都人民依依不舍地送别出征战士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我伫立群雕前,吟诵从长征组歌告别》:“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p> <p class="ql-block">我举目望去,看见高耸入云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愈往前走,纪念碑愈显得高大壮观。碑身为双帆船造型,象征着中央红军从此扬帆出征。碑座上的三幅巨型浮雕,分别以“集结于都”“渡河出发”“倾情奉献”为主题,展现的是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向于都地域换防集结、苏区人民牵手惜别、红军革命为民的动人场景。</p><p class="ql-block">碑座左边为陆定一手书《长征歌》第一首“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古陂新田打胜仗。”右边为叶剑英1962年为缅怀当年赣南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写的诗“红军抗日事长征,夜渡于都溅溅鸣,梁上伯坚来击筑,荆卿豪气渐离情”。</p><p class="ql-block"> 广场地上是红军长征的示意图,红色箭头所指之处就象一根舒展的红飘带。</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长征示意图上,仰望纪念碑,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央红军长征的镜头在眼前一一晃过。 </p><p class="ql-block"> 于都河畔矗立一块石头,刻有杨成武手书“长征渡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各军团集结于于都县。红军在400多米宽的于都河上的20个渡口上架起了5座浮桥。10月18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首长就是从东门外的渡口走过浮桥的,所以,这里被称为“长征第一渡口”。当地老百姓为支持红军架设浮桥,纷纷捐献家里的门板,出现了“家家只有门框没有门板”的景象,有一位曾姓的老农不仅捐了门板,还送来了寿材板给红军。</p><p class="ql-block">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在长征渡口,我又吟诵起长征组歌。</p> <p class="ql-block">  当年,于都人民为支援红军长征,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块板,送去架浮桥;最后一个儿,送去上战场。得知于都人民的倾情奉献,中央红军胜利突围后,周恩来称赞:“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 在“长征源”石头的背后,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张张图片,一件件文史资料,一个个文物,向人们诠释着红军长征的密码,讲述长征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中央红军从这里出发,集结了8、6万人,其中有5万多赣南子弟,突破湘江后只有3万多人。</p><p class="ql-block"> 长征只有目标,却没有归期;长征是悲壮之旅、英雄之举!</p><p class="ql-block"> 走进展览馆,展柜里一幅刊登在《红色中华》上的漫画吸引游客仔细端详。漫画描绘的是一位叫杨荣显的老人为了支援红军、支持革命,将8个儿子送上前线,最后全部战死沙场的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  叶坪镇黄沙村华屋的17名青年参加红军长征,临行前,每人在后山栽下一棵松树。可是,一次远征再也没有回来了,17棵青松化为17名红军战士,化为17座英雄丰碑。</p><p class="ql-block"> 有一位母亲,将自己儿子送去参加红军,儿子随军长征后,这位母亲每晚在家门口挂着马灯,迎接归来的儿子,年复一年,始终不见儿子归来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于都县车溪乡坝脑村段桂秀新婚不久,丈夫便参加红军踏上长征路。为了一句“等我回来”,段桂秀信守一生,直到2019年,已经百岁的她在烈士英名墙上找到了丈夫王金长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  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一幅由80双草鞋拼成的中国地图十分引人注目。90年前,为了让红军安全渡过于都河,于都人民在全力协助红军架设浮桥的同时,苏区人民连夜打20余万双草鞋。</p> <p class="ql-block">  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里,收藏了一双与众不同的“绣球草鞋”。这双草鞋的主人是1934年从于都出发参加长征的谢志坚,草鞋是春秀姑娘特意给他做的,鼓励他胜利归来。他珍藏着这双草鞋,只是在渡金沙冮和大渡河时穿过。他带着这双草鞋,终于在分别将近18年的1951年,辗转回到于都去找春秀。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乡亲们告诉他,红军走后不久,春秀就被敌人杀害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走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站在长征渡口,心潮随于都河水碧波荡漾:90年前的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我站在长征渡口,问天问地问山河:“红军长征为什么能够胜利?”答案就是,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