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天心阁

天宫一号

<p class="ql-block">  天心阁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长沙市东南角。始建于明末‌,具体时间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天心阁初为观星相的灵台,名为天星阁‌。因这里地势高峻,地脉隆起,上应天心,被认为是文运昌隆的象征‌。天心阁在清乾隆年间进行了重修,文夕大火被毁,1983年,天心阁在原址重建。建筑风格为我国典型的南方古典园林建筑,体现了长沙楚汉名城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天心阁景区因天心阁而命名,以天心阁与长沙古城墙为主要景点,与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崇烈塔、崇烈门、崇烈亭、《太平军魂》浮雕、警世钟、历史名人石刻画廊等组成景区核心景观。天心阁不但是古城长沙的象征,而且见证了长沙的历史发展与变迁。2002年,天心阁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p><p class="ql-block"> 一直有再登天心阁的愿望,2024年冬月趁天气晴好,我终于来到这里,虽是故地重游,第一天下来,仍意犹未尽,第二天再来,目睹盛景,感慨良多,不愧“潇湘古阁、秦汉名城”,我把所看到的整理出来形成此美篇以作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从天心阁牌楼入,拾级而上来到南门,门头上“壮观”二字跃入眼帘,两侧的一副八字短联卓尓不凡,“天高地迥,心旷神怡”,乃当代大教育家叶圣陶先生1984年手书。</p><p class="ql-block"> 此联不仅是藏头联,在联首嵌入了“天心”二字,还是一副集句联:上联的“天高地迥”道出了王勃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旷达胸怀。下联“心旷神怡”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是对人类精神世界最美好的描绘,心境开阔,精神愉悦。</p><p class="ql-block"> 上下联既严丝合缝,又似信手拈来,将分处不同地域,看似互不相干的三大江南名楼用一条文脉串联在一起,确实让天心阁想不“壮观”都难。这幅对联不仅是对联中的经典之作,还成为了天心阁的标志性文化名片‌。</p> <p class="ql-block">  天心阁古城墙</p><p class="ql-block"> 明洪武五年(1372),长沙守御指挥使邱广对原城墙进行改造,将元代所筑土城墙全部改用石基砖砌。城基全部用整块石条砌筑,石基以上到女墙顶部均用特大青砖砌成,使之上下完固。现存这一段古城墙长251米,高13.4米,顶面宽6.1米。</p><p class="ql-block"> 天心阁古城墙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天心阁建筑结构主要包括三层楼阁,通高14.6米,建筑面积为846平方米。‌主阁位于明城垣上,由46根红色木柱支撑,两翼各有两层副阁,之间以长廊连接,呈弧状布局,左右映带。阁前、后的石栏杆上雕有62头石狮,阁体上挂着32只风马铜铃。碧瓦飞檐,朱梁画栋,古色古香,造型别致‌。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长沙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岂天下已安时,看烟火万家,敢忘却屈大夫九歌,贾太傅三策?</p><p class="ql-block"> 此城南最高处,更楼台百尺,好管领卅六湾风月,七二峰晴岚”</p><p class="ql-block"> 此联曾风糜天下,撰联作者是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湖南进士陈继舜,湖南长沙人。</p> <p class="ql-block">  天心阁,原名天星阁,位于长沙长沙龙伏山上,为长沙地势最高处,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是古人观测天象、祭祀天神的灵台,天星阁其名源于明代盛传的“星野”之说,按星宿分野,“天星阁”正对应天上的“长沙星”而得名,因此,长沙又叫“星城”。天星阁被古人视为吉祥之地。</p><p class="ql-block"> 乾隆初期,长沙城东南城头上有天星、文昌两阁,分列左右,今天心阁主阁所在为原文昌阁,供有文昌君和魁星相,以保文运昌盛。乾隆中期,因原天星阁废圮,乃重修文昌阁,并冠天心阁之名。由时任湖南巡抚杨锡绂命名,源引《尚书》“咸有一德,克享天心”。</p> <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年间,城南书院迁址于天心阁城墙下都司衙门空署,自此天心阁下书声琅琅,弦歌不绝。天心阁作为与书院相对应的文化祭祀场所,前来拜祭的人络绎不绝,文人墨客也常登阁远眺、吟诗作赋。清末进士黄兆枚题的“四面云山都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道出了天心阁的气势与情怀。及至近代,天心阁成为风云际会之所。</p> <p class="ql-block">  天心阁自建阁以来,受到湖南历任地方官员重视,并得到多次修葺。及至民国,长沙拆除古城垣修建环城马路,独保留天心阁及其下部分城墙,后来阁楼因故被拆除。1926年,著名建筑师刘敦桢重新设计天心阁及门楼,1928年修建完成,作《重修天心阁记》为证。后又毁于1938年“文夕大火”。现天心阁为1983年原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27日,毛泽东从韶山返回长沙下榻蓉园,当晚,他宴请了程潜、唐生智、周世钊等湖南名士,特意邀请了曹典球先生。82岁的曹典球,为来客中最年长者,毛泽东请他坐到自己身边,说:“各位先生,难得一见,今日得闲,请大家喝杯小酒,叙谈叙谈旧情,不成敬意,大家晓得,我毛泽东向来手头拮据,请多多见谅!”这些话,顿时引来一阵轻松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席间,毛泽东特别提到曹典球当年誓言“睡在城墙上,誓与城墙共存亡”、以对抗湖南省主席、督军谭延闿计划拆除长沙城墙修环城公路的义举:“听说在1924年,是典球老先生的一股霸蛮的韧劲,才保留了长沙的部分古城墙和天心阁,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呀!”毛泽东说到此,向曹典球竖起了大拇指,众人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是曹典球先生舍命护城墙,我们今天就看不到长沙仅存的这段明代古城墙和天心阁了,所以才有毛泽东特意宴请曹典球先生这段佳话。被保留下来的这段城墙和天心阁,是古城长沙为数不多的文化载体和历史遗存。1924年,湖南省省长赵恒惕将天心阁辟为长沙乃至湖南第一个市民公园。</p> <p class="ql-block">  晨曦初照,古朴的砖瓦被金色的阳光轻轻抚摸,显得格外庄重而神秘。阁顶飞檐翘角,直指苍穹,仿佛能触及历史的云端,将古今的思绪紧密相连。四周绿树环绕,雀唱枝头,与阁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一种动静相宜的和谐之美。</p> <p class="ql-block">  清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三年(1864)、同治四年(1865),清政府三次修葺天心阁,将城楼二层改三层,并在楼的左右增建二轩;为加强防御,设炮台九座,并设外墙。三次修缮,使天心阁更加巍峨、稳固。</p> <p class="ql-block">   月城是古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名瓮城。顾名思义,因形状像半个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两部分,上面放置远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p><p class="ql-block"> 月城内可屯兵数百,士兵可以轮番登上城头作战,下阵的士兵可以下到月城内,得到及时休整,且比较安全,同时也便于迅速替补作战中的阵前减员。守城方多了一道防御工事,增加了敌方攻城的困难。太平军在长沙城的失败,就有这方面因素。</p> <p class="ql-block">   太平军魂</p><p class="ql-block"> 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攻打南门,上任仅仅五天的左宗棠受命统帅湖南清军,在天心阁上指挥了一场场大战,太平军攻城81天未能得入,主将萧朝贵阵亡,太平军败走长沙。</p><p class="ql-block"> 触摸天心阁瓮城内的城墙、大炮台,观《太平军魂》石雕,可以想象这里曾经狼烟四起,旗鼓雷鸣。</p> <p class="ql-block">  沿天心阁北门而入,经一弯浅池,便见崇烈塔、崇烈门、崇烈亭三座建筑连成一条直线,构成一组抗战纪念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崇烈塔,又名白塔,塔高6.6米,全麻石结构,塔基为六边形,塔身为圆盘和圆柱构成,圆柱上端顶着一个圆球,寓意地球,球面刻有中国地图,球的上方昂首屹立一头石狮,石狮明眸远望,寓意着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民族气节。</p> <p class="ql-block">   崇烈门,1946年为纪念长沙三次抗日大会战中的阵亡将士而立,由蒋介石、陈诚、张治中提倡领导捐建。牌楼采用全麻石打造,宽8.5米,高5.9米。</p><p class="ql-block"> 正面顶端写着“崇烈门”,是蒋介石先生亲笔题写。 牌楼上共有二副对联,居中为“气吞胡羯,勇卫山河”,为蒋介石先生亲笔所书。侧联为篆体所书:“犯难而忘其死,所欲有甚于生”。两联对抗战将士们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勇于战斗、勇于献身的精神给予高度的赞扬。字体遒劲有力、端庄秀美,属书法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 整个牌坊在动乱被毁损,直到2006年才进行了原址重建。‌</p><p class="ql-block"> “气吞胡羯,勇卫山河”出自《追韩信》,此处用于赞美将士们在战场上英勇无畏,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展示了抗战将士誓死保卫国家领土和民族尊严坚定的信念‌。 </p><p class="ql-block"> 侧联上联——犯难而忘其死,典故来源于《易经》。为国家出战,尽管危险重重仍然勇于直面,奋不顾身,舍身忘死。下联——所欲有甚於生,典故来源于《孟子》。人为了正确而光明的理想,不愿意苟活着,即使是捐躯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p> <p class="ql-block">  崇烈亭,原为午炮亭,1929年,为了纪念济南“五三惨案”中遇难的同胞将午炮拆除,改建成“国耻纪念亭”,在“文夕大火”中被毁。抗战胜利后,为纪念长沙会战中阵亡的将士,1946年湖南省政府在原址上建起“崇烈亭”,意为崇敬为抗日而献身的先烈。崇烈亭古朴古香、肃穆庄重。亭额由蒋介石亲笔题写。对联系湖南大学徐桢立教授撰写。</p><p class="ql-block"> 百战靖胡尘,精忠争日月辉光,</p><p class="ql-block">大节壮山河气色;</p><p class="ql-block"> 四阿延楚望,长剑指天狼落处,</p><p class="ql-block">神弦讶甲马来时。</p><p class="ql-block"> 对联表达了抗日将士奋不顾身为国赴难、慷慨捐躯的伟大民族精神,抒发了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和深切怀念之情‌。还通过用典、对仗和情感等方面展现了家国情怀和浩然正气。对联中的“胡尘”指日寇,“精忠”源自岳飞,“四阿”指天心阁,“天狼”指日本侵略者,整体表达了抗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捐躯的伟大民族精神‌。</p> <p class="ql-block">  天心阁城楼下有一座警世钟,钟旁的石碑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最高军事当局实行“焦土抗战”政策。1938年11月12日,日军逼近长沙,长沙警备司令部奉命制定放火焚毁长沙的计划,并预定以天心阁举火为号,13日凌晨,南门某处突然起火,放火队员误以为信号,便四处点火,一场旷世大火骤然而起。大火烧了五天五夜,城区建筑毁之七八,死难同胞3000余人。长沙人民世世代代创造和积累的财富顷刻间化为灰烬,长沙人民为民族抗战做出了最大的牺牲。由于12日电码韵目代码为“文”,史称“文夕大火”。值文夕大火六十七周年际,特铸“文夕大火警示钟”,铭耻砺志,以庆长沙的伟大复兴。”</p><p class="ql-block"> 长沙市人民政府立</p><p class="ql-block"> 公元二00五年十一月十二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