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70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延长地域文化精选第70期今日推出赵景莲特别报道一则 。延长县作家卫尚科(两篇)、兰芳、王娟利、吴莲、白登懿、白耀国、侯国宁、王国婧、赵景莲、秦朵朵、韩锦佳作各一篇,刘向东、樊育林诗词选各一组。请大家欣赏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延长大事/家族文学盛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赵景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我们延长石佛赵家兄弟姐妹16人共同合著的家庭文学作品集《远山红叶》付印成册,这在当地是独一无二的先例。</p><p class="ql-block"> 11月30日,我们兄弟姐妹在延安黄河轩酒店欢聚一堂,对该作品集的问世,进行了简单的发书仪式,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激动,都纷纷说出了自己心中的感言,都认为这是传承家庭文化传统的一件大好事。该作品集共收录兄弟姐妹作品70余篇,其中有散文、回忆录、诗歌等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个家族,从父辈开始就非常重视文化知识,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所以我们这一代都是凭借自己的发奋走上工作岗位的。其中不乏有很多佼佼者,总之每个人都干的很不错。现在大部分都到了退休阶段,为了传承家风,信奉文化养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我们的晚年生活,就像“远山红叶”一样,呈现给大家。</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同样也是一个家庭的灵魂,有了积极的文化氛围,家庭就可以和睦相处,互尊互爱,同时对教育下一代也是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我们应该将这种优良传统很好的传承下去。使我们这个欢乐的大家庭,始终充满文化的味道,积极、快乐、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修改于2024年12月01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家族文学盛宴活动由主编赵西安介绍了出版全过程,赵西黎主持宣读了仪式,兄弟姐妹齐声歌唱了《十唱共产党》歌曲,兄弟姐妹向主编人员献了鲜花,女婿王润才发表了感言,最后家族成员在一起合影后,参加发书仪式的全体人员也在一起合了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文选自2024年12月1日《大州文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1年,王国婧(左1)与子校老师合影于乾坤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起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卫尚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延长地方志——1990年延长大事》记载:“6月21日,延安卷烟厂延长雪茄车间杨家沟烟叶库因电线老化发生特大火灾事故,55垛烟叶受损,直接经济损失173万余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到这个记载,勾起我的一段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0年,我在七里村油矿子弟学校教书,担任初一两个班的语文兼初一•二班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杨家沟烟库着火那天,应该是星期天。下午时分,我正准备到七里村小街买菜,突然听到油矿广播播发“紧急通知”,说杨家沟烟叶库发生火灾,请干部职工立即前往扑火。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急忙赶到油矿大门口,看见有几部大卡车已经停在公路边,旁边聚集了一些闻讯赶来的职工,大门口还有急急忙忙往出赶的人。汽车发动了,我们毫不犹豫地爬上大卡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往几里外的杨家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达烟叶库,一堆堆的烟叶冒着浓烟,先期赶到的消防队正在设法熄灭明火。下了车,按照指挥,我们就投入到扑火抢救烟叶的战斗中。大伙有的用手刨,有的用脚踩,设法扑灭余火,挖出尚好的烟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火的烟叶散发着呛人的焦糊味,令人窒息;浇上水的烟叶很是沉重,刨挖起来很费劲。大家不叫苦不叫累,奋不顾身地扑打着刨挖着,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尽快灭火减少损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火灾就是命令。延长县的领导干部赶来了,卷烟厂的职工家属赶来了,老矿长陈治华也赶来了。陆续赶来的上百名油矿职工始终冲在一线,消防队员更是义不容辞,第一时间就投入了战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几个小时的团结奋战,烟火全部被扑灭,大伙才灰头土脸地拖着疲惫的身子乘车返回油矿。要知道,当时的延长卷烟厂,是延长县的支柱产业,其税费贡献占延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接到校长通知,说油矿有李延恒、武金祥等好几位同学也参加了扑火战斗,其中王国婧同学,表现突出,县上主要领导给矿长打电话,要求予以宣传和表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国婧是我们班的班长,品学兼优,平时表现就很突出。扑火现场人多,烟熏火燎地十分杂乱,当时我没有看到她的身影。于是,我询问了她参加扑火的情况,结合平时了解,连夜写成《赖宁式的好少年——王国婧》一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天,将稿件交给校长,中午的矿内广播就播出了,后又刊登在《老矿通讯》上。几天后,延长油矿管理局在子校召开了专题表彰大会,管理局团委发出了“向赖宁式好少年王国婧学习”的号召。王国婧的名字,传遍矿区,传遍了延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年后,初中毕业的王国婧,以优异成绩考入延安师范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延长油矿永坪子弟小学和中学任教,是一名备受同学欢迎的好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0多年后的今天,想起这件事,我为当时的扑火场面所感动,为当年干部职工的无私精神所感动,更为少年王国婧及同学们的行为而感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时候,物质条件还不好,但人们思想单纯、作风朴实。在油矿,在身边,“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好像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遇到紧急情况,大家不讲条件、不计报酬,就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前、豁出去。领导干部,更是身先士卒,常常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少年学生们耳濡目染,也受到熏陶受到教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应该也是百年延长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2024/11/22</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卫尚科(七文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协副主席、延长油田职工作协名誉主席。出版散文集《石油情缘》《拾柴者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文选自2024年11月22日《洧水岸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闲说中国人》笔记(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卫尚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人》(1),作者: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桥头镇,国际著名文化史学者、文学家、散文家、作家、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摘录: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熙熙攘攘的上海人,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套心理文化方式,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着上海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真正地道的上海人就是上海郊区的农民,而上海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于是,上海人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期的上海人也是华亭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他可算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今天上海人的某种素质,可在徐光启身上找到一些踪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光启非常善于处事,并不整天拿着一整套数学思维向封建政治机构寻衅挑战,而是左右逢源,不断受到皇帝重用。《几何原本》刊行二十二年后,他竟做了礼部侍郎,不久又成了礼部尚书。他去世后,崇祯皇帝还“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灵柩运回上海安葬。安葬地就是他的家族后代汇居地,开始称为“徐家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通,好学,随和,机灵,传统文化也学得会,社会现实也周旋得开,却把心灵的门户向着世界文明洞开,敢将不久前还十分陌生的新知识吸纳进来,并自然而然地汇入人生。这便是出现在明代的第一个精明的上海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徐家汇开始,向东延伸出一条淮海路,笔直地划过上海滩,它曾经是充分呈现西方文明的一道动脉,老上海高层社会的风度,长久地由此散发。徐家汇是最高一个等级的上海文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光启的第十三孙是个军人,其有一个外孙女叫倪桂珍,便是名震中国现代史的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宋氏三姐妹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可看作徐光启发端的上海文明的一次重大呈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只要稍稍具有现代世界地理眼光的人,都会看中上海。对于一个自足的(旧)中国而言,上海偏居一隅,不足为道;但对于开放的当代世界而言,它却俯瞰广远、吞吐万汇、处世不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从根子上与凛然的中华文明不太协调,不太和顺。(近代以来)这里是一个新兴的怪异社会,严格说来,这里更是一个进出要道,多种激流在这里撞合、喧哗、卷成巨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世纪初,许多新型的革命者、思想家受到封建王朝的追缉,有租界的上海成了他们的庇护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一场来自农村的社会革命改变了上海的历史,上海变得安静多了。走了一批上海人,又留下了大多数上海人,他们被要求与内地取同一步伐,并对内地负起经济责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海转过脸来,平一平心旌,开始做起温顺的大儿子。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卫尚科(七文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协副主席、延长油田职工作协名誉主席。出版散文集《石油情缘》《拾柴者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读《沃土情深》有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兰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次去大宁采风,文友侯曜强赠送一本新书《沃土情深》,回家细细读过,内容丰富,故事真实,感人至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从作者简介中得知他出版过三部 ,《黄河情深》、《黄土情深》、《山乡情深》、《沃土情深》是他的第四部著作,从而看出他对黄河、黄土、山乡的热爱,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本书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屈邑楷模, 讲述大宁各条战线的好人好事 ,真人真事,实地拜访 ,烽火岁月, 辉煌人生 ,脚踏实地 ,叙述这片土地上的楷模事迹,弘扬正气,传统美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第二部是人生百味 ,一篇爷爷不想走,他对爷爷的苦累感同身受,爷爷每天除了抡铁锤,握铲头、方石板外,收工时还背回来石板“吭哧……吭哧……”地往回走,忆起那情景 我至今还不由地泪如涌泉。爷爷一生种地, 砍柴烧火 ,石匠,受尽折磨 ,他感激不尽,永远难忘, 写的很好。这篇师生难忘,小学班主任冯庆民老师 ,对学生要求严格,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有空勤工俭学,把校园打理的很好,给作者留下来美好回忆。师生难忘 ,您的知识充实了我们的心房;师生难忘,你的辛苦孕育了桃李芬芳;师生难忘,您的教诲指明了我们前进的方向,师生难忘,您的精神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这是作者对老师的赞美!另有一篇妻子学车,讲述学车的原因 ,妻子学车的辛苦,从而反应出她对妻子的理解与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部分乡情乡韵 ,故乡的年味,魂牵梦绕家乡美,这几篇把故乡的风景描写的很美 , 把风土人情写的很到位,无论走到哪里, 我都深深地记挂着故乡的一草一木,牵挂着故乡父老乡亲 ,心海里常常滚动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故事真实,情感丰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部岁月留痕,田园生活苦与乐,自己和妻子荒地种菜 ,其乐无穷,浇水施肥,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看来夫妻俩勤劳种地,乐趣无穷。在汾川庵的苦难日子,这篇文章最感人 ,他们带着儿女打工, 住在果园里土窑洞,没窗帘, 土炕上铺着树叶,风儿大 ,半夜不睡觉 ,又冷又饿 ,梳果半个月 ,受尽委屈,最小女儿哭泣声, 看的人心酸 ,看的人流泪,是啊!为了生存,受累受苦,经历风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读完这本书 , 感觉沉甸甸的,这本书内容充实。作者对大宁一些有作为的干部写的淋漓尽致,宣传好的工作作风,把对家乡人民的热爱写的感人肺腑,把父老乡亲的思念之情写的深刻 ,这本书写的很好,语言不华丽不修饰 ,故事情节细腻 ,实实在在的感受 , 真真实实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侯曜强老师是延长南河沟人 ,他在农村种过地,后来到大宁写作 ,他是大宁一个宣传文艺者。他的点点滴滴 ,与夫妻一起的磨难 ,咋能用语言表达。他们夫妻当过农民,耕地种田,打过工 ,做个生意,参加会战,经历着风雨,常人无法理解 ,那样环境下 , 独身来到大宁 ,凭着自己写作的才华站住脚,而且用自己行动证明了自己,用文笔绘画出一幅幅美丽画卷,他心里装着大宁这块肥沃的土地 ,也时时牵挂着故乡的人,隔着黄河 ,他能聆听到故乡的声音,他热爱这片深厚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一个有写作经验的笔者,一个热爱生命的使者,一个有大爱的人 ,还做着公益事业,2013年雨灾,他亲自来延长慰问老乡,在我的心目中最值得敬佩的老师!出版一本本刊物新书,沃土情深书写这片土地上的精彩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那次采风遇见老师, 他一路招招呼呼 ,和妻子问寒问暖,他们就是我们的亲人 ,他们就是和大宁人一样好客 ,去了大宁,好吃好喝,好热情,大宁我来过几次, 都被这里人们的那份热情所感动!与老师闲谈家常话,听说他儿子是博士生,两个女儿太原就业 ,我说你来了大宁这块土地可是赚了,培养出博士生 ,你收获满满,你们夫妻俩以后真的有后福,他们笑了, 笑声中带着甜甜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捡起一片黄叶 ,送给老师,祝福他们全家幸福美满,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 (图文选自2024年11月24日 《兰花花诗文》)</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梦回那条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王娟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出门在外,梦里常常走在家乡的那条沟里。</p><p class="ql-block">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这条沟的道路十分难走,好像很远很深。特别是农忙时候,去沟里作务田地,好像一锄头一锄头总也挖不到头。</p><p class="ql-block"> “沟”一般定义是指河沟,也可以指山沟,人工挖掘的水道、工事、浅槽或洼处等。而我所说的这条沟,是一处狭窄山体因雨水冲刷形成的凹沟,类似于天然的小山谷。</p><p class="ql-block"> 我家就住在那条沟的边缘,往里走再无人家。我的记忆中,父亲一直在开垦维护着沟内零星的土地,所以说它应该是我们家独有的。</p><p class="ql-block"> 从家里出发,走在蜿蜒的小道上,一直往下往深处,便可以看见那一块块被开垦的田地。这些田地每一块都不大,主要分布在山谷的侧面,陡峭的坡度足有五六十度。看着爸爸用锄头每挖一下,土块就会簌簌的往下滚,有时真害怕连我也一同滚落。</p><p class="ql-block"> 父亲就这样,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把沟里陡峭山坡的荒草地,变成了一块块贫瘠的农田。远远看去,就像整个山谷得了一片癞头疮。至于那点可怜的U型沟底,父亲当然更不会放过,用心在边上挖了排水渠,然后深耕细作。从我记事起,因为有了那条沟,我们一家人从未饿过肚子。</p><p class="ql-block"> 每年布谷鸟欢叫的时候,父亲便开始规划着在那条沟里种什么。玉米、小麦、南瓜、绿豆……农家所用到的豆类蔬菜,总会被他安排在开垦的每一个犄角旮旯。陡峭的坡地只能靠人工用锄头一下一下开挖,然后才能播种。小时候的我,总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跟在父母身后种瓜点豆。绿苗长出来了,需要拉秧了,需要除草打理了……父亲几乎天天都会去看看,哪里长了颗南瓜,哪里绿豆即将炸壳,父亲总是一清二楚。</p><p class="ql-block"> 那条沟,每天能照到太阳的时长较短,所以每年也是最后一片成熟农田。这时候,父亲总会频繁地去沟内观察,看到哪一片熟了,就赶紧收割,基本颗粒归仓。</p><p class="ql-block"> 最怕的是下雨天,天上电闪雷鸣,我待在家里都有一丝心悸。父亲既没有伞又没有蓑衣,只戴一顶草帽就冲进了雨幕。因为门前的池塘,雨水已满溢了出来,水从门口流过,一直流进了沟里。父亲辛辛苦苦种下的农作物,在洪水无情的冲刷下,倒伏的玉米、连根拔起的小麦、冲走的南瓜……都是父亲的心血。</p><p class="ql-block"> 所以一到下雨天,我从邻家玩耍回来,一看到父亲不在家,就会习惯性的问母亲:“我爸又下沟里了?”</p><p class="ql-block"> “嗯,去挖水渠了。”</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沟里总会被雨水冲走一批又一批农作物,也留下了父亲一次又一次泥泞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后来,人们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我家也不用再耕种那些陡峭贫瘠的土地。父亲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批杨树苗,栽在了那片沟壑中。一年年小树苗渐渐长大长高,现在整条沟已经绿树成荫,树干粗壮到一个人用手臂都合抱不过来。</p><p class="ql-block"> 年迈的父母,如今已经不再耕种田地。现在的那条沟的羊肠小道,在我眼中也不是很远很深。但却到处被荒草笼罩,几乎无处下脚。整条沟也被树荫笼罩,除了树冠之外,再什么也看不到。繁盛的树木,带给我的并不是欣欣向荣的感受,而是一种家乡的凄凉和萧瑟。</p><p class="ql-block"> 沟还在,物已非。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每次梦到那条沟,总伴有父亲的背影,母亲的呼唤。</p><p class="ql-block"> 梦回那条沟,醒来泪满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娟利,女,网名桃夭,延长县初级中学教师,北国文学社会员。桃之夭夭,灼灼其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文选自2024年11月25日《北国文学自留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人间有味在乡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吴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种地,是会上瘾的,就像我以前爱打麻将,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麻将被我整整爱了几十年。我打麻将的年限和工龄一般长,只是麻将带给我的只有虚名,被麻友们冠以“扶贫办主任”“吴铜”“精准扶贫局局长”等头衔,结果是颈椎、腰椎的严重抗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自从在乡间开始种地,我就变了心,把对麻将的一腔热爱转移给了土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春时,我就思谋怎样规划地,种多少玉米?几畦豆角?西红柿种在哪里?黄瓜种什么品种?辣椒是不是少种点?就像要写一本书,还真有点费脑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年初,儿子在网上买了玉米种子,是水果玉米,他说,去年水果玉米种的有点少,给小小陈吃过后,轮到他只给留了一穗!好吧,我今年就给他种上一大片,管够吃。其实,我感觉最好吃的玉米是软玉米,也就是糯玉米。每到玉米成熟时节,只要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提上筐子,掰上些玉米,在大铁锅里倒入清泉水,玉米棒子入锅,一会儿功夫,玉米的香气就在小院升腾。等到玉米出锅,咬一口,香、糯、甜一下就袭击了你的味蕾,“天呀!这么好吃!”一片惊呼声响起。此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满满地自豪感填充着我的虚荣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种地也是有讲究的。要想吃到好玉米,种籽最关键,每次买种籽,我都会去信誉最好的那一家,以确保品种的质量,尽管她家的要比别家的贵好多,但是,一份价钱一份货是有道理的。再就是必须风调雨顺,土地肥沃。今年连续几个月的干旱少雨,以至于玉米不如去年,但在我努力浇灌下,口感依然不输往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的黄瓜籽是刚儿在网上买的,起初,我真有些忐忑,网上的东西只能看,不敢信,就如人带上美颜,八十岁可以秒变十八岁!黄瓜籽出苗后,见风就长,结得黄瓜多、时间短,只两天功夫就能摘上半筐。而且特别奇怪地出现一棵有别于其它黄瓜的瓜,它结的瓜是青皮,刺少,粗壮,别的黄瓜得两三根调一盘菜,它只需一根就是一大盘,而且口感好。我叮嘱儿子,明年得买点这样的种籽,儿子查了一下,说它是乳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黄瓜成熟之际,我都会摘上一些送给朋友。一次,我给刘二姐送了些黄瓜,我刚回到家,就接到她的视频电话:“吴四,你拿的黄瓜太好吃了,正好家里来人了,几根黄瓜没招住吃,甜、脆、有黄瓜味,我吃出了小时候的味道!”我在十姐妹中排行第四,我们总这样相互称呼。我不禁大笑起来:“好吃就行。下回,我得多给你拿点!”菜园里的应季蔬菜纯天然,无公害,亲朋好友能吃上我种的菜,我感到高兴。虽然,种菜也很累,但只要看到一天天长大的菜,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种地是有技巧的,绝对有技术含量。今年的豆角长势喜人,原想豆角成熟的时候叫上姐妹们来采摘,不想,几个月的干旱无雨,豆角只长秧子不结豆角。邻居见了,让我拨了这些只能看不结果的豆角,我还是不舍得,最终它们还是让我失望了。怪只怪干旱的天气,豆角是无辜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种红薯,我和老公的意见早就达成一致了,坚决不再栽红薯。前几年种过两次红薯,都是让亲戚帮忙栽种,我和老公对栽红薯都是一头雾水。第一年,只收获了点“袖珍”红薯;第二年,刨回的红薯黑心,蒸不熟。所以,不栽红薯,也是明智之举。记得快到端午节的一天,我接到兰同学电话,让我去菜市场买红薯苗,我说不想栽,管理不了,他答应亲自去给我栽种,好意难却,只得同意。下午,他就带着夫人来到我的农家院,他们二人拢梁、刨窝、浇水、栽苗、埋土、再浇水,整整忙了一个下午。看到老同学和夫人累的满头大汗,我于心不忍,他只是笑着说:还不知道今年能不能让你们吃上红薯。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的红薯丰收了。当刨红薯的那一天,我就给兰同学发视频,让他看看我收获的红薯,让他也分享我的喜悦。说实话,今年的红薯很甜,是一直甜到心里的那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辣椒是菜园必不可少的,尽管我不吃辣。开春的时候,在菜市场买了些苗,但大多数的辣椒苗都是邻居家给的,他们育的苗子应该是泰椒,特别辣的那种,喜欢吃辣的人会很过瘾。开始栽泰椒的时候,正遇干旱无雨,栽好苗后,我每两三天就抽水浇一次,它们总算没被晒死,到秋天,泰椒像待嫁的红衣姑娘般羞答答地躲在绿绿的叶子中间,一串一串,新鲜、诱人,看着它们,你就知道种菜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子在忙忙碌碌中充实,生活在粗菜淡饭中生香。自从遇到菜园,麻将就成了我的旧爱。种菜、除草、施肥,成了生活的重心。我特别享受种菜的过程,看着自己种的菜一天天长大,直到收获,时刻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如此强大,竟然能改变一个人的喜好和性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种菜,我种的是心情,摘的是感觉,品的是悠闲。把自己种的菜送给亲朋好友分享,是我最开心的事。乡村的这片地也让我领悟到陶渊明归园田居的乐趣。人生下半场,最要紧的不是取悦他人,而是富养自己;四季流转,把生活调到自己喜欢的频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真的,我种的不是菜,是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文选自2024年11月25日《延长县文联》散文茶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故乡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白登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对于漂泊的游子来说,故乡,永远是一帧珍贵的水墨丹青画,永远是心灵依靠的温馨港湾。</p><p class="ql-block"> 小雪节气已过,满脑子都是冰天雪地的景象,寒冷的冬季,如果没有雪花飞扬,如果没有纯美的雪景,谁来装饰那梦的霓裳。</p><p class="ql-block"> 捻,一指清风,看朵朵雪花,在空中烁烁飞扬,那一朵素白的思念,缓缓地盛开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承载着满满的牵念,曼妙了一季纯白的诗行,招摇着,曼舞着,飘向数千里之外我的陕北故乡。</p><p class="ql-block"> 一季寒凉消瘦了时光,却丰盈了眼眸里那殷殷的渴望。我安静地伫立在时光之外,看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少了几分热闹,多了几分安静祥和。</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脑海中,万里山河,银装素裹,一派妖娆,粉妆玉砌,任雪花悄然融化成掌心的一抹微凉,我享受这一刻的安静与安详,那些葱郁的过往,那些泛黄的记忆,正如这些曼舞的雪花,带着一缕清寒,携着一抹清香,安静地在天地之间翩然绽放。</p><p class="ql-block"> 此时此刻,我多想将一颗尘心,开成一朵雪花的姿态,让心灵不再蒙上世俗的尘埃,让纯洁的人生无须浓墨重彩,也能渲染成一笺素洁的纯白,雪花——这飞舞的精灵,曼妙着生命的华章。</p><p class="ql-block"> 沧桑的岁月,滑落在指尖的微凉,不言悲伤,只想让这一季唯美的时光,历尽四时的变换,途径轮回的沧桑,依旧沾满岁月的馨香,在无声的世界里,纷纷扬扬。</p><p class="ql-block"> 其实,一个游子漂泊在外,总爱思念故乡,人生故土难离,落叶归根,一想到故乡,我的心情便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莫说乡路长,再长也长不过我的思念;莫说天涯远,再远也远不过我的目光;莫说云天高,再高也高不过我的畅想。</p><p class="ql-block"> 故土啊,你是在外游子心中永远的根。</p><p class="ql-block"> 出门在外,总有一种浓浓的思乡这情,特别在年终岁尾,思念故乡之情更为浓厚,这情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也说不清。</p><p class="ql-block"> 我虽说不清,但我却深深的感觉到家乡的情怀,就是那曾经的粗谷米淡饭的飘香,就是那悠久的古老传统,就是那土生土长的气息,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心中永恒的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草根随笔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4.11.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登懿。延长县安河镇马山村人。男,中共党员,与共和国同龄,深造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退休前供职于甘肃天水市委。酷爱文史,退休前曾在国家、省、市级报刋发表专题、论文、散文等文章200余篇,多篇论文曾获省、市社科奖。撰写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略》、《盛先传传略》、《中央红军长征纪实》、《董邦传》和《镜鉴》等五部书,现已出版发行四部。其中《盛先传传略》由甘肃省电视台摄制的《潜伏兰州》电视片采用,并多次播出。《董邦传》和《镜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退休后十年间撰写散文,论文等100余篇,先后发表于报刊与网络。其间受天水市委宣传部之聘参与了《天水通史》的编撰工作,市政府聘为天水市二轮修志审稿委员会成员、《天水大辞典》特约编揖,并撰写数百条辞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文选自2024年11月25日《延长地域文学精选》第111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拜访趙国杰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白耀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群友心心相恋,个个望眼欲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虽在咫尺之遥,如隔万水千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阁山文化建群已近三年,大多数群友从未谋面,只能是在微信中聊聊天,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遗憾,特别是高龄的群员,用带血的嗓音在呼唤。</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我伴同石阁山文化群的王福臣同志去雷赤镇小雪村专程拜访了赵国杰老师。我们开着蹦蹦车从雷赤镇岀发,一直向小雪村的大山里迈进,在那及其陡峭的“之”形的山路上费力地攀爬,更有那“S”形的急弯让人提心吊胆。十华里的行程走了足有半个小时,噢!真是“天下第一关”,怪不得赵老师“深藏不露”啊!</p><p class="ql-block"> 走进小雪村,国杰早己在门前等候我们了,一阵热情问候便进了他家房门,室内窗明几净,饭桌上己满满的摆上了酒宴,酒过三巡,因年令的区限,都不胜酒力,便端上了热腾腾的猪肉包子供我们就餐。</p><p class="ql-block"> 酒足饭饱之余我们进入了话题,国杰己八十二岁高龄,却依然有着二十八岁的心态,说话很斯文,吐字很清晰,言谈很风趣。很是大哥风范。要不是他的满头白发和额头的皱纹,让人不敢相信他已八十二岁。然而他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写就了他一段岁月的传奇。他小时候家境十分贫寒,初中毕业后就依依不舍的离开学校,用稚嫩的肩膀挑起了家中重担,身为孤子的他深知这是他的义务,谁都不能替換。</p><p class="ql-block"> 他在生产队里当过会计,岀纳,保管。岀过民工,修过桥,打过垻,贯通公路通天下。搞整风,搞社教,扫过盲,做小教,大家小家都需要。可是老家肖吉村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除过胶泥洼,就是石头多。有歌谣可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山里人民实可怜,满年四季没个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自从粮食种下地,天天守,夜夜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猪八斗,熊一石,到头还是灾荒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他勤奋好学,喜爱泼墨染色,在一次阅读中看到了这样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尽日寻春不见春,两足踏遍石阁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笑向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噢!这首诗歌是为我作的!他又遵循“人离活,草离死”的古训,托人四处联系,便携妻带子迁居小雪村。由于他识文达理,很受该村人的拥戴,加之妻贤子孝,儿孙绕膝,水起风生,日子过得像一盆火一样红。</p><p class="ql-block"> 和国杰的交谈中我悟岀了一个道理,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岀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岀来的才是路。以前早就有路了,以后也该永远有路!</p><p class="ql-block"> 在离别时,他们全家老少站在村头揮手向我们致意,我的耳边却响起了《再见了大别山》那首悠扬的曲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逢又分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握别众老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男女老少齐欢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盼我隔年再来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慈祥的大嫂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去照看你幸福的孙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发的大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祝福你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〇二四年十一月二十五号于延长县葛家洼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耀国,延长县葛家洼村人。出生于一九五二年二月。初中文化。简历用自嘲介绍一下。生计艰辛满腹犹,开门七事费筹谋。阮襄探底无余蓄,范甑翻空收已休。空负寒窗十年苦,常遭冷眼笑无谋。深居陋宅抱膝坐,瓢饮箪食自解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文选自2024年11月26日《延长地域文学精选》第115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个家族兴旺的根源在《老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侯国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去世家就变成了——老家!</p><p class="ql-block"> 人的出生地,老家,是老祖宗辛辛苦苦打拼经营了好多代的窝,一代一代传递至今。风风雨雨,不断的扩建维修加固。前人流了多少汗,出了多少力,花了多少银子,后人可知晓?所以,不能毁于当下。</p><p class="ql-block"> 在缺吃少穿生活贫困的年代,老家,是树雄心,立壮志,是父母口口声声唤醒子孙灵魂的大教场,是初心的发祥地。是每个人的精神圣地,是走向现在的出发地,是追忆父母祖宗的风水宝地,是家庭兴旺的发源地,是每个家族的根。</p><p class="ql-block"> 那里有给了你生命,关心守护了一辈子怕你热怕你冷,你高兴他高兴,你痛苦他流泪,盼你好,希望你能走在人前的父母百年后的长眠福地,不能随意放弃,更不能毁于我手。</p><p class="ql-block"> 但凡在外混的风生水起的人,都相继重新回到自已童年玩耍的地方——老家,重整旗鼓,维修,加固和新修老宅,寻找童年儿时的记忆,回顾父母生前的美好时光,延续添厚加重祖辈们的积业。</p><p class="ql-block"> 弘扬大祖业,光宗耀族,没过于自修老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前进,城镇化迅速开展,多少乡下人进城安家,过上了日日盼,夜夜想,人人盼望的城市生活。但那只是居住的大环境改变了,生活质量比起乡下来仍然改变了没有多少,究其原因,还是收入低所致。</p><p class="ql-block"> 一家老少从乡村到城市是一个质的飞跃。要彻底融入城市需要脱胎换骨的改变,从意识形态,各个方面都要改变。所有这一切,需要较长时间,慢慢形成习惯。最最重要的关键是,一家人生活无保证,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不能像真正的城里人那样有工资卡,按月按点发工资。真正乡下人进城需要两三代人辛勤付出的过渡,实现家庭成员有固定收入,有单位发工资,才能成为实质上的城市人。</p><p class="ql-block"> 现在,好多乡下人放弃农村进城,过上了揽工,打短工,长期临时工的不固定生活。按贫富划分,属于城市里最贫穷的城市新市民。要买房,孩子上学,再有日常生活开支。收不抵支,收支不平衡,还有借资,丢掉了乡下几辈人打拼的祖业,使先辈们几百年的老宅毁于当代,真正成为了:住不下的城里,回不去的农村,两难境地,同时也无力维护祖业老宅。农村荒废了的老宅整村可见,实在可惜!</p><p class="ql-block"> 社会要发展,人类在进步,实现共同富裕不是梦。用一种无形的力量动员开展人人、家家户户固基、护根、立本、保护祖业,重振老宅宏伟雄风的活动,势在必行。实现乡村振兴,恢复农村的繁荣气息,实现鸡叫狗咬炊烟飘香,开展轰轰烈烈的返乡活动,使农业不因进城而丟弃,不因进城把上辈们的心血挣来的基业放任自流。避免发生再过多年后发现自己即不是城市人,也不是农村人,两头都被耽误的尴尬局面发生。</p><p class="ql-block"> 现在急需的是要村村开展人帮人户帮户,先富帮后富的共同富裕,用制度纪律性规范约束落实活动,补齐多年来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处断桥与短板,从而实现美丽乡村这个宏伟目标!</p><p class="ql-block"> 一个居住了几百年,生活了几代人,诞生了自已的地方能说不是圣地吗?没理由说她不是风水宝地。一个好住宅可塑造出栋梁之材,有用之人。可造福一方,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兴业安邦。好的宅地辈辈出才子,代代有英豪,人丁兴旺,子孙安康,吉庆成祥,没有大灾大难降临后代。后人们妻贤,子孝,家庭繁荣昌盛,财源滚滚,八方来财!</p><p class="ql-block"> 为了不留遗憾,为了将来子孙问起老家的来龙去脉有话可说,为了家庭辈辈出孝子英才,为了家族这棵参天大树根繁叶茂,少在城里买套房,维护老家老宅,为大灾大难来临之时,如战争、疫情、有避难的地方。为子孙建一个吃苦耐劳的教育基地,每年两次,开展活动,老来了带上子孙常回家看看,过几天世外桃源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弘扬我大中华美德,孝、德行遍天下,不孝无德之辈寸步难行。做人不忘本,不忘初心,不忘父毌恩。做人要忠诚,守信,弘扬正气,树立新风。使中华大地日新月异,各项各业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侯国宁、男,六零年十月生,延长县南河沟乡南湾村人,中共党员,工商管理硕士,工程师,八三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农业局,延长石油王家川,七里村采油厂上班,历任开发科科长,团委书记,副经理,副总经理,厂党委委员,主任工程师,总工程师,总地质师,七里村采油厂副协理员(副处级)2020年退休,现住西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童话七里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王国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6岁到14岁,我是在一个叫七里村的石油小镇度过的。七里村,那个小小的村落给我留下了一段童话般美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从乡下到小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岁时,爸爸从延川县青平川乡下把我带到延长县七里村油矿上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睁大懵懂的双眼看到我将要入住的院落时,发现这里连排的油泥房子和窄小的院巷竟然还没有我们乡下的小院儿漂亮敞亮。没有石磨碾子,没有成群的小鸡小鸭,也没有可以随时采摘的新鲜瓜果……总之,这里给我的初印象非常令人失望,就是从那个乡下到了这个乡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乡下丫头很快就忘了啥叫失落。我发现自家油泥房子里有一小片空地,被爸爸埋上了大白菜。墙上还挂着萝卜根挖成的小花盆,里面用水养着白菜心,黄黄的小花朵给这个家徒四壁的小屋平添了许多温馨的感觉。直至今日,我还常常想起那几朵娇嫩可爱的小花朵,想起自己爬上小凳儿给白菜花儿添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天来了,我上了幼儿园。那时候的幼儿园和中小学在一个院子里,离西坪家属住宅区有很远的一段距离。幼儿们都是被上早班的家长送到旧医院门口,然后由老师统一带到学校去。有一次,我去得比较迟,发现大部队已经不见了,刚准备开溜,发现一个老师气喘嘘嘘地跑过来拉住我说:“小鬼头,幸亏我及时发现,不然就把你丢了。”于是,我被她拉着向学校走去。一路上我悄悄打量她,发现这个女老师白白胖胖,干干净净,不像我们乡下的老师经常头上粘着麦秆就来上课了。从此,我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像在乡下上预备班时那样随心所欲地瞎溜达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气转暖,爸爸带着我和姐姐在小院儿门口修了一个一米长半米宽的小花坛,里面种了几株洋柿子,周围镶了一圈波斯菊。爸爸说,等柿子变红了,妈妈也会来七里村。于是,每天一放学,我们便趴在花坛边看那些小苗一天天发芽添枝,盼着枝子挂上红红的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时候,因为基础差,我的成绩一直不好。大我一岁的姐姐经常三下五除二画完俩人的作业,就带着我做饭、玩耍。她的朋友甚多,总在爸爸倒班的时候纠集一群小孩儿到我家的厨房里“侵害”。包饺子、擀面条儿,简直是无所不能。虽然饺子像大锅贴,面条儿像裤带,但我们总是吃得津津有味,不亦乐乎。吃完以后还总要召开联欢会。大家在我们小房子的炕上耍杂技、唱大戏,把床帘子当做幕布拉来扯去。爸爸每次回家就会瞪大眼睛说:“又闹土匪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洋柿子终于挂果了,妈妈果真带着弟弟妹妹来到七里村。我直接从小班升到小学一年级了,但还是保持着自由散漫的乡下丫头的习性。爸爸只要问我今天学了什么,我就傻眼了。跳皮筋、抓圪坨、打沙包等女孩子爱玩的游戏我一样都不特长,但我的玩法令很多小孩儿都崇拜不已。我常带一群小孩儿在操场的荒地上拔许多蒿草,搭成一个小房子,钻到里面玩过家家。我曾带着同学到后山上打火爆玉米花儿吃,糊摸得每个人脸上五马六道。我还曾和伙伴们跑到小桥下“溜水滑”,弄得每个人的裤子开两个大窟窿而不敢回家。我们经常破坏校规溜到外面玩,但奇怪的是,老师对我们都很宽容,看到我们糊摸得黑不溜秋的样子,也不甚责怪,皱皱眉便放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是七里村发展较快的一段时间,到处都在搞基建。大礼堂刚刚有个框架的时候,就开始放电影了。因为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一放电影,全矿的人就像赶集一样跑去坐在水泥预制板上看电影。孩子们跑来跑去,幕布上印出很多小脑袋、小手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修建体育场的时候,晚上也在搞会战。院儿里的小孩儿都跑去挖土窑、跳土坑。有一次,我妈听说有两个孩子掉到机井里了,从家里跑出来直接从一丈多高的墙上跳下去找我们,结果发现是两个小孩儿恶作剧,把两块大石头扔进机井里后大喊有人掉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妈妈作为家属就在矿上的劳动服务公司打短工,盖房子、打油罐、砸石子,什么苦活累活儿都干,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儿女。我们一放学就跑到妈妈劳动的工地捡几块砖头垒一个小桌子,趴在上面写作业,然后就给大人搭把手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黑以后,拉着妈妈的手,看着升上中天的月亮,总是想着回家要是能吃到葱油饼该多好啊!这大概也是那时候很多单职工家庭的生存状态吧。我想,也正是当年那种环境造就了七零后这一代人独立、坚强、好幻想的特征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神秘的石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年级时,我们告别了油泥房,搬到体育场边上的五号楼。第一次去阳台,我感觉头晕目眩、心惊胆寒。时间久了,慢慢发现这里实在是个好地方,可以躺着晒太阳,可以在破脸盆里种太阳花儿,还可以直着脖子喊旁边单元的伙伴儿聊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常常会趴在阳台上看外面的风景。楼下是一条小河,夏天的时候,河水清澈见底。傍晚时,大家扶老携幼,在小河边散步嬉戏,玩水洗衣,一派其乐融融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对岸有一片绿汪汪的田野,田野尽头是连绵的小山丘。我总是在心里给它们起各种各样的名字。直到有一天,我发现有座山上有一个黑魆魆的石洞,便每天充满好奇地想象着洞里不知道有没有住着神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首歌流行得恰到好处,简直唱到了一个孩子的心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住着神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少个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就这么好奇就这么幻想这么孤单的童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多未知的世界让我着迷,那么多古怪的想法折磨着一个孩子的小心灵。终于有一天,我下定决心要去探险,便叫了一个伙伴儿向对面山上进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话说那是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我们跨过小桥,穿过田野,小心翼翼地越过乱石堆和蒿草林,终于来到山脚下。抬头观望,发现有一条小路可达石洞,只是小路悬在峭壁之上,一不小心就会摔个粉身碎骨。仔细研究之后我们放弃了这条路,选择了一条相对容易的陡坡。这条陡坡严格地说不能叫路,可能是开凿洞穴时里面的碎石料滚落形成。天长日久,由于风化作用和泥石流等原因,峭壁上的山石土块滚落,陡坡变得较为坚固,长满了野草、藤条。我们可以踩着石块,攀着藤条一步步往上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艰难攀登,我们终于站在了石洞门前。我俩好奇地探头向里一望,发现石洞充满了一种诡秘的味道。三、四米见方的石洞壁上雕刻着各路神仙。每个神仙面前都摆放着许多硬币。正中间的神仙头上还挂着一条红绸带,前面放一个神龛,里面有许多燃尽的香灰。我们不明白这里供的是哪路神仙,也不懂去考证这是哪朝哪代的遗迹,只是觉得神秘而好玩。我们在石洞前的大石桌上躺着一边晒夕阳,一边欣赏山下自己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里村,这个被大山环抱的小镇,已经炊烟袅袅,夕阳给她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芒,远远望去,真的就像童话故事里的城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里村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柳树沟,大概每个村里人都知道。虽然这里不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但却以其幽深、安详,如秋日湖水一般的独特气质吸引着这座小镇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学时的班主任杨老师曾经带我们去这里野炊、放小船。爸爸也带我们去这里带过泉水、抓过野鸭。我时常在秋日的杨树林里枕一地落叶,静静聆听这里小鸟的啁喳,欣赏飘过心头的白云,那种感觉从不曾遗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的春天,那里的山桃花总是开得那样缤纷热闹。大伙儿便相约去赏桃花、折花枝。等山杏长到鸡心那么大,我们便去摘毛杏。我长得比较小,总是坐在自行车前杠上。后面那个往上一跳,我们就会东倒西歪地跌一跤。一群女孩子就这样一路磕磕绊绊地骑着自行车打闹着。到离小水潭不远的地方,正在那里戏水的男生会赤身裸体地钻出水面大声喊着女生的名字说:“某某某,羞不羞?不敢过!”害得我们又摔一大跟头。不过,我们才不管那些不羞不臊的家伙,冲过去摘一大堆酸毛杏回来,他们又腆着脸来问我们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忆最深的就是杨老师带我们去野炊。大家带一堆家伙什,在小河边垒几个灶火开始野炊。捡柴火的,切菜的,拔萝卜的分工明确。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拿个小桶去滴水崖下接泉水。那是一个神崖,探出地面丈八长而不见落下一块石渣。滴落的泉水为过往的人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崖下有一个大水槽,积下的水冰冰凉凉,洗洗手,洗洗萝卜,舒服极了。等上一小会儿接满一桶水,我便提过去开始熬小米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群孩子围在一起享受着大自然的饕餮盛宴,那种童话里才有的生活是记忆里永远不能复制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城堡里的灯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里村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比如说,有一种机器很像跷跷板,我总是幻想和小伙伴儿坐在两边,一定不会费那么大劲地蹬来蹬去。在河边的小路上漫步,经常会发现一个冒出地面,貌似女巫家里的黑烟囱,往里扔一块小石子,会发出“咕咚咕咚”的响声,让人想起《咕咚来了》这篇童话。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就是那座灯塔,一到晚上就灯火辉煌,不知道是不是灰姑娘正在那里参加舞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些疑问后来慢慢被解开,原来所谓的跷跷板就是抽油机,黑烟囱就是油井,而那个类似于城堡灯塔的家伙就是炼油厂的常压蒸馏装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乡下的时候,我只知道我们是靠地里的粮食和瓜果蔬菜养活着,来到七里村才知道,一种叫石油的东西也可以养活我们。这些奇怪的东西在七里村就像我们乡下的爬犁、耕牛和麦场一样重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周末,我们会跑到爸爸上班的地方玩。他在炼油厂工作,那里到处都弥漫着石油的味道和轰隆隆的机器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爸爸带着我们到炼塔下参观,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炼油知识,辨别原油、汽油、煤油的味道,把遇冷凝结的煤油溜子拿下来当橡皮泥玩。爸爸还带我们从一个很陡的铁梯下去看原油池。那一大池子黑乎乎的东西让人想起魔鬼住的地方。这座铁塔周围充满了惊险与神秘。在这里参观简直就像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候,我们还会跟着爸爸走过一座很长很长的铁桥,到一个叫液化气站的地方玩。那里有水池,有花园,有数不清的星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我从矿史上得知,七里村炼油厂由中国大陆第一个炼油厂——“延长石油官厂炼油房”发展而来。1907年诞生以后,从单独釜、管式炉到现代化的催化裂化装置,像一个世纪老人走过了百年风雨。2002年,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停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几年参加文学社组织的的活动,我故地重游,抬眼仰望童年时心目中的这座神奇城堡,现在已经变得如此沧桑,心想倒不如建一座博物馆,既可以作为科技教育基地,也可以纪念七里村炼油厂曾经创造过的辉煌。如今,我当年的愿望变成了现实,这座炼油厂已被改造建设成为延长石油的矿史教育基地了,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寻找初心的人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1年,我离开七里村出去求学,从此慢慢远离了七里村。人生海海,起落浮沉,但七里村的月光仿佛永远映在一个游子的心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国婧,生于1976年12月,在七里村油矿度过了快乐无忧的九年学习时光。1994年分配至延长油矿管理局中心小学任教,曾获延安市教学能手称号。2001年调入延长油矿管理局子弟中学任教,曾获局级骨干教师称号,延安市教学大赛创新奖,多篇论文获国家级奖项。2008年在延长石油集团编志办从事《中国油气田开发志》编纂工作,获全国优秀编纂工作者称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文选自2024年11月27日《洧水岸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开创人生第二个春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赵景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嘉宾赵景莲</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胡琛:本期《作家说》节目,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延安分行原工会办公室主任,金融劳模——赵景莲。赵景莲,笔名凌然,1956年10月生,陕西省延长县人,本科学历,政工师。她自幼喜爱文学,多年来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在《金融文坛》《中国金融工运》《西部散文选刊》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等作品。著有《情漫年华》《奔腾的银河》等书籍,分别被陕西金融作协、中国金融文化西北交流中心授予“优秀金融作家”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胡琛:您最初的文学梦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赵景莲:1968年,我上小学四年级,当年我家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哥哥娶回了嫂子。嫂子叫白青莲,非常喜爱文学,她初中毕业后看了很多长篇小说,有《林海雪原》《红岩》《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创业史》等,那几年我哥在城里工作,晚上我就给嫂子做伴儿,她经常给我讲她看过的小说。其中对我影响最深的就是杨沫写的《青春之歌》,听了以后我热血澎湃,心想,在书的世界还有这样精彩的人生,所以我从小立志要做一个像林道静一样的革命青年。</p><p class="ql-block"> 在嫂子的影响下,我不知不觉爱上了文学。《青春之歌》是我读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书中的人物刻画和场景描写,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书籍的熏陶下,我非常喜欢语文,从小学到高中,我的作文尤为突出,作文讲评课上,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朗读。1970年,我在延长县安河中学读高中,我的语文老师张其昌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他带的两个班100多名学生,作文最高分没有超过85分。后来,我的一篇名为《广阔天地炼红心》的作文得了90分,打破了这个界限,当时轰动了全班,甚至轰动了全校。我的这篇作文随后在全校的学习观摩会上展出。这些好的经历让我的心中升起了一个文学梦,我希望有朝一日写一本像《青春之歌》一样的小说,让别人去看。</p><p class="ql-block"> 胡琛:在您创作的这么多年中,有没有什么特别难忘的经历呢?</p><p class="ql-block"> 赵景莲:有一次,我们单位搞了一次交谊舞会,随后,我就写了一篇散文《舞会的启示》发了出去,后来这篇稿子在共青团陕西省委团刊《机关青年》第3期上得以发表。这份杂志后来被我们省工行工会一个干部看到,他来延安出差,给我带了一本,我心里十分激动。当晚,我们又举办了一次舞会,我陪他跳舞,可老踩不上节奏,他就开玩笑说:“你的《舞会的启示》写得那么好,可这舞却跳得不咋样。”他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从此我的文学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一提起看小说就有一种嗜书如命的感觉。我在不断加强学习的过程中,挤时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全国各地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新闻报道、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百余篇,其中也曾多次获奖。</p><p class="ql-block"> 胡琛:您有什么创作成果?</p><p class="ql-block"> 赵景莲:最初,我写的散文比较多,大多是给一些报刊投稿。2008年,我创作了中篇小说《真情岁月》,在2012年《延长文艺》(第四期)刊载。2018年,我的作品集《情漫年华》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我创作的90多篇散文和短篇小说,终于圆了我的出书梦。《情漫年华》被我们工总行列入“员工阅读百部书单”,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应。2020年我创作的短篇小说《扶贫通道》荣获首届陕西金融文学奖;2022年3月,我的长篇小说《奔腾的银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得了工总行第一届文学大赛二等奖,同年该书又在西安培华学院“金融文化节”上获优秀金融文化成果奖。2023年2月18日,延安市作家协会、陕西金融作家协会联合为我的长篇小说《奔腾的银河》召开了读书分享会。</p><p class="ql-block"> 胡琛:您作品背后的灵感来源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赵景莲:对一个作家来说,有好作品是硬道理。我开始也和大多数作家一样,什么都写,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可在创作的过程中,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自认为我还是一个很善于讲故事的人,慢慢地,我就把自己的写作定位在写小说上。小说的本质就是讲故事,我觉得在生活中,有很多好故事值得我们去挖掘。我在银行工作了20多年,目睹了银行的改革和发展,那几年撤并机构,减员增效、大裁员都是惊心动魄的,我不仅是一个参与者,也是一个牺牲者,因为我就是在这一次大裁员中被裁下来的。当时我感到很迷茫,觉得自己很不幸,尽管我们还有收入,生活不受影响,但我们没有了劳动权利,这对一个视工作如生命的人来说是很痛苦的。后来经过一段时间过渡后,我还是理解了这场改革,我认为,金融改革就是在特殊时期的一次重要转型,不管怎么改,我们中国的金融事业是不会停顿的,它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是永远向前的。在这样一种思想认识的指导下,我就产生了一种冲动,我要把银行改革的过程用文学的方式给记载下来,于是就有了我这部长篇小说《奔腾的银河》诞生,小说从构思到动笔断断续续前后也用了有十来年的时间,全书55万字,也算是一部很厚重的小说。它主要是反映了职场人的生活和工作动态,特别是对已经步入职场和即将要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也是一部很励志、很有引导性的书籍。希望年轻的朋友都能喜欢它。</p><p class="ql-block"> 胡琛:读者对您作品的评价有什么是您难忘的?</p><p class="ql-block"> 赵景莲:我的长篇小说《奔腾的银河》出版后,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好评,有北京、上海、山西、西安等地的读者看了后都纷纷写出了书评,有的说是一曲金融改革的颂歌,有的说是金融改革的真实写照。有一个单位将《奔腾的银河》给每个职工发一本,说这是一部很好的职场教科书,要年轻人好好学习书中的主人翁精神。一位商洛读者在书评中写道:曾经的银行改革像经济银河系中一颗流星,照耀了曾经我们的生活,也闪耀着时代的无限光芒。愿现代中国银行业这条汹涌澎湃的大河继续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大地上奔腾不息,永远向前。西安培华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在我领奖的时候和我交流,她说她原来对金融专业并不了解,看了我的书后,她重新认识了金融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觉得做金融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还有一个读者说她看我的书,直看到后半夜两三点,还在情节中走不出来。后来,她把我的书推荐给了很多朋友。</p><p class="ql-block"> 一个作品能得到读者的认可,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胡琛:您对未来有什么新的计划和展望?</p><p class="ql-block"> 赵景莲:一个人一旦爱上文学,文学便会伴随他一生。我现在已经步入“夕阳”,创作的精力和时间都有限,但我的文学梦还依然在继续。在《奔腾的银河》读书分享会上,有很多资深专家和老师对我的书给予了很好的评价,特别是对具有影视改编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所以,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想在专家们的帮助下,有朝一日能将我的长篇小说《奔腾的银河》搬上银幕,尽管我也知道这是一个很遥远、很艰难的事情,但我将为此不遗余力,直到梦想成真。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并不难,可要把一件事情做成功却很难,所以,我想把这件事情做成功,给延安的文化百花园增添一束靓丽的光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赵景莲,女,汉族,1956年10月生,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石佛村人。大学本科学历,政工师。系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延安分行退休干部。陕西省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延安市作家协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延安社区文化促进会会员。本人自幼喜爱文学,多年来坚持业余文学创作,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散文、小说等作品。其中优秀短篇作品《舞会的启示》1989年被共青团陕西省工委《机关青年》第三期刊登。散文《一把钥匙》《我家有棵拔丝杏》《学子心中一颗星》先后被《延安日报》刊载。《感谢心中的上帝》《大雪纷飞的日子》《母恩如天》等先后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华圣文化》《宝塔山》《延安老年生活》上刊载。《泱泱延河与历史同辉》2017年被中国水利部《江河》杂志第四期刊载。《感悟大漠》2018年10刊登于《西部散文》第10期。《一个大堂经理的年事》2018年《金融文坛》10月号。著有中篇小说《真情岁月》,2015年刊登于延长县文联主办的《延长文艺》第27期。2018年11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短篇文集《情漫年华》一书。2020年11月短篇小说《扶贫通道》获首届陕西金融文学奖;2021年被陕西省金融作协评为“金融优秀作家”;2022年3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奔腾的银河》一书,受到读者广泛好评。于此同时,赵景莲还创办了个人公众号《新洲文苑》,已发表各类佳作近百篇,为发掘罗子山地域文化文学和推出文学新人做出了卓越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文选自2024年11月30日《大州文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再回郑庄小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文/秦朵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中秋佳节即至,乘着秋风落叶,瓜果飘香的季节。趁周末时间,和家人一行去探望亲戚,顺便去看看久违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郑庄镇地处沟道平川,处于西部乡镇的首要位置。这里居住着复杂的人群,杂姓人士较多,没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小镇过去有些复杂是有原因的。自从2015年撤乡并镇之后,郭旗乡已被撤去名号,目前已被统一规划为郑庄镇管辖范围。过去这个小镇不是很繁华,可对于这一方的人们来说尤为热闹。过年过节都去这里置办年货以及各种杂物。 小镇的各种商铺,足以满足这一方小镇人民的各种消费需求。</p><p class="ql-block"> 郑庄小镇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地下矿产能源较为丰富。有石油,天然气,矿源资源。这里的人们依附能源优势,有延长石油进驻小镇,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很多人期盼着有企业来到,占地,征迁,拿补偿金,依靠补偿发家致富。短暂的利益让每个人都会向往,期盼征迁补偿。长远看来土地才是农民的根本,看似补偿金很可观。对于老百姓来说,珍贵的土地资源再没有权限管理。有时候偶尔家里会有外地工人来我家小商店买东西,会调侃说我们这人可有钱了,石油资源丰富。也许这是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罢了。好与不好自由老百姓知晓。</p><p class="ql-block"> 相隔十年有余的郑庄中学,这里有很多的上学记忆。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涯从这里留下身影。恰逢中秋遇佳节,顺便回母校看看。感慨万千这里的变化。校门入口改变了方向,校园内由青砖变为塑胶草坪。旧时的排排窑洞已改建为座座高楼。唯有不变的是教学楼和餐饮楼依然坐落于原位。忆往昔,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激扬文字,已皆成过往云烟。曾记否三两好友每日下午,相约一起背送英语课文,背诵语文古诗。曾记否担心数学老师时不时会被叫到黑板上解析方程式,恐惧,担心,害怕,复杂的心理斗争,已经再没机会拥有。曾记否语文老师课堂上插上一篇美文分享,听后让同学们意味深长。曾记否严厉的英语老师抽写单词拼写,严厉中彰显教育风采。初中的课堂里有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有同学们的欢声笑语,有幽默风趣的同学,有砥砺奋进,同甘共苦的学友陪伴,我们短暂的三年初中时光,终将成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一生很珍贵的学习时光。</p><p class="ql-block"> 正值秋日午后,阳光明媚,略有些饥饿感。于是步行至小镇的街道上,心心念念过去的那一份一块五角的手工凉皮,辗转已走到街头,看到有三五个阿姨正在摆摊售卖,那位阿姨看面相挺实在的人,看着满满当当的一碗面皮,顿时间唤起了我的味蕾。不完美的是,昔日的烤饼子,再看不到摊位在何处。偶尔看到小镇上有来往的学生背着书包,去异地求学。通往县城的班车按部就班的停靠在小镇桥头,司机按着急促的喇叭声,等待着学生们的一一到来。</p><p class="ql-block"> 再回郑庄小镇,更多的是感慨。留恋那所母校的一切。留恋小镇街道上各种各样的美食,忆往昔,历历在目,记忆犹新留在那里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 晴空万里,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驱车返回小镇的路上,回想起和同学们骑自行车去上学路上的情景,回忆那个时光的美好,相约一起的学伴们已各在一方。</p><p class="ql-block"> 小镇还是那个小镇,小镇的一山一水还是曾经模样,而我们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少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当记忆被如此荒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韩锦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了,那排没落在半山腰的砖房,一切似乎都在昨天,历历在目,那是我曾经工作、生活过的地方——郑庄镇张台小学。陈旧而整齐的校舍,回荡在记忆里孩子们的欢笑。脚下的土地就是我和小妹一边唱着“三个和尚”,一边嬉闹着抬着一桶水走过千百遍的乡间小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十几年过去了,再次回来,人去院空满地荒凉。积雪覆盖了上坡的路,干枯的杂草从两边横七竖八地伸到路中间,我拨开带雪的枝枝杈杈,拉着女儿走过这条小路,来到校园。一切都是荒凉的,大门塌了,成了一个豁口,两边的砖层次不齐地裸露着;院子里多了一排茂密苍劲的松树;国旗没有了,一根孤单的旗杆一直插向蓝天,旗台上是厚厚的没人动过的雪;熟悉的教师宿舍,门前台阶、小花园,我们曾在这一排水泥台上,各自摆着饭菜,相互品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我住过的那间房子,白灰零零落落地掉了,矮矮的小灶台,我用那个小铁锅烙了多少次鸡蛋饼啊,这还是跟邻居吴老师学的绝活呢,可再看看这里,什么都没有了,甚至不记得我怎样在这个土炕上躺过;玻璃窗还是记得的,因为每个不回家的周末晚上,我和小妹总是想尽办法把窗户用木棍顶得严严的,保证安全;门上的红漆掉了,留下了一条条干裂的纹路;院子里铺满了厚厚的雪,对面一排整齐的教室不再沸腾了,门前追赶的孩子们也不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教室,一种难言的感伤浸满心头,这里有我站过的讲台,有我画过的板报,有我那可爱的孩子们和那无法散去的欢笑。上课时,为了在黑板上做题,甚至抢到碰头;犯错了,为了让我不再生气,班长带领着全班同学全体罚站,无论我怎么让坐下,他们都不坐。我那一群质朴的农村孩子啊,现在又有谁像我一样记忆如此深刻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候我才刚刚毕业,二十一岁,花一样的年纪,从学校毕业,又走进这个两村合办的学校,在当时来说,全县也没有几个这样的每个班级都独立的农村小学,全校九个教师,学前班至六年级各班独立,我们每人包一个班的全部课程,我带的是四年级的全部和四至六年级的音乐。那时候,小妹跟着我上学,九个老师里有六个都与我年龄相仿,所以,这个校园就比较活跃了。每天孩子们早早就来了,我们在睡眼朦胧中来到大门外的操场上,想跑的跟着跑一会,不想跑的就看着孩子们跑,那个连眼睛还忙得没睁开的娟总穿着一身用软料布做的西服麻利地走出大门,敞开的衣襟被冷风一吹,看起来好冷,我们就一起笑她“楚楚冻人”,她便笑得把本来还没睁大的眼睛眯成一条缝,顺手把衣服合得紧紧的;早操完大家连说带笑赶快跑回去洗脸,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浑身充满了力量与激情,课堂上是很容易沸腾的,孩子们的学习根本不是负担,争先恐后的上讲台做题,你追我赶地比赛成绩,我用我不多的工资给他们买过好多奖品,孩子们也很喜欢我,当然我也很喜欢他们,我的第一批弟子,一共28个,一个班长,四个组长,班里的事基本就不用我管了;每到秋收的时候,孩子们会抱着各种各样的好吃的送来给我,最记得清楚的就是一个叫许阳阳的小男孩,班里个头最小,平时胳膊下总夹着一本书,一副小小秀才的模样,那年秋天,他抱着一个大南瓜来到学校,那个南瓜整整地占满了他的整个怀抱,站在我面前,腼腆地对我笑;办公室的地上堆满了玉米、花生、毛豆豆、红薯,好多农家的东西,我便在一个周末叫来了好多孩子,一锅煮熟了让大家吃,晚上男生回去了,女生就留下来陪我,一个不大的炕睡得满满的,我被挤在了炕头,因为烧了太多的火,也因为和孩子们说了太多的话,唱了太多的歌,第二天我就没了声音,整整一个礼拜,一点声音都没有了,课都是孩子们自己上的,我每天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学习任务,孩子们就悄悄的完成,万不得已和他们说句话,就像怕人听见一样说悄悄话,然后逗得全班哈哈笑了,我也笑了;孩子们很乖,很少给我惹麻烦,但总是帮我干活,打碳、抬水,好多活他们都抢着干,在农村,给老师的好多帮助都是家长和孩子们非常情愿的,那种朴实的关照和感谢,当然,至少在那个时候我们之间是这样的。那一年,我们班在全镇前进了十四个名次,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孩子们,他们的欢呼声几乎把教室都抬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每天学习,我带着孩子们挖苦菜、摘酸枣、滑冰、晚上在教室点着蜡烛开晚会或者给孩子们过生日,班里有一个叫艾壮的男同学,在融融的烛光中,坐在桌子上唱着古巨基的“好想好想和你在一起,和你一起数天上的星星……”,我现在都能清晰的记得他脸上如大人般投入的神情,当时我是满眼泪花的,烛光在我眼里化成了一个个快滴落的圈,孩子们也静静地听着,没有一个人愿意打乱这个只有歌声的夜。多少年后,我都在后悔,那个时候为什么没有建议他的家长送他去学音乐,当我问起时,竟然有人告诉我,他不上学了,我为此深深的遗憾,他是一个多么有潜质的学生啊,出口成章,小小年纪稳重、善良,性情随和,还写了一笔漂亮的字,最主要是他的歌声,用小孩子的年龄唱出大人们的柔情,农村的好多孩子就是这样在家长的无知中改变了自己本该辉煌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周末的日子,我和小妹很少回家,就待在学校,那个学校在两村之间,有些偏远,有时候我就在那个空荡荡的校园吹口琴、吹笛子让这个校园不至于那么安静,总写日记,但很少看书;我担不了水,就和小妹去井边抬,回来的路上,一边嘻嘻哈哈笑,一边唱着:“一个和尚挑呀么挑水喝,两个和尚抬呀么抬水喝……”,歌声、笑声一直从那条乡间小路飘荡到空旷的校园,然后等着周日下午同事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红与我相处最多,我们一起毕业,一起被分配到这里,一高一矮,就像俩说相声的,可我俩兴趣相投,都属于与世无争的一类,便多了几分默契,她是我见过脾气最好的女生,她的房间,她的字都像她一样温润。晚上,我们会钻在她房间里化妆,化完相互看看、嬉笑一番,再洗掉;她做的饭很好,只是我俩好像都不会烧火,刚开始做饭的时候,总是被满屋子的烟呛得蹿到外面,她住在教师宿舍的最边上,在炕上放了一块床板,她说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在左手边放一个铲子,右手边放一根火枪,半夜有老鼠从她床下钻过的时候,她就在睡梦中随手拿起家伙拍打,可从来没有打着过,只是吓跑了;周五放学后,有时我会和她相跟着踏雪走十里路到郑庄,在她家吃了N次饭,她有一个幸福的叫我羡慕的家庭,尤其是她的妈妈,那种温和、朴实又不失高贵的性格,让整个家庭都沉浸在温馨中。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里工作的那一年,有三个“笨蛋”来看我,从延安下来,冬天,抱着一颗大西瓜和一爪大香蕉,从杨家沟爬拖拉机到郑庄,然后又步行凭感觉走了十里路来到张台看我,来到学校的时候,晚上十一点多,我又感动又尴尬,因为那时候不太会做饭,他们来时,我做了好多饭,但他们好像并没有吃多少,也因为太晚了,可又觉得好笑,人家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那三个笨蛋怎么就选最重的礼物带呢?想起他们一路趴在拉沙的拖拉机上就觉得好笑,还能一路上感觉到哪个小卖部是我经常给他们打电话的地方,可真牛!凭着感觉走到了一个偏远的学校,不过至今想起还是挺感动的,只是忘了他们是怎么离开的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年后,我调走了,去了郑庄,再次回去的时候,孩子们围着我,很害羞,也有些孩子哭了,他们说老师不要他们了,其中一个我唯一教训过的孩子竟然第一个去郑庄看了我,他说他不恨我,我的一个教训比其他老师打他都让他难过,他知道那是他的错,我记得,那次他在教室外放开声音哭了。再后来有好多孩子不上学了、结婚了,甚至有了两个孩子,随着这一切的变化,十几年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这荒凉的校园,往事一幕幕在脑海里上演,风冷冷地吹过,松树上的雪丝丝飞来,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孩子们对我的思念,而此时,我是真的想念他们,想念那一群朴实可爱的农村孩子,想念他们的歌声、笑声、嬉闹声,还有站在我跟前亲切又腼腆的笑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离开教室,离开校园,我让女儿给我拍了几张照片,站在我曾经工作过、生活过的地方,那是我工作的第一站,这里有我的青春、我的欢笑、我的热情、我的孤单与失落,也有我不甘的沮丧,但回想起来,却都是满满的充实,我曾是山里孩子的老师,我无悔的过往,只是当记忆被如此荒凉,我又不得不感概岁月的流淌,一次次走进时光的感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写于2015年2月1日</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韩锦(网名寒先生)、女。延长农业局干部。延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延长县作家协会主席。延长县翠屏文学网主编。2018年编纂出版《翠屏文集》一部,得到延长县人民一致好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选自2018年2月5日《寒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版主编:刘山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刘向东诗词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们一起走过青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刘向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爱的老同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们在哪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的我们天天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起学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起游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起解难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的他和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华正茂帅气又靓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人幸福无忧诸事皆如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个开心快乐生活有滋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毕业后我们各奔东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拼在他乡异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工农军政学商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行各业都有我们的同窗姐妹和兄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招工早出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回乡务农种了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参军保家卫国有作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从政当了领导有权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做了园丁育桃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成了老板潇洒有地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学医救死扶伤穿白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我他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管是男与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开创了自己的一片新天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打拼在不同的工作岗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生辛辛苦苦人人有作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曾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有过开心也有过烦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有过得意也有过失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笑过哭过也闹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经历了所有风风雨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尝遍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山下乡我们是知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锻炼在广阔天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赶着老牛碾过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拉着毛驴交公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挑粪磨出了一副铁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背禾炼就了一个硬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劳动锻造了一双铁钳一样的老茧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阳晒成了一张老树皮一样的黝黑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人民公社到包产到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都亲身经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企业改制到职工下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深有体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晚婚晚育到计划生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响应号召只生一个子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一生遵纪守法问心无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一世勤勤恳恳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曾经都是祖国的栋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过去也是民族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的我们青春都已失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没有了靓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失掉了帅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个个弯腰驼背头发花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人都如老骥伏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也无法奋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管你从前多么辉煌如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他过去怎么辛苦失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都不要互相攀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辉煌失落,成败得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都已成了过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的同学早已离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今天健在就是胜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应该谢天谢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老天爷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都要万般珍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的往事已经成了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它永远留在我们的心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我们现在相隔千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见面相聚非常不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我们经常在群里联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互报平安回忆过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福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莫遗憾甭后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要泄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好发挥自己有限的余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日到西山还有夕阳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开心快乐永远属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他——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刘向东,网名向日葵,生于1956年,陕西省延长县人。1986年毕业于陕西洛川师范,早年为人民教师,后转到行政部门工作,现为退休干部。热爱文学,先后在《延长艺苑报》《延安日报》《延长文艺》《延河水》《洛滨文学》《三秦文学》等报刊杂志及网络发表作品百余篇(首),受到广大读者和延长文学圈内人士广泛关注和好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阁山文化情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樊育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巍巍石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巅峰崛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层层石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峭壁璀璨夺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滔滔黄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波涛汹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浪声怒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石阁正东脚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奔流不息入壶一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阁群英荟萃平台推出三春有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四百期文化新篇即将问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在册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全体成员无比兴奋,尽情欢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有谢石,绘景二位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谋划创建与辛苦付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古风志庆管良国宁等各位先生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心惠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各位作者与广大读者的相互喜爱与热情互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石阁文化的交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三个春秋的岁月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是红红火火!越办越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迎得了第400期的推岀与到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欢欣鼓舞!热烈祝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谢石老师的精心编辑与辛苦付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各位老前辈先生们的勤劳耕耘与热心互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各位作者老师们的不啬奉献情操与精彩书画和佳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广大读者们的光顾支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个冬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千个黎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阁山文化之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黄河波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奔流不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百期的精彩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石阁文化源泉之结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欢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歌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还要不懈努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奋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石阁山文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发杨广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推新向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十一月二十三号于广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樊育林,笔名育林,男,六零后,陕西省延长县人。高中文化,喜欢文学,北国文学社会员。现居广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文选自2024年11月24日'《延长地域文学精选》第106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版主编:白志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