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忘不了的童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回不去的故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题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从虎跳峡到奔子栏的200公里左右的金沙江两岸,有大大小小数十个村庄,依山傍水,物产丰饶,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纳西族、白族、汉族、傈僳族、苗族和藏族等民族和睦相处,辛勤耕耘,成就了一方富足的诗意田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虎跳峡到奔子栏一带地理意义上属宽谷地段,海拔1900左右,北纬27度上下,气候温和,田地多为淤积的江边台地和冲积的扇形缓坡梯田,是富含有机质的肥田沃壤,稻麦亩产都在千斤以上,是富庶的鱼米之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六年前的2018年,我初涉美篇,制作了《我的金沙江边的故乡》,阅读量一下就近两万,这也是我与美篇的缘分和后来陆续写一些感兴趣的篇章的原由。只是,涉及的仅仅是故乡格子村。今年的9月13日,云南省政府公告金沙江从虎跳峡到奔子栏一带海拔2010以下淹没搬迁的通告,我便想制作一些有关金沙江一带的美篇系列,来纪念我们曾经的故乡,给美丽、富饶、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乡留下一点念想,因为,这里有我们曾经的童年时光,有我们的美好的青春记忆,有我们温馨的老屋,有童年伙伴、隔壁邻居、亲朋好友,有无比熟悉的山林田野甚至一草一木……,这一切都是在我们有生之年难以割舍,情牵梦绕的挂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曾经沿金沙江两岸驱车走过几次,认识两岸的村庄,限于图片和资料,这里我只能选取少数的,稍大点的村子来写,尽我的认知和能力尽量写得好一些。</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从虎跳峡口上空越过的丽香高速和高铁的大桥,当年把桥修这么高其实就是为水库大坝设计的。听说大坝就位于上虎跳和峡口之间。别说什么龙蟠电站或两家人电站了,一直都在忽悠老百姓,其实就是虎跳峡电站。</p><p class="ql-block"> 虎跳峡镇我们一直都叫下桥头,是进入香格里拉的门户,30多年前我执教于迪庆州民族师范,往来间曾在这里住宿过n次,214国道穿镇而过,旁边是硕多岗河,河水南去不远就注入虎跳峡口,是金沙江的一级支流。这里一直很繁华,人来车往,有商店,旅馆,饭店,迪庆总站,中甸三中和下桥头完小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虎跳峡镇沿江上行,有正对虎跳峡谷的拉咱古村,整洁的纳西村落,层层梯田,是观赏玉龙雪山的好去处。南去不远是两家人村,早年间的两家人今天已经有二十多家。再走是五家人、核桃园、老虎箐。上世纪90年代,松园新建金沙江大桥,成立迪庆州开发区,建有酒厂,民族中学等单位,现已楼宇林立,形成新兴的集镇,成为虎跳峡镇和金江镇之间的一个特区。开发区的建设一直沿申到木碧湾。木碧湾是下江较大的乡村,对面是玉龙县阿喜寨村,历史上有连接两岸的古渡,50年代初廖运周将军率领的14军42师就是在此渡江北上解放中甸,随军的作家、诗人白桦有一首诗《在阿喜渡口的地方》,写的就是这里。再走是拉托里、拉玛落、长江第一湾的沙须碧了。</p><p class="ql-block"> 核桃园的和泰华老师,六十年代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先后任教于丽江一中、中甸三中、迪庆州民族中学,退休后受聘编修县志,治学严谨,善诗文,是香格里拉教育界名宿,出版有近体诗集《核桃园》。</p><p class="ql-block"> 拉托里村的杨世光,纳西族著名作家、学者。认识杨先生,是1978年,在丽江街上的橱窗里,偶然读到他的散文《神奇的玉龙山》,文词的典丽、气韵的畅达,把横空出世,傲然南天的玉龙雪山写得大气磅礴,也写出了纳西民族的高傲、纯朴、生生不息,奋进不已的性格。有幸买到他的两本著作。</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虎跳峡镇南去数里,有214国道金沙江上的大桥——继红桥,建成于1969年,大桥建成前靠汽船轮渡车辆货物。过桥不远就是玉龙县的龙蟠乡。龙蟠乡正位于玉龙雪山扇子峰北麓,这里的山村出产一种黄皮梨,个大,一斤多重,甜嫩多汁,是梨中珍品。</p><p class="ql-block"> 从龙蟠沿江往西南去不远,有一个叫阿喜寨的纳西族村子,曾有'’阿喜小丽江”之称,村里多严整的四合院和三坊一照壁的庭院,村边有龙潭,形成一个有数亩的碧潭,潭边绿树成荫,建有亭台楼阁,是休闲赏景的地方。潭水流过村庄,灌溉着村外的田园,阿喜盛产辣椒,曾经是原丽江县辣椒外贸的定点产地,江边一带有“阿喜辣子必”(辣子特别辣)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我和阿喜寨的缘分是五六十年代我们格子完小的校长是出生于阿喜寨的和鼎才老师,是我的启蒙老师,在格子完小任教二十多年,七十年代退休。我还认识他的堂弟和鼎正,迪庆州歌舞团的作曲家,他作词作曲的《月夜》,五十年代就灌入唱片。可惜两位老人都已过逝。</p><p class="ql-block"> 阿喜寨还出过一个诗僧妙明,是丽江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他的墓园就在龙潭边。</p><p class="ql-block"> 阿喜寨村头西去二十多里,就是万里长江第一湾的石鼓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属于龙蟠乡的三股水村,是江边最美丽的纳西族自然村之一,因有三股泉水从村子下面涌出而得名。村头江边有一片柳林,护卫着江岸和田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鼓,位于长江第一湾右岸,风光旖旎,是人们进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区域的门户。是中央电视台播放“大美中国🇨🇳”的经典画面之一。</p><p class="ql-block"> 石鼓,历史上就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是大理、丽江通往雪域藏区的必经之地。宋代大理国时期,金沙江边一带,是纳西族建立的花马国的领地。到大约13世纪中叶的元代,纳西首领接受元朝统治,最初设茶罕章管民官,后改名丽江军民总管府,后来又改立丽江宣府司,其治所均在石鼓。此时还没有后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研古城和白沙、涑河古镇。</p><p class="ql-block"> 石鼓虽地处偏远的云岭金沙间,斯文一脉源远流长,以致后来人文蔚起,化育一方,弹丸之地,竟成文献名区。早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举人周兰坪公创立石鼓两级小学堂,延邑中教育家范克明任校长,金沙江边的新式教育由此肇始。兰坪公亲撰楹联悬于办公室门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可补天,愿诸生大炼精神,铸造国民资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鼓以作气,唯吾辈加功乐育,启开边地文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上联针对学生,指出读书的目的是铸造完美的精神人格,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下联勉励老师乐育英才,以启开边地文明为己任。对联用鹤顶之格把“石鼓”嵌于首字,巧用典故而不露痕迹,真大手笔也。学校得范公克明的规范,</span>先后培养出历史学家范义田、国画大家周霖、作家李寒谷、书法家和瑞尧等人文翘楚。我曾撰联赠曰:</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此弹丸小镇,果然人文大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从青藏高原滚滚南来的金沙江在石鼓惊天逆转,劈开玉龙哈巴雪山直奔太阳升起的东方,这才有了中华大地的母亲河万里长江,有了雄奇壮观的长江三峡,有了广袤辽阔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有了丰饶富庶之烟雨江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有一年春节,范义田先生曾撰联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山连云岭几千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家在长江第一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万里长江第一湾的得名即从此联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从抖音上下载的金沙江两岸的图片,左下角是红岩迪古(纳西语村头之意),西岸依次是四兴、格子、茨科。东岸为达林、士林、车竹、吾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石鼓沿江北去十里,是新华村,70年代曾经建有丽江地区新闻纸厂,90年代因污染严重而停产。现在有舟桥部队驻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华、红岩、四兴和格子四个行政村1965年之前属于石鼓管理区,后来成立红岩公社,公社所在地就在红岩,有邮电所、基社、长线站、中学等单位,曾经热闹了几年,改革开放后,撤销了公社,划归石鼓镇管辖。</p><p class="ql-block"> 红岩原来叫三仙姑,是纳西语‘’萨萨郭‘的音译,成立公社才改名,红岩村于我有着特别的亲切感,我的奶奶是红岩王家人,小时候曾经随母亲走过亲戚。后来在水库工地上结识了许多红岩新华村的年龄相仿的朋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兴,纳西语叫木斯主。先父五十年代就在四兴完小任教,最后也是在这里退休。小时候曾随父亲在这里读过书,学校和那时候的许多乡村小学一样,在一个破庙里,漏风的教室,狭小得只放得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的宿舍,带玻璃罩的煤油灯。好在我的小姑妈家在学校不远的紧挨着江边的塘上村,那里有疼爱我的表哥表姐和姑妈,那是我另一个温馨的家。</p><p class="ql-block"> 在四兴和对面达林村之间的江中有一个长形江心岛,这应该是金沙江一带最大岛屿,四周绿树环绕,中间有200多亩的沙质田园,归属塘上村。</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红岩公社在格子后山修水库,开始就从四兴修筑翻越云岭的公路,四十多公里的山路,我们筑路民工住宿过四兴生产队的粮场,半山区的山里人家,海拔3000多米的森林草甸。应该说,四兴是我除了故乡格子之外最熟悉的,也是最有感情的乡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格子。</p><p class="ql-block"> 2018年我在美篇《我的金沙江边的故乡》里已经以我个人的角度写了故乡格子。这里我从人文的角度介绍一下我们格子村。</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的五十年代,中央民族歌舞团到丽江来招收纳西族演员,当时在丽江师范读书的李瑞莲因形象姣好,能歌善舞入选,后来她参加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见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上格子我的老庚木一川的父亲,解放前当过龙云的副官,听他讲蒋介石来云南,他曾经跟着龙云陪老蒋在南屏电影院看电影,到安宁温泉洗澡。龙云被软禁南京时,周恩来到府邸探望,他接待过周恩来。格子不大,只有1200多人,但是外出当兵的,竟然有两个师级干部,四个正团,两个正营。地方上厅局级县处级干部也有好几个。文革前就有两个大学生,也可以说是地灵人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格子中村,我读小学和初中的学校,旁边是我家的老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从香格里拉金江镇斯林上村拍摄的金沙江西岸故乡格子的图片。正中是我老家格子中村,半山有叫南山的纳西族村,画面上有云岭连绵的山脊,翻过丫口,还有两个彝族村和世界自然遗产老君山四大景区之一的,称为丽江最后的净土,天上牧场的格拉丹草原,格拉丹的大部分区域属于格子行政村范围。七十年代初,我初中毕业后曾经在格拉丹放过生产队的马,后来又在公社水库当民工,我最美好的青春时代就是在格拉丹度过的,直到1977年高考后,才离开格拉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格子下塘村,江对面是金江镇士达下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沙江边的春天,错落有致的纳西村落,金色的油菜花,翠绿的麦苗,极富韵致的梯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格子沿江北去数里,金沙江在这里被一堵高崖阻挡,形成一个s大湾,我们叫寒子脖,老公路要用两个之字拐才能翻过崖头,十多年前打通悬崖,公路从崖脚通过,过去半个小时车程,现在几分钟就过去了,悬崖一过就是金沙江西岸的属于黎明乡的茨科村。江东岸是车竹和吾竹村。</p><p class="ql-block"> 记得读小学二年级时,我的第一次春游就是老师带领我们到茨科小学联欢,学校位于山边的一座庙里,印象最深的是看了他们学生表演的《兄妹开荒》,回来后我们几个同学偷偷地到我们学校下面河边的磨房里模仿表演。表演《兄妹开荒》的同学后来到格子完小读五、六年级,其中一个叫和宏,毕业后当过民办老师,黎明小学校长,后推荐上了西南林业大学,退休前是西南森林防火航空站任站长,据说管辖着中国西部18个省的森林防火任务,有一次江对岸车竹村山林烧野火,他指挥用直升机从金沙江打水灭火,让江边人开了眼。茨科村还有一位早年当兵出去的,叫杨廷权,离休前是总参管辖的八一体工队政委,正军级别,应该是江边较大的官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兴村,黎明傈僳族自治乡的乡政府所在地。对面是香格里拉的金江镇吾竹村。</p><p class="ql-block"> 村边是发源于老君山的黎明河入江口,沿河往西一路有木瓜寨、柏木寨、金庄村、堆美村、拉卡洞、黎明红石街,黎光村等纳西族和傈僳族村寨。黎明河在金庄村有一条岔河,沿河进去是玉龙县美乐乡。以红石街为中心,在2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老君山核心片区的丹霞地貌景区,这里有亚洲发育最完美的丹霞地貌,也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有世界级的飞拉达攀岩点,有独一无二的千龟山,有星级的帐篷酒店,每晚都上演傈僳族篝火打跳。只是,从中兴到红石街近三十公里的沿河两岸村寨田园一旦淹没,很难想象会是怎样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从中兴沿金沙江往北,依次有诸葛岭、白粉墙、红顶、武侯坡,阿瓦等村庄,传说诸葛亮南征,曾到过金沙江边,因此有诸葛岭和武侯坡的地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黎明河边的金庄村,离中兴二十里,这里有美丽的纳西村寨和平整的田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金沙江边一带,巨甸是最大,最平坦,聚落最繁盛,人口最多的坝子。这里有江边最好的医院,有汽车站、旅店、饭馆、邮电所、粮管所、丽江县五中等单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42师126团的驻地。后来先后驻过换防的54军和11军的团队。最后云南省林业厅巨甸局也是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巨津州指的就是今天的巨甸。</p><p class="ql-block"> 从我们格子到巨甸有45公里,我第一次到巨甸是1967年读附设初中时,我们班主任陈达敏老师带我们来参观126团的“三忠于”展览,自带的行李,晚上在旅馆的过道上打地铺睡,第二天参观展览,见到了战士们制作的木刻毛主席像和各种刺绣的或粘贴的精美的领袖像。印象最深刻的是团史展,解放初,126团是唯一的和张国华将军的18军一起进军西藏的团队,其中一营和二营从德钦到西藏盐井到昌都一线,三营走贡山至西藏察隅,察隅线光单程就走了一个多月,三营后来就留在察隅,后归建西藏部队。平叛结束后一、二营才回归巨甸,带回的战利品里,有和佛用年轻的女奴隶的头盖骨制作的镶金的饭碗,有一件沉甸甸的细绒毡外用韭菜叶宽的金条编成的披风,还有许多金、银、铜制作的法器。参观展览结束,又去参观营房,那是一排排整齐干净的红砖平房,见到叠得方方正正的被子,放得整整齐齐的用具。126团的二营六连在格子有生产基地,每年有数月时间在格子搞农业生产、军事训练和支农活动,很多战士和我们认识,见了格外亲切。晚上在大礼堂看下关420宣传队演出。(67年下关武斗,14军支持属于八派的420,其宣传队当时正好在巨甸126团避难)。第二天我们在江岸观看部队武装泅渡金沙江的训练。126团曾经多次进行过武装泅渡金沙江的演练,还泅渡过澜沧江、红河等云南的江河。后来,昆明军区的一份介绍126团武装泅渡金沙江的材料放在了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案头,酷爱游泳,曾经多次畅游长江的老人家大为赞赏,并作了要部队学习的批示。记得126团宣传队创作了一首《毛主席和我们同渡一条江》的歌曲,六连二班长杨建尧支农插秧时教我们唱过,至今记忆犹新。看过部队武装泅渡,下午我们来到离巨甸几公里远的阿瓦村,班主任陈老师是阿瓦村的,当晚陈老师家招待晚饭,晚上住在楼上,记得老师家有一棵火把梨,脆嫩多汁,阿瓦村里有一个莲花池,可惜荷花已谢,但也是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田田的莲叶。</p><p class="ql-block"> 出生于巨甸镇古渡湾村的云南著名学者、教授余嘉华先生,六十年代初毕业于云师大中文系,现任云南省文史馆馆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位于香格里拉上江乡良美村口的金沙江上,状如一只兀立江中的雄鸡,实际是一个石头小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吾竹,金江镇政府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金沙江东岸属于香格里拉市,吾竹土地平旷,田野丰沃,聚落繁盛,历来就是江边一带有名的富足之乡。村子上面有一个龙潭,水质清澈,水量丰沛,村庄就有了四季的飲用之便及灌溉之利,金江人民在1958年就修筑了一条中型沟渠,把龙潭水往南引到长江第一湾的沙须碧村,长达五十多里,让许多缺水的田地得到灌溉。</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曾经多次到吾竹赶过街,街上有一座古戏台,有医院,有粮管所,邮局,有很大的供销基社,供销社甚至还卖乐器,父亲曾经给我买过一支竹笛,三角多钱,只是觉得吹着费气,不好听,也就不吹了。后来我们公社水库业余文艺宣传队派我来还买过一把七块多的秦琴,这把秦琴曾经伴我在云岭深处度过最美好的青春时光,我曾在共鸣箱的蒙皮上用圆珠笔题写“琴吟山花红烂漫,弦歌春色满高原”的句子,以为很得意,所以记得。</p><p class="ql-block"> 金江镇辖区从长江第一湾的沙须碧村一直到巨甸斜对面的新建村,长达六七十公里,有十多个大大小小的村庄。江边一带的乡村历来尊师重教,外出上学工作的人特别多,我在迪庆州民族师范任教时的同事,音乐家王正中先生就是吾竹人。沿金沙江往北走,属于金江镇的有兴隆、打支坝,新建、阿瓦鸡街等村庄。其中打支坝出产一种细木耳,朵小,黑亮透明,村庄周围生长茂密的麻栎树林,这种树木砍后还能再发枝条,数百年来,打支坝人用砍下来的麻栎枝条接殖木耳菌种,这是该村的独门绝技,所产出的木耳乃个中珍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富饶的吾竹坝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金江镇往北走是香格里拉的上江乡。其所属的有四汪、上江、格兰、良美、木高等行政村,都是金沙江东岸有着平坦宽大坝子的村落,这些坝子聚落骈集,田园丰沃,也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遗憾的是,这些地方我仅仅匆匆路过几次,图片和资料阙如,不能作详实的介绍,敬请乡亲们见谅。</p><p class="ql-block"> 上江乡的对岸,是我们玉龙县最北边的塔城乡。巨甸通往塔城的公路一直在修,上江乡的金沙江上有一座大桥,我们去维西塔城,都从巨甸后过桥东走。所以我至今没有到过外塔城的丽江塔城,所以不能作具体的说明介绍,值得一提的,据说在南诏和吐蕃友好时,曾经在此建有一座铁链桥,后来铁链被砍断,坠入江中,现在只剩下遗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丽江塔城往北不远就是维西县的其宗村,到这里可以说已进入了藏区。其宗是腊普河的入江口。腊普河也是金沙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白马雪山南延的云岭深处,流量充沛。顺河西去,沿途有启别、哈达、塔城、响鼓、各落等自然村落,有藏族村庄,有纳西族村,再进去有傈僳族村寨,河两边大大小小的村落均属于塔城镇,因为民族杂居,多样的民族风情使这里成为丰富多彩的歌舞胜地,据说这里是著名的热巴舞发源地,我们曾经在打鼓村见过数百藏族男女在广场上跳热巴舞的盛况,并制作了《腊普河畔的热巴》的美篇。不同民族的村寨每逢节日,都有自己民族的歌舞表演,因此维西塔城又称为最快乐的乡镇。</p><p class="ql-block"> 从打鼓村旁进入北面的山里,是迪庆州维西县著名的金丝猴保护地,因为保护站每天早上9点都要定点喂食,这里可以近距离看到金丝猴,成为游客的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启别村中的千年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启别村有一棵千年银杏树,树干数围,枝繁叶茂,傲然独立,没有同伴,也没有子孙后代,孤立千载,是为塔城之谜,也是塔城之景。</p><p class="ql-block"> 启别村对面,腊普河左岸山崖高处,有一个享誉藏区的藏传佛教寺庙祖师洞,相传乃达摩祖师面壁参禅之处,多年后祖师飘然离去,其身影赫然崖壁之上。于是有了祖师洞的寺庙。</p><p class="ql-block"> 在启别村旁边的哈达村高处,多年前一个年轻的本地企业家在这里建立了一座葡萄酒厂,利用这里的山间坡地种植冰葡萄,他敏锐地看到维西山区特殊的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环境,使得昼夜温差极大,可以有效提升葡萄品质的天然条件,引种冰葡萄品种,并从欧洲进口了先进的酿酒设备,生产出了口感醇厚绵长,香气芳冽馥郁,酒色清澈如蜜,滋味远超玫瑰蜜葡萄酿制的法式葡萄酒。使维西这个边远的山区县,竟然生产出高品质的葡萄美酒,带富了一方百姓。</p><p class="ql-block"> 出生在启别村的木志荣,在村完小毕业后,考入迪庆州民族中学,毕业后考入厦门大学,现为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响鼓村的藏族热巴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德维路上可以看见霞若河注入金沙江的拖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位于214国道上的岗曲河大桥,也是岗曲河注入金沙江处,沿河进去就是香格里拉的著名AAAA级景区巴拉格宗。岗曲河是金沙江一级支流。2020年因新冠疫情被封期间,我制作了《香格里拉最后的秘境—巴拉格宗》的美篇,这里就不再赘述,敬请乡亲好友们查看我的主页,谢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塔城镇沿德维公路通过其宗金沙江大桥,往北不远就是香格里拉的五境乡,五境乡大多是藏族村落,乡里有一个出水的龙潭,据说水源于中甸纳帕海。德维公路通过五境后就开始上坡到尼西乡,如果向西过金沙江大桥到夺通村,再走就又到214国道,这里有原来的江桥叫贺龙桥,是当年贺龙率领红二六军团北上时在此和土匪打过一仗,因而取名伏龙桥,现有新修的大桥横跨大江。沿金沙江西岸北去不远就是著名的奔子栏镇。</p><p class="ql-block"> 奔子栏是214国道上的重镇,也是云南进入西藏的要津。这里的藏族工匠有用大树杜鹃和鹅掌楓木制作木碗的传统,造型别致,花纹精美,轻便耐用,镶银的木碗更是传家之宝,产品畅销康巴和前后卫藏的大部分地区。</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我们迪庆师范和民中的老师到德钦招生,因大雨受阻于奔子栏,得到同事格茸拉姆老师父母的热情款待,充满麦香的汽水粑粑和浓酽的酥油茶至今难忘。那时的奔子栏大多是传统的藏式房子,今天的奔子栏已然具备现代化城镇规模,多层钢混建筑,洋气的别墅比比皆是,酒店、客栈和饭馆林立,真是今非昔比。江对面是四川德荣的一个村镇,有桥连接两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行走的车窗外拍摄的奔子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14国道边的奔子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篇《我们的金沙江边的故乡》系列之二完成了,因为介绍沿江的村庄乡镇,文字有些多,也欠推敲,难免有遗漏或不足,敬请读过的亲朋好友原谅。</p><p class="ql-block"> 附注:</p><p class="ql-block"> 金沙江边仅指从虎跳峡到奔子栏一带。</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源于抖音,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p><p class="ql-block"> 江边的朋友看到此美篇请转发为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