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博物馆

无求

<b> 续前篇:《西南联大国帜三易与党组织发展历程》。</b> <b> 今天,是“一二·一”运动79周年纪念日。能在年逾古稀之后精气神显著下降、眼疾持久不愈、家庭要事和社交任务较为繁复的情况下,完成并编发拜谒国立西南联大旧址三个美篇当中最后一个美篇纪实,既是退休十二年当中旅居云南昆明五年,理应履行的一份沉甸甸的政治责任,亦是个人学记云南近现代历史、缅怀西南联大先烈、敬仰西南联大先贤大儒和所有爱国民主志士的真挚感情的抒发,意义绝非寻常,故疲也乐此。</b> <b> 拜谒国立西南联大旧址,最后一个参观点是西南联大博物馆。</b> <b> 西南联大博物馆建成于2018年,为原西南联大图书馆复原建筑,外看是两层,实际内分上、中、下三层,建筑面积4414平方米,展陈面积3400平方米。</b><br><b> 博物馆内设《刚毅坚卓:西南联大历史展》。该展览以西南联大历史为主线,按照时间及板块顺序,共分为“抗战烽火,教育长征;结茅立舍,弦歌不辍;文化抗战,学人报国;追求真理,民主堡垒;共赴国难,情谊永存;复员北返,薪火承续;联大人杰,志业昭彰”七部分,共计展出西南联大各类档案和实物800余件,历史图片1000余张。<br> 该展览为西南联大旧址核心展览,系国家文物局2020年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的20项展览之一。</b> <b>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和阵地,西南联大旧址及西南联大博物馆,系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景点,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民盟中央传统教育基地,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云南省国防教育示范基地、云南省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示范基地、云南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昆明市“十佳”博物馆等。</b> <b> 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全年免费对外开放,现常年接待海内外观众达90万人次以上,开展党员干部现场教学超200场次,开展青少年主题教育超10万人次,每年提供义务讲解5000多场,免费发放宣传册50000多册。</b> <b> 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记述了联大师生的艰难与困苦、成就与辉煌,体现着联大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挽救民族危亡的坚定担当和心怀民族复兴的强烈使命。她所承载的联大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在新的历史时期,西南联大旧址及博物馆已成为经典的历史文化遗产,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窗口阵地作用。</b> <b> 馆内的展陈布局。一层:序厅,西南联大的由来,西南联大办学历程;二层:西南联大与抗战,西南联大与爱国民主运动,西南联大与云南;地下一层:西南联大胜利结束,联大人物、志业昭彰。共为八个部分组成。</b> <b> 联大博物院参观顺序:1、一楼;2、二楼;3、负一楼。</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序 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爆发,国立北京大学、国立请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奉命迁至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1月1日开始上课。不久,宁沪失守,武汉震动,长沙危急,长沙临大于1938年2月西迁,4月抵昆,改称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此,西南联大在昆办学八年,1946年5月宣告结束,三校复员北返。</b></p><p class="ql-block"><b> 西南联大汇集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强大师资阵容,从长沙而昆明,间又于蒙自、叙永设立分校,始终发扬“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以“刚毅坚卓”的校训,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结茅立舍,精诚团结,弦政不辍,作育英才,谱写了一曲曲高扬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的时代赞歌。</b></p><p class="ql-block"><b> 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坚韧成长,在颠沛流离和敌寇轰炸中艰辛磨炼,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自觉服务于抗战救国,顺应国家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锻造时代脊梁,创造教育传奇,塑造大学之魂。</b></p><p class="ql-block"><b> 这是一座旷代卓绝的学术殿堂,也是一首传之隽永的雄壮史诗。</b></p> <b> 序厅校训“刚毅坚卓”柱的左侧,是西南联大的校徽。</b> <b> 西南联大校徽,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大三角形,中间为“联大”二字;三个三角形当中的黑色,代表北大;另两个,分别是清华和南开大学。</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部分,抗战烽火 教育长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b>西南联大的由来</b></span></font></p> <div> <b>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平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被日军占领,南开大学被炮火推毁,几成废墟。</b><br></div><b> 国难当头,为保存中国文化教育命脉,三校被迫南迁,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1937年11月1日开课。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战火危及长沙,临大师生被迫西迁。<br> 1938年4月,临大廷至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b>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文化中坚,大学泱泱。</b></p> <b> 北京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校。1917年蔡元培就任校长,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对北大进行多方改革和整顿。此后,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爱国运动的策源地,以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初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b> <b> 左侧为北大校旗与校徽。</b> <b> 北大的历史照片与文物。</b> <b> 清华园。</b> <b> 清华大学的前身为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力清华学校,1928年改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1年梅贻琦担任校长后,积极延聘名师,推行“通才教育“和“通识教育”,实施“教授治校”,教学与学术空前发展,成为蜚声中外的高等学府。“一二•九”运动中,清华学子振臂高呼,点燃了全中国抗日救亡的熊熊烈火。</b><div><b> 图为清华的校旗、校徽、校训。</b><br><br></div> <b> 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清华国学研究院师生合影、清华大学校领导与部分教师合影、清华大学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中在西直门外就地演讲等图片。</b> <b> 南开大学由严修、张伯苓秉承教育救国理念创办,肇始于1904年,成立于1919年,到20世纪30年代已成为我国著名的私立大学之一。南开倡导“知中国”“服务中国”,注重研究社会实际,以痛矫时弊、育才救国为办学宗旨。在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南开成为天津抗日爱国运动的重要基地和屹立在平津地区的抗日堡垒。</b><div><b> 图为南开大学校旗、校徽、校训。<br></b><br></div> <b> 南开大学图书馆。</b> <b> 平津陷落,三校南迁。</b> <b> 日寇入侵,学府罹难。1937年7月29日,日军炮轰南开大学,南开成为全面抗战以来我国第一所羅难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遭到日军破坏,中国高等教有遭受重创。</b><br> <b>平津沦陷,三校南迁。抗战全面爆发后,1937年8月,遵照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维续办学。</b> <b>   1937年8月,教育部指定张伯苓、梅贻琦和蒋梦麟为常务委员,杨振声为秘书主任,负责筹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长沙临大为适应战时需要,将三小的院系作了合并调整,设立文、理、工、法尚4个学院共17个系,1937年11月1日正式上课。</b><br> <b> 战火蔓延,临大迁滇。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武汉震动,日机空袭长沙的频率不断增加,长沙临大已不能维持正常的教学,1938年2月,长沙临大奉命西迁昆明。</b><br>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1、组 织 机 构</b></h1> <b> 西南联大常委、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1886-1964),浙江余姚人,著名教育家,190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先后学农学、救育学,1917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8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1930年任北大校长,按“教授治学、学生求学、职员治事、校长治校”的主张重振北大。</b><br><b> 西南联大常委、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889-1962),天津人,著名教育家,留学美国,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31年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主张;大学,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即其名言。</b><div><b> 西南联大常委、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1876-1951),天津人,著名教育家,早年在北洋水师学堂学习。甲午战争后,弃武从文,先赴日本考察教育,后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回国后创办南开学校,主张“校务公开、责任分开、师生合作”,制定“公能“校训,倡行教育救国,培养爱国精神。</b></div> <b> 西南联大行政组织系统表。</b> <b> 联大成立了各种专问委员会来处理具体事务。先后设立的各专门委员会有数十个。图为〈西南联大校刊》刊载的各专门委员会概况。</b> <b> 联大的教育长、总务长、建设长、训导长们。</b>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院 系 设 置</b></h1> <b> 联大初设文学院、理学院、法商学院、工学院。为服务云南教育发展,1938年8月增设师范学院。联大共有5个学院,26个系,2个专修科,1个先修班。学校教师常年维持在350人左右,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教师人数的一半以上。“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据统计,在昆办学八年间,在联大任教的教授先后有300余人。</b><br><br> <b>   工学院设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5个系。其中,航空工程学系是1938年秋为服务抗战所增设。1939年初,又增设电讯专修科。先后有教授70余人。全院有本科生近2200人,电讯专修科171人。毕业本科生900余人。</b><br> <b> 1938年8月,为服务云南教育发展,在云南省政府的商请下,奉教育部令,成立联大师范学院,是当时教育部增设的六所师范学院之一。师范学院的教授,除少数由师范学院专聘外,绝大多数从联大的相关院系聘请。共设国文学系、英语学系、史地系、数学系、理化学系、教育学系和公民训育学系7个系。先后授课教授近70人。师院学制为五年,比其他学院多一年。毕业本科生170余人,专科生80余人。</b> <b> 联大先修班于1939年秋设置,由李继侗任主任。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实际上多是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未能考取的学生!也有因交通阻滞错过投考的学生和未赶上报到注册的大一新生。联大对先修班课业十分重视,派出诸多名师授课。先修班学生经一年学习后,大多可免试升入西南联大本科有关各系。<br></b><br> <b> 法商学院初设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商学4个系。1940年5月,社会学系从历史社会学系中分出,归入法商学院。法商学院先后有教授60余人。每学年在校生平均700余人,共毕业学生1300余人。</b><br> <b> 理学院设算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地理气象学5个系,先后有教授70余人。每学年在校生平均约350人,共毕业本科生670余人。</b><br> <b> 文学院设中国文字、外国语文学、历史学、哲学心理学四系,先后有教授 70余人。文学院学生每学年一般在450人左右,共毕业本科生600余人。</b><br> <b> 西南联合大学学生名录。</b>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3、教 育 教 学</b></h1> <b> 联大实行通才教育,教学兼容并包,文理渗透,注重人格培养,强化抗日救国教育。在课程安排上,既重视专业基础课程,又适应抗战急需安排了诸多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实施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以及弹性学年制、学分制和选修制,培养出了一大批高质量人才。</b> <b> 联大教授治学严谨、非容并包、潜心研究、勤耕不辍。其课程以开放、包容为特点,常有不同的知名教授开设同一门课程或讲座,为学生呈现不同的研究视角。联大校园学术活跃,为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创造了深厚的学术土壤。</b> <b> 联大实行选修制与学年、学分制相結合的制度,课程分必修与选修課,并对选课、学分等作了严格規定。学生在校必须学习四年(师范学院为五年)。四年中需修満132学分(师范学院为156学分)。</b><br><div><b> 联大十分注重生源质量,制定了严格的招生考试制度:对学生入校后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实行淘汰制,考试不及格者不得补考,必须重修。一年内不及格课程占学分三分之一者留级,占二分之一者退学。</b></div>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4、科 学 研 究</b></h1> <b> 西南联大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致力于基础学科研究,同时注重经济、军事等相关应用学科的研究,八年办学中硕果累累,成就非凡。</b> <b> 1939年,北大、清华、南开分别恢复研究院制度和研究生招生。三校独立设置科研机构,其中,北大有3所12部,清华有4所16部(组),南开有2所(室)5部(组);此外,清华大学还设有5个特种矶究所。联大研究实力雄厚,在战时中国高校中名列前茅。除培养出一批研究生(招生240人,毕业74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各科研机构还与联大相关院系相互依托和配合,取得了丰頤的研究成果。</b> <b> 西南联大致力于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强盛的基础科学研究,也重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抗战急需的应用科学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大研究成果,其中一些在当时已进入世界科学研究的前列。</b>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5、社 会 服 务</b></h1> <b> 为适应大后方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建设需求,西南联大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了调整,积极响应回家和社会需求。特别是在推动地方发展,推广科学技术在国防及工农业生产的应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二部分,结茅立舍,弦歌不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南联大办学经历</b></p> <b> 西南联大在昆八年,在极度简陋和艰难的环境中,精诚团结,和衷共济,大师云集,名家荟萃,坚持为国育才,鼎力治学研究,服务抗战救国,引领风气之先,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b> <b> 联大迁滇之初,没有自己的校舍,完全靠租借房舍,艰难维持办学。因校舍不敷,在蒙自设置分校,文学院、法商学院在此办学四个月。1939年新校舍建成,也只能满足文学院、法商学院和理学院三个学院办学,工学院和师范学院依旧靠租借校舍维持。1940年,日军攻占越南,昆明成为前方重镇,联大在四川叙永设立分校,以备举校再迁,办学近一年。</b> <b> 在抗战的艰苦环境中,办学经费十分匮乏,办学条件极为简陋。1939年新校舍竣工,教室为士坯墙铁皮顶,宿舍为土坯墙茅草顶,瓦顶建筑只有图书馆和食堂。教学和实验器材满足不了教学科研的要求,图书资料也严重不足。</b> <b> 抗战期间,西南联大师生经受背井离乡、居无定所、物质匮乏、生活窘迫等多重考验,依然坚定信念,传播薪火,共克时艰,在国家危难时刻,展现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品格。</b><br> <b> 1938年至1944年,日机频紧空袭昆明,联大校舍也多次惨遭轰炸,“跑警报”一度成为师生家常便饭,联大教授不得不疏散到昆明周边的郊区居住。</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挂布分屋共容膝,岂止两家共坎坷。</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布东考古布西算,专业不同心同仇。</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华罗庚</b></div></b> <b> 抗战后期,货币一再贬值,师生们典卖衣物、四处兼差也仅能勉强维持生计。联大师生与国家共度时艰,在困境中坚贞不逾,刚毅不屈,彰显了一代学人的铮铮风骨。</b><br> <b> 联大师生当时生活用品的部分实物。</b> <b> 西南联大学生兼差种类。</b> <b> 闻一多的部分篆刻工具与篆刻名章。</b> <b> 西南联大校园沙盘。</b> <b> 轨钟、钟锤、钟架。</b> <b> 居家用品。</b> <b> 走在巷子里的联大学生。</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三部分,文化抗战,学人报国</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南联大与抗日战争</b></p> <b> “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西南联大师生以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复兴为已任,纷纷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时代洪流之中。他们或激扬文字,焕起民心,鼓舞斗志,号召和参与全民抗战;或致力于教育教学,重视科学研究,注重学术报国,运用知识和技术服务抗战救国;或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为驱逐仇寇奉献力量,甚至不情牺牲年轻的生命。<br> 家国情怀,隽永铭迟。</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术救国,画笔成缨</b></h3> <b> 联大八年,联大学人始终坚持学术创新,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视为立校之根本,国家文化命脉之所系。八年间,他们或著书立说,弘扬民族文化,激发爱国热忱;或创新应用技术,适应战时需要;或坚持理论研究,积蓄复兴力量;为延续民族文化、实现抗战建国和大后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b> <b> 著书立说,恢弘学术。联大学人著书立说,用真精神做出了真学问,以笔为缨,用学术著作和科研成果,导扬中华文化,恢宏学术传统,激发救国斗志,积蓄复兴力量。<br> 增设课程,服务抗战。联大开设了多门战时课程,以服务抗战需求。在土木系和机械系增加了不少军事工程类的课程,如庄前鼎的〈兵工学)、施嘉炀的《要塞建筑》、王明之的《军用桥梁》、李谟炽的《军事运输》、王德立的《兵器制造》等。此外,还在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进行了诸多学术研究,为战时军事技术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b><br> <b> 抗战史料征集及对日问题研究。为坚定抗战必胜信念,联大积极开展对日问题研究,在研判抗战局势、处理战后善后等方面提供了决策咨询;为着力保存抗战史料,与北平图书馆联合组成“中日战事史料征辑会”,在收集、整理和利用抗战文献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br></b><br> <b> 出版报刊,启迪民众。联大师生主创、编辑、出版报刊,创办壁报,为团结全国民众、增强必胜信念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b><br><b> 抗战广播,国际宣传。1940年8月1日,昆明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为宣传抗战而处立的、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广播电台。联大以强大的人才、思想、学术优势,全力支持了电台的抗战宣传。</b><br>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四部分,追求真理,民主堡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南联大与爱国民主运动</b></p> <b> 临大“三百英豪”。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长沙危急。在民族危亡之际,长沙临大学生踊跃参军,仅在学校备案中,就有295名学生投笔从戎。</b><div><b> 投笔从戎,参军报国。莘莘学子,戎马沙场。西南联大先后从军师生达1100多人。其中,长沙有“三百爽豪”投笔从戎;在昆明,又有“八百壮士”奔赴前线。他们在枪林强雨中出生入死,在中国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战争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br></b><br></div> <b> 青年远征军政工班第二期第四中队全体官生合影纪念。</b> <b> 外来民主堡垒之称号。1942年1月6日,联大学生发起“倒孔”运动,打破了“皖府事变”后国统区的沉寂局面。1944年起,中共联大党组织现和进步社团组织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爱国民主运动。联大因此被誉为大后方的“民主堡垒”。</b><br><b> 学生进步社团。西南联大学生社团众多,前期影响最大、人数最多的是群社。其他进步社团主要有联大话剧团、引擎社、戏剧研究社、冬青文艺社、悠悠体育会、剧艺社、高声唱歌咏队等。这些社团是联大开展学生活动的基本单位,创办了许多壁报和刊物。1944年“五四”纪念活动之后,各壁报社团组成“壁报协会”(简称“报协”,后改组为“报联“),对外一度代行联大学生自治会职权。</b><div><b> 中共外围组织。在西南联大,党的外围组织先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云南地方总队部”(简称“民先”),1940年“民先”撒销后,又成立“社会科学研究会”(简称“社研“)。1945年春,联大党组织创建“民主青年同盟”(简称“民青”)。这些外围组织在云南民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div><div><b> 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西南联大爱国民主运动是在中共联大党组织领导下进行的。联大党组织先后由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和中共云南省工委直接领导,在校学习和工作过的中共党员先后有200与人,其中,1941年前后,联大的党员有83人,占当时云南中共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b><br></div> <b> 中共西南联大党组织沿革示意图。</b> <b> 投身时代潮流之中。</b> <b> 爱国民主运动中的师生形象雕塑。</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br></b></div><b>“—二·一”运动</b><div><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1945年11月25日晚,昆明大中专学生在联大草坪举行时事晚会,呼吁“反内战、争民主”。12月1日,国民党当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惨案发生后,中共云南省工委领导全市各大学、中学师生英勇抗争,全国各地也奋起声援。由此,以学生为主、社会各阶层参与的爱国民主运动席卷了整个国民党统治区,被誉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br> “一二·一”吹响了解放战争時期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战斗号角,它给国民党当局以沉重的打击,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爱国民主运动骨干,非富和发展了青年学生运动的经驗。随着学校的复员和学生的毕业。师生们把“一二·一”运动的精神带到了<span style="text-align: center;">全国各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们与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加速了革命胜利的进程,在历史的大潮中留下了激荡人心、凝魂聚气的一笔。</span><br></div></b><br></div></h3> <b> 西南联大结束后,大批共产党员、民青成员和进步师生相继随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上,昆明进步力量有所削弱,反动当局认为镇压民主力量的时机已到,决心对昆明民主运动“等待时机一网打尽”。1946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李闻惨案。惨案发生后,留昆的党员主持昆明学联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暴行。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发来唁电,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追悼大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声讨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高潮。</b> <b> 现场设置诸多视频播放设备,可以按目录索引选择性地观看诸多专题视频。</b>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国立西南大学英烈名录</b></p><div><b><br></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闻一多 何懋勋 潘 琰</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李鲁遂 钟青援 王 昊</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钱泽邈 曾庆铨 钟泉周 </b></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吴国珩 江文焕 齐 亮</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国鋕 荣世正 赵升堂</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倪民有 陈 海 陈虞陶</b></div></div></h1>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五部分,共赴国难,情谊永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南联大与云南</b></p> <b> 八年之间,西南联大与云南人民同历战火,生死与共,结下深情厚谊。云南的淳朴民风,自然风情,也让联大师生终生铭记。滋养了联大的边陲云南,已成为联大人的第二故乡。</b> <b> 如果有人问我,你一生中最怀念的是什么地方?“我会毫不迟疑地回答:“是昆明。”如果他继续问下去,“在什么地方你的生活最苦,回答想起来又最甜?在什么地方你常常生病,病后反而觉得更健康?什么地方书很缺乏,反而促使你读书更认真?在什么地方你又教书,又写作,又忙于油盐柴米,而不感到矛盾?”我可以一连串地回答:“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br> ——冯 至</b> <b> 1941年11月,资源委员会西南矿产测勘处全体职员在云南昭通李家祠合影。二排左四为联大地质地理气象学系毕业生黄劭显。</b><div><b> 联大理学院教授张大煜创办利滇化工厂。图为该厂调查表及广告单。</b><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泽被南滇——西南联大对云南的促进</b></h3> <b> 联大八年,极大地推动了云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联大结合云南实际开展了诸多科学研究,并投身到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为云岭大地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b> <b> 对云南经济建设的关注和支持。联大师生结合专业所长,对云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作了实地考察,提供了诸多有效建议;师生们主动投身地方经济建设实践,为云南的发展倾心竭力。</b><div><b> 边疆开发的先声。联大师生纷纷走出书斋,将关注的目光和研究的方向聚焦西南的边疆。他们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精心擎划,成为现代西南边疆开发的先声。<br></b><br></div> <b> 联大在滇办学八年,加强与云南地方教育机关合作,着力培养师资力量,传播先进教育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云南教育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从根本上改变了云南教育较为落后的局面。</b> <b> 战乱频仍,风雨如晦,和衷共济。艰苦卓绝的八载岁月中,云南人民给予西南联大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支持,与联大师生守望相助,肝胆相照,情谊弥切。</b> <b> 口述史是联大记忆中最鲜活又最触动人心的珍贵文献,已成为实物文献和影像文献的重要补充,抢救西南联大口述史已经成为时不我待的记忆工程。<br>   西南联大博物馆自2012年起持续开展工作,在联大云南、北京、上海等地校友会及联大校友、校友亲友支持下,完成了近百位海内外联大校友及亲友的口述史采集。这些口述史文献从侧面还原了西南联大的历史面貌,再现了西南联大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人生追求,成为挖掘和再现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文化抗战史的珍贵文献。</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六部分,复员北返,薪火承续</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西南联大胜利结束</b></p> <b>   “千秋耻,终已雪”。历经八载烽火,西南联大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1946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为答谢云南人民的深情厚谊,西南联大将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独立设置办学。</b> <b>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在图书馆举行结业典礼,宣告办学使命胜利完成。7月31日,联大常委会召开了最后一次会议,标志着西南联大的全面结束。</b><br><br> <b>   国立西南大学结业典礼。民国卅五年五月四日。</b> <b>   师院留昆,血脉延续。</b> <b>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复员北返之际,应云南社会各界要求,遵照教育部训令,联大师范学院整建制留昆,独立设置办学。1946年8月1日,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正式成立。1950年,国立昆明师范学院改称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br> 作为西南联大在昆遗脉,云南师范大学秉承“刚毅坚卓”的联大校训,大力传承弘扬联大精神,成就了“红土高原上教师摇篮”的美誉。</b>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七部分,联大人杰,志业昭彰</b></p> <b>  西南联大在滇八年间,先后有8000多人就读,毕业约4000人。据统计,联大师生中有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175位院士、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9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8位为民族独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英勇献身的革命英烈,以及大批畫声中外的杰出人才和在各条战线默默奉献的建设者,铸就了中外高等教育史上的不杓丰碑。</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怀念母校,联大校友留言。</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联大校友中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钱伟长 朱光亚 孙孚凌彭珮云</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周培源 华罗庚 宋 平 王汉斌 费孝通</b></div> <b>   1957年,杨振宁、李政道由于作出了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这一物理学上的重大发现,推翻了“宇称守恒定律”,从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获此殊荣。</b> <b>  宇称不守恒定律。</b> <b> 诺贝尔获奖者李政道,江苏苏州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物理系就读,1945—1946年为西南联大物理系学生。1950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在量子场论、基本粒子理论、核物理、统计力学、滚体力学、天体物理等多个领域中都做出重要贡献。1956年和杨振宁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b><br><div><b> 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安徽合肥人,国际著名物理学家。1938—1942年就读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4年获西南联大(清华)硕士学位,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85年获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奖,1993年获美国哲学会富兰克林奖,1994年获费城富兰克林学会鲍威尔科学贡献奖,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1965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b></div> <h1><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院 士 录</b></h1><h1><br><b>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是国家在科学技术和工程科学技术方面设立的最高学术称号,当选者均为中国科学技术界学术水平最高、贡献最大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b></h1><h1><b> 1955年,中国科学院开始设立学部,选聘学部委员,以后停止评选。1980年重新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起改称院士。中国工程院1994年初次遴选院士。1995年起每两年评选一次两院院士。</b></h1> <b>  联大校友中的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名录(26人)。</b> <b>  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的西南联大师生(157人)。</b>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b>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表彰大会,向在“两弹一星”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的23位科学家中有8位是联大校友。</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联大校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名录</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陈芳允、杨嘉墀、赵九章、</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郭永怀、屠守锷</b></div> <b>  “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习近平</b><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南联大师生中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群雕</b></h3> <b><br> “两弹一星”是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简称。<br>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高瞻远瞩,毅然作出了发展我国核工业和航天工业的伟大战略决策。在全国上下的大力协同下,广大科研工作者克服了我国科技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带来的重重困难,成功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不仅是我国国防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我国现代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捍卫国家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br>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在“两弹一星”研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的23 位科学家中有8位是西南联大师生。群雕人物为西南联大师生中的“两弹一星”功勛奖章获得者,后排自左往右为:赵九章、郭永怀、屠守锷;前排自左往右为:朱光亚、王希季、邓稼先、陈芳允、杨嘉墀。</b> <b>  步出西南联大博物馆,特意拍下参观须知。</b>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校 园 一 隅</b></h1> <b> 西南联合大学纪念亭之一。</b> <b> 校图书馆一角。</b> <b> 毗邻民主草坪和图书馆的是砚池和梅园。时值小雪与立冬两个节气之间,不见丁点冬色,倒是秋韵浓郁,风光如画,彰示着国立西南联大旧址上的教育事业正如日中天,蓬勃发展。</b> <b> 砚池喷泉。</b> <b> 校园园丁雕塑。</b> <b> 翠竹劲匝。</b> <b> 池栏曲环。</b> <b> 秋林斑斓。</b> <b> 手持鲜花,来此拜谒的各界群众络绎不绝。</b> <b> 红枫璀璨。</b> <b> 我们是从边门就近进入云南师范大学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的,当时并不知道师范大学正门。师范大学正门就坐落在著名的“一二·一”大道旁,距被红枫簇拥的师范大学标识牌也就百米左右。可惜当时不知道这些情况,否则一定拍拍师范大学正门和“一二·一”大道景观。图为师范大学正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的标识(本图下载于网络)。</b>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结 束 语</b></h1> <b> 将参观展馆近乎完整地搬进美篇,是自己在旅游领域进行纪实美篇创作的较大尝试。一次性将国立西南联大旧址多个场馆,大致归堆,共分三个美篇完整发布,不仅整理图片任务繁重,转发文字工作量巨大,而且瞬间随拍、案头识别、准确归类避免误差特难,耗用时间也近乎前所未有;但也正因为如此,此为不仅深化了自己对西南联大历史地位和现实教育意义全面、系统化的理解,而且方便了读者足不出户,即能跟随美篇,同步观赏历史瑰宝的全程,且随时可以驻足细思,亦可回头再看,做这种利己便民的好事,由衷感到——值!</b>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完。</b></h3> <h5><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五指山森林湖摄影视界 无求</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