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梵高-沉浸于光影之中

晓羽心晴

<p class="ql-block">遇见梵高-沉浸于光影艺术展于2024年11月20日至2025年2月23日在南京市秦淮区来凤街菱角市66号国创园遇见博物馆展出,59元的门票很亲民,而太太早早的就订了早鸟票只要29元,太值啦!听说美国的展要50美金。</p><p class="ql-block">‍还是第一次来到遇见博物馆,不起眼的馆门融在国创园内,没有导航还一下子找不到呢,</p><p class="ql-block">‍进了展厅,一下就被星空的靛蓝所包裹,整个背景都是梵高的星月夜,在这特有的梵高蓝氛围中,开始了解梵高的一生和他最具影响力的作品。</p><p class="ql-block">‍随后展厅变幻出明亮的黄,从黄房子到向日葵,置身于黄色之间,体会画家作品的意境,在画家的卧室里感受梵高的色彩灵感的来源,在街角处让整个人融入画面。</p><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光影室,三十分钟,六面都是变幻的画面,极具艺术感的动画画面与配乐,让人完全沉浸在梵高的作品中!</p><p class="ql-block">‍在此不禁感叹于现代光影艺术的展现技术!还有微喷画,平面上也能展现油画立体的层次细节,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爱好者与看真迹相差无几,这让我想起在美国国家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伦敦大英博物馆、悉尼、墨尔本的博物馆都欣赏过梵高的真迹,每个馆也只有很少的几幅,我太太在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排队因限制人数而没能进去的遗憾,虽然这个展没有真迹,但现代光影技术更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微喷技术颇具再现感,展览系统介绍画家的一生,集中展现<span style="font-size:18px;">梵高的149幅作品,</span>并用了第一人称的视角娓娓道来梵高的创作历程和灵感,对于我们认识梵高、欣赏梵高的画作提供了全新的方式。</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1896年,这里曾是江南铸造银元制钱总局。1929年是度量衡制造所,新中国成立后的1959年,这里是南京第二机床厂。</p> <p class="ql-block">遇见博物馆品牌隶属于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是由文化央企紫荆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国家文物局直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支持指导,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国文化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联合投资的文化艺术机构。目前,遇见博物馆在全国设有6座国际认证标准、具备恒温恒湿环境控制系统及无紫外线照明系统的场馆,分别是北京798馆、北京银泰馆、上海静安馆、成都馆、南京馆和杭州馆。</p><p class="ql-block">以构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为宗旨,遇见博物馆与上百家海内外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包括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意大利翁布里亚国家美术馆、英国曼彻斯特博物馆、西班牙马拉加毕加索故居博物馆、西班牙巴塞罗那埃及博物馆等世界知名博物馆,法国夏加尔基金会、捷克慕夏基金会等艺术家基金会,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诺曼底绘画协会、西班牙雷乌斯高迪中心、意大利圣路加国家美术学院、比利时根特大学等海外机构,中央美术学院、常沙娜敦煌图案研究设计工作室等国内权威文化机构。</p><p class="ql-block">以助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实现艺术教育的全民普及目标,遇见博物馆举办了数十场文化艺术展览,包括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毕加索、莫奈、梵高、夏加尔等大师真迹展,古埃及木乃伊文物展,凱斯•哈林、安迪•沃霍尔等艺术家波普艺术展。此外为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遇见博物馆自主成功研发了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p><p class="ql-block">从古老文明到当代艺术,从大师真迹到数字科技,链接全球,遇见博物馆每年为百万大众奉献世界优秀文化。</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荷兰后印象派代表画家,他深深影响了20世纪西方艺术的发展,尤其是野兽主义、表现主义和抽象表现主义。在他短暂的艺术生涯中,凭借敏锐的感知力、对生命的热情,他留下了两干多幅作品,创作力惊人。天才梵高的故事至今仍在不断激发无数创作者的灵感。</p><p class="ql-block">「遇见梵高 沉浸光影艺术展」以149幅梵高经典作品为创作背景,用数字多媒体的技术渲染与声、光、影的精湛呈现,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极致视觉体验的梵高作品空间。从阳光明媚的风景到迷人沉醉的夜景,从乡间劳动者到田野盛开的花朵、参天大树,从他的肖像画到静物画。梵高那些焕发生命力的大师之作,经过流光溢彩的动画视效,笔触、色彩都更显活力。</p><p class="ql-block">该展览由国际知名艺术家团队担纲策划、制作。意大利艺术家、导演马西米利亚诺•西卡尔迪(Massimiliano Siccard)担任艺术与视觉总监,他的作品曾在巴黎俘获超过200万观众,并在Netflx的《艾米丽在巴黎》中出现;意大利艺术家、音乐家卢卡•隆戈巴迪(LucaLongobard)想任数码与声音总监,作为法国光之博物馆(L’Atelier des Lumieres)御用音乐创作人,曾为多部芭蕾舞剧和电影作曲。他们合作的梵高沉浸光影艺术展自2020年陆续在法国、美国与加拿大的超过20个城市进行火热巡展,均获得巨大成功。</p> <p class="ql-block">序章:成为画家</p><p class="ql-block">我的父亲是一位严苛的新教物师,我的母亲则是一位控制欲较强的人,我和家人在荷兰过着安静祥和的生活,但是他们的性格或多或少地影响并渗透了我的绘画。刚开始,我画的人物脸上没有太多表情与笑容,他们的眼神后面总有一些空寂。我看到人们都在工作,但不管是在织布机旁还是在田地里,他们似乎都不带情绪,眼前所做仿佛只是一项任务。</p><p class="ql-block">随着一道黑暗中燃烧的烛光,不断翻页的圣经,之后,你们会跟我一起,看到我的第一幅巨作。一盏孤灯下,土豆散发一缕轻烟,五个农民的脸庞渐渐浮现,她们围在桌前吃着简陋的土豆主食。当我画的时候,我的眼前浮现出这32年我所见的数百张面孔,经历的数千个瞬间。我与这些特殊的模特们—乡村的农民朋友,成为了伙伴,逐渐拉近了距离。我需要琢磨,如何表现他们身上淳术的气息,体会他们之间的感情,作品完成后,我第一次有了成为画家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The Potato Eaters</p><p class="ql-block">吃土豆的人</p><p class="ql-block">(1885) 81.5 x 114.5 cm</p><p class="ql-block">Giclee Print艺术微喷收藏地: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讲解点位</p><p class="ql-block">AUDIO POINT</p><p class="ql-block">创作于梵高与父母住在纽南的时期,纽南是一个乡村小镇,是许多农民、工人和织布工的家园。在这一时期,梵高的作品受到荷兰画派以及伦勃朗等画家的影响,常用较为昏暗的大地色调。画面中的五个人物围坐在一张粗糙的木桌旁边,年轻的女人面前有一大盘热气腾腾的土豆,煤油灯发出昏暗的光照亮了整个场景,表现出这里的简朴与清贫,也凸显了宁静的氛围。</p><p class="ql-block">人物之间几乎没有交流,日常的辛劳都体现在画中人物的脸上。梵高并没有看到过他们在一起时的样子,群组的构图是由单幅习作转换而来的,所以《吃士豆的人》也有许多版本,这一幅仿制的原作为最终版本,也是最自然且完整的。梵高有许多信件都在专门阐释这幅画,并在两年后依然认为“在纽南创作的那幅描绘农民们正在吃土豆的油画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棒的!”同时,他声称绘画创作需要“意志力、感觉、激情和爱”,而不是精明的技巧。梵高想要描绘农民的真实面目,选择了未加美化的模特,《吃土豆的人》也因此具有了宣言式的地位—每日的辛劳在人们身上留下标记,这或许是丑陋的、粗糙的,但却是真实的。从现代精神中诞生的画作如果想要赋予时代一个典型的阐释,就必须强调这些事实。</p> <p class="ql-block">6 1887”</p><p class="ql-block">来自日本的启发</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巴黎教会了我如何更巧妙地运用色彩,那么目本则大大增进了我在绘画方面的造诣。1868年,江户时代落下了帷幕,日本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各式各样的日本器具大量涌入巴黎,其中一种被称为“浮世绘”的装饰工艺品和彩色印刷品尤为受欢迎。</p><p class="ql-block">1887年的秋天,我创作了几幅日式风格明显的画作。</p><p class="ql-block">“日本趣味”的尝试对我在色彩运用方面大有裨益,我第一次大面积使用了明亮的纯色。《日本趣味:花魁》这样的作品看起来或许与我其他风格更浓厚的作品大相径庭,但你只要仔细观察它们,就能从中发现它们是《黄房子》、《鸢尾花》和《星月夜》的雏形。我丝毫不想掩饰自己对浮世绘风格的喜爱,在与弟弟的信中,我告诉他:“那些人说我们是光的画家,这是对我们的不了解,说我们喜欢浮世绘是对我们的看不起,浮世绘是我们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Japonisme: Courtesan</p><p class="ql-block">(after Eisen)</p><p class="ql-block">日本趣味:花魁(仿溪斋英泉)</p><p class="ql-block">(1887) 105 × 60.5 cm</p><p class="ql-block">Giclee Print艺术微喷收藏地: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讲解点位</p><p class="ql-block">AUDIO POINT</p><p class="ql-block">1858年之后的欧洲,尤其关注日本的文化艺术,而后逐渐形成了一股风潮,由日本进口的茶叶等的包装纸上经常印有浮世绘画作。浮世绘新颖的用色、线条、构图等也很快吸引了许多西方画家的注意,尤其是印象派。早在安特卫普时期,梵高就已经在他的墙壁上装饰当时流行的浮世绘印刷品了,这些反映日常生活的场景画被数以干计地廉价销售。在这些印刷品中,经常会出现葛饰北斋、安藤广重、喜多川歌鹰等画家的作品。这幅《花魁》临摹自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画家溪蒂英泉,溪斋英泉的原作是提奥的公司出版的《巴黎画报》日本专号的封面。通过临摹,梵高完善了对色彩的把控能力,依靠自己熟悉的对比效果,将未经调和的颜色大面积地并置起来,例如黄色挨着紫色、红色挨着绿色,从而实现彼此相邻的单色色块之间的全部效果。</p><p class="ql-block">这些完整的色彩丝毫不受光影的影响,充满了生动、喜悦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1887- 1888”</p><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这顶毛毡帽让我看上去像行走在巴黎街道上的一位绅士。</p><p class="ql-block">1887-1888年的冬天,我完成了这幅戴毛毡帽的自画像,这时我在巴黎已经待了将近两年。从画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我研究了点彩派画家的技术,并以我以自己的方式应用了它。我将笔触摆成不同的方向,在沿着头部轮廓的地方形成了一圈光环。1886年至1888年间,我给自己画了</p><p class="ql-block">27幅自画像,这一幅是我在巴黎最大胆的色彩实验之一。</p><p class="ql-block">毛毡帽也帮助了我以后彻夜在奥维尔的户外作画,那时,为了能够彻夜作画,我把蜡烛固定在帽檐上,我还要忍受着或炎热难耐或风吹雨打的天气,每天来到瓦兹河畔的麦田,这里有各种恼人的昆虫:苍蝇、蝉、黄蜂等。它们在眩目云层之下绕着我飞舞,发出的巨大声响,几近使我失聪………我只有在与提奥的信中诉说这种艰难:“当时我从一块画布表面上挑出近400只苍蝇。”不得不说,这些昆虫始终萦绕在我最后时刻的想象中。</p> <p class="ql-block">Self-Portrait with Grey Felt Hat</p><p class="ql-block">戴灰色毡帽的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887-1888) 44 x 37.5 cm</p><p class="ql-block">Giclee Print艺术微喷收藏地: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p><p class="ql-block">AUDIO POINT</p><p class="ql-block">自画像是梵高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完成这幅自画像时,他已经在巴黎待了将近两年,自画像中的自己戴着轮廓硬挺的灰色毡帽,展现出精致的城市生活形象。</p><p class="ql-block">1887年,点彩派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战略地位,而点彩派的主要发言人之一,保罗•西涅克,是梵高的好朋友。在这幅自画像中可以看出,梵高研究了点彩派的技术,并以自己的原创方式应用了它。短线条状的笔触按不同的方向排列,在画面的背景中形成了漩涡形态的光环,而在色彩的运用上,梵高将背景中的蓝色和橙色,胡须和眼睛中的红色和绿色这些互补色放在一起,这也是他在巴黎最大胆的色彩实验之一。</p> <p class="ql-block">The Yellow House</p><p class="ql-block">黄房子</p><p class="ql-block">1888</p><p class="ql-block">72 x 91.5 cm</p><p class="ql-block">Giclee Print艺术微喷</p><p class="ql-block">收藏地</p><p class="ql-block">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p><p class="ql-block">讲解点位</p><p class="ql-block">AUDIO POINT</p><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尔勒的居所—一位于阿尔勒拉马尔广场2号的房屋,因其外壁涂成了黄色,故被称为“黄房子”,著名的《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即是这里。在信中,梵高这样描述黄房子:“这座房屋在湛蓝的天空下的金色阳光里.…因为这些奇妙的色彩,这座黄色的房屋在阳光下,蓝色的天空显得无与伦比的清新,地面也都是黄色的。”阳光通过巨大的空隙流进了黑暗的屋内,整栋房子都好像发出了光亮,显得很有活力。梵高很早就向往一个由艺术家集体组成的乐园,并且希望在黄房子中建立“画家之家”,也邀请了他的朋友保罗•高更前来共同居住,它不仅是住所,更是带有乌托邦理想色彩的艺术家集体画室。黄房子在二战期间遭到严重毁坏,随后被拆除,现在在原址有一块牌子纪念它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1888”</p><p class="ql-block">黃色:幸福的感觉</p><p class="ql-block">1888年,为了迎接高更来阿尔勒,我画了一系列傲立在瓶中的向目葵,每幅画饱含着希望、期待以及承诺。</p><p class="ql-block">向日葵象征了我对高更的感情,我也告诉了弟弟提奥;</p><p class="ql-block">“我打算用一组画来装饰工作室,诚挚期待高更与我同住于此,没有什么比大朵大朵的向日葵更为合适。”为了效仿我喜爱的目本浮世绘作者互赠自画像的习惯,我把一帽赠与高更的自画像命名为《日本和尚》。可惜,因为对艺术的不同见解,我和他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打斗。我居然用剃刀割掉自i</p><p class="ql-block">己的左耳,高更被吓着了,他“逃”回了巴</p><p class="ql-block">黎。我在医院休养了很长时间,不仅为养伤,还因为医生认为我的精神开始出现异常。在这个时刻,我意识到我如果想要理解何以至此,我必须回到开始的时候,是什么促使我创造出这样的幸福,又摧毁了幸福。</p><p class="ql-block">Sall Life</p><p class="ql-block">12朵向日葵</p> <p class="ql-block">Still Life: vase with</p><p class="ql-block">Twelve Sunflowers</p><p class="ql-block">静物:花瓶中的</p><p class="ql-block">12朵向日葵</p><p class="ql-block">1888</p><p class="ql-block">92 x 72.5 cm</p><p class="ql-block">Giclee Print艺术微喷</p><p class="ql-block">收藏地</p><p class="ql-block">德国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p><p class="ql-block">梵高在1888-1889年间创作了一系列以向日葵为对象的静物画,画中向日葵的朵数不尽相同,有3朵的、5朵的、12朵的等等,该幅作品就是其中之一。这一系列的向日葵总体上呈现了盛放到凋谢的过程,画面中鲜亮的黄色使得这些作品产生了具有突破性的独特表现力。问日葵的创作一开始是为了迎接高更来到阿尔勒共创“画家之家”,而后变成了梵高的经典艺术标志之一,在他精神崩溃之后,曾在信中这样回忆这些作品:</p><p class="ql-block">“你知道,高更被它们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曾说:‘那是…⋯那是花。’你知道,画牡丹有让南,画蜀葵有科斯特,那向日葵呢,是的,画向日葵的就是我了。”</p><p class="ql-block">关于12朵向日葵,有两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创作于1888年8月,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绘画陈列馆,这幅复刻的是第二个版本,收藏于美国费城美术馆。两幅作品在构图上非常相似,绚丽的颜色把画面烘托得满怀激情,花蕊在相叠的点彩下呈现不同的色泽,花瓣突出且浑厚,背景与花瓶体现着肌理的粗糙美。黄色是幸福的象征,而在荷兰文化中,向日葵代表奉献和忠诚,通过描绘向日葵,梵高向世人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对友谊的珍视、对艺术的热情,同时表达了关于创建一种集成艺术作品的梦想。</p><p class="ql-block">在这个版本中,花瓶的上半部分运用黄色,下半部分运用较深的颜色,产生更强的对比。同时,中间部分相对光线更亮,两边的阴影更浓,塑造出凸起的三维立体感,花瓶也因此看起来更加光滑透亮。</p><p class="ql-block">就像以太阳为中心旋转的天空一般,在梵高的笔下,向日葵的布局也试图呈现由中心向周围旋转的运动感。每一朵向日葵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形状各异,并且表现出盛放、枯萎和濒临死亡等不同的生命阶段。</p><p class="ql-block">最左侧的一朵向日葵呈垂头的姿态,色彩上用较深的绿色来描绘,兼以褐色点缀,仿佛暗示着生命即将走向尽头。而最右侧的一朵正呈盛开状,花蕊的描绘选用了较为鲜艳的红色,表现了原始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在用色上,梵高使用了多种深浅不一的黄色,画面也因此呈现出独特的张力。</p> <p class="ql-block">在梵高的画室里</p> <p class="ql-block">Café Terrace at Night</p><p class="ql-block">夜间露天咖啡馆</p><p class="ql-block">(1888) 81 × 65.5 cm</p><p class="ql-block">Giclee Print艺术微喷</p><p class="ql-block">收藏地:荷兰奥特罗,克罗勒 •穆勒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梵高于1888年9月中旬在阿尔勒的论坛广场东北角创作了这幅作品,这也是他第一幅使用了星空背景的画作。画面采用漏斗状的透视,描绘了咖啡馆的室外景色,室内温暖而明亮的黄色灯光洒在屋外鹅卵石铺成的广场上,在深蓝色的夜空中,群星闪烁,宛如朵朵灿烂的灯花。画面色彩明丽,气氛温馨恬适,与他另一幅描绘咖啡馆室内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完成后,梵高给妹妹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热情:“这是一幅没有黑色的夜景画,只有美丽的蓝色、紫色和绿色,灯火通明的广场呈淡硫磺色和柠檬绿色。我非常喜欢晚上在现场画画,过去的人们习惯于在白天绘制素描稿子,然后在这之上进行绘画,但我发现直接在现场作画非常适合我。在黑暗中我可能会把蓝色当成绿色,把蓝紫色当成粉紫色,因为无法清楚地辨认出色调的本质。但这是摆脱传统黑夜的唯一方法,因为在黑夜中的光线暗淡、苍白,而事实上,仅仅一支蜡烛本身就能给我们带来最丰富的黄色和橙色。”</p> <p class="ql-block">观众可以融入画中</p> <p class="ql-block">“1888.12"</p><p class="ql-block">源于自然的惊喜和灵感</p><p class="ql-block">白天,我着迷于季节的变化,事实上,我很早就对大自然产生狂热且深厚的热爱。</p><p class="ql-block">1882年12月10日,我在海牙写信给弟弟提奥:“有时我如此渴望画风景,就像一个人徒步了很远需要提神一样,在整个大自然中,比如树木里,我仿佛看到了一种表情和灵魂。"</p><p class="ql-block">经历了1888年冬季的“劃耳事件”,我时常感到心烦意乱,不断出现神志不清的情绪动荡。橄榄树是普罗旺斯的特有植物,有着几百年的生命,在阳光折射中的颜色美丽无比,弯曲粗糙的树干,摇曳不安的枝叶,眼前不断变化的炫目景观如同我的精神状态一般变化莫测。而此时,只有作画的激励才能让我与自然保持一种联系,让我继续遵循着我所见的真实,缓解疾病与情感带来的折磨与痛苦。我再次写信给提奥:</p><p class="ql-block">“死亡、快乐和不快乐都是‘必要的、有用的和相对的’,即使面对让我崩溃和害怕的疾病,这种信念也不会动摇”。</p> <p class="ql-block">以阿尔皮勒山为背景的橄榄树</p> <p class="ql-block">“ 1888.09 ”</p><p class="ql-block">在美景中凝神</p><p class="ql-block">音画慢慢接近尾声,最后你们会停留在我的两幅画前。第一幅是《罗纳河上的星夜》,画于1888年9月的阿尔勒。这是一首我用色彩创作的交响乐,我用大片的黄色和绿色凸显出醒目的蓝色,让人望眼欲穿也无以得见那河流的尽头、土地的疆界以及天空的边缘。</p><p class="ql-block">与之相较的另一幅是《星月夜》,这是我在1889年6月,住进圣雷米的9个月后画的。人们说这里的主色调的蓝色漩涡为“梵高蓝”,硕大的螺旋星辰熠熠生辉,照亮了夜空,星星的存在感也大大增强。在最后的时期,我想用粗犷果敢的笔触涂抹那些星辰。</p><p class="ql-block">从荷兰,法国巴黎,阿尔勒到圣雷米,我的一生曲折起伏,只因我着迷那些色彩和主题。当你们看到那些梦幻旖旎的画,或许无法想象画家为此耗费的心血。加歇医生他说的很对,我的眼中只有两件事:人性和艺术。对我来说,艺术重于一切,我将在艺术中得到永生。</p> <p class="ql-block">The Starry Night</p><p class="ql-block">星月夜</p><p class="ql-block">1889</p><p class="ql-block">72 x 91.5 cm</p><p class="ql-block">Giclee Print艺术微喷</p><p class="ql-block">收藏地</p><p class="ql-block">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我在2024年的三月欣赏过真迹)</p><p class="ql-block">1889年5月,梵高的精神状态起伏很大,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病一次,于是自愿住进阿尔勒附近的圣雷米疗养院接受治疗。他的画风在此阶段趋向于表现主义,作品充满忧郁精神和悲剧性的幻觉,许多名作都诞生于这一时期,《星月夜》就是其中一幅。在这幅作品中,基于直接观察,同时融入想象、记忆和情感,梵高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充满运动和变化的星空,线条粗犷,以蓝色调为主,大大小小的星星在空中回旋,卷曲的漩涡状云朵蓝白交织,盘旋在一起,为整片天空增添了富有张力的动感,而前景中左侧黑绿色的柏树像是巨大的火焰,仿佛在回应星空。在整片星空之下,是正在沉睡的宁静村庄,动静结合,自由的时空感就这样产生了。画面并非用简单的线和面来表现物体,而是用点状笔触,让人想起点彩派的手法。在高度夸张变形的景色描绘和强烈的视觉对比中,体现了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与迷幻的主观世界。</p><p class="ql-block">柏树的枝叶在现实中虽然柔韧且力量微薄,但在梵高的笔下仿佛浓密的海藻,又如巨大的火舌,他赋予了柏树以丰富的想象,线条流畅且富有运动感。波浪形的枝叶让人不安,暗色调也带有某种阴沉之感,传达出画家内心的苦闷与忧郁,但它仿佛不屈地奋力伸展枝叶,直上云端,也暗示着在痛苦中的挣扎与奋斗。</p><p class="ql-block">据哥伦比亚大学天文物理学教授珍娜•莱文描述,画面中的该星体是金星。金星本身并不是很大,但因为离地球很近,所以在天空中看起来很大。星星闪烁的原因是湍流的空气,简单来说就是风。但我们无法看到风,所以只能通过摇曳的树叶或闪烁的星光捕捉风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Brilliance of art: Arles period</p><p class="ql-block">艺术璀璨:阿尔勒时期</p><p class="ql-block">“它具有最强烈的溢出感、活力感以及攻击般的激烈情感的特征,但却不曾有任何显示其脱离平衡状的地方。”</p><p class="ql-block">"reaturing overilowing vitality, aggressive force and strong emotions, it shows not any sign of being out of balance."</p><p class="ql-block">《亲爱的提奥》文森特•梵高</p><p class="ql-block">阿尔勒是梵高艺术生涯中最为璀璨的时期,大量代表作问世,每一辐都浸透着他鲜明的个性情感。在阿尔勒,梵高已经对色彩驾轻就熟,找到了比印象派更为纯粹的色彩。他有意识的回归到自己认识印象派以前的美学理念,但颜色的使用却愈发任性。例如再次关注到农民身上时,他的作品已不复过去的黯淡,反而带着耀眼强烈的光。高更的到来为梵高阿尔勒时期的创作添上了第二个高潮。他们一起作画,相互影响。阿尔勒时期,梵高最大的成就正是为后人所熟知的《向日葵》。</p> <p class="ql-block">The Red Vineyard</p><p class="ql-block">红色葡萄园</p><p class="ql-block">(1888) 75 x 93 cm</p><p class="ql-block">Giclee Print艺术微喷</p><p class="ql-block">收藏地: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红色葡萄园》创作于1888年11月,在1889年的布鲁塞尔“二十人展览会”(在比利时,与独立沙龙等同的组织)上展出,后来被比利时画家兼收藏家安娜 •波赫购买,这可能是梵高在世时卖出的唯——件作品。在阿尔勒期间,给弟弟提奥的信中,他写道:“星期天,我看到了一片颜色深得像红酒的葡萄田,落日的余晖将雨后的田野洒上了金黄和深红及暗紫色。”于是,《红色葡萄园》就这样诞生了。画面描绘了夕阳下葡萄园中的劳作活动,将透视的消失点拉得很远,劳动者在视线上铺展开来,整幅作品以红色和黄色为主色调,太阳用明亮鲜艳的黄色平涂,人物被用蓝色、绿色概括成一个剪影,与葡萄园斑驳的暖色和充满激情的笔触形成对比,浓缩在同一片绚烂的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Exploration of art: Dutch period</p><p class="ql-block">艺术探索:荷兰时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荷兰时期</span>梵高作品延续着荷兰画的传统,对农民画题材情有独独。深色调的背景、大地色系的厚重,用来表现农民生活中所背负的艰辛。这个时期梵高的代表作品有《吃土豆的人》《女人头像》《有三个瓶子和陶器的静物團》等。为了表达真实的农民,梵高團了几十福农民肖像的习作,他甚至乐于挑选手感粗鬆的带有某种特定花纹的纺织品来作画,因为光滑壁洁违背了农民的真实性。为了表达事物的本质,梵高认为可以完全不必在意作品是否完美再现了对象,一些透视的错误或颜色的不真实都是可以忽略的。</p> <p class="ql-block">置身于梵高的画风里</p> <p class="ql-block">沉浸于梵高化作的光影里</p> <p class="ql-block">完全的沉浸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