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灵山胜境游记

宁简

<p class="ql-block">  不懂佛教,怀着一颗恭敬之心走入灵山胜景,进入就是学习与了解。我们从大照壁直行到大佛,然后去梵宫,曼飞龙塔,印坛城。</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自已游灵山胜景,了解到佛教的基本常识,我把看到的景观逐一介绍,观光不清楚的知识点进行扩充添加,相关文字及佛的照片有需时就查网络并下载,让自已不枉此行。</p> 一、大照壁 二、五明桥 <p class="ql-block">  照壁对面,柔美的“五明桥”横跨玉带河上,精美的汉白玉桥身凸显典雅、古朴。 “五明”是古印度对人类文化的总括以及对人类知识、学问的分类。“明”指学 问、学科,“五明”是指人类文化有五大学问,分别为</p><p class="ql-block">  1、内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学问。</p><p class="ql-block">  2、声明:声韵、语言之学;</p><p class="ql-block">  3、因明:逻辑、论辩之学;</p><p class="ql-block">  4、 医方明:医药、体育、养生之学;</p><p class="ql-block">  5、工巧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各行各业的技艺学问,如农业、商业、工业、建筑、音乐、文学、军事、管理等等。</p><p class="ql-block">  每座桥分别以 “五明”之一命名,“五明桥”正体现了灵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游客朋友可选择走不同的桥,圆满人生。</p> 三、胜境门楼 <p class="ql-block">  据说, “灵山”之称源于唐朝初年玄奘法师从天竺(印度)取经回国,游历东南经过无锡,见马山层峦丛翠、景色秀异,谓“无殊西竺国灵鹫之胜也”,遂 将马山赐名为“小灵山”,此后,玄奘大弟子窥基法师就在此始建小灵山寺(宋时改名为“祥符禅院”),历经沧桑变迁,至97年我们建造灵山大佛、恢复祥符禅 寺、得赵朴老支持、有茗山法师首任方丈,小灵山的千年古刹不仅恢复重光,且建成了高达88米的中国第一大佛,小灵山也达到千余年来前所未有之盛,也才成就 了今天这方令世人称道的“灵山胜境”。</p> 四、五智门 <p class="ql-block">  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门”,它全长38.4米,高15.5米,设计独特、雕刻工艺精美,全部采用花岗岩建造而成,共用石料1000余吨。灵山五智门又名“智慧之门”。进入佛教的智慧之门,五智门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对大字。“六度”通俗的说就是学佛之人达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种行为准则。 </p> 六、洗心池 <p class="ql-block">  佛教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本来是清净光明,尤如明镜,只是随着年龄的增 长,烦恼和困扰越来越多,就好像一面洁净的镜子有了尘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彻万物了,所谓“心性本净,客尘所染”。通常意义的修行,就是要让我们的心灵恢复本来的清净光明,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达到真正的觉悟。有幸到此,通过洗手,带走尘世烦恼、荡涤心灵染污,使疲惫烦恼的身心有一个彻底的转换,换一种清新自在的状态进入灵山胜境。</p> 七、佛足坛 <p class="ql-block">  佛足长1.2米,宽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释迦牟尼留下的足迹。据说,佛祖在世时,不主张世人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将寂灭时,于印度摩揭陀国留下脚印,并对其弟子说:“见到足印,如同见我”。日后,信众便以佛足作为膜拜之圣物。</p><p class="ql-block">  灵山的佛足并非凭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据:在《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玄奘走过释迦牟尼成道的足迹一一隆重膜拜,并将图案带回中国,呈给唐太宗,后奉旨按图刻石供奉。走近瞻观可见佛足足底平满,五趾齐平,掌底有梵文和万字符,这些都属于佛祖不同于常人的祥瑞之相。据传说,足印的大小会根据礼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现不同的变化,今天有幸看见如此大的佛足,说明我们的佛缘很大。</p> 八、菩提大道 <p class="ql-block">  穿过智慧之门,我们便踏上了“菩提大道”。大道两边种植有百余棵银杏树,在我国历来是把银杏树视为佛门圣树来代替菩提树的。因银杏树的树龄很长,可以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也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又因佛祖释迦牟尼当年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在佛教中即是觉悟之意,“菩提大道”又被称为“觉悟之 道”。我们可以看到菩提大道中央饰有七朵莲花,这取自佛祖出生时“步步生莲”的典故。走在莲花上就如同与佛祖在同行,我们还可以看到道边上的不断云纹,谐音就是“不断运”,走一走寓意好运不断,福气连连。</p><p class="ql-block">  菩提大道两侧是投资三千多万建设的绿化带,引进了许多珍贵树种如榉树、檫树、罗汉松、白皮松等,这草坪也是引自美国矮生百慕达与雁麦草混播的终年常绿草坪。灵山公司之所以要花 那么多资金投入绿化,就是希望要为我们营造一个优美清净的环境,从中去感受“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禅境。</p> 九、九龙灌浴 <p class="ql-block">  据说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下来就不同于常人,他能走路会说话,不用旁人扶持便向东南西北各走七步,每走一步脚下就涌现出一朵朵莲花来,最后他站在一朵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天上天下,为我唯尊”顿时天空出现了 九条龙喷出净水为他沐浴,仙女们也纷纷散下花瓣,奏起仙乐,供养我们的佛祖。小太子全身镏金,共使用黄金18公斤,重12吨,高7.2米。莲花座下为狮子鼓,在佛教象征佛法的弘扬,狮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们是佛祖出生时的守护神。周围几个漂亮的仙女称为“八供养”是佛祖出生时的供养人。</p><p class="ql-block">  在“九龙灌浴”喷水即将结束时,四周八组凤凰口中将会喷出72道涓涓细流,在佛教称之为“八功德水”,据说只有在西方极乐世界才有。</p> 十、阿育王柱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叫“阿育王柱”呢,这就要从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说起。 他比我国的秦始皇还要早一百多年,如果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的话,那么阿育王就统一了整个印度。我们知道,统一一个国家难免要经历很多的战争。在阿育王年老时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殃及无数生命,于是便在一位比丘的点化下皈依了佛教,并把佛教定为国教。在全国各地竖立这么一根石柱,石柱上都刻经文以此来弘扬佛 法。所以如果说我们释迦牟尼佛祖创建了佛教,那么佛教的弘扬与阿育王是分不开。</p><p class="ql-block"> 这根整料雕刻的阿育王柱,通高16.9米,直径1.8米,重达200吨,是目前大陆上罕见的手工雕刻石柱,堪称“中国第一柱”。最顶端的四只狮子面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象征着要把 佛教弘扬到四面八方。狮子下面刻有四种动物和梵文,四种动物分别为狮子、牛、马及大象,狮子代表释迦王族,牛代表忍辱负重,马代表王子逃 离皇宫,大象代表大行大力。</p><p class="ql-block">  阿育王柱是古印度佛法所行之处的标志,它体现和见证着佛教文明承前启后的发展历程,也是国泰民安、佛教兴盛的标志。</p> 阿育王与佛陀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阿育王与佛陀之间的因缘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据传说,在佛陀住世时期,阿育王还是一个童子时,他与两个童子一起玩沙子,其中一个童子用沙子做成城池、宫殿等物品,并真诚地供养给佛陀。佛陀接受了这份供养,并将沙子涂在僧众的墙上,这个童子就是后来的阿育王。‌</p><p class="ql-block"> ‌ 阿育王对佛教的信仰和传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在统治时期,将佛教定为国家的“国教”,并兴建了84000座奉祀佛骨的佛舍利塔,派遣佛教使团到斯里兰卡、缅甸等地传播佛教。此外,阿育王还派遣佛教僧侣到斯里兰卡和中亚,并在许多地方建立纪念碑,这些纪念碑标志着释迦牟尼佛生活中的重要地点。</p><p class="ql-block">‌ 阿育王的统治和佛教的传播背景也值得一提。‌他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皇帝,统治着几乎整个印度次大陆,除了部分地区。他在统一印度后,决定用佛教的慈悲教义来代替暴力统治国家,从而成为一位仁爱的君主。</p> 十一、天下第一掌 <p class="ql-block">  广场左侧矗立有“天下第一掌”。它高达11.7米,相当于三层楼房的高度,宽5.5米,仅手指直径就达1米,掌心千辐轮直径2米,总重量达13吨。这是按灵山大佛右手以1:1的比例复制而成,也就是说形状大小完全一样。佛掌的印相为“施无畏印”,寓意驱除众生痛苦,抚慰众生心灵,令众生无畏无惧。</p><p class="ql-block">  因“佛手”与“福寿”谐音,所以我们常说“摸摸佛手,增福添寿;抱抱佛脚,平安如意。”。来到灵山胜境,我们不妨带着美好的心愿去摸了佛手。</p> 十二、百子戏弥勒 <p class="ql-block">  “百子戏弥勒”为无锡灵山脚下佛教景观之一,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精心创意、策划制作。整座佛像长达8.5米,巨型铸铜打造。底座为雕花设计,只见斜倚而卧和弥勒左手紧握佛珠,笑容可掬,双耳垂肩。在弥勒硕在的身体上,塑有整整一百个正在嬉戏耍闹的小顽童,各个形神各异,栩栩如生。有的在叠罗汉,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树枝桶弥勒的肚脐,更有调皮的竟然在弥勒身上撒尿。但弥勒一 点也不为所动,依旧乐呵呵。</p><p class="ql-block">  这些小顽童为何如此捉弄弥勒呢?据说他们是在考验弥勒的肚量,是否真如世人称道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事实证明,只有心胸开阔之人才是真正拥有快乐的人。</p> 十三、降魔浮雕 <p class="ql-block">  在看完佛祖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以后,我们来到佛祖四相成道中的“降魔”。降魔浮雕长26米,高将近8米,展现的就是佛祖“降魔成道” 的过程。我们可能会发现佛祖显得有些憔悴,这是因为佛祖刚刚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但仍没有悟出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行,到河中洗去了六年的污垢,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羊奶之后,稍微恢复了一些原气,便坐在一个菩提树下,发了一个大愿:“如果今生不能求得正果,便再也不起来了”。佛祖在树下静思七天七夜,在他将要成佛的刹那间心魔袭,有关享乐的诱惑、财势的诱惑,美女的诱惑以及恶势力的威胁一齐袭来。佛祖不为所动,最终把它们一一降服,终于得道成佛。</p><p class="ql-block">  感觉对于每个人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战胜自己,才能有所成就。</p> 十四、祥符禅寺 <p class="ql-block">  通常我们会把灵山大佛景区简单概括为一山、一寺、一佛。一山,即小灵山。一寺,就是始建于唐代、且几度兴废的千年古刹祥符禅寺。一佛,就是高达88米、被称为神州第一佛的“东方大佛”——灵山大佛。</p><p class="ql-block">  走过分别代表自觉修行的普渡桥、大彻大悟的大觉桥和懂得报答恩情的慈恩桥即可进入千年古刹“祥符禅寺”。正对的天王殿,便是祥符寺山门。殿内供奉四大天 王,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寓意国泰民安。为什么正面供奉的又是笑呵呵的弥勒佛呢?因为佛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过去佛是燃灯古佛,释迦牟尼是现在佛,弥、勒佛便是释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能继承佛位,所以称之为未来佛。其实现在我们所见的弥勒形象,并非弥勒本身,而是依据五代时期的契此和尚,也就是常说“布袋和尚”的原型塑造而成。因其形象和蔼可亲,所以千百年来深得老百姓认可。</p><p class="ql-block"> 弥勒背面的是寺庙护法神韦驮菩萨,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韦驮与伽蓝殿的关公是同一职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防部长。手中的降魔杵位置不同含义就不同:杵地代表不挂单,合掌捧在肘中,代表挂单,还有一种向上,说明寺院只留吃,不留住。</p><p class="ql-block">  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钟楼、鼓楼。钟楼里设置有 “江南第一钟”。重12.8吨,高3.5米,下口直径2.5米,由安徽芜湖造船厂铸造。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会举行隆重的撞钟仪式,因佛经中记载人生有108个烦恼,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个烦恼,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个烦恼,所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听到钟声能解除烦恼,增长智慧。</p><p class="ql-block">  继续走则是寺庙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一匾为朴老题写。它是专门供奉佛教缔造者和最高层领导者——“佛”的大 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意思是说佛有大智力,一切无畏。</p><p class="ql-block">  走进来看到中间坐着的是佛祖释迦牟 尼的说法相。佛祖的两边,一老一少立着两为弟子,少者阿难,老者伽叶,后面的火焰板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征,两旁边的抱联,是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省佛 教协会会长、原方丈茗山所题写的。“山灵地灵人灵,灵心能成大佛;水净空净陆净,净土即在此方”。两侧是十六罗汉。后面则是由整块汉白玉雕成的净瓶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五、杏坛广场</p><p class="ql-block">  杏坛广场有一棵古银杏,那是我们祥符寺悠久历史的见证,有860年的树龄,此树姿态各异,每年秋天枝头都挂满白果,人们都说这棵树是镇寺神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十六、登云道</p><p class="ql-block">  要参与“平安抱佛脚”,需要我们登上这道长长的阶梯,称之为“登云道”。细心的游客会发现,灵山大佛脚下的登云道与中山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他们的建 造理念是一致的,在视差作用下,登云大道的特点是: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从上往下看,只见平台不见台阶,登云大道一共216级,共分七个平台, 正好符合俗语“救一生灵,胜造七级浮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灵山大佛一共218级台阶。第1个108阶台阶,表示去除你108个烦恼,第2个108级台阶,表示满足你108个愿望。加上两个平台,正好218级台阶,218也是吉祥的数!</span></p><p class="ql-block"> 登上登云大道也是一种修行。</p><p class="ql-block"> 登云道中间设有七幅巨型石刻,组成了一副灵山史卷,能够了解灵山的历史。登云道上的一口古井,称为“六角井”,据说茶圣陆羽曾品过井中的泉水,认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誉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p> 十七、灵山大佛 <p class="ql-block">  灵山大佛高88米,连同三层石头基座在内通高101.5米。比“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的四川乐山大佛还高出17米,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青铜佛像。这一 神州大佛坐落于太湖之滨,左挽青龙(山),右牵白虎(山),背靠小灵山,北踏青峰,南面太湖,地理环境十分优越。</p><p class="ql-block"> 大佛的右手施无畏印,代表除去痛苦;左手与愿印,代表给予快乐,都是祝福之相。</p><p class="ql-block"> 在没有建灵山大佛之前,中国已经有四尊大佛,分别是北方的山西大同云冈大佛、中原的洛阳龙门大佛、西方的四川乐山大佛和南方的香港天坛大佛,惟独东方还没有大佛。</p><p class="ql-block">  1994 年无锡市及马山区各界人士决定修复祥符禅寺,申请在寺后山坡新建一尊高达88米的大佛。</p><p class="ql-block">  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对新建灵山大佛十分 重视,亲自前来考察,并提出“五方五佛”的理论。他认为这里位于华东经济发达地区,加上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坐北朝南,面对三万六千倾的太湖,建灵山大佛将 改变东方无大佛的历史,完善“五方五佛”格局。灵山大佛开光前后,赵朴初又多次莅临。“五方五佛”无论从宗教、文化、艺术、科技或旅游的角度看,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从这个意义看,灵山大佛不仅属于无锡,而应该是属于华东,属于全中国。</p> <p class="ql-block">  灵山大佛佛体由1560块铸造铜壁板拼装焊接而成的,总共耗用铜725吨,焊接它们的焊缝总长度达35公里。并且还要将它们都打磨光,让大家看不出痕迹。</p><p class="ql-block"> 第一个“为什么”是:安装好的大佛,为什么是“两脚离地”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因为灵山大佛的总体设计方案采用的就是“整体悬挂”方案。佛体铜壁板经过拼装焊接成整体以后,是通过副支架、主钢架直接悬挂在像楼房一样的钢筋混凝土主骨架上的。副支架总共有四、五千根,平均每块铜壁板有2——3根。整个佛像相当于有四、五千只手从里面加以托着和拉着。这样,铜壁板可以铸得尽可能的薄,节省铜料,经济合理。因此,做到最下面一层铜壁板是离地的。</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为什么”是:大佛头上没有看到避雷针,它能防雷吗?</p><p class="ql-block">  大佛头顶上安装的是 “球形”的避雷针,那就有298个发髻。人们都知道避雷针必须是尖头的,但是,在英国及其殖民地范围内的避雷针都是“钝”头的。尖头避雷针只能使自身免遭雷击, 却保护不了邻近地区也免遭雷击。钝头避雷针的情况就完全不同,它自身虽然遭到雷击,但因为接地良好而不受到损害,但却能以它为顶点,有效地展开一顶锥形保护伞,使伞下的物体免遭落雷的伤害。钝头避雷针更有利于形成闪电的通道。这样,螺形发髻的顶端,岂不正好合适?!</p> <p class="ql-block">  灵山大佛与南方香港天坛大佛、西方四川乐山大佛、北方山西云冈大佛、中原河南洛阳龙门大佛共称为“中国五方五佛”。</p> 抱佛脚的故事 <p class="ql-block">十八、佛教文化博物馆、随喜堂、万佛殿</p><p class="ql-block">灵山大佛基座上下三层,集聚着佛教文化的所有精髓。走进底层基座的佛教文化博物馆,顺“清凉世界”拾级而上,便可看到佛博馆“镇馆之宝”——汉代金丝楠木 雕刻的北京万寿山五百罗汉堂。另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艺术的佛教三大教派、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接着可乘电梯上莲花宝座,参与“平安抱佛脚”活 动,抱抱佛脚,一生平安。</p><p class="ql-block">  抱过佛脚,从楼梯下到中层随喜堂,堂内可博览佛教法器,欣赏佛教诗画,聆听佛教经典,还可参加祈愿贴金、佛光普照等特色佛教文化活动。上层万佛殿内,供奉有近万尊灵山大佛的真身小佛像,万佛朝宗,气势恢弘。</p><p class="ql-block">  灵山胜境,山灵人灵;灵山大佛,佛大山灵!愿灵山大佛给大家带来灵气、福气、运气!欢迎大家再来灵山!</p> 佛教三大教派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佛教被广泛传播并且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中国佛教主要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三大派别,每个派别内部又有不同的宗派。汉地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西藏本教相互融合的产物,而南传佛教则是云南上座部佛教的代表。下面将对这三大派别进行详细的介绍。</p><p class="ql-block">汉地佛教</p><p class="ql-block"> 汉地佛教是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派别,主要以大乘佛教为主。这一派别在东汉时期初传入中国,并在后来的几百年里迅速发展。著名的佛经和佛典被翻译成汉语,佛教的各个学派也相继形成。每个学派注重研究和传承特定的佛经或佛论,以此作为自己理论的权威和地位的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佛教的宗派体系,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八大宗派。而其中最著名的宗派之一就是禅宗,在禅宗最重要的祖庭是少林寺。</p><p class="ql-block"> 汉地佛教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起点,它在东汉时期初传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地佛教迅速扩张并发展成熟。汉地佛教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扎根并繁荣发展,与其渊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以及与中国社会的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大乘佛教形成了汉地佛教的主要流派。大乘佛教强调智慧与悲悯,并倡导菩萨行愿,认为通过智慧和修行可以超越生死轮回,成为解脱的佛陀。在汉传佛教中,有许多学派致力于翻译和研究佛经佛论,目的是传承佛陀的教义,寻找佛陀最终圆满的说法。这些学派分别以独一无二的研究领域和特定佛经为依据,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p><p class="ql-block"> 在汉地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寺院和寺庙是他们重要的信仰场所。寺庙不仅是供奉佛陀和菩萨的圣地,也是僧侣修行和传播佛教教义的地方。汉地佛教的寺庙建筑风格多样,有古朴典雅的古刹、宏伟壮丽的大经寺以及融合了佛教和道教元素的寺观等等,这些寺庙都承载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和历史价值。而汉地佛教中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就是少林寺,被誉为“中华武术的发祥地”,以其独特的功夫和佛法而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西藏本教相互融合的产物,也被称为喇嘛教。喇嘛教是藏语中上师的意思,这个名字的由来表明了藏传佛教中的特点,即重视上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在7世纪,赞普松赞干布的妻子们受到了文成公主的影响,开始信仰佛教,并在西藏建立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开始将佛经翻译成藏文,并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藏传佛教逐渐形成,并且在13世纪得到了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喇嘛们逐渐掌握了政权,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局面。这样,藏传佛教逐渐传播至蒙古和中原地区,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传佛教中,格鲁派是最主要的宗派之一,其传承自宗喀巴祖师。</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的传播对于中国佛教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佛教在西藏的广泛传播,“喇嘛”这个称谓逐渐成为与佛教密不可分的代名词。为了适应西藏原有本教的文化传统,佛教在与本教的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宗喀巴祖师为传统宗教领袖,它强调教诲和修行的实践,而信众则以寻求解脱和开悟为信仰目标。</p><p class="ql-block"> 藏传佛教对佛经的传译和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将佛经翻译成藏文,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佛陀的教义。同时,在藏传佛教中,寺庙也是佛教信仰的核心场所。寺庙既是信仰者祈福祷告的场所,也是佛教僧侣宣扬教义、开展修行的地方。著名的大昭寺就是藏传佛教中最著名的寺庙之一,它是西藏历史上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起初被用作文成公主的居所,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宗教活动的中心。</p><p class="ql-block"> 南传佛教</p><p class="ql-block">南传佛教是指云南上座部佛教。在古印度佛教分裂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个派别之后,南传佛教在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成为了国教。南传佛教是与巴利语相近的巴利佛教,云南地区主要的信徒为傣族。</p><p class="ql-block"> 南传佛教是佛教在中国发展中的又一重要流派。南传佛教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强调通过修行和自我解脱来达到成佛的境界。与大乘佛教不同,南传佛教只使用巴利文的佛经,这也成为南传佛教与其他佛教流派的重要区别之一。</p><p class="ql-block"> 云南地区是南传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发展区域。云南的南传佛教信仰者主要是傣族,他们将佛陀视为唯一的教主,以巴利文的佛经为依据进行学习和修行。云南的南传佛教寺庙也是佛教信仰的中心,这些寺庙为信众提供了学习佛法、修行和进行仪式活动的场所。当然,寺庙也是信众们寻求心灵安慰和祈祷祝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中国的佛教发展形成了三大派别,分别是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其中,汉地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要传承,其内部又形成了多个宗派。藏传佛教则是佛教与西藏本教相互融合的产物,以宗喀巴祖师的传承为主。南传佛教是云南上座部佛教的代表,强调修行和自我解脱。三大派别各自有着不同的信仰体系、传承文化和寺庙建筑风格,为中国佛教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增添了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通过研究和了解中国佛教的三大派别及其不同宗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佛教的历史、文化和传承,也能够欣赏到这一宗教在中国社会中的广泛影响和价值。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中国文化多元化的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信仰和精神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佛教在中国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人们提供精神慰藉、道德指引和内心平静。</p> <p class="ql-block">三大石窟</p> <p class="ql-block">  三大石窟是指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p><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始建于公元366年,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始建于公元460年,依山而凿,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5万1千余尊。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p><p class="ql-block">这三大石窟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于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于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于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佛教中的五佛</p> <p class="ql-block">  佛教中的五大佛祖:药师佛、无量佛、弥勒佛、燃灯佛、释迦弥尼佛。</p><p class="ql-block"> 佛祖文化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佛”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觉悟真理之人,是佛教修行最高的境界。表示一个人对于人生的道理已经彻底通透,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p><p class="ql-block">佛教用“佛祖”的称号来表达对于佛教创始者的尊敬,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中的五大佛祖。</p><p class="ql-block">药师佛</p><p class="ql-block">一、药师佛</p><p class="ql-block">药师佛的全名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也被人乘坐是药师如来和琉璃光佛。名中带有的琉璃,是比喻内心清净无染犹如琉璃之透彻。而之所以被称为是药师,是因为他能够治愈世间的一切疾病。</p><p class="ql-block">传说,如果有人身患重病,几近死亡,他的眷属在这个人就要死之前,不分昼夜诚心供养礼拜药师佛,认真诵读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49遍,点燃四十九盏灯,挂四十九天之五色彩幡,这个人的生命能够得以延续。</p><p class="ql-block">二、阿弥陀佛</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又被叫做是无量佛。大乘经中记载,阿弥陀佛立志建立极乐净土,广度无边众生,成就无量庄严功德,被大乘佛教所广为崇敬和弘扬。他经常以手持莲华的形象出现,也是因为极乐净土中人们不是胎生,而是莲华化生。</p><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对于他所建立的极乐净土主要有三个要求。一是自然界的富饶和美丽,《阿弥陀经》中记载,极乐净土中的食物和生活所需全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景色优美,花数丛生。二是人之人之间的和谐,没有争斗。三是身心的纯净,脱离一切烦恼,没有生老病死。</p><p class="ql-block">三、弥勒佛</p><p class="ql-block">弥勒佛是释迦摩尼佛的继任者,他的形象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在一些寺庙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坦胸露腹,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都说他“量大福大”,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世人学习包容。</p><p class="ql-block">北京潭柘寺内的弥勒佛两边有一副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幅令人回味无穷的楹联就很好地塑造了弥勒佛针砭时弊的豁达形象。</p><p class="ql-block">四、燃灯佛</p><p class="ql-block">燃灯佛又被叫做是定光如来和普光如来。燃灯这个名字的来历在《大智度论》中有记载:“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燃灯佛对于佛教的影响非常大,“传灯”的意思就是传承佛法。</p><p class="ql-block">燃灯佛是释迦摩尼佛的老师,他为释迦如来授记。传说释迦摩尼曾经是一位善慧童子,将自己获得的一朵罕见的五茎莲华献给了燃灯佛。莲花是佛教中的圣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象征着佛教的纯净和高雅。收到了莲花的燃灯佛颇为高兴,便给释迦摩尼的前身授记,这才成就了以后的释迦摩尼佛。</p><p class="ql-block">释迦摩尼佛</p><p class="ql-block">五、释迦摩尼佛</p><p class="ql-block">释迦摩尼佛是佛教的创立者,他大概29岁时出家,学习禅定和苦行。大约5岁时得到佛陀的自觉。随后,他向各个阶层传播佛学文化。对古印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维护了古印度当时刹帝利的阶级利益,佛教文化得到广泛传播,他也被尊称为释迦族的圣人。</p><p class="ql-block">释迦摩尼佛对于佛教的传播和兴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首创了制戒和诵戒的规定,创造了僧侣们需要遵守的戒律并使其背诵之,戒律越发细致繁复,人们对于佛教僧侣们的认识也就越发高尚和纯净。</p><p class="ql-block">他还取消了梵语在传教中的专属地位,允许人们用自己的方言来学习和传教,这也是当时佛教文化能够快速传播的重要原因。</p> 佛教四大菩萨 <p class="ql-block">  佛教是世界上重要的宗教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佛教中,菩萨是一类具有高度智慧和慈悲心的圣者。“四大菩萨”则是佛教中地位尊崇、影响深远的四位重要菩萨。这四大菩萨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和观世音菩萨。</p><p class="ql-block">一、文殊菩萨是“大智”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又称为文殊师利菩萨,是四大菩萨之首。他被称为“大智”的象征,是智慧与光明的化身。作为七佛之师、诸佛之母,文殊菩萨在佛教中地位尊崇。他的道场在我国山西五台山,这里被誉为“清凉圣境”、“佛国净土”,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文殊菩萨形象高雅,坐骑为青狮,象征着狮子吼,左手持经书代表智慧和光明,右手持利剑寓意斩断烦恼。</p><p class="ql-block">二、普贤菩萨是“行愿之圣”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普贤菩萨是四大菩萨中,以“大行”著称的圣者。他代表着实践和行愿,是华严三圣之一,与文殊菩萨共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两胁侍。普贤菩萨的应化道场在四川的峨眉山。他被尊称为“十大愿王”,他所发愿修行的十大愿力,包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等。普贤菩萨的形象高大庄严,坐骑为六牙白象,象征着无量大行和宏深誓愿。他的智慧和慈悲,通过他的实际行动和发愿展现无遗。</p><p class="ql-block">三、地藏菩萨象征着“大愿大孝”</p><p class="ql-block">地藏菩萨以“大愿”和“大孝”著称,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根据佛经记载,地藏菩萨曾多次营救堕入地狱的生母,令其脱离轮回、离苦生天。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在安徽九华山。他的形象一般是结跏趺坐,右手持锡杖象征表爱护众生,左手持如意宝珠象征满愿众生的愿。</p><p class="ql-block">四、观世音菩萨象征着“慈悲”</p><p class="ql-block"> 观世音菩萨,又被称为观自在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她也被尊称为“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形象通常是端坐在莲花台,手拿玉净瓶。她的应化道场在如今的浙江普陀山。</p><p class="ql-block">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分别象征着智慧、行愿、大愿与慈悲。</p> 释迦牟尼简介 <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是佛教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公元前五百余年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是国主净饭王的太子。释迦牟尼的出生地是蓝毗尼,他的父亲是净饭王,母亲是摩耶夫人,来自邻近的拘利国。摩耶夫人在回娘家途中分娩,生下了悉达多太子。然而,摩耶夫人在生产后七天去世,悉达多由姨母波阁波提抚养长大。‌</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的成长经历‌:悉达多太子天资聪慧,12岁时掌握了当时印度最高的学问,16岁时娶了表妹耶输陀罗为妻。然而,他在29岁时目睹了人类老、病、死的状态,意识到人生的痛苦,决定出家修行。他离开了王宫,开始过苦行生活,寻找解脱之道。经过六年的苦行,他意识到苦行并不能达到解脱,于是转而在菩提伽耶的毕波罗树下静坐思维四谛、十二因缘之理,最终在35岁时达到觉悟,成为佛陀。</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的传教活动‌:成佛后,释迦牟尼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法,随后在印度北部和中部恒河流域传教,组建了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他的教义强调四谛、十二因缘等核心概念,影响了无数信徒。释迦牟尼在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的影响‌:释迦牟尼的教义不仅在印度广泛传播,还影响了东亚、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和社会。他的思想强调个人修行和道德规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菩提树下悟到:缘起性空 <p class="ql-block">缘起性空</p><p class="ql-block">缘起的智慧</p><p class="ql-block">这个概念表明一切事物,都是由无数的因缘条件,相互作用而生起的。在佛陀的教导中,世间上不存在独立、永恒的实体。一切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这解释了无常的本质,因为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中。</p><p class="ql-block">性空的领悟</p><p class="ql-block">“性空”是佛陀觉悟的另一重要方面,在佛陀的教导中,即没有固有、独立的实体存在。一切现象都是因缘聚合而成,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简单地说,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对的,互相依存的关系。</p><p class="ql-block">比如种子和芽,因为过去有了种子,所以现在才能有芽的生起,正因为现在有芽生起,过去的种子,才能叫做种子,这就是异时互相存在关系的道理。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这就证明芽和种子的生灭现象,又是一种同时互相存在的关系。</p> 十九、梵宫 <p class="ql-block">  灵山梵宫,是无锡灵山胜境中的景点之一,坐落于无锡太湖之滨、灵山脚下,与灵山大佛比邻而立,使艺术和独特深厚的佛教文化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 灵山梵宫建筑总建筑面积达7万2千平方米,高三层的梵宫采用退台式建筑布局,以南北为轴线,东西呈对称分布,建筑面宽150米,进深180米,顶部为错落有致的五座华塔,后侧为曼陀罗形态的圣坛,造价18个亿,让梵宫气势雄伟,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二十、曼飞龙塔</p> <p class="ql-block">  曼飞龙塔系砖石结构,这是一座实心塔,不能进入观看,颇具异域风情。塔基为一圆形须弥座,由主塔和八座小塔组合而成,是一座金刚宝座式的群塔。塔身上有各种浮雕、陶塑、佛龛、佛像和其他各种纹饰。整座塔显得庄严肃穆、富丽堂皇。刹杆上装置着上下串连的华盖和风铃,微风拂来,叮铛作响,悠远肃穆。灵山的这座曼飞龙塔其实是仿照云南省境内曼飞龙村旁的曼飞龙塔修建的,建筑风格式样大体上保持了原塔风貌。</p> <p class="ql-block">二十一、五印坛城</p> <p class="ql-block">  五印坛城‌位于灵山大佛景区内,是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的一处藏式文化景观。它占地约5000平方米,高度为31.55米,共有六层,由藏族能工巧匠严格按照传统工艺建造,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风格。‌</p><p class="ql-block"> 五印坛城不仅在外观上庄严辉煌,金顶、鎏金宝瓶和经幢交相辉映,展示了藏族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其内部装饰也极为精美,融合了彩绘、壁画、木雕、唐卡等多种藏地传统建筑技艺,展示了独特的坛城艺术。坛城内供奉五方五佛,即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东方阿閦佛和中央的毗卢遮那佛。</p><p class="ql-block"> 五印坛城不仅是灵山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象征着汉传、藏传和南传三大佛教在灵山的汇聚。游客可以在此鉴赏佛教文化艺术珍品,参与点燃酥油灯、推转玛尼经筒等互动活动,感受藏族民俗和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  转经廊</p><p class="ql-block">  广场四周是安放有108只转经筒的.转经廊,供我们一路“转经”。转经筒是藏传佛教祈福专用的法器,转经一周等于读诵“三藏”一遍,功德无量。“转经”的本 义是读诵佛经,然而考虑到有些朋友们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或没有机会在平时诵读经文,于是设置了这样的转经廊。大家可以趁此机会来转一转经筒,就如同把转经筒 内的经文诵读一遍,如果您有时间也可以把我们108个转经筒全部转过来,这就如同诵读了百遍经文,功德百倍,会保佑你福寿延年。</p> 佛与大象故事 <p class="ql-block">一、乘象入胎‌</p><p class="ql-block">《‌因果经》上说,当‌善慧菩萨从兜率天宫降生母胎之时,摩耶夫人在睡觉时梦见一位菩萨乘着一头白色的‌大象从空中而来,从她的右肋进入腹部。这时,周围大放光明,天女散花。醒来后,她把这个梦讲给净饭王听,国王请来相师占卜,说王后怀的是位圣子,以后能让释迦族光耀。国王夫妇非常高兴。</p><p class="ql-block">二、六牙白象</p><p class="ql-block">《杂宝藏经》中说: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曾是一头六牙白象。</p><p class="ql-block">从前,山林里面有一个很大的象群,象王是一头六牙白象,500头大大小小的象在它的统领之下和谐地生活着。象群中,有两头雌象是六牙白象的妻子,一头名叫贤,另一头名叫善贤。</p><p class="ql-block">一天,六牙白象在树林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池沼,池沼里盛开着许多鲜嫩的莲花,就用鼻子把最大的一朵莲花采了下来,想送给平时十分喜欢莲花的贤。这时,善贤正好跑过来,看见了六牙白象采摘的这朵莲花,就对六牙白象说:“多漂亮的莲花呀,送给我吧!”它把这朵莲花抢了过去,插到自己的耳朵旁边。贤看见了,很不高兴地想:丈夫把这样好的东西送给善贤而不送给我,可见它爱善贤胜过爱我!贤越想越气愤、伤心,就爬到树林附近的一座高山上面。这座高山上有一个塔,贤来到塔前默默地祈祷:“来生我要做一个人,为今世受的屈辱报仇,把六牙白象捉住,把它的牙全都拔下来!”贤从高山上跳了下去,自杀身亡了。 不久,贤投生到国王毗提r.的夫人腹中,成为这个国家的公主。公主容颜秀丽、体态婀娜,长大以后,嫁给了邻国的国王梵摩达。梵摩达王十分宠爱这个美丽的王后。</p><p class="ql-block">一天,她假装生了病,没有起床,躺在那里呻吟。梵摩达王听说以后,连忙来到王后的床边问候。王后说:“大王,我想得到一个用象牙制作的床。</p><p class="ql-block">如果能睡到象牙床上,我的病就会痊愈;如果得不到象牙床,我就会死掉!”梵摩达王笑着说:“我的国家非常富有,一个象牙床有什么稀罕?我马上命人去制作!”王后说:“普通的象牙床可不行。山林里有一个极大的象群,象王是一头六牙白象,一定要用这个象王的牙做成象牙床,才能治好我的病!”</p><p class="ql-block">听了王后的要求,梵摩达王立即通告全国的猎人:“有谁能够把六牙白象的牙献到王宫里来,将得到一百两黄金的赏赐!” 一个猎人携带着弓和有毒的箭前往山林。为了不让象群发现手中的弓箭,他披上了修行者穿的架装。六牙白象正带着象群在树林里觅食,站在高处的善贤发现了披着装装的猎人,连忙报告丈夫:“那边有一个人!”六牙白象问:“这个人穿的是什么样的衣服?”善贤说:“他披着袈裟。”六牙白象说:</p><p class="ql-block">“身披袈裟的人,是出家修行的人,不会伤害我们的。”于是,象群继续安静地觅食。猎人乘机走近了,掏出藏在袈裟下面的弓箭,向六牙白象射了一箭。这一箭没有射中六牙白象,它立即带领象群奔逃。猎人在追赶象群的时候被横在地上的断树绊倒了,大象纷纷跑了过去,要把猎人踩成肉饼。六牙白象连忙制止象群:“不要伤害这个人!”</p><p class="ql-block">善贤问丈夫:“你不是说,身披袈裟的人不会伤害我们吗?’’六牙白象感慨地说:“过错不在袈裟,而在于人的贪婪、填怒和痴迷之心!”它问猎人:“你为什么要杀我呢?”猎人回答:“国王梵摩达需要你的六只牙。有谁能够把你的牙献到王宫里,就会得到一百两黄金的赏赐!”听猎人这样说,六牙白象就走到一棵巨大的树旁边,把牙插到树根下面折了下来,用鼻子卷起这六只象牙,放到猎人面前,说:“你把它们拿走吧。希望我以后能够像拔掉这些牙一样,把众生的贪婪之心、滇怒之心和痴迷之心全部拔掉!”</p><p class="ql-block">猎人把六只象牙献给国王梵摩达,并且陈述了他得到这些象牙的经过。王后听了,非常懊悔和惭愧:“我为什么要伤害这样高尚的生灵呢?”此后,她一心修行,积累功德,立誓来生出家修道。</p><p class="ql-block">后来,六牙白象在寺院中受到清净庄严的威仪和诵经声的影响,心生善心,不再踩死犯人。</p><p class="ql-block">三、被辱不嗔</p><p class="ql-block">‌佛陀在僧团中遇到‌提婆达多和‌阿阇世王的阴谋,他们用醉象袭击佛陀和僧团,但佛陀以忍辱和爱心感化了他们。醉象在佛陀面前变得温顺,不再攻击人。这显示了佛陀的忍德和爱心。</p> <p class="ql-block">佛与鹿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成佛前和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在成佛前,曾是一个名为“善鹿王”的鹿王。据传,他为了救一群鹿,放弃了成为人的机会,转而化身为鹿。他领导的鹿群有五百只鹿,生活在一个古代帝王养鹿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一天,国王带着很多随从到山中打猎,把这产鹿山林全部围了起来,想要一网打尽。在这种生死关头,善鹿王和另一只叫提婆达多的恶鹿王商议,决定一起去向国王请愿:“如果您今天把全山的鹿打死,使鹿绝迹,今后您就无法品尝鲜美的鹿肉。”国王答应了他们的要求。</p><p class="ql-block">后来,善鹿王因为其善良的行为和领导能力,被诸佛赞扬,成为了一代佛祖。而他领导的鹿群也得以生存繁衍。这个故事表现了释迦牟尼佛的慈悲心和智慧,以及他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珍视。</p> 九色鹿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佛无量劫前曾经多次做个鹿王,所以有很多关于鹿的故事,下面举一个例子供您学习:</p><p class="ql-block"> 波罗奈国的国主,梵摩达王,在山林中打猎。看见有两群鹿,每一群鹿都有自己的鹿王。每只鹿王领着五百只鹿;有一鹿王生相非常的特殊,身体呈现七宝色,这就是释迦文菩萨的前生;而另外一只鹿王则是提波达多。</p><p class="ql-block"> 菩萨鹿王看到国王带着部众,拿着武器,射刹自己的同伴,于心十分不忍,生起大悲心。于是一直朝着国王跑去,国王的手下,纷纷的用箭向鹿王猛射,箭如飞蝗,亦如密雨。国王见这鹿王直向自己跑来,一点都不顾忌,于是命令手下的人收起弓,停止放箭,让鹿王过来。菩萨鹿王走到国王前,向国王跪下,对国王说:“你打猎只不过是图一时的娱乐,而我的眷属——这一群的同伴,要一下都被射杀,受到死亡的苦痛。如果你只是吃饭时吃鹿肉,那么我们会每天派一只鹿来供养你,供你厨房里食用”。国王听了这菩萨鹿王的话,被他的诚心打动了,答应了鹿王的请求。</p><p class="ql-block"> 从此以后,两只鹿王轮着每天给国王送一只鹿,供国王食用。有一天,轮到提婆达多(时提婆达多为其中一只鹿王)鹿群给国王送鹿,轮到去送死的是怀了孕的母鹿。这只母鹿来对提婆达多说:“今天应当我去送死,但是我身上怀着小鹿,这小鹿是无辜的,该死的我当然是逃不了,可是不应该死的小鹿,不能就让他这样白白的冤枉的死去。肯请鹿王给想个办法,或者是先派别的先去,等我生了小鹿以后,一定去送死”。这时,鹿王大怒说:“哪个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该是你死,谁愿替你?你别在找借口了”。这时候,这只母鹿心里想:我这鹿王(提婆达多)心中没有一点的善念,没有一点的慈悲心,跟他说,他也不理解我的苦衷,反而大发嗔心,简直没有一点的商量余地。我跟他说也是白说。我还是跟那善良慈悲的菩萨鹿王说,请他给我帮忙。</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只母鹿于是来到菩萨鹿王(释迦牟尼前身)前面,把这些情况跟鹿王说了。菩萨鹿王问这只母鹿:“你们的鹿王(指提婆达多)他怎么说的”?这母鹿说:“我们的鹿王不仁不义,我把这事儿跟他说,他不但不理,反而大发嗔心。大王你慈悲普及一切、救护一切,因此我特地来归命。象我今天这样,虽然天地广大,可我是呼天不应,唤地不灵,还望大王给想个办法”!</p><p class="ql-block"> 菩萨鹿王,听了这母鹿的哭诉,心中生起有极大的愍怜。心里想,如果我要是不管,那么这无辜的小鹿就会冤枉的死去;如果要派别的去,因为没有轮到,那是不会有人愿早早的去送死的。看来只有我去代这母鹿先受死了!考虑既定,马上对母鹿说:“你先回去,今天就由我来代你去受死,你不必感到忧伤难过!</p><p class="ql-block"> 菩萨鹿王,于是就只身来到王宫。大家见七宝色的菩萨鹿王亲自来了,都觉得挺奇怪,忙跑去报告国王。国王听了也是非常的奇怪,派人去把鹿王叫来,问他:“是不是没有其它的鹿,而你自己也来了?鹿王说:“国王仁慈,鹿群得以保护,繁衍曾长,其他的人们也不敢去侵犯,怎么可能会没有其他的鹿呢;只不过在另外一群鹿里边,有一只母鹿,今天轮到她来,可是她怀了小鹿,为了挽救这无辜小鹿的性命,她来求我说:让我帮她忙,等她生了小鹿以后再来受死,我很同情她,愿替她受死。她来求我,如果我不帮她,不救护她,那么就跟树木石头没两样;我这有形的色身和这有限的生命,最终是要归于无常的,没有什么好留恋的,慈悲救济苦难,这样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人没有慈悲的心肠,跟虎狼又有什么的区别呢?国王听了这话,立刻从座位上站起来,并且说了一个偈子:</p><p class="ql-block">我实是畜生 名曰人头鹿 汝虽是鹿身</p><p class="ql-block">名为鹿头人 以理而言之 非以形为人</p><p class="ql-block">若能有慈惠 虽兽实是人 我从今日始</p><p class="ql-block">不食一切肉 我以无畏施 且可安汝意</p><p class="ql-block"> 于是这菩萨鹿王就保住了这鹿群,而国王的仁信也得到了别人的称赞。</p> 五百罗汉的起源 <p class="ql-block">  五百罗汉的起源,众说纷纭。《佛学现代文丛》中分析了六种主要的说法:</p><p class="ql-block"> 1. 他们是释迦牟尼的忠实弟子,据《十诵经》记载,释迦牟尼在世时,有五百弟子跟随他学习佛法,这些弟子后来被称为五百罗汉。</p><p class="ql-block"> 2. 他们参与了佛教经典的第一次或第四次结集。《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中提到,佛祖涅槃后,迦叶召集了五百比丘,整理并汇编了释迦牟尼的教诲,这些比丘便是五百罗汉。</p><p class="ql-block"> 3. 五百罗汉的另一种说法是,他们原本是五百只大雁,因聆听佛祖讲法而得道,最终升天成为罗汉。这一说法出自《经律异相》。</p><p class="ql-block"> 4. 另一种说法是五百只蝙蝠,它们因专心听经而不顾火焚,最终转世为人,成就了罗汉果。</p><p class="ql-block"> 5. 五百仙人因聆听天女的歌声而失去禅定,但最终也证得了罗汉果。这一故事来自《智度论》。</p><p class="ql-block"> 6. 最后一种说法是五百名强盗,他们在失去双眼后,因释迦牟尼的慈悲而重获光明,最终皈依佛门,成为五百罗汉。</p> <p class="ql-block">灵山胜景全视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