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泉州民俗是泉州人创造,并在闽南地区流行的文化现象,主要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命礼俗、信仰习俗等。以惠安女服饰、蟋埔女习俗、闹元宵习俗等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蟳埔女习俗。蟳埔女是福建“三大渔女”之一。她们身着“大裾衫、宽筒裤”,头发盘到脑后,绾成一个圆髻,用鲜花串成花环,绾髻中间插骨簪,保留了古代“骨针安发”的本意,俗称“簪花围”。蟳埔女习俗包括生产习俗、生活习俗和民间信仰等。有着“半夜出嫁”的婚俗,居住在蚝壳厝内,常年从事内海养殖和捕捉鱼虾,到市场摆摊卖海鲜等;最信仰海上女神妈祖,每年农历三月初九举行“妈祖巡香”,保留了传统的闽南风情。</p> <p class="ql-block">簪花围-蟳浦女头饰</p> <p class="ql-block">泉州闹元宵习俗。泉州闹元宵习俗源于中原,兴于唐宋,是泉州传统文化的大集萃。泉州闹元宵习俗以闹花灯和踩街两大活动为中心内容。闹花灯包括送灯、挂灯 、点灯、赏灯、游灯、抢灯活动 。泉州话“灯”和“丁”同音,闹花灯寓意“人丁兴旺 ”。踩街古称“妆人”,即化妆游行,有各种阵头、彩车和表演。元宵丸、润饼菜是闹元宵的应节食品,还有“敬公”(祭祖 )、“听香”等祈福习俗 。</p> <p class="ql-block">清水祖师信俗。清水祖师原名陈荣祖,为北宋名僧。生前德高道深,多行善事,故其逝后,“百姓感恩,崇奉为佛,香火旺盛”。这种信仰广泛影响了福建、广东及亚洲各国,形成了一个信众逾一亿的“清水祖师信俗”文化圈。清水祖师信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于祭祀类的迎春绕境和卜签类的药签。其药签中蕴含有不可多得的中医药知识,颇具宗教、文化、科学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惠安女服饰。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古闽越族服饰的遗存痕迹,又与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惠安女服饰包括衣、裤、饰物、发型及穿戴习俗。黄斗笠、花头巾、齐肚装、大折裤、银腰带,其整体造型美观、注重比例,衣短裤长、上紧下松,被形容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是汉民族服饰中独具视觉冲击力的个性服饰。</p> <p class="ql-block">泉州传统舞蹈是泉州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在千百年的发展积淀中,形成了拍胸舞、火鼎公婆等上百个民间舞蹈种类。</p> <p class="ql-block">泉州拍胸舞。拍胸舞又称打七响、乞丐舞,是一种发源于泉州地区的传统舞蹈。舞者头戴草圈,赤足,裸上身,舞蹈动作以蹲裆步为主,双手依次击掌、拍击前胸、两肋、腿部,动作诙谐活泼。被誉为“东方迪斯科”。泉州拍胸舞保留了闽越族原住民蛇图腾崇拜和原始祭祀舞蹈的遗风,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是闽南地区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火鼎公火鼎婆。火鼎公火鼎婆是流传在泉州一带的一种古老民间舞蹈,源于泉州民间迎神赛会中的“火鼎踩路”,有“烧去千灾,迎来百福”之意。表演者丑扮为老夫妻,俩人抬火鼎,踏着轻松明快的节奏,神态随意,怡然自乐,表达了人们对扫除一路污浊、驱邪镇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求。是迎神赛会、婚丧喜庆最为常见的舞蹈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项目,深深融入泉州百姓的生活中,五祖拳、创狮等活动,是人们日常健身、节庆表演常见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五祖拳。泉州武术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东晋甚至更早。其中以南少林武术拳系中的五祖拳最具代表性,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泛的拳种。据现存古谱记载,五祖拳包括五种拳法:“一达尊,二太祖,三罗汉,四行者,五白鹤”,有传世套路两百余套,空拳、长短兵器自成系统。五祖拳刚猛绵密而重实战,技手简约易学实用。固守待进,富阳刚之美。一门五拳有各自风格和独到之处。</p> <p class="ql-block">闽台东石灯俗。在海峡两岸,有两个滨海乡村都叫东石,一个在福建晋江,一个在台湾嘉义,两地共同拥有一个独特的元宵灯俗——数宫灯。东石数宫灯活动每年正月十三开始。活动期间,闽台两东石上一年新结婚的新郎官都把新娘陪嫁的宫灯挂到“三公宫”里,正月十五元宵午夜时分,主事者通报今年的宫灯数,共庆两岸人丁兴旺。闽台东石灯俗是两岸民俗相同、神缘相通、血缘相连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习俗。石狮蚶江的闽台对渡(海上泼水节)习俗,是一项独特的端午节民俗活动。明清时期,蚶江是大陆与台湾通航通商的中心码头,船只往来,海上贸易繁荣兴盛。每逢端午节,对渡船只相互追逐泼水,交融情谊,互祝吉祥。蚶江闽台对渡习俗除泼水外,两岸同胞还有一些共同的祭祀活动,如祭江、放水灯等。</p> <p class="ql-block">泉州“刣狮”又叫“舞狮”、“弄狮”,相传为少林和尚“一元祖师”创建,是闽南地区一项集武术与民间舞蹈为一体的活动。闽南话“创”为“杀”(打斗),“创狮”,也就是“斗狮子”。表演者用古代兵器打斗狮子,显出威猛雄浑,争拼格斗的凌厉气势。泉州“创狮”是中华武术文化和闽南文化交融的结晶,完整保存了我国南少林五祖拳的精华。</p> <p class="ql-block">南安英都拔拔灯。南安英都拔拔灯,是一种综合民间信仰、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多种文化表现形式的民俗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初九晚举行。传说“拔拔灯”活动起源于古时的牵夫“拔船”,后被融合到了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添丁进财的“游灯闹春”民俗活动中。除了游灯活动外,还结合迎神,穿插大鼓吹、车鼓舞、花鼓唱、“刣狮”等游乐活动。从宋代开始,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传说。泉州是南少林武术的发祥地。泉州南少林武术历史悠久,至今有1300多年历史。南少林传说是随着泉州南少林武术的发展及泉州少林寺的“三起三落”而逐渐形成并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如“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少林僧军抗击倭寇”、“南少林传人方世玉打擂”等,脍炙人口,影响广泛。是泉州南少林在闽南地区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产物,也是南少林精神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安海端午“嗦啰嗹”又叫采莲。人们抬出供奉的龙王头雕像烧香叩拜,走街串巷进行采莲活动。由于行进间反复咏唱《采莲歌》,领唱者每唱一句歌词,众和声高歌“嗦啰嗹啊伊嘟啊啊咧”,意为“消灾纳福”。次日,还要“煎䭔补天”、结粽,在大门口插松艾、室内烧苍术蝉蜕,小孩身佩“虎仔香袋”,阖家老幼穿新衣上街游赏,登白塔“投䭔”,以弭祸祛瘟,祈福安康。</p> <p class="ql-block">灵源万应茶、老范志神釉等泉州传统医药,几百年来尽力服务于百姓的身体健康,扬名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泉州老范志神粬由吴亦飞于公元1757年研制,是闻名中外、配方独特的传统医药。老范志神粬药理功效在疏风解表,治疗四时感冒、风寒暑湿、中暑腹痛、呕吐泄泻、疟疾、霍乱等症,尤以消食化积、醒脾开胃为佳。因其药效显著,获得了国内外广大民众的信任和喜爱。是祖国中医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灵源万应茶。灵源万应茶系晋江灵源禅寺高僧沐讲禅师研制,有630多年的历史。灵源万应茶以中草药配合茶叶经半发酵加工而成,对伤风感冒发热、中暑痢疾、腹痛吐泻等疾病疗效显著,更是一种防暑降温的理想饮品。成为闽南地区民众生产生活中预防疾病、增进健康不可或缺的必备良品,在民间素有“家有万应茶,安心一整夏”的美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