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的瓷器开片特征!认清这点鉴定瓷器不求人

参考消息

<h3>中国的锦绣河山,高山峡谷,沟壑纵横,阡陌交通,层层梯田,湖泊平滑如镜,江河九曲蜿蜒,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就是我们美丽的家园。若将这类瓷器上的纹片与之产生联想,确有异曲同工之妙,感受怀古之幽思,叹妙瓷之精湛。</h3></br> 瓷器开片是有永恒艺术生命力的。关键是藏家不要单纯追求其经济价值,应更多去发掘其无穷无尽的文化内涵。<br></br>关于瓷器的开片,有人讲是开五年,有人讲是开1甲子,最近还听到考古专家在发掘现场的观察,出土的1000前的汝瓷片,一周后还会开片。<strong>一、瓷器开片本为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br></br></strong>汝窑盘局部 开片特征<h3> <strong>瓷器釉面开裂的原因主要有两种:<br></br></strong>一是成型时坯泥沿一定方向延伸,影响了分子的排列;<br></br>二是坯、釉膨胀系数不同,焙烧后冷却时胎釉收缩比不一致。<br></br>因此开裂原是瓷器烧制中的一个缺点。<br></br>但聪明的匠人掌握了开裂的规律而制出的开片釉(即裂纹釉),慢慢变成为瓷器的一种特殊装饰。<h3> 官窑粉青釉凸弦纹三足樽(清宫旧藏)</h3></br>现代瓷器爱好者,把瓷器表面的纹路特征,叫做“开片”。简单按照尺寸比例可分为“大开片”和“小开片”,按照工艺可分为自然开片和人为开片。宋代的汝、官、哥窑都有带开片特征瓷器传世。<h3> 官窑粉青釉瓶(清宫旧藏)</h3></br><strong>瓷器表面自然形成的开片,是时间留下的痕迹。</strong>表面釉层渐渐内裂,或呈鱼子纹,或成牛毛纹。无论何种纹形,开片都与胚胎无关,开片纹痕绝不会深入,而仅仅开在釉面上。所以凡是瓷器因年久自然开片者,其釉总在若隐若现之间。若为人工开片者,则在瓷胎上豁然显露。<h3> 钧窑乳钉洗</h3></br><strong>瓷器日久经年形成的开片是具有其艺术生命力的。</strong>正是因为文人雅士对这种“缺陷”产生的高级美的欣赏,才形成了一脉经久不衰的瓷器开片艺术。<h3> 汝窑天青釉玉壶春瓶</h3></br><strong>“冰裂纹”开片:</strong>这是形容在冰晶玉洁的釉面上形成了像冰雪一样清澈的裂纹。这种裂纹十分致密,没有缝隙,杂质无法侵入,历经数百年,仍然显得晶莹剔透。如图,冰裂纹清晰可见。<h3> 北宋汝窑盘</h3></br><h3> 北宋汝窑盘釉面的冰裂纹</h3></br><strong>“文武”开片:</strong>这是形容陶瓷器物上下左右,通体开片。其中呈大型的不规则开片,比喻为“文片”,当中又套有较小型的开片,比喻为“武片”。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拍卖行进行拍卖,可与福羲拍卖行小芳经理洽谈,壹玖壹,叁柒陆,贰柒叁伍玖、自古以来就有“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比喻,以此来形容这类开片的形式颇为恰当。这种开片以宋官窑、哥窑特征最为显著,也是这类瓷器除紫口铁足之外最大的特征。<h3> 宋哥窑胆式瓶</h3></br><h3> 宋哥窑胆瓶开“文武片”</h3></br><strong>“鱼鳞”状开片:</strong>这是一种十分独特的开片现象,主要集中在北宋汝窑、宋官窑和少数南宋龙泉窑制品上,其他品种未曾见过。形态是在肥厚釉层的层与层之间产生的层间开片现象。这类瓷器釉层很厚,有些甚至超过了胎体厚度。如此厚的釉层是多次 上釉形成的,每次上釉都要等干燥后再施,故各层釉之间薄厚不均,瓷器烧成后,层间应力不同,在层间产生断裂。<h3> 南宋官窑三足樽</h3></br><h3> “鱼鳞”状开片</h3></br><strong>“金丝铁线”型开片:</strong>《简明陶瓷辞典》解释为“纹片的一种,传世哥窑瓷器的特殊纹饰,因开片有大、小之分,大开片呈深灰似铁,小开片呈酱褐色,似金丝而得名”。哥窑瓷器釉质凝厚,釉色沉稳,因其胎体中氧化铁含量较高,烧成时口沿处釉熔融垂流,釉层变薄,遂隐现酱紫色胎骨。<h3> 宋哥窑弦纹瓶</h3></br>古代工匠利用哥窑出窑前骤然冷却的方法,釉面内应力急剧释放产生大的开片。然后将瓷器浸泡入含铁的溶液中,裂纹将铁物质吸附进裂纹内形成“铁线”效应。再将这种一次开片的瓷器放入窑炉内烘烤,不等釉面熔化,再进行第二次骤冷,使釉面再次在大开片中产生小开片,再将烧成的瓷器放入陈腐的茶叶水中,裂纹再将茶碱之类的色素吸附进缝隙中,或者由于长期使用、把玩,就形成了大片套小片,铁线裹金丝的艺术效果。这种哥窑特有的工艺是自宋以来古代工匠人为掌控开片的典型例证,并被元、明、清继承与延续至今。<strong>“百圾碎”开片:</strong>这也是哥窑开片的一种,只不过是纹片更细碎而已,是出窑前降温过快,致使釉面四分五裂,裂纹密如攒珠。《饮流斋说瓷》中提到“器小开大片,器大而小片皆足贵也。晚近以来则不贵哥窑之开片,而贵郎窑之开片。大抵开片瓷器,概以扪之无痕者乃为可贵也。”这是自古以来人们鉴赏的标准。<h3> 宋哥窑钵</h3></br><h3> “百圾碎”开片</h3></br>“苍蝇翅”开片:这是唐三彩特有的现象。唐三彩是唐代盛行厚葬之风的产物,并吸收西域风情,塑造出了器型丰富、绚丽多姿的器物,充分昭示了盛唐文化,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h3> 唐三彩苍蝇翅</h3></br>“芝麻纹”开片:这类开片形态与唐三彩釉面开片类似,细如芝麻颗粒,但因附着在瓷化胎质上,附着力相对强,釉层无翘起现象。唐长沙窑制品最具代表性<h3> 蟹爪纹开片:蟹爪纹是胎釉的遇热由于它们的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一种陶瓷烧制过程中的物理现象,这种物理现象表现在汝窑的釉面上,则是如同螃蟹爪走在泥沙地上产生的痕迹,由此,被人们称之为蟹爪纹。<h3> “ 牛毛纹 ”:呈断续状,在器上疏落有致,仿佛天际微霞,又类似一簇牛毛而得名。<h3> 鳝血纹<h3> 了解到瓷器开片的原因、种类之后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如何辨别瓷器新来开片之间的区别!<br></br><strong>新老开片瓷的区别</strong>把瓷器开片作为鉴别带有裂片的特殊瓷器的参考,是很有实际鉴别意义的例如:宋代哥窑、官窑,明清时期的哥釉等等,都带有开片,我们可以从开片的新老来入手鉴别,这样就有说服力了。开片的形成也是瓷器烧制的工艺之一,让烧制出的瓷器产生不同的裂片,这些裂片都是短期内人为工艺制成的,形成的速度快。新裂开的开片,开口处的边缘会很锋利的,但是有很大一部分经过多年使用过的开片瓷器。如下图:清代哥釉香炉,开口边缘原有的锋利就会变的钝化,老瓷器开片现象,经过多年瓷器釉面老化和自然使用损失,开口处已经没有了原来的锋利现象,变为边缘钝化圆润的现象,开口因长年沉积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产生很多色素,这些色素在通过老化的釉面向釉下扩散,所以开口下方周围的气泡也被感染,变为各种颜色的有色气泡。<h3> 现代仿哥釉水盂:开口处锋利,口部积存单一的颜色,一般是开裂后用酸性物质做旧,开口边缘看不到钝化现象,可确定为新仿。<h3> 未还原颗粒的观察元明时期,因矿物颜料研磨工艺不够精细,我们经常在200倍微观下,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有些瓷器上经常会出现钴料的未溶化或未还原蓝色颗粒点,这个特征在清代或现代很少发现。<h3> 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瓷,没有发现有未还原蓝色颗粒现象,现代仿品也没有这个现象,这与不同时期对颜料材料及加工精细度有直接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判断出它们的不同之处达到鉴别的目的<h3> 开片是陶瓷烧造过程中或是历史原因而产生的釉层断裂现象,在世俗眼光中认为是一种缺陷。但是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工匠正是利用这种缺陷,化腐朽为神奇,人为地利用开片效应,产生了变幻莫测、鬼斧神工的艺术效果。<h3> <p class="ql-block">陶瓷是静物,尤其是天青釉陈设器,往往给人以宁静、肃穆的感觉。那条条纹路、块块纹片纵横交错,忽断忽连,目光沿着纹线追寻而产生浮想联翩,产生了跃动迷离之感。而静置瓷器的开片恰到好处地为其增添了一抹生机,赋予了古陶瓷千年不朽、长青不衰的艺术生命力,这便是开片艺术的魅力所在。正如“当生命有了裂缝,阳光才能照射进”!</p><p class="ql-block">本文转载自网络,侵权必删!</p> <p class="ql-block">声 明:所发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做出处理;传播传统文化,分享鉴藏知识,弘扬正能量,是我们的宗旨,我们崇尚分享。</p>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