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并非遥不可及(谢志军)

想写就写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写作并非遥不可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1月30日,海安市全民阅读“火炬行动”之马伯庸图书分享暨读者见面会举行。海安图书馆报告厅济济一堂,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文学爱好者与马伯庸有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海安这个“文学之乡”也掀起了一股“马伯庸热”。</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座县城,有这么多人喜欢马伯庸,并不奇怪,因为这里是“文学之乡”,因为他的作品很吸引人,特别是他在历史缝隙中寻找可能性的叙事,让历史变得有趣,也让文学变得有趣。我无意于谈论讲座的内容,也不想对马伯庸作品进行探究。我对马伯庸分享的一句话感兴趣:“即使你资质平庸,但是如果你愿意花时间,愿意持之以恒做一件事,那么你能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我觉得我就是很好的例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句话击中了我,也契合海安举行全民阅读“火炬行动”的意义所在。因为马伯庸就像一个“火炬手”,带领着普通民众去阅读去写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文学之乡”尤更需要。马伯庸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把文学当作高不可攀的殿堂,不要把作家当作需要仰视的职业,不要把写作当作遥不可及的难事,只要你愿意花时间、持之以恒去做,即使资质平庸,你、我、他(她)也可以成为“马伯庸”。这无疑将作家身份“平民化”,拉近了写作与我们的距离,舒缓了我们对文学创作高门槛的庄重之感,也可能会激发更多普通人尤其小孩子对阅读写作与文学创作的兴趣。</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伯庸曾说过:“作家不是一个身份,而是一种状态,当你有东西想和别人倾诉和分享,你就是作家。任何人都可以是作家。”说的真好。作家是一种状态,持之以恒不停地写的状态,向别人倾诉、与别人分享的状态。我们不可能像马伯庸那样,长于对历史的研究与史料的斟酌,在历史的缝隙中撕开一道口子去深挖去放大去想象,写出《风起陇西》《长安的荔枝》《西京十五日》《长安十二时辰》这样优秀的作品。但我们可以像马伯庸那样持之以恒地阅读、对身边世界保持好奇心、从寻常生活中发现不寻常,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诉诸笔端流淌成文字,向别人倾诉,与别人分享。或许我们不会写得有多好、有多深刻;或许我们写的东西永远不会发表、集结成书,但是将写作作为一种状态、一种生活,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海德格尔所谓“人,诗意地栖居”,这个“人”不是诗人,而是普通意义的人,写作能让整日奔波、栖居于世的我们有那么一点诗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学院未必能培养出作家,这已是被证明了的事实。但生活可以、兴趣可以、持之以恒地写可以,这也是被证明了的事实。从“当年明月”石锐、马伯庸到刘勃,从“快递小哥”胡安焉、“农民诗人”余秀华到刚刚获得“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海安本土“警察作家”卓牧闲,这些非专业出生的作家因为兴趣、因为职业、因为生活而成为颇有成就的作家,他们的成功也从一个角度验证了马伯庸的话:即使你资质平庸,但是如果愿意花时间,愿意持之以恒去做,你也可以成为作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然,成为作家并不是阅读与写作的意义所在,“任何人都可以是作家”也不是倡导全民阅读的目的所在,爱上阅读、爱上写作,让生活多些书香气,我们的生活将更加充实、斑斓多彩。这样的生活,难道不令你向往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2月1日晨于书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