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再读《愚公移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同年龄,不同阅历,读同一篇文章,会有不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中学时读过《愚公移山》,新兵教育又读毛主席的《愚公移山》,那时的感觉是,一篇课文,一则寓言,一个传说,一堂政治课。</p> <p class="ql-block">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古代有一位老人,名叫北山愚公。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愚公下决心率领他的儿子们要挖去这两座大山。有个叫智叟老人看了发笑,说是你们这样干未免太愚蠢了,你们父子数人要挖掉两座大山是完全不可能的。愚公回答说:我死了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却是不会再增高了,挖一点就会少一点,为什么挖不平呢。愚公批驳了智叟的错误思想,毫不动摇,每天挖山不止。这件事感动了上天,派两个神仙把两座山背走了。</p> <p class="ql-block"> 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词上引用了这个故事。当时,抗日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国共两党的斗争成为主要矛盾。毛泽东的讲话,紧扣一个主题:中国抗战胜利后,到底走什么道路?换句话说,就是中国要不要“搬山”?毛主席发出号召:“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充分体现了伟人的战略远见和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坚定信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我想借题发挥一下。有人总结,毛主席之所以伟大,与他一生酷爱哲学有关。据尼克松回忆,毛主席接见他时,正准备谈中美两国关系,毛主席打断他的话题,说具体事你和总理谈,我们只谈哲学。尼克松难以理解。</p><p class="ql-block"> 哲学不但要告诉你“是什么”,更要告诉你“为什么”;哲学不限于局部,更关注全局;哲学从不满足于“已知”,更在于探索“未知”;哲学不但要引导人们去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的哲学思维和战略眼光,使他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始终保持清醒的认知,从规律层面准确洞察和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多次在重要关头作出正确预判和警示,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p> <p class="ql-block"> 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蕴含诸多哲理。</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p><p class="ql-block"> 小学语文有一篇文章叫《蜀鄙之僧》,摘自清代文学家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讲的是,蜀地边境,有两个僧人,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者对富者说:“我打算去南海,怎么样?”富者则问:“你凭靠什么前往?”贫者回答:“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者说:“我多年来打算购买船只沿江而下,至今还未去成。你靠什么前往!”第二年,贫者从南海归来,把这件事告诉给富者,富者流露出惭愧的颜色。西蜀离南海,不知有几千里路程,富僧不能到达,贫僧却也返回。</p><p class="ql-block"> 《蜀鄙之僧》的故事,印证了作者在文章前面的论点:“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p> <p class="ql-block"> 记得2000年张全林接任部长时,川藏兵站部各种矛盾集中突显,问题堆积如山。张部长带领部队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突出重围。在上级关心支持下,长期积压的难题得到解决,部队建设和官兵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兵站部荣立集体二等功,张全林被赞誉为“川藏线上的开路先锋”,受到全国表彰。在回顾总结时,张部长说:“我们这届班子,靠的就是两横一竖,干!不干,半点马列主义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实践第一,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观点。离开实践,人们将一事无成。列宁有句名言:“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p><p class="ql-block"> 愚公的伟大之处在于,立下移山之志,立即付诸实践,并且坚持到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p><p class="ql-block"> 寓言中有两个人物,一个是愚公,一个是智叟,分别代表了智和愚两个看似完全对立的人物。唯物辩证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辩证的。智和愚看似对立,实则互为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存在,而且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老子在《道德经》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明代思想家吕坤《呻吟语》中有一句话:“聪明而愚,其大智也。”</p> <p class="ql-block"> 孔子在《论语》中讲到两个具有超凡智慧的人。 </p><p class="ql-block"> 一个鲁国大夫孟之反,不喜欢炫耀自己,撤退的时候,他留在最后掩护全军;凯旋归来,快进城门时,他鞭打自己的马说:不是我甘愿殿后,是马跑不动。</p><p class="ql-block"> 另一个叫宁武子,孔子说他,“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清明太平,就显得聪明能干;国家昏暗无道,就显得愚拙迟钝。他的聪明可以学得到,他的愚笨别人却学不到。</p><p class="ql-block"> 孔子认为,这样的智慧才称得上大智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常常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不知隐晦,争强好胜,好大喜功,不识进退,处处都想突出自己精明能干,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三国演义》中的杨修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聪明过人,能从曹操的言行和口令中猜出其动机,曹操极其反感,后来卷入曹操的家事犯了忌讳,聪明过头,遭来杀身之祸。</p><p class="ql-block"> 在智叟眼里,愚公似乎有点不自量力,然而智叟只看到表面,作出了错误判断。愚公则是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最终感动上天。</p> <p class="ql-block"> 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p><p class="ql-block"> 其实,最让我感动的是愚公的精神。过去读《愚公移山》,有一点被忽略。原文记载:“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也就是说,愚公决定移山时已是耄耋之年,按常理讲,所剩之日不多了,但他没有被年龄所困,依然老当益壮,身体力行,精神可贵,让人敬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骨子里就有一种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精神,愚公就是杰出代表。</p><p class="ql-block"> 在我心中,保存着几个老有所为的榜样。一个是烟王禇时健,有过辉煌,坐过牢狱,受尽折磨,精神不倒,74岁第二次创业,取得巨大成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另一个是登山运动员夏伯渝,在一次攀登珠峰途中,双腿冻残,安上假肢仍不放弃,年近古稀终于登上珠峰,实现人生梦想。中央电视台介绍他的事迹,多少人为之感动。</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是我们老家遵义,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村主任、村支书黄大发,1935年出生。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带领当地群众,历时36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2017年,黄大发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荣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老有所为的人和事例,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吸取无穷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说到底,人活的就是一种状态,一种精神,有时甚至是为了一份遥不可及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古稀之岁再读《愚公移山》,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那是一种力量,一种情怀。是一种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体验,一种心灵的慰籍和精神的寄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游德远</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于昆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