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洞房与萨满祭祀之坤宁宫——坐落在中轴线上的明清古建(十九)

鹭岛军歌

<p class="ql-block">坤宁宫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清时期屡次重建、重修。"坤宁"为坤地宁定之意。宫殿面阔连廊9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p><p class="ql-block">这里是明清两代皇后的正宫。第一位住进坤宁宫的是明成祖朱棣的皇后周氏。其后明代每位皇后都以坤宁宫为寝殿。</p><p class="ql-block">清代,坤宁宫虽仍称正宫,但皇后日常不住在这里,只是作为大婚的洞房。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绪三帝以及逊帝溥仪大婚时均先在此居住二日,再迁居乾清宫或养心殿。</p><p class="ql-block">清代顺治至康熙年间(1644—1723年),坤宁宫东暖阁仍延续明制,为皇后居住的寝室;清雍正以后,坤宁宫的东暖阁成为皇帝大婚时的洞房。房间内灶间设棂花扇门,浑金毗卢罩,房内墙壁饰以红漆,顶棚高悬双喜宫灯。洞房有东西二门,西门里和东门外的木影壁内外,都饰以金漆双喜大字,有出门见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设龙凤喜床,床铺前挂的帐子和床铺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织绣,上面各绣神态各异的一百个玩童,称作“百子帐”和“百子被”。</p><p class="ql-block">坤宁宫东暖阁为敞两间,前檐通连大炕一座,后檐落地罩木炕每间一座,落地罩上面仙楼二间,中间合卺与神幔距离较近。</p><p class="ql-block">在清代坤宁宫的主要功用是作为萨满教祭神的场所。殿内按满族在东北时的习俗改建成了"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的形式。每天这里都要宰杀烹煮两口毛色纯黑的猪祭神。</p><p class="ql-block">女真族信奉萨满教,萨满祭祀每天进行,分为朝祭、夕祭,都是在坤宁宫内各杀两口猪,把活猪抬到坤宁宫炕沿上,用热酒灌倒猪耳朵里,曰领牲,就是神灵知道了正在杀猪祭祀他们。然后煮肉,熟肉供神后,由参加祭祀的大臣就地吃肉。坤宁宫里的三口大锅的功用是两锅煮肉一锅蒸糕。</p><p class="ql-block">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讲说坤宁宫大臣吃白肉更有意思:猪肉煮熟切了分发到参加祭祀的大臣手中,白嘴吃白肉这得多油腻,而且还是经常吃,大臣们真吃不下,但皇帝赏赐的,不吃就是对神对皇帝的不敬,必须吃!大臣们想了个办法,去祭祀前在家里往袖口里放些盐再去参加祭祀,白肉赏下来,偷偷沾点盐吃,就很容易下咽了。</p><p class="ql-block">坤宁宫的东南角有一个石墩,石墩向上有圆孔,这圆孔就是插立索罗神杆用的。现在只有石墩没有神杆了。当年神杆上有吊斗,吊斗里是剁碎的猪五脏大肠等下水,供乌鸦啄食。堂堂皇后正宫,天天热酒浇猪耳,日日猪内脏喂乌鸦,朝夕猪嚎鸦噪,这皇后的正宫,怎能住人,况贵为皇后者!</p><p class="ql-block">女真族的图腾是乌鸦,传说,辽阳总兵李成梁奉密旨追捕努尔哈赤,正当努尔哈赤被官兵追的无路可逃时,路边一颗古树有树洞,努尔哈赤钻进了树洞,随后一群乌鸦落在了树上和洞口,追兵见乌鸦成群在树上不飞,思忖人不在此,顺路向下追去。因乌鸦相助,努尔哈赤躲过一劫。从此女真人将乌鸦作为图腾祭拜。满清时期满族的家庭都在院落东南角立神杆吊斗,饲祭乌鸦。</p><p class="ql-block">另,砂锅白肉与萨满祭祀相关。北京西城区缸瓦市公交站附近有家著名餐饮老字号“砂锅居”。传闻,最初的砂锅白肉源于当年住在西单至西四一代的王府。王府每天做萨满祭神,并饲祭乌鸦。吃不了的祭肉就赏给太监更夫们吃,太监更夫们吃不完就转给街上的乞丐,乞丐们当时吃饭的家货什儿大都是砂锅,大家凑在一起吃,久而久之有人开了小饭铺,没有字号,自嘲是砂锅居。到了道光年间东四的一家专做白肉的饭馆“和顺馆”兼并了砂锅居,正式起名“和顺居”。但是人们仍习惯叫砂锅居。现在去砂锅居就餐,看到的是三块招牌:左:和顺居,右:砂锅居,中间:白肉馆。这三块招牌其实是砂锅居三百年的发展历程。也有传闻,最初砂锅居的白肉是来自坤宁宫祭肉,是太监们偷出白肉,到西黄城根破损的城墙口处,卖白肉赚钱,逐渐形成了砂锅居。</p><p class="ql-block">再,皇帝的结婚程序和老百姓的差不多,只是最隆重最费钱。皇帝婚娶,程序六步:1、纳彩,就是提亲;2、问名,问女方生辰八字;3、纳吉,就是算双方的八字合不合;4、纳征,就是送彩礼、订婚;5、告期,就是订婚礼日期;6、迎娶。</p><p class="ql-block">史载光绪大婚花费白银550万两,折合人民币1.1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