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中小学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材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方案</span></p><p class="ql-block">一、组织机构</p><p class="ql-block">(一)课程思政领导小组</p><p class="ql-block">由校长担任组长,党支部书记、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成员涵盖各学科教研组长、德育教师代表等。负责制定学校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与战略方向,统筹协调各方资源,定期评估课程思政工作成效,确保其与学校整体教育目标一致并有效推进。例如,领导小组每学期初召开专门会议,确定当学期课程思政重点工作任务,如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思政教育活动计划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教导主任为负责人,选拔教学经验丰富、对思政教育有深入研究的骨干教师组成团队。主要工作包括组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研讨活动,研究不同学科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开发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如编写典型案例集、制作教学课件模板等,并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与教学指导。比如,每月组织一次课程思政专题研讨,针对某一学科课程如何自然融入思政元素进行深入探讨,总结经验并向全校教师推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学科课程思政工作小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按学科划分,各学科教研组长任组长,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小组负责挖掘本学科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制定学科课程思政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组织学科内的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与教学反思活动,确保课程思政在本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以语文科组为例,工作小组梳理教材中蕴含的爱国主义、传统美德等思政元素,在集体备课时讨论如何通过课文讲解、写作训练等环节渗透思政教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制度建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制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课程思政目标,依据课程内容特点挖掘思政元素,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有机融合。教学设计需经学科组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审核重点关注思政目标的合理性、思政元素挖掘的准确性以及融合方式的恰当性。例如,数学教师在设计函数教学方案时,要明确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态度这一思政目标,并阐述如何通过函数的概念推导、例题讲解等环节实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课程思政教学评价制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从教学目标达成、思政元素融入效果、学生思想认识提升等维度对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生、同行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比如,每学期末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的感受与收获,组织同行教师听课评课,综合各方评价确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等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课程思政教师培训制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定期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项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思政理论知识学习、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与技巧培训、优秀案例分析等。培训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讲座、校内研讨交流、实地观摩学习等,确保教师不断更新理念,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例如,每学年邀请思政教育专家到校举办讲座,介绍前沿理论与实践经验;每学期安排校内骨干教师分享课程思政教学心得,组织教师到课程思政示范学校进行观摩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