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行之牧人之家(2024.6)【手机拍摄】

山海客

浩勒图河牧人之家,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扎格斯台苏木巴音宝力格嘎查巴音胡勃浩特,是体验民俗风情、休闲度假、特色餐饮、观光游牧为一体的旅游点。景点有马、羊、骆驼、勒勒车、民族服装等可供游客娱乐和拍摄,也有骑马、套马、转场等蒙古族传统技艺与生活场景的精彩表演,还有挤牛奶、绞羊毛、制作奶豆腐、制作牛皮绳、编马鬃绳等民俗体验,为游客提供丰富而独特的别样感受。<div>  今天,我们来到了牧人之家体验、采风。<br><div><br></div></div> 身姿矫健、壮硕的蒙古骏马。 “沙漠之舟”——骆驼。 大黄牛与勒勒车。 身着鲜艳民族服饰的牧民。 草地上自由自在的马儿。 骑马表演。 马儿走累了,就聚在树下歇息。 几位女性牧民准备表演挤牛奶。 挤牛奶。 将挤好的牛奶,倒入专门的一个小桶里。 两只小牛犊正在吃奶。 这只正在吃奶的小牛犊,看到女主人走近,便转过头来,深情地亲吻着女主人的脸颊,场面温馨,令人泪目。 这位牧民用勺子把桶里的牛奶调匀。 然后,一边走,一边将勺子里的牛奶洒向天地,以此表示牧民们对天地众神的敬畏,和对丰收的祈盼。 湖边,牧民们将牛、马等牲畜,以及勒勒车摆好,呈现出各种生活场景,供游客拍照。 在一整个冬季过完,羊的身上会长出厚厚的羊毛,这些羊毛到了春夏之交,就会被牧民们剪掉。 从羊身上剪下厚厚的羊毛,不仅可以帮助羊羊清爽的度过一整个夏天,还会让羊羊的体重上升,变得更胖。 剪羊毛的过程是需要技巧的,以确保不伤害羊只。一般从羊的颈部开始,逐步向身体的其他部位推进。牧民们会十分小心地使用剪刀或电动剪毛机,将厚厚的羊毛一片片剪下来。 这两位牧民正在制作牛皮绳。编牛皮绳是草原牧民的一项传统技艺,这些牛皮绳被广泛用于制作马缰绳和套马头的工具。 这应该是牧民放牧时的好帮手牧羊犬吧,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藏獒。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中国北方草原上蒙古族使用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由于游牧民族迁徙不定,车子便成为其交通必需。 这位老奶奶正在编织马鬃绳。 编马鬃绳,是草原牧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传统技艺。编好的绳子通常用于扎蒙古包或者其他需要固定的物体。 这两位临时进入“表演“”阵容的小牧民,姐姐很配合,很快就“入戏”了;而妹妹显然是不熟悉、不习惯这样的场景,噘着嘴哭了,反而逗乐了大家,给画面增添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蒙古包升起了袅袅炊烟。 原来,蒙古包里正在制作蒙古族同胞的传统美食——奶豆腐。 牧民们在阳光下享受着休闲的美好时光。 他们围坐在一起,一边下棋,一边喝着奶茶,嘴里还嚼着奶豆腐,正是一幅岁月静好,其乐融融的温馨画面。 在牧人之家享用山羊手抓肉。牧民们朴素地认为,山羊是吃草原上的中草药长大的,因此,人们吃山羊肉可以除病消灾。 这是牧民们在表演转场。 牧民随着季节的变化和草场生长情况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之为转场。 转场时,牧民会组织家庭成员和亲属,坐着勒勒车,携带帐篷和生活必需品,赶着牲畜进行大迁移,寻找适合的水草资源居住。 牧民的转场活动是按照特定的时间和路线进行的。 转场是游牧民族在长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独特的游牧文化。 转场的主角,就是这成群结队的牛群、马群和羊群。 骑着骏马,手持套马杆,雄姿英发,这就是套马杆的汉子。他们手中的套马杆,也是转场途中驭马的必备工具。 马群过河,浪花飞溅,场面震撼。 表演套马。 帅气的牧民。 太阳西下,除了长长的影子,空旷的草原又恢复了宁静。我们则踏着夕阳,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住地。 以下为相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