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二)

银杏叶

<h1>美篇号:20325267</h1> <h1>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外景</h1> <h1>万流归海 隋唐至宋时期的呼伦贝尔</h1> <h1> 隋唐两朝,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部族,以“室韦”名称见诸于世。唐开元年间,为了加强对室韦地区的统治,置室韦都督府,以“平卢军节度使镇抚室韦”,这是首次将呼伦贝尔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统一管辖的标志,此后册封臣属关系不断。宋(辽、金)时期,为强化边防,固守疆土,先后在呼伦贝尔地区设置“乌古敌烈统军司”,并修建了众多的边防城和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金界壕。<div> 隋唐宋(辽、金)各时期对呼伦贝尔地区的经略和开发,大大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在呼伦贝尔地区的传播,促进了呼伦贝尔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div></h1><h1> 自此,世代生活在呼伦贝尔的诸部族,如万流归海,纳入到了中央王朝的统一管辖之下。</h1> <h1> 鲜卑南迁后,留在呼伦贝尔地区的民族史称室韦。室韦,蒙古语“森林”之意,泛指那些生活在森林地带游猎的部落。室韦经过与当地其他居民的往来融合,逐渐发展壮大,成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隋朝室韦有5部,唐朝发展为20余部,大部分分布在今呼伦贝尔地区,近些年,在呼伦贝尔地区发现多处室韦遗址,如奇乾、岭后、十八里等居住遗址,西乌珠尔、谢尔塔拉、岗嘎墓地等墓群。</h1> <h1> 隋朝建立后,征服了北方强大的突厥,臣服于突厥的室韦各部在隋朝强大国力的威慑和吸引下,为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纷纷归依隋朝。唐朝建立后,实行“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政策,乃至于唐太宗谓“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如一”,同时,唐朝还设置“室韦都督府”等羁縻府,将呼伦贝尔同中原结成一体,从组织系统和隶属关系上,使呼伦贝尔成为隋唐版图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h1> <h1>蒙兀室韦<p> 生活在大兴安岭西部草原地带,据考古发掘出土的马鞍、马镫及鞍具配饰和弓、箭、箭囊等文物表明,蒙兀室韦以畜牧为主,狩猎为辅,用陶器煮食物,住毡帐,主要交通工具是车,一般用牛牵拉,使用独木棺或木板棺为葬具,进行土葬。从出土的装饰品看,除珠饰外,还有金耳坠、铜耳环、银手镯、螺旋形银饰等金属饰品。她们穿着皮、麻、毛织品衣物,俗爱赤珠,为女人饰。</p></h1> <h1>南室韦<div> 生活在大兴安岭南部嫩江流域,房屋类似鄂伦春人“撮罗子”史称“小室”。出行乘牛车,渡水则束薪为筏,或以皮为舟,种植有粟、麦和糜子等粮食。饲养大量猪和犬,“其皮用以韦,男子女人通以为服,被发左衽”,以食用猪肉、鱼肉、兽肉为主。到唐代农耕进入到了犁耕阶段,为“剡木为犁,不加金刃,人牵以种,不解用牛”的状态。粮食除了食用外还用以酿酒。</div></h1> <h1>北室韦</h1><h1> 生活在大兴安岭北部的森林地带,气候最寒冷,“冬则入山,居土穴中,以避太阴之气”,“夏则用桦树皮盖屋”,以射猎禽兽为务,网鱼捕貂为业,“用角弓,其箭尤长”,食肉衣皮,被发左衽。北室韦等诸部使用射猎得来的獐、狍、廘、狐、貂等野生动物的皮毛和鱼皮等缝制衣裤,主要以獐、狍、廘等兽肉及鱼鳖等水产品为食物,交通工具主要以马和木筏及滑雪板为主。</h1> <h1> 隋唐时期,室韦诸部因所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所从事生产活动的差异,民俗也丰富多样。室韦人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婚娶,以牛马做聘礼”。其丧俗则为树葬和土葬。服饰为皮袍、套裤、“冠以狐貉”,“被发左袵。喜欢以赤珠“为妇人饰,以多为贵”,“地多积雪,骑木而行”。无雪则“乘牛车,渡水则束薪为筏,或以皮为舟”。马是山林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并配有鞍鞯和缰绳。</h1> <h1> 隋唐时期是室韦诸部蓬勃发展和壮大时期,室韦诸部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部落增多。公元8世纪,蒙兀室韦西迁,驻牧于呼伦贝尔草原。近年,在呼伦贝尔地区发现大量室韦遗迹,有居住址和墓葬群等。经过碳十四测定,均属于隋唐时期。</h1> <h1>森林室韦遗存</h1> <h1>出土的铜镜及陶罐(隋唐时期)</h1> <h1>熔铁出山<p> 在很早以前,蒙古部于突厥部发生冲突,结果蒙古部惨败,整个部落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进了“额尔古涅·昆”(今额尔古纳河的大山里)隐居起来,繁衍子孙。多年后,人丁大增,日益显得地狭人稠。于是他们决定熔铁出山,大家动员起来,积木为薪,并宰杀了七十多头牛马,剝得皮张做成风箱,在山下的火堆旁鼓风助火,熊熊的烈火终于烧的铁水奔流,冲开一条大道,于是他们顺着这条大道,开始了全族的大迁徙,从狭窄的山谷来到了辽阔的草原。</p><p> “熔铁出山”的传说,反映了蒙兀室韦从额尔古纳河流域离开森林西迁草原的历史。</p></h1> <h1>他们在山里隐居起来</h1> <h1> 公元907年,契丹建立辽。辽疆域最大时“东至于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当时生活在呼伦贝尔的有室韦、乌古、敌烈、于厥里等部族,辽通过征战和安抚,将呼伦贝尔地区纳入版图,并先后设立祥稳司、令稳司,后改称节度使。1608年,置乌古敌烈统军司,派官置守,修筑城池,开垦农田,发展经济,将呼伦贝尔纳入其统治范围,“后院”的稳固,为辽政权逐鹿中原提供了前提。</h1> <h1>辽政权结构图</h1> <h1> 辽统治者实行“官分南北”,“因俗因地而治”的政策,在呼伦贝尔地区设立西南路招讨司、乌古敌烈统军司,派官置守。在行政区划上,呼伦贝尔归辽上京道管辖。辽在派官置守的同时,为控御西北诸部,在大兴安岭东西麓建立了许多边防城,以浩特陶海古城最著名。诸边防城“因屯戍而立,务据形胜,不资丁赋”,确保了辽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统治。</h1> <h1>浩特陶海古城遗址</h1><h1> 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巴彦库仁镇以东13公里,浩特陶海牧场以西100米处。古城呈方形,边长约500米,周长约20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墙顶宽4米,底宽12米,残高约3—4米,城墙南北各设城门一座,宽约10米,门外加筑马蹄形瓮城,瓮城门向东开。城墙马面间隔约50-60米,四面墙筑38座马面,四角均有角楼,城外有一道护城河。</h1><div><h1> 城内有几处建筑遗址,大多分布在北半部。城中央有一座小宫殿建筑遗址,台基呈方形,中央宫殿北约70米处,有一座院落遗址,内有三处房址。</h1><h1><br></h1></div> <h1>三彩交颈鸳鸯壶(辽)</h1> <h1>黄釉凤首瓶(辽) 绿秞罐(辽) 绿秞长颈瓶(辽)</h1><div><br></div> <h3>三彩海棠盘(辽) 白釉瓷枕(宋) 大安元宝铜钱(辽)</h3> <h1>葵口三彩盘(辽)</h1> <h1>龙纹铜镜(辽)</h1> <h1>耶律延宁(946-985年)</h1><h1> 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之初,散居漠北的阻卜部举兵反辽,乌古、敌烈、室韦等部均受其影响。辽圣宗及萧太后授耶律延宁为羽厥里节度使,特派遣耶律延宁到呼伦贝尔及黑龙江上游地区平定叛乱,耶律延宁到任后,施政有方,颇有政声,只对屡招不降者,予以打击,使“极北之疆境”之人敬畏,室韦等闻之归降。</h1><h1> 统和三年(985年)十二月三十日,耶律延宁因疮疾卒于任上,年仅39岁。</h1><h1> 耶律延宁(辽史)无传,辽典籍亦失载。1954年,辽宁省文物部门,在朝阳县西五家乡柏树沟村西北柏木山山坡下,发现耶律延宁墓及墓志,其生平事迹才渐为人所知。这是一千多年前,我国辽政权对呼伦贝尔及黑龙江上游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历史见证。</h1> <h1> 辽时期,从耶律阿保机开始扩大对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力度,推行以农扶牧,农牧相济的经济措施。“会同三年(940年)八月……诏以于谐里河(今乌尔逊河)、胪朐河(今克鲁伦河)之近地,给赐南院欧堇突吕、乙斯勃、北院温纳何刺三石烈人为农田”,以事耕种。这些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呼伦贝尔地区农牧业、手工业等经济的快速发展。</h1> <h1> 石磨(辽) 铁铧(辽)</h1> <h1> 酱釉鸡腿瓶(辽) 青秞牛腿瓶(辽)</h1> <h1>黄釉牡丹纹提梁鸡冠壶(辽)</h1> <h1> 辽是草原游牧文化与高度发达的中原农耕文化兼收并蓄的时期,二者互相影响、互相吸引、共同发展、相得益彰。在辽上京等地,有众多来自河北、山西等地的各阶层人士,其中就包括文士、杂技、歌舞艺人,以及僧、尼、道士等,大大促进了文化交流。辽创造了契丹大字、小字,与汉字并行,均属于官方文字,此外,辽在文学、绘画、造像、儒学、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凡的造诣。</h1> <h1>契丹大字与契丹小字示例</h1> <h1>铜金刚铃(辽)</h1> <h1>阴刻花纹黑陶提梁鸡冠壶(辽)</h1> <h1> 公元1115 年,女真建立金政权,疆域广大时,南部与南宋划淮河而治,北部领有外兴安岭和萨哈林岛一线。金初,为防御蒙古诸部南下,在大兴安岭北侧修筑岭北长城,后又在大兴安岭南侧修筑岭南长城。金时期将呼伦贝尔地区纳入路、府统辖,归于北京路。金倡导“中华一统”,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h1> <h1> 金将呼伦贝尔地区划入北京路管辖,还将女真特有的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猛安谋克”植入了这一地区,设置了“乌古敌烈统军司”。金时生活在呼伦贝尔地区的部族有室韦、塔塔尔、翁吉刺、山只昆、合底斤、克烈、乌虎里、迪烈底等。金采取征伐、招抚、设置榷场、赐宴、修筑长城等多种措施来防控蒙古诸部,以稳定北部疆域。</h1> <h1>制度改革<p> 借鉴宋朝皇权至上的中央集权制,金由少数高级官员议国事“勃极烈制”改为“三省六部制”;由议会选举改为皇权世袭制。地方由“猛安谋克制”待汉人,改为“藩汉分治”以汉制待汉人,到“藩汉一统”以汉制待国人的转变。</p><p> 金完颜亮捣毁上京会宁府,迁都燕京加速封建化进程。金成为首个在北京建立都城的政权。</p><p>女真人继承辽五京制,颁布成文法典,发行纸币交钞,修前代(辽)国史等。</p></h1> <h1>宗教多元<p> 女真族在原来信仰萨满的基础上,在宋、辽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下,金熙宗“大修寺院,广度僧尼”,在金上京建庆元寺、储庆寺、兴元寺、兴王寺、宝胜寺、林光寺,统治者给予高级僧侣以国师待遇,刊刻《大藏经》。</p><p> 金道教发展分三派:全真教、大道教、太一教。出现“全真七子”(王重阳、马从义、丘处机、刘处玄、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将道家《道德经》、佛家《般若心经》、儒家《孝经》奉为经典,儒释道“三教合一”。</p></h1> <h1> 金长城,又称金界壕,王国维在《金界壕考》中提到:“界壕者,掘地为沟堑,以限戎马之足;边堡者,于要害处筑城堡以居戎人。”金长城共分两条,以大兴安岭为界,分称作岭北长城和岭南长城。金长城的构筑方式是掘土叠墙,掘土处为壕,叠土处为墙,墙夯筑,附属设施有边堡、马面、烽火台、关隘和关城等。其作用主要是利用壕和墙来抗拒蒙古骑兵的冲击。金长城,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h1> <h1> 金长城也称金界壕,是金为了防止蒙古诸部南下而修筑的军事防御体系,分为岭北长城、岭南长城。岭北长城东北起于额尔古纳市上库力村,西南止于蒙古国乌勒吉河河源北,总长度730余千米。其中,在呼伦贝尔市境内全长约150千米。岭南长城东北起于莫力达瓦达翰尔族自治旗的七家子村,西南止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庙沟村,总长度5000千米。其中,在呼伦贝尔市长度约250千米。</h1><h1> 金长城由主墙、马面、主壕、副墙、副壕、边堡、烽火台、屯兵城组成,从而形成具有高度层次性、系统性的严密军事防御体系。2001年6月25日,金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玉壶春瓶(金)</h1> <h1>六耳铁锅(金) 圈耳铜锅(金) 三足双耳铁锅(金)</h1> <h1>女真文字</h1> <h1> 金上乘宋辽,下启元明清,是我国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他们努力吸纳中原先进文化,弘扬本民族文化,接受了佛教、儒教及道教;借鉴中原的典章制度;创建女真大字和女真小字。同时,女真文化的南渐,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h1> <h1> 隋唐已降,迄于宋(辽、金),呼伦贝尔大地始终于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这个时期的呼伦贝尔,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与中原王朝的交流都异常密切,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往来频繁,共同开发了这片热土。<p> 隋唐宋(辽、金)时期。呼伦贝尔各民族用双手在这里铸就了一道坚固的边防长城,同时,也铸就了一道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化长城,今天在这里展示的古代各民族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已成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p></h1> <h1>2024年8月17日拍摄</h1><div><br></div><h1><i>拍摄、编辑、制作:银杏叶</i></h1><div><br></div><div><br></div><h1><b>谢谢您的浏览</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