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军营

东风106

<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29日,经上蔡县征兵办公室批准,我入伍到国防科委第二十训练基地服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本来没想当兵。</p><p class="ql-block"> 我少年丧父。大哥在驻马店工作,二哥60年入伍还在部队服役,家里只有母亲,大嫂和年幼的侄子侄女,家里的情况不允许我离开家。</p><p class="ql-block"> 我当兵入伍纯属偶然。</p><p class="ql-block"> 记得70年征兵季的一个星期天,我在学校门口,碰到被抽调到公社征兵办公室工作的我的一个老师,我们一块来的到学校隔壁的公社征兵办公室,当时办公室有公社武装部干事程继亮,还有两位接兵部队的首长(一个是我们中队副中队长赵建玉,一个是我们中队副指导员刘得厚,这是我到部队后知道的)。两位首长头戴驼绒皮帽,身着几乎退成白色的人字呢军装,鲜红的领章帽徽格外醒目,饱经风霜的脸上面露慈祥,风尘仆仆但仍不失威严,一看就是从边关哨所,雪域高原或是大漠戈壁来的。在那个“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习解放军”的伟大时代,他们的形象,更令我肃然起敬。在我老师对我略带夸奖的介绍后,两位首长问我愿不愿意当兵,我没有思想准备,随口说到愿意。当时我也没当回事,只是说说而已,后来大队通知我体检,又经过政审,就这样稀里糊涂当上了兵。</p><p class="ql-block"> 当兵的事我没当回事,没有和我母亲说,现已即成事实,不知如何向母亲交待。</p><p class="ql-block"> 71年元旦节换装的前一天,吃过晚饭,我坐在小凳上,不知所措的看着母亲收拾完餐具,天已经暗下来了,母亲点亮煤油灯,平静的说,“你明天到公社不是还有事吗”。原来母亲早已知道我当兵的事,我心头一热,眼泪在眼眶打转。母亲接着说“当兵是好事,国民党时,好汉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现在是毛主席领导,当兵光荣。你大哥在驻马店工作,你二哥在部队也当了军官,你在部队也要好好干。你也别挂念我,家里有你大嫂。另外,生产队里对军属照顾的很好。”</p><p class="ql-block"> 没想到,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竟有如此觉悟。我暗暗发誓,一定不辜负母亲对我的期望,在部队干出成绩来。</p><p class="ql-block"> 71年元旦节,我换上了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成为一名准解放军战士。</p><p class="ql-block"> 1月5日,早上八点,我们公社129名新兵集中在我们学校的操场上,准备蹬车奔赴军营。在操场上举行了简单的欢送仪式,公社领导,部队首长,家属代表讲了话,我作为新兵代表也发了言。我与我的同学及亲朋好友道别,我家离这里不远,却没看到我母亲的身影,心里特别难受,眼泪又一次在我眼眶中打转。可想而知,母亲此时更加难受,她最疼爱的小儿子也要离她远去,她独自一人在家默默承受母子离别的伤痛。所幸,在驻马店地区运输公司任革委会副主任的我大哥,公私兼顾带着他们公司的五辆解放牌卡车,负责把我及我们战友送到西平火车站,登上开往部队的绿皮硬座专列。</p> <p class="ql-block">  元月八号下午,我们到达甘肃境内兰新路上的清水站。清水有一条通往东风场区,由20基地管理的近300公里的铁路。我们要在这里转车到东风场区。</p> <p class="ql-block">  1月9日上午8点,火车从清水发车,下午两点到达大树里车站。大树里是我们二站司、政、后机关所在地。二站新兵一连、二连的战友在此下车。</p> <p class="ql-block">  下午3点半到达20基地司、政、后机关所在地—10号(东风航天城)。</p><p class="ql-block"> 东风基地是我国第一个导弹试验基地,坐落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的戈壁滩上。东风航天城与内地城市有完全不同的风格。这里有高大整洁的办公大楼、宽敞的水泥路、有解放军总后五一三医院、有东风水库、有装机10万千瓦的发电厂,还有火车站,军邮局,军人服务社,招待所。生活区有百十栋二至三层筒子楼。</p><p class="ql-block"> 东风大礼堂是东风航天城标志性建筑,是1959年建场初,用建北京人民大会堂剩下的材料,运到东风,按照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图纸建造的。</p><p class="ql-block"> 由于部队的特殊性质, 整个场区几乎与外界隔绝,见不到老百姓,是清一色的军人。所有部队居住的地方用阿拉伯数字进行命名,星罗棋布分布在场区的各个地方。通信地址是兰州市27支局,其实离兰州市有近千公里。整个场区肃穆壮严,给人一种神秘的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转乘汽车到达目的地—6号。</p><p class="ql-block"> 6号是我们“154”二站三营营部和13中队的住地,13中队的两台154二期遥控发射机还没进场,我们就住在13中队机房内,在这里进行三个月的新兵训练。</p><p class="ql-block"> 在新兵训练期间,我有幸作为新兵三连唯一一名代表,列席20基地第一试验部,在10号召开的一年一度的三代会(五好战士、四好连队、学习毛著积极分子)。会议期间有幸到7号试验站,参观我国即将发射的第二颗人造卫星—“实践一号”和运载工具—“东风四号”。</p><p class="ql-block"> 3月3日晚八点,我们新兵三连全体新兵,爬到6号对面的山上,观看我国第二颗人造卫星发射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怎么也没想到,我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和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6号13中队机房,下图是现在的6号。翻过山就是7号(试验站)</p> <p class="ql-block">  9号,我们三营14中队营区。这里装备一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320”电子计算机。是20基地的计算中心。</p> <p class="ql-block">  1971年4月1日,新兵训练结束,我们戴上领章帽徽,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我们公社129名新兵除一小部分分到大树里二站司、政、后机关外,大部分分到三营的三个中队。我分到12中队,营区在4号。而且我是唯一一个被任命为副班长的新兵。</p><p class="ql-block"> 4号是发射团、司、政、后机关和发射团一营的住地。我们二站三营十二中队负责导弹起飞后0—60秒的安全测量任务,根据工作任务的性质和需要,我们也住在4号,机房就设在2号发射场北3公里处,叫“初始段”,我们习惯称1号半。我就是在这里工作生活六年多,参加过十多次导弹、卫星的发射实验任务,为我国的国防科技发展作出了应尽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一次偶然,我成为一名军人,成为国防科技战线上的军人。</p><p class="ql-block"> 在部队这所毛泽东思想大学校里,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思想政治觉悟有很大提高,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这个神圣的地方,为了祖国的强大,默默无闻,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p><p class="ql-block"> 我幸运,我自豪,我骄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