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导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12月1日,40年前的今天,位于朝阳路7号的南宁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恢复播音。全市大街小巷,频传“南宁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的呼号。从此,从朝阳路7号发出的电波,迅速成为南宁市民生话中须臾不能分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这一重大事件的背后,你可知道,朝阳路7号里的主帅陈仲良如何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带领广播站职工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终于让市广播电台成功开播?你可知道,朝阳路7号里的名记如何力抢新闻,在对欢迎体操王子李宁荣归故里的报道时,电台上下通力合作,一举在区市媒体对这一新闻报道的时效上独拔头筹?你可知道,朝阳路7号里的女主持人如何淡定把控一场由众多听众参与的生死大救援,从而救下一名轻生女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怀着对前同事深深的敬意,写下了《朝阳路7号》,试图为当年南宁广播人那一份情怀,那一种执着,那一个信念立此存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曾经,南宁市广搘电视局以及广播电台、电视台,就在朝阳路7号这个逼仄的空间里“横空出世”</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朝阳路,建于1965年。当时,这条全长1500米的四车道大路,是南宁市亮眼的主干道。从火车站顺着朝阳路走到尽头,在距邓颖超故居不远处,有一个不起眼的小院落。斑驳的门柱上,那个蓝底白字的门牌“朝阳路7号”,在经年的风晨雨夕中倒是十分耀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朝阳路7号那一带很有些来历,清朝时,这里曾经是南宁府署。民国时期,是广西省最高法院。上个世纪50年代末,这里其中的一个小院落是南宁市广播站的所在地,“朝阳路7号”是它的法定标志。不寻常的历史,赋予朝阳路7号以厚重感。那个当年破败的小院落,似乎在诉说着40年前,南宁电台恢复播音前后那一段段跌宕起伏的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艰难的抉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在市委宣传部新闻写作科工作的陈仲良年轻气盛,血气方刚。1980年5月,《南宁晚报》恢复出版,陈仲良奉调《南宁晚报》经济组(后改为经济部)担任组长。陈仲良在晚报如鱼得水,由他组织策划并担任主笔的一系列连续报道,在邕城引起强烈反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组长干得正欢,这时,组织上拟调他到朝阳路7号去,就任市广播站站长。陈仲良一下子懵了!唯一清醒的那条神经,让他蹦出来一个短句:“请让我好好考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朝阳路7号那个简陋的办公小院里,聚集着三、四十号广播人。12 位老资格的职工,分别居住一栋 6 层楼里的几个两室一厅的小套间,其他人则住在逼仄、昏暗的平房宿舍里。这么个小地方,与陈仲良此前一路开挂的景象相比,反差实在是太大了!他需要静下心来好好考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直到有一天,陈仲良接到通知,市政府领导研究南宁市的经济发展问题,要他必须到会做报道,他欣然前往。会后,他问时任市长的韦纯束:“宣传部要调我去当广播站站长,您看我能去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韦纯束笑了笑:“去那里干嘛?那个喇叭叽里呱啦到处响,我们打算把它摘掉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仲良当即一愣:自己经过20多天好好考虑的结果,正是要摘掉有线喇叭啊!于是,陈仲良很干脆地对韦纯束说:“我知道了,谢谢!” 时在1981年6月,谁也没想到,韦市长的一句话,最终让陈仲良做出抉择:到市广播站去当站长。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1984年2月22日,南宁市委下达建立南宁市广播电台的通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任之初,陈仲良认为,首先要解决办公环境和职工住房条件太差的问题。在班子的一次会议上,陈仲良套用了当时流行的筑巢引凤那个词。他说若是连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别说引凤了,就是原有的凤都有可能另择高枝而栖。他说:“只有安居才能乐业,现在的当务之急,是把建造宿舍的事切实抓紧抓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会上有人叫好:“解决住房问题是抓到点子上了!”也有人认为,建造宿舍的想法很好,但是,想要市财政拨款盖宿舍,那简直比登天还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前,陈仲良也在冥思苦想,盖宿舍的资金从哪里来。正在这个时候,陈仲良去参加市里的一个会议,在他身边坐着的,是市计委主任于伯勤。于主任在翻开笔记本做会议记录时,一张纸片从他的笔记本里掉落地上。陈仲良弯腰替他捡起来,看到那是某单位危房改造的申请报告。陈仲良灵机一动,问:“我们广播站大部分房子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早就千疮百孔,算不算危房啊?”于主任很认真地答:“我说了不算,得凭房产局出具危房鉴定报告,你们才可以向计委提出改造危房的申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房产局很快就为朝阳路7号做出了危房鉴定报告,广播站即刻向市计委递交改造危房的申请。一栋6层楼,30套房的建造资金随即迎刃而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其貌不扬的朝阳路7号</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陈站长语出惊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播,是当时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将党的方针、政策迅速布达城镇及边远乡村最为直接、迅速、有效的传播手段。在一次广西各地、市广播站长会议的数据显示,各地、市有线广播喇叭呈持续发展之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作为自治区首府的南宁市,广播喇叭拥有量却令人尴尬。区广电厅党组书记陈宁在会上问陈仲良:“你到任站长一年多了,广播喇叭数没什么进展,是有什么困难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仲良坦率地答:“说实话,我当站长不是为了增加有线广播喇叭,而是想要尽快取消有线广播站,恢复建立市广播电台。”到会的站长们面面相觑,陈书记没有表态。其实,早在1951年和1959年,南宁市曾经先后两次创建过广播电台,都因故而两次停播,由广播站取而代之。如今再提重建电台,谈何容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仲良首先到市委宣传部去与领导沟通,部领导非常支持,决定以该部的名义向市委、市政府递交报告。陈仲良经与广播站其他领导研究后,仅用一页打印纸,便将重建电台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以及操作步骤表述得清晰明了。报告的最后一项内容是,所需费用19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市委宣传部向市委、市政府递交了《关于恢复重建南宁市广播电台的报告》。19万元就能重建广播电台?市委、市政府领导专门召开听证会,听取陈仲良的专题汇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仲良侃侃而谈:“除了宣传部的报告内容外,建议郊区广播站与市广播站合并,他们的地皮和设备可以继续使用;区广播电视厅已同意提供一套发射设备;区电台表示,把能用的旧设备无偿赠送给我们。站里技术人员匡算的19万元预算,将用于购置其它必须的设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2月22日,南宁市委下发《关于建立南宁市人民广播电台的通知》,同意将市广播站改为南宁市人民广播电台,由科级单位升格为处级,隶属市广播电视局领导,局台合一,由陈仲良、陈奇猛两位同志任广电局副局长兼电台副台长。</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名记出马抢新闻</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宁电台试播阶段,李宁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以3金2银1铜的佳绩,成为当届奥运会夺得奖牌最多的运动员。1984年8月16日,被誉为“体操王子”的李宁将乘飞机回南宁。区、市媒体的各路记者,早就做好了报道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电台负责这一报道的,是新入职的体育记者王钢。那天一早,采访部主任信捷不放心,她问王钢:“李宁的背景情况介绍,你提前写好文字稿了吗?”看到王钢一脸的蒙圈样,信捷二话不说,立刻背上录音机,与王钢一道乘车赶往机场。曾系广西大学新闻专业高材生的信捷判断,区电台将会以文字录播与现场录音来混播这个新闻。王钢没经验,事先没做任何功课,如果他们再按区台这个路子来做报道的话,时效必定落在区电台的后面。情急之中,信捷有了抢发新闻的新主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机场,信捷对区体委的领导做录音采访,由他们对李宁背景材料做详尽的介绍;随后录下时任自治区主席韦纯束亲临机场,为李宁载誉归来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李宁乘坐的汽车在市区大街小巷巡游时,信捷口述“南宁市万人空巷,数十万市民自动涌向街头,争相一睹李宁的风采。高大的建筑物上,悬挂着欢迎李宁的巨幅标语,场面非常壮观”,王钢则从旁录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的声效。16点30分,信捷他们回到单位做录音剪辑。编辑部主任立刻撤下此前录制好的其它新闻稿,为信捷他们的报道腾出时间。18点整,时长15分钟的《南宁人民热烈欢迎李宁荣归故里》的录音报道,在南宁电台头条位置隆重播出,一举在同城新闻界中抢了个头彩。</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主持人晨雨向作客电台直播间的体操王子李宁献花 /冯兆强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生死大救援</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也是在那个时期,一批通过严格考核的年轻人,充实到电台的采编播部门。这支生力军被派往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去学习。深深吸引电台这群新人的,是广东和香港电台的直播节目。他们回南宁后提出:“我们也搞直播节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前,广播人做节目,一直沿用编辑部主任审稿,录制好由站长(台长)审听后签发的录播形式。如今要一下子改为主持人采编播一体化直播,局、台领导层有人不无担心:舆论导向如何把控?出了问题怎么办?陈仲良经过仔细考量,认为直播节目宜从民生和婚恋问题入手,这样不会有什么政治风险,他表态支持电台有选择的做直播节目的尝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莫文冰毕业于电大中文专业,系电台的新进编辑。她主动请缨,率先试水直播栏目《午夜心潮》。这是一档由主持人通过现场电话连线,与听众直接对话的访谈类节目,莫文冰将接受主持人必须具备较强的采访、编辑和控场能力的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午夜心潮》播出时间定在23点至次晨1点,主持人莫文冰以“文冰”为播音名,在直播间开始了电台史上的第一次现场直播。那时人与人之间缺乏开诚布公交流情感的氛围,文冰精心策划了关于婚恋家的话题进行公开讨论。她以亲和的态度,亲切的话语,深深拨动了千万听众的心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有一天零点时分,有位女听众的电话打了进来。那位女士与丈夫的感情出了问题,她说:“我一直是你的忠实听众,现在只想再听听你的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冰对她好言开导,谁知对方竟崩溃到泣不成声:“请不要为我……浪费时间了,我已经吞下了安眠药……我现在是来向你……告别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冰大惊失色!其时,从收音机里传出的是,文冰一遍遍急切的追问:“请告诉我,你在哪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对方气息微弱地报了住址之后,话筒那一头就再没了声音。文冰无法立刻离线离岗,去找寻那位危在旦夕的女士,她向听众发出紧急呼吁:“请正在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立即前往实施紧急救援!地址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一刻,收音机前的许多市民或者打车,或者骑车,或者自驾车,从四面八方赶到了现场。由于救治及时,女士脱险了。后来,女士的女儿从国外赶回来,接母亲出国颐养天年。临行前,母女俩一起到电台去,流着热泪向文冰鞠躬致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许多打动人心的案例,让文冰和《午夜心潮》火了!莫文冰荣获首届全国城市广播电台十佳主持人称号、第三届全国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如今,南宁广播电视台大楼较之以前,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12月1日清晨,南宁电台由试播改为正式播音。大街小巷频传“南宁人民广播电台现在开始播音”的呼号,从朝阳路7号发出的电波,迅速成为市民生活中须臾不能分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朝阳路7号由此进入高光时代,南宁市广播电台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南宁电台上下齐心协力,一举创办了南宁电视台,陈仲良由副局长升任局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朝阳路7号里的黄林生、黄卓南、维虹、李跃、覃兆奎、信捷、覃萍、叶敏、张正钾、余伟、韦安怡、冯兆强、李宗贵等一大批老广播人与“两台”共同成长,他们先后走上广播电视局及两台的各级领导岗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朝阳路7号里的主帅陈仲良,此时被调离那个成就了一番大业的一隅之地:1986年元月,陈仲良被任命为中共南宁市委宣传部部长。那是他人生舞台中另一个更大、更重要的角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