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同学情在马陆绽放

定龙

<p class="ql-block">  2024年10月29日,上海金沙中学67届17班19位同学及三位家属共计22人在马陆举行:“同学相识六十年的第五场聚会”。</p><p class="ql-block"> 六十年的岁月,我们从青少年蜕变两鬓染霜的七旬老人。岁月的沧桑,洗尽了我们青春的年华和天真浪漫,但洗不尽我们心中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无论人生沉浮与贫贱富贵,我们的同学情谊,就像一杯淳厚的陈年老酒,回味甘醇。为祝贺同学相识六十年,我们在2024年已经举办了同学嘉定马陆,苏州,湖州,上海吴淞炮台公园四次聚会。六位同学相约成都欣赏了“杜莆草堂”市区诸景区,还游览了四川松潘高海拔的黄龙、九寨沟景区及四姑娘山,今天我们满怀喜悦,再次欢聚上海马陆,追忆过去的岁月,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交流夕阳阶段的人生华章。</p> <p class="ql-block">  从1964年到2024 年,60个春秋 不仅跨越了两个世纪,也跨越了我们从青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的人生,回首往昔,岁月如歌,今天少时伙伴相对而视,无不感叹岁月的年轮从我们身上骋驰,沧桑的残迹刻在脸上。记忆的碎片又重新拾起,一个个同学鲜活起来,交谈中释放了自己,拍照合影是必然的。</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前(1964年)学校组织同学去上海西郊公园(现在的上海动物园)女同学合影照片。第一排从左到右:黄幼芳,陈雪珍,朱桂英,王素琴,陈年英;第二排从左到右:郑伟南,倪亦斐,蒋蔷妹,张小妹,王云慧,杨金城;第三排从左到右:董美娟,薛春芳,陈兰风,张风英,包根娣,华菊香,李毛头,丁文琴。</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后,这十九位女同学,有二位失去联系,寄希望失联的李桂英及张小妹同学能够回归。有一人故世。健在的同学大部分居住在上海,有二位同学相隔千里居住在广州及深圳。祝愿王云惠和陈兰凤同学在广州、深圳幸福快乐!欢迎常回家看看!</p> <p class="ql-block">  老照片弥足珍贵,在此还能看到你我年轻时候的模样。六十年前(1964年)学校组织同学秋游上海西郊公园(现在的上海动物园)男同学合影照片。男生明显比女生稚嫩,体格小。背景是动物园“长颈鹿”馆旁边。前左起:蒋文中 朱永平 胡福樑,吴志良,中左起:潘互乐 刘福达 方靖华,李福才 宋文华。后左起:晏重圆 葛金生 陈国臣,王克廉 舒庆陞 朱甫才,娄三宝。</p><p class="ql-block"> 参加西郊公园活动的十六位男同学,失去联系二位,五位同学已经故世。</p> <p class="ql-block">  六十个春秋,是一段毕业后难忘的岁月,但走着走着,似乎一瞬间就到了今天。学生时代的公交车不便捷,坐17路车二头要走,而且单程4~7分钱车票对当时的我们,也是一笔大的支出,那个年代家庭人均月生活费12元左右。于是我们这群人,每天从虹口区天潼路,海宁路、武进路一带不论寒冬腊月或者酷暑难耐的夏季,相约步行40分钟左右到虹口区安丘路母校,最令人尴尬的是下雨天,尽管撑伞但是裤脚还是被雨水打湿,拧干后踩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中午饭是拿着家里带来的生米装入饭盒到食堂蒸饭,午休在教室围坐吃饭,至于菜肴,也是从家里带来的青菜等素菜,有一个“荷包蛋“那是开荤了 ,我曾经多次就是一小蝶“萝卜干炒毛豆”下饭。曾经紧张地坐直身体,听李老师公布考试分数;曾经怀揣梦想、起早摸黑地做题背书。而今<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年稚嫩天真的青春少年,转眼间就成了霜染两鬓的古稀老人。岁月在流逝,初心总难忘,曾经存留在心中的那种燃烧激情、同窗友情却依然不变,且行且浓!</span></p> <p class="ql-block">  金沙中学学生证及初二年级的成绩报告单(初三没有读完,就文化大革命了),那上面不仅有学习成绩,而且还有班主任李老师对我的评语,弥足珍贵。老师您当年对学生的评价既是多么的鞭擗向里,是激励学生一生的动力,学生就是按照您嘱咐去践行,才有不辱师命的今天。我们17班之所以团结,之所以有很多同学小有成就,是您为人师表影响了我们的人生。您的谆谆教诲我们始终铭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  生命中最好的友情,最惬意的生活,不是鲜花,而是静静的不离不弃,细水长流的陪伴,好的友情,不一定事事打扰,但总会时时想念;不一定时刻相伴,但一定会思念在心。夕阳余生,愿我们同学之间友谊越来越深厚。能与相识六十年二位美女同学合影温馨甜蜜。</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演绎了我们七彩的人生,时间流逝苍老了我们的面容,可同学们的心依旧是少年时的心,情依旧是年少时的情,同学情谊天长地久。一句话说得好:青春不仅是一个年代,还是一群人。只要我们这群人还在,我们的青春年华依然还在!</p> <p class="ql-block">  是的,我们中间确实有人有过一些高光时刻,不管曾经多么风光?多么潇洒?那都是曾经。历史上那些大人物,如今也只在历史教科书中,对今天人们的生活有多大影响?何况你和我,我们曾经的辉煌及名誉,已经随风飘散。不管你是否承认,事实上属于我们奋斗的年代已经结束,厂长,经理,校长等一切头衔都已经翻篇,安享夕阳生活,颐养天年,是我们唯一的追求,健康快乐每一天是我们的目标。</p> <p class="ql-block">  同学相聚并非展示仕途,更不是炫耀自己的场合,而是描绘经历了六十年风雨沧桑的那道彩虹,重温那充满梦想的学生年代,叙说那份纯真的同学友谊长存,分享人生成功的喜悦,六十年后,同学还能聚在一起,快快乐乐聊天,就是值得肯定的人生。我们老三届和共和国一起成长,历史可以证明,我们是祖国繁荣富强,四个现代化的先锋和主力军,是值得后人尊敬的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  我们出生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在身体最需要营养的年龄段,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缺衣少食的日子年轻人无法想象;我们又因为文革特殊时期,大多数人上山下乡务农,早出晚归耕耘艰难度日;在八十年代建设祖国四个现代化过程中,要求干部有大专以上文凭,我们只有初中文凭,因此默默无闻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在我们年富力强的壮年时代,又经历了国企改革,好多同学在此期间“下岗待业”为了生活、 生存而奔波。毫不夸张地说:为了国家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的腾飞,我们付出和奉献了所有……。而今困难我们挺过来了,艰难没有把我们击垮。建设祖国和家庭幸福重任我们义不容辞双肩挑起!现在我们退休多年,靠退休金的生活虽然不富足,但是日常开销不成问题,我们家庭和睦幸福,享受天伦之乐。再加上有老同学聚会陪伴,我们的精神和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p> <p class="ql-block">  珍惜我们之间那份情,那份意,就是珍惜那一段与青春相连的时光,那是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岁月从不停留,人生苦短,正是因为我们彼此的陪伴,青春的回忆一直都在,未来的日子也值得期待。</p> <p class="ql-block">  女同学虽已年过七十有余,但聚在一起依然活力四射。她们饶有兴致地拗着造型,个个脸上都绽开着花一样的笑容。在照片里能捕捉到青春的音符,含笑的带有皱纹双眸里寻觅着昔日的倩影。不必伤感青春一去不返,何须慨叹年华似水流东。只要我们心态好,年过七旬,我们依然年轻。</p> <p class="ql-block">  朱永平同学夫妇二人合影照片,祝百年好合!同学一场,是年少时最纯真的缘分,这份情谊,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不会因距离遥远而淡去,它将在岁月里永恒,温暖着我们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困住一个人幸福的从来不是年龄,而是心态。四季更迭,年轮递增,本来就是自然规律。我们只是被世俗裹挟住了观念,才会对年龄产生焦虑。电影演员刘晓庆曾经说:“我们放弃自己太早了。二十多岁忙着结婚生子,三十多岁忙着成就事业,四十多岁被裁员,五十多岁等退休。等到七老八十,仿佛连自己的生活也不配再拥有”。但同学们此时此刻的回答是: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我们的幸福将在夕阳年龄段得到很好的释放,我们年轻是吃苦的一代人,老年是幸福的一代人。</p><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人生短暂,过去的已然无法追回,我们能把握的唯有当下。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珍惜每一个还能相伴的日子,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让往后的回忆,充满幸福与快乐 !</p> <p class="ql-block">  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生活点滴,感悟人生:相识是一种缘分;相知是一种福份,美好的人生,在于拥有一份美好的心情。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你我而言七十岁弹指一挥间。昔日风华正茂的我们,如今迎来了两鬓风霜,人生的上半场你我负重前行,人生的下半场一定要好好爱自己,活出自我,活出精彩,只要皱纹不长进心里,我们依然风华正茂,即使满脸沧桑,那也是成熟的美。一路走来,我们实在不易,但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一个幸福的夕阳生活!</p>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 也许过得最快的不是时间,而是感觉,是它让六十年成为瞬间,今天,我们再次相聚在一起,拥抱,握手,那亲切的笑容,熟悉的笑声仿佛又回到当年。</p> <p class="ql-block">  这二位学生年代一起结伴同行的好姐妹,在聚会中又依偎在一起,甜甜蜜蜜的模样让人羡慕。曾经的江西插队落户经历,让她们有共同的人生感悟。</p> <p class="ql-block">  群里老大姐王素琴和其他四人拍照留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坐在C位的陈国卿同学从和平公园聚会以来,一直没有出现在聚会中,这次亮相,理所当然给予C位。看她们现在笑容满面,可在1968~69年期间,最小的同学18虚岁就响应国家号召,懵懵懂懂把上海户口注销后,拿起简单的被子铺盖及衣服,去上山下乡务农了,这五人中四位分别在黑龙江,吉林放下书本,拿起锄头铁搭,挣工分养活自己。这其中对家人的思念,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象的,而今他们几位已经返回上海,安度晚年。</b></p> <p class="ql-block">  但是班里还有几位同学因为各种原因,回不来上海,在广东,江西,安徽第二故乡成家,其中大多数事业有成,幸福快乐!但是他和她,非常怀念上海。如今他们的父母都已经不在了,再次对这几位同学轻轻的叮嘱一声:上海同学的家,就是你们的家,欢迎常回家看看!此时此刻,特别怀念在年初同学马陆聚会和多位同学微信视频聊天没有几天,不幸在第二故乡~吉林省延吉市故世的高同学;久病缠身,今年10月在上海故世的原福林同学;前几年故世的刘军班长等十位同学,愿天上你们还能相聚。</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重逢,那笑容如同璀璨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岁月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笑容却依然如年轻时那般真挚纯粹。那笑容里,既有重逢的喜悦;有对过往岁月的感慨。她们三个人,在那特殊年代,二位在江西插队落户,一位在黑龙江农场务农,生活磨练没有压垮她们。而今家庭和睦,幸福快乐!</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的风雨历程,都在这一笑中化为云淡风轻;这笑容里有深深同学的情谊,即使时光荏苒,那份同学情依然坚如磐石。这笑容是岁月沉淀后的从容,是回忆泛起时的甜蜜,还是絮叨一件有趣的家长里短,我不得而知。也许由内而外笑脸,是重逢后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胡福梁和大姐在卡拉OK房合影留念。虽然岁月不饶人,白发苍苍,但是二人精神抖擞。胡同学迷恋K歌,是圈子闻名的大佬。</p> <p class="ql-block">  七十六岁王素琴同学在公园晨练“舞龙”。这神态,这步伐哪里像76岁老人?王同学这段视频,再次论证美丽和年龄无关,各个年龄段都有她独特的风采,年轻人也有暮气沉沉,八十岁也可以朝气蓬勃,只要心中充满爱,世界就是美好的,人生就是幸福的,夕阳生活就是快乐的!</p> <p class="ql-block">  左侧是黄锦新同学们一展歌喉,平添情趣的老帅哥形象。右边是黄同学1968年11月大串联期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留影照片和证明红卫兵身份的证件。</p> <p class="ql-block">  丁文琴高歌一曲,那嗓音,那姿态,引得满堂喝彩。</p> <p class="ql-block">胡福梁同学深情吟唱一曲。</p> <p class="ql-block">  黄锦新和同桌丁文琴合影。女生头顶上是“你今天真好看”,男生头顶有这么一行字“我在等风也在等你”黄同学:风把你要等的人送到你眼前,你们秀浪漫,我们高兴。</p> <p class="ql-block">  情商颇高的黄同学笑眯眯的拍照留影,似乎在说:我今天好看吗?姐妹们,好久不见,想你们呀!也许想说:“我在等风,不是等你哦”!</p> <p class="ql-block">这是学生时代黄幼芳和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颜值和气质并不会因为年纪的增长产生太大的变化,虽然从年轻到衰老,我们会看到自己的外在形象变化,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我们就可以焕发出魅力。照片中的他们俩,不就是印证了气质和年龄不是强关联。</p><p class="ql-block"> 到了我们这个年纪, 人生最顶级的养生,不仅是运动,在心态上要学会放过自己,不要和往事过不去非常重要 ,因往事已经过去,更不要和现实过不去,来者要喜,去者要放。老觉得命运对自己不公,在负面情绪下度日如年,岂不是自己当做囚徒,在困惑和监禁中求生。谁不曾有过年少轻狂;谁不想飞黄腾达;谁不想家财万贯,光宗耀祖。但是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段,已经改变不了生活轨迹。安于现状,取悦自己应放在第一位,只有善待自己才不枉来人间一世。许多时候我们都被各种各样世俗的欲望和名利裹挟着,烦恼着,活在别人的评判中,让自己疲惫不堪。学做向日葵,让心坦露在阳光底下,无惧阳光,无惧周围人的议论,坦坦荡荡,想我所想,做我所做,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有什么不好?</p> <p class="ql-block">  倪亦斐同学,你今天真好看!每次同学相约聚会,你总是带来好多食品和同学们分享,继陈年英之后,您是大家一致公认的第二任“小吃部部长”。腿脚不利索,以后食品少带一点哦,祝您健康快乐!</p> <p class="ql-block">  姐妹俩,张新妹妹已经多次参加我们同学聚会,尽管是学妹,已经融入我们同学之中。祝姐妹俩健康快乐每一天!</p> <p class="ql-block">张英在黑龙江务农时期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上海腔调十足的丁姑娘在老上海图片旁留影。愿我们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少些期盼,多些宽容,多些理解,微笑向前,善待逐渐老去的自己;多少岁不重要,活得像几岁才重要。</p> <p class="ql-block">  缘分呀,中学四年同窗,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我们只有初中毕业文凭,显然已经不适应“四个现代化要求“,因此出现了企业出资,让一批已经在工作岗位的骨干白天工作,晚上或者休息日去学校系统学习,我和朱同学分别由单位推荐,业余学习《企业管理》专业,巧的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静安区读了三年中专,毕业后又在虹口区电大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班级学习。</p> <p class="ql-block">  小妹笑盈盈和陈国卿同学合影,众人调侃颇有夫妻相。</p> <p class="ql-block">  十个属虎同学拍照留影,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合影的十位正好“五雌五雄”。</p> <p class="ql-block">  董同学依然美丽。她的美丽不仅源于她的外貌,更在于她那自信的气质和独特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这是董同学经历十年江西插队落户,1979年即将结束这段生活,返回上海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丁同学依然年轻貌美,其余二位白发苍苍,但是精神矍铄,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深深的同学情谊不管在上山下乡期间及回沪后始终未曾改变。更难能可贵在辅助老班长组织同学聚会过程中,默默无闻付出值得尊重。17班同学现在还能聚会,有他们的功劳。</p> <p class="ql-block">  四朵老玫瑰绽放在马陆家宴,这姿态,这服饰,哪里像七十多岁的奶奶、外婆?夸张一点,是四个石库门弄堂里走出来的爱打扮,赶时髦,上海腔调十足的“嗲女人”。</p> <p class="ql-block">董美娟加工创作照片</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们边吃,边聊,酒过三巡,话题也渐渐转向祝福,同学们举杯共饮,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样的聚会,不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更让同学友情更加深厚。同学间的每次聚会,不论人多人少,总是相互释放出最大的快意,历尽沧桑,相见仍是少年。在推杯换盏中,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老之将至,“同学”两字,成了内心中最温情最柔软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三个老头来一张合影。岁月的风霜早已爬上我们的眼角,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一道道烙印,且满头白发。但我们“人老心不老”,胡兄忙着每晚的K歌,陈兄以照顾久病的爱妻为己任。我还在企业发挥余热。岁月的积淀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精彩。</p> <p class="ql-block">  群里公认的好老公~陈国臣同学细心照顾患病多年老伴上厕所的一段视频,夫人有多种疾病,而且老年痴呆到不认识陈同学是自己老公的程度,但陈同学不离不弃,细心照顾让人感慨。陈同学之所以如此对待久病妻子,也是因为他们的感情基础是在黑龙江务农中,互相认识,互相帮助,最后结成夫妻。我们这代人受过传统的中国文化熏陶,而陈同学就是我们中的典范和楷模!</p> <p class="ql-block">  张姐和朱弟现在幸福美满,可朱同学当年才17虚岁就去南汇东海农场务农,张同学更是在一片敲锣打鼓声音中,注销上海户口,来到冰天雪地的黑龙江务农,当时的无奈,当时的经历,没有插过队,务过农的人是难以置信。曾经听张同学百感交集地说:“我所经历的苦和难,难以想象。但我挺过来了,熬过来了!值得庆幸的就是由于当年的砺磨使我在后面的人生总有满满的幸福感,觉得再难总比下放时好多了,因为有了那段经历,造就了我们老三届能吃苦耐劳,”这不是张同学一个人的感触,是我们一代人的体会,就在这次聚会同学中,分别在黑龙江,吉林,江西等地务农的有14位同学。在此道一声,你们受苦了!祝你们夕阳生活幸福快乐!</p> <p class="ql-block">  丁文琴和王素琴现在夕阳生活快乐,可我的脑海里还存着这样的画面:1969年3月19号,不满18周岁的丁同学和家人依依不舍告别,离开上海远赴吉林插队落户,她随身的是草绿色军用帆布书包,和用帆布背带缠绕的铺盖。青春年代就在冰天雪地的吉林渡过!好在有同班胡同学做伴。王同学满怀失落、惆怅、无奈而前往当时的上海南汇县务农。</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匆匆而过,许多人和事己然模糊,但农场晨出暮归,不堪重负的劳作仍清晰地刻在脑海里,并且时常浮现。究其原因想必是过早的尝试了生活的艰辛,末能继续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深感遗憾和𣎴甘。</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丁文琴和王素琴及张小妹1969年合影照片。</p> <p class="ql-block">  感谢陈年英及芳芳组织同学相约嘉定马陆聚会。你们俩辛苦了!她们俩太有姐妹情了,在学校是好闺蜜,形影不离。毕业后,虽然一个去了黑龙江,一个在江西插队落户,但都在期间,找了同样是上海知青为终身伴侣,其中薛同学丈夫还是我们学校的同一届其他班的同学,曾经是同学、战友,现在是幸福快乐的一家人。而且还巧合的是,返回上海后,她们俩从事的都是菜市场的行当。祝她们姐妹情深,幸福美满!</p> <p class="ql-block">这是薛春芳与陈年英学生时代合影。</p> <p class="ql-block">  同学从1995年4月虹口公园聚会至今已经近30年了,同学从2016年相约延吉旅游也已经八年半了,疫情期间出于不能出门的无奈,建立“老同学聊天群”也已经4年了,这期间除了群里聊天,在疫情相对稳定期间及疫情后,前后组织同学聚会旅行十八多场,有以下体会和同学们分享:</p><p class="ql-block">1,同学之间一定是平等的,互相尊重是第一要素。不管你仕途如何,不管你以往人生如何,在同学相约时,你只有一个“同学”身份。曾经在社会有一官半职的同学,包括我在内,有时会情不自禁有“官腔”,不改不行,群里曾经在职场自以为混得得瑟的,都要注意哦!参加聚会的每个同学人生都是丰富多彩的,都是对社会及家庭作出贡献的成功人士。</p><p class="ql-block">2,坚持AA制,同学相约聚会或者旅行,总归要产生费用。群里有能力且愿意多出资的同学有,但是出于对同学人格的尊重,AA制好处多多,因为我们都有退休金,这点聚餐旅游钱都能自己承担。</p><p class="ql-block">3,平等不仅提现在聚会中,还应该在策划,酝酿同学相约聚会或者旅行中,我们坚持每次活动轮流有二个同学为“队长”或者说是“召集人”,有益于群策群力,发挥每个人主观能动性,同学既是参与者也是组织者,尊重这些组织者,也是尊重你自己。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社会活动少了,孙辈操心少了,愿意参加同学相约聚会热情不减,愿意承担同学相约聚会组织者越来越多,这是好事,但是按照规则办事,依次候续为妥。</p><p class="ql-block"> 岁月仿若一首悠扬的歌,在时光长河中缓缓流淌,回首过往,不禁让人感叹,余生不在有甲子年了,再有半个“甲子年“也足矣!当我们轻轻拂去记忆上的尘埃,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青春年代画面瞬间铺展开来,曾经的同学情谊点点滴滴,都化作一辈子的思念。人这一辈子,要认识很多人,结交很多朋友,但难舍难分,难以忘记的还是同学,还是那学生年代。这是什么原因?除了缘分:应该是当今喧嚣的世势中,尔虞我诈的事情颇多。没有经济利益冲突,没有猜测戒备的同学情,让人更有认同感,共鸣感。曾经在校四年的往事,至今倍感亲切,值得一生珍惜。祝我们同学情深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b> 2024年12月1号于上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