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驾东北返程之安阳殷墟

船长林峰

<p class="ql-block">商王朝历史上曾经多次迁都,到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至洹水之滨的殷(今河南省安阳市),此后,数代商王彰善伐罪,施德于民,内安社稷,外抚四方,终于化险为夷,并迎来晚商盛世。</p> <p class="ql-block">殷墟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由王陵遗址、宫殿宗庙遗址、洹北商城遗址等构成,这里出土的以甲骨文、青铜器等为代表的丰富文化遗存,全面、系统地展现出三千多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确立了殷商社会作为信史的科学地位。</p><p class="ql-block">2006年,安阳殷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博物馆是中国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占地面积广,建筑规模宏大,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珍贵文物近4000件套,是商代文物展览之最。</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大邑商”三字,不仅代表了博物馆的主题,也象征着殷商时期的文化和历史。这一设计元素使得游客在进入博物馆之前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历史沉淀。</p><p class="ql-block">“大邑商”这一称呼在甲骨卜辞和西周初年所铸青铜器何尊上的铭文中,均有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大邑商”在古代文献和文物中的重要性,也为安阳殷墟博物馆的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依据。</p> <p class="ql-block">玄鸟浮雕:玄鸟,在古代文献中通常被解释为燕子,但在商代文化中,它更多地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象征,与商族的起源和王权的神圣性紧密相关。在殷墟博物馆中,玄鸟浮雕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商代人民对玄鸟的崇拜和神话传说。</p><p class="ql-block">玄鸟在商代文化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它被认为是商族起源的神话动物,与商族的祖先简狄吃燕子蛋怀孕生下商朝祖先契的故事紧密相关。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商族人民对自然力量的崇拜,也体现了他们对君权神授观念的认同。其次,玄鸟还与商代的政治和宗教生活密切相关,被认为是上天赐予商朝的吉祥之物,象征着王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大厅顶部的玄鸟浮雕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盘铭相呼应,强调了商代文化的连续性和进步性。此外,玄鸟浮雕的设计也体现了对商代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使得访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商代文化的魅力和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外形如破土而出的大鼎,古铜色的大门上方刻有甲骨文字“大邑商”。设计以殷商时期的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向,通过青铜饰面幕墙等设计元素,展现了商代青铜文明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内藏品多达12800余件,设有“探索商文明”“伟大的商文明”“世界的商文明”3个基本陈列,呈现了商文明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探索商文明”展厅,如同一位历史导师,带领我们追寻中华文明的源头,理清商文明的发展脉络。</p><p class="ql-block">“探索商文明”展厅,向参观者展示了商朝的创新精神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特质。通过展示的文物和文献,感受到商朝作为一个极具创新精神的王朝,其不断革新和兼容并蓄的精神,使殷墟达到了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辉煌阶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一商汤盘铭上的箴言,被用来激励自己自强不息、创新不已的精神,被刻在馆内迎面而立的高墙上,向参观者展示着一个民族自古而今的革新姿态。</p> <p class="ql-block">“伟大的商文明”展厅,则如同一幅全景画卷,将商代的辉煌成就一一展现。</p><p class="ql-block">“伟大商文明”展厅全景式展现了商文明,通过多元融合、故事趣味、沉浸体验的方式,利用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赋予文物、文献、甲骨记载等新的时代表达方式,让商文明可读可见可触。围绕商文明这一主题,全景式展示了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等方面的伟大成就,通过展陈文物数量之多、类型之全,展现了商代文物展览之最。此外,该展厅还通过“鼎”元素的抽象、演变,形成了具有殷墟文化内涵和考古学意义的“四方之极”,与古朴、深沉、宁静的遗址融为一体,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直观感受商文明魅力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世界的商文明展厅‌,通过大量文字、图片、实物,为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还原3000多年前商文明与其他文明共同构成的精彩世界,以及对当今世界商文明的深远影响和意义。通过这些陈列,参观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商王朝时期的世界,包括同时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文明、印度河文明、爱琴海迈锡尼文明的发展情况,讲述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此外,展厅还通过中英双语的介绍方式,让外国人能够更加方便、深入地了解伟大的商文明,强调通过交流和互鉴,尊重和理解彼此,让全人类和谐相处‌。</p> <p class="ql-block">展厅还通过四大专题展览,包括殷墟车马遗迹展、“王畿与四方”专题展、“长从何来——殷墟花园庄东地亚长墓专题展”、“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从不同角度全景式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王畿与四方展厅‌集中展示了山东、安徽、湖南、四川、河北、湖北等多个省份的商代文物。这个展厅通过展示商代文物的多样性,展现了商朝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商代文化及其与其他地区文化关系的窗口。展出的文物种类繁多,包括陶器、铜器、玉器等,每一件展品都是商代文明的见证,通过这些展品,观众可以一窥商代社会的风貌和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此外,王畿与四方展厅不仅展示了商代文物的物质文化,还反映了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通过这些文物的展示,观众可以了解到商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宗教信仰、手工艺技术等方面的内容,从而对商代文明有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p><p class="ql-block">参观王畿与四方展厅,对于了解商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商代与其他地区文化的交流与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展厅的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了解商代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子从何来”展厅‌是殷墟博物馆中的一个重要展厅,它通过展示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甲骨等文物,向观众揭示了商朝王公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占卜习俗。这个展厅不仅展示了商文明中以商王为核心、以宗族为单元的基本格局,还展现了牢固的组织结构,体现了早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此外,通过展示甲骨文、青铜器等文物,这个展厅向观众传达了商文明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其文字、礼仪、礼制、秩序与地位等方面的成就,展现了商文明作为世界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之一。</p><p class="ql-block">“子从何来”展厅的展览内容涵盖了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通过展示商代王室成员的生活、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和文化艺术等方面,让观众能够深入了解商文明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展厅的设计也十分讲究,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生动的展示方式,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商代,亲身感受那个时代的风貌和文化。此外,展厅还通过对比展示和互动体验等方式,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使得展览更加生动有趣,也让观众对商文明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长从何来展厅是殷墟博物馆新馆的一部分,以商代将军亚长为主题,通过展示亚长墓出土的文物,揭示了这位高等级贵族的生前身后事。‌</p><p class="ql-block">展厅的展览内容主要围绕亚长的生活、死亡以及身份进行展示。通过考古学家的研究,我们了解到亚长是一位35岁左右的男性,身高大约1米7。他的身体上共有7处刀砍伤或砍砸伤,死亡原因可能是被一个铜矛贯穿盆骨导致动脉失血而亡,这表明他可能死于战场。此外,通过“锶同位素”检测等方法,专家推测亚长可能是一位“异乡人”,来自河南东南部,具体位置可能是周口这一区域。</p><p class="ql-block">展厅内还展示了亚长牛尊,这是亚长墓中出土的唯一一件牛型器具,造型极为写实,体态健壮肥硕,牛身布满了龙、鸟、鱼等动物的纹饰,腹部两侧的虎纹尤为突出。这件牛尊不仅体现了亚长的身份和地位,也展示了商代人们对野生水牛的敬畏和崇拜。</p><p class="ql-block">展厅还展示了亚长的军事象征——钺,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兵器,同时也是礼器,象征着军权。通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一窥商代高等级贵族的生活方式和军事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的“车辚辚,马萧萧”展厅‌集中展示了殷商时期的车马遗迹,这些车马承载着古老的殷商文明向我们驶来。展厅通过展示商代车马坑遗迹,让我们得以一窥商代社会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些车马坑遗迹不仅是泥土与石块堆砌的坑洞,更是商代文明的璀璨瑰宝。装饰华丽、结构精巧、机动灵活的马车,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马车实物标本,见证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独运。这些马车不仅仅是王室贵族的代步工具,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驿站传递、田猎出行、载兵作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它们多被埋藏于大型墓葬附近或墓道内,与车、马、人合葬,成为了永恒的守护者。殷墟早期,车马器陪葬成为了一种风尚,车马器的数量代表了主人所拥有的马车数量,也间接反映了主人身份等级的高低。</p> <p class="ql-block">而到了商朝晚期,马车陪葬更是成为了中、上级贵族的专属,它们不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墓主人赫赫权威的体现。这些马车陪葬制度,无疑是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录了殷商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是了解商代历史、文化与社会制度的重要依据。</p><p class="ql-block">首先,甲骨文产生的时间比其他文字更早,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其中蕴含的古代思想、信仰、生活等方面的内容,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息息相关。其次,甲骨文在破译古代文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字已经失传,但是甲骨文作为唯一保存下来的部分信息,成为了破解古代文字的重要材料之一。许多学者对甲骨文进行研究,通过对其的比较、分析和归纳,破解了很多神秘的符号,为我们进一步佐证古代文化提供史料。</p><p class="ql-block">甲骨文作为中华文明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不仅是人们了解中国文化、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更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探究中华民族文化独特性和特征的重要依据。正是因为有这些甲骨文,即使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我们依旧能够读懂商王的心意。也正是因为文字的长存,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源远流长,从未断流。</p> <p class="ql-block">“一片甲骨惊天下”是对殷墟博物馆藏品“屯南甲骨”作出的高度评价。该片牛肩胛骨上发现单字93个,字字清晰,大小均匀,契刻有力,记录了商王多次关于田猎是否有灾祸的占卜。</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甲骨刻辞骨柶,是我国博物馆现存唯一一件文字镶嵌绿松石的甲骨。有一天商王去狩猎,捕获了一头水牛,牛的骨片赏赐给一位大臣,他把这件事情记录了下来。背后镶绿松石,是记事骨片,不是祭祀骨片。</p> <p class="ql-block">铜手形器:通长13.03厘米,重0.1千克。铜手形器比一般成人手略小,右手,呈微曲半握状,五指比例适中,关节清晰,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手背之上装饰半个饕餮纹,手腕截面呈椭圆形,其内残留碳化木柄。其功用有“假肢”“权杖”“工具”等说法。</p> <p class="ql-block">亚长”铜觥:通高18.7厘米,重1.35千克。铜觥器身短宽,流微上扬,近流处饰一大一小两头象纹,大象张口扬鼻,双腿之间还饰一小象,纹饰生动活泼。腹呈扁圆形,后有扁平状鋬,鋬内有凹槽,上部为兽头状,其后饰云纹。器盖前端窄小,形似怪兽,中部有菌状钮。底较平,下有四个三棱锥状足。器盖内壁及器底内壁均有铭文“亚长”。</p> <p class="ql-block">殷墟作为商朝后期都城遗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在殷商时期,青铜器成为一种重要的礼器,并逐渐成为一种力量和威严的象征,在当时的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运用到各种重要的家族和祭祀活动中。同时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展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工匠冶炼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礼器分工的多重需求,使得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变化多样,并将“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等观念注入设计之中,产生了独具美感装饰纹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于193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司母戊鼎出土后,曾几经辗转,甚至险些被切割成块运往国外。但最终在抗战胜利后,被移交给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并于1959年运至北京,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作为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不仅展示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还为我们了解商代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鼎身上的纹饰精美绝伦,体现了商代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同时,鼎作为礼器的象征意义,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等级制度。</p><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和镇国之宝,其保护和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鼎是殷墟镇馆之宝,重117.5公斤,长宽比例符合黄金分割0.618。铭文“司母辛”,是妇好的子女为祭祀亡母辛而铸此鼎,“辛”是妇好去世后在宗庙被供奉的庙号。</p> <p class="ql-block">这件青铜尊仿水牛制成,纹饰构图及其讲究、巧妙,栩栩如生的造型体现出工匠对水牛特征把握的精准性,也是当时殷墟气候以及农业生产的直接反映。亚长牛尊不仅是一件祭礼的酒器,更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这件通体遍饰神性动物纹样的牛尊,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在当时的祭祀仪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亚长牛尊于2001年出土,通长40cm,带盖高22.5cm,腰围52.5cm,重7.1kg,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型青铜器。其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牛头前伸,嘴微张,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脖下及器盖内壁铸铭文“亚长”。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上凸,两耳外展,头顶有一对向后弯曲扁的菱状大角。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缛精美。</p> <p class="ql-block">出土于殷墟M160墓葬的亚址方尊是一件商代晚期青铜器,该方尊通高43.9厘米,口径33厘米,内底中部有铭文“亚址”二字,十分清晰。尊之四角及四边中部均有扉棱,扉棱分三段,成一直线。外壁有大量精美花纹,包括几何纹样、神兽等。且其肩部四边中部,亦有四个圆钉头,其上套有兽头,华丽而不失庄重。据研究,该方尊被认为是一件盛酒器和宗庙祭祀用器,其巨大的容酒量,也反映了殷商时期粮食丰足、盛行饮酒的社会面貌。</p><p class="ql-block">亚址方尊埋藏于地下,经过三千三百多年的土壤浸蚀,依然品相完好、纹样清晰,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珍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今人了解商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这一方寸尊也展现了商代高超的铸铜技术和工艺,制作青铜器的精细程度不禁令人惊叹,无不彰显出商代青铜文化的雄浑、厚重之美。</p> <p class="ql-block">亚长墓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出土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最大的铜钺通高40.5厘米,重5.96千克。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极高的军事地位。</p> <p class="ql-block">妇好鸮尊:高45.9厘米,口长径16.4厘米,足高13.2厘米,盖高13.2厘米,重16.7千克。</p><p class="ql-block">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圆尊、方尊和鸟兽尊等。</p><p class="ql-block">鸮尊,出土于殷墟妇好墓,器身口内壁铸铭文“妇好”。整器为一站立鸮形,通体以云雷纹为地,器盖饰饕餮纹,前端有一立鸟,尖喙,歧冠,鸟后饰一龙,拱身卷尾。冠面外侧饰羽翎纹,冠面内侧、颈部两侧饰夔龙纹。喙与前胸各饰一蝉纹。两翼前端各盘曲一条长蛇,身饰菱形纹。尾部饰有一鸮,圆眼,尖喙,双足内屈,两翼平展,作飞翔状。</p><p class="ql-block">鸮尊造型生动传神,鸮鸟两足与下垂尾部构成三个稳定支撑点,构思奇巧。整器装饰绮丽,花纹复杂多样,是古代青铜器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的历史价值‌:殷墟博物馆是研究商代历史的重要场所之一,对于揭示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的‌文化价值‌:博物馆内展出的文物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的‌教育意义‌:作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殷墟博物馆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参观学习,游客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2024年2月26日正式开馆殷墟博物馆新馆是国家5A级景区。开放时间‌:08:30-20:30(夜场时间:17:30-20:30)</p><p class="ql-block">‌门票价格‌:80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