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牡丹园站位于海淀区东南部,与10号线换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这一带并没有大面积种植牡丹的相关记载此地曾是元大都土城墙上扒开的一个豁口,俗称“豁子”因有阎姓人家最早在此居住,故称“阎家豁口”,也称“大豁子”。明清时这里为京城的北郊区,多为土岗子和坟地,西侧不远处便是华严永固普同塔(今为塔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3年北京电视机厂在此兴建厂区,其产品以“牡丹命名。1988年在该厂区东侧兴建住宅区,到1990年底已初具规模,以企业品牌“牡丹”命名,故称“牡丹园”。</p> <p class="ql-block">北太平庄站位于海淀区东南部,据《海淀文史》载:清德胜门外西北边为皇家直系正黄旗营所在地,故乾隆帝名“太平营”。清末旗营解散形成村落称“太平庄”,后分北两村,居北者称北太平庄。民国时此地多是夹杂坟墓菜地,占地面积最大的是八旗义地。1949年以后被逐渐发建设,而今成为繁华城区。</p><p class="ql-block">另据《北京市海淀区地名志》载:“太平庄的名称来历代久远,据传明朝中叶,蒙古瓦剌部入侵北京,兵部尚书谦率部利用德胜门外的民房与瓦剌进行巷战,结果瓦剌败。当时家住德外的百姓躲至此处,幸免灾祸,所以把此叫做太平庄。北太平庄因位于太平庄北边而得名。”1957 5月,此地成立北太平庄街道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积水潭站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与2号线换乘。</p><p class="ql-block">今天的什刹海古称“积水潭”。清吴长元《宸垣识略》记载:“禁城中外海,即古燕市积水潭也。”什刹海原为永定河故道所经之地,形成湖泊后被称为“积水潭”。元至元四年(1267年)以积水潭为中心兴建大都城,因“北人(蒙古人)凡水之积者,辄目为海”,俗称“海子”,又因在皇城之西,也称“西海子”。郭守敬开凿通惠河后,积水潭成为漕运终点。</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积水潭水源上游因大量开垦导致河道淤塞,来水渐渐减少。而明代建皇城时又将流经元代皇城东墙外的运河圈入,以保证皇家用水。水路被切断后,通惠河与积水潭的联系中断,此后湖泊逐渐内缩,并形成几个彼此相连的小湖,除沿用积水潭、海子的旧称外,也称“什刹海”。</p> <p class="ql-block">平安里站位于西城区中部,与4号、6号线换乘。</p><p class="ql-block">平安里原本是明代太平仓后面的狭窄无名夹道,处于皇城西北角之西。太平仓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前身为永昌寺。清代废弃,改为承泽亲王府。承泽亲王是顺治第五子硕塞,其子博果铎袭封,改号庄,但无嗣,康熙皇帝以十六子允禄为后,其府遂称庄王府。</p><p class="ql-block">1900年王府毁于大火,据说有人在此挖出黄金。为获得财宝,民国一李姓军阀以20万银元从末代庄亲王手中购得这座王府。但在拆除旧建筑时并没有挖出什么财宝,遂将地上建筑拆除,并在此重新建房,其样式为中西合璧式房屋,门前无名夹道被拓宽,并取了一个吉祥的名字:“平安里”,寓意平和安康。</p><p class="ql-block">1938年《最新北平全图》已有了“平安里”的街名,此后其附近的街区也被泛称为“平安里”。</p> <p class="ql-block">太平桥站位于西城区中部偏北,闹市口北街与太平桥大街交会处。</p><p class="ql-block">明清时北京城西半部有两条泄洪河,统称大明壕,清代称东沟、西沟。西沟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向南至内城南城墙下水关,汇入外护城河。为方便路人,在沟渠上建有红桥、马市桥、太平桥、石驸马桥等。民国时期将这条沟渠逐渐改为暗河,并辟建成路,称沟沿大街,由此几座石桥相继消失。1946年以后,将辟才胡同以北的沟沿大街命名为赵登禹路,将二龙路南口以南的沟沿大街命名为佟麟阁路,中段分别称鸭子庙、太平桥、西京畿道。1965年将中段统称为太平桥大街,因明清时太平桥居此而称。据传当年的太平桥就在今辟才胡同西口附近。</p> <p class="ql-block">牛街站位于西城区南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右安门内。牛街明代属白纸坊,清代属外城,因系回族聚居地,又多从事牛肉生意而得名。此街辽代形成,初名柳河村、冈山,明时称礼拜寺、礼拜寺街、牛肉胡同,清初称西街,乾隆时称牛街。</p><p class="ql-block">另传此地原本是一片石榴园,简称榴街。因街中多回民,以制作的牛肉制品闻名,清代将“榴街”谐音为“牛街”。清末因牛街在庚子之变中较为安定,慈禧太后曾颁诏将其改名为“太平寺”,但未获民间认同。</p><p class="ql-block">1949年前,牛街为南北向土路,后改为柏油路,2001年进行拓建后成为城市主干道。</p> <p class="ql-block">景风门站位于丰台区东北部,与14号线换乘,因地处金中都景风门故址得名。</p><p class="ql-block">金海陵王弑熙宗后即位,于天德三年(1151年)四月颁布诏书,自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遂命张浩、苏保衡等营建都城。中都采用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规划和建筑式样,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在东、西、南三个方向往外扩展,至天德五年(1153年)建成。中都四面城墙各开有三座城门,东西、南北各座城门遥相对应。其南城垣设“端礼”“丰宜”“景风”三门。</p><p class="ql-block">“景风”指四时祥和之风。西汉司马迁《史记·律书》云:“景风居南方。景者,言阳气道竟,故曰景风。”</p><p class="ql-block">金贞祐三年(1215年)五月,中都城被蒙古军队攻破,城池被毁。因消失年代久远,景风门之建筑格局已无从考证。而今“景风门站”之设置,使消失已久的历史地名得以恢复。</p> <p class="ql-block">草桥站位于丰台区东北部,与10号线、大兴机场线换乘。</p><p class="ql-block">据《北京市丰台区地名志》载:草桥明代成村,以花卉种植而闻名。明《帝京景物略》载:“右安门外南十里草桥,方十里,皆泉也。会桥下,伏流十里,道玉河以出,四十里达于潞。故李唐万福寺,寺废而桥存。”</p><p class="ql-block">马草河是丰台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发源于樊家村,自西向东,经玉泉营、草桥、马家堡汇入凉水河,水量丰沛,为沿岸花木繁殖提供了丰富水源。因雨季来临时河水暴涨,给人们出行带来许多不便,明代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木桥,清代改为石板桥,因跨越马草河而称“草桥”。《燕都游览志》称:“草桥众水所归,种水田者资以为利,十里居民皆莳花为业。”</p><p class="ql-block">草桥位于右安门外,紧邻京城,每年四五月份,春暖花开,景色优美,人们便出城到此踏青赏花。清康熙年进士查嗣栗有诗赞曰:“草桥十里百花妍,只有幽兰种不传”。</p> <p class="ql-block">新发地站位于丰台区东南部,本称“西坟地”,因地处南海子西红门以西得名,后谐音为今名。</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有张姓山西人迁至此地,定居在东侧海子墙故址土坡上。因为薛姓官宦看坟,故称薛家坟地。又因坟地地处南海子西红门围墙以西,又俗称“西坟地”。此后张姓世代繁衍,另有其他移民在此定居,渐成聚落,亦称“西坟地”。</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由于国力衰弱,财政上已经不能再维持以往维护南苑的庞大开支,南苑逐步废弃,海子墙周围就成了无人管理的地方,故多段墙体被毁。由此,西坟地附近又出现了多处高大的坟冢。看坟人在海子墙故址土坡上自行修建住房,守护连片的坟地,故“西坟地”改称“新坟地”。民国初期,坟地逐渐被辟为农田,因“新坟地”不雅而谐音为“新发地”,意为兴旺发达之地。1915年《实测京师四郊地图》已有“新發(发)地”之名。1942年《北平四郊详图》上也有“新發地”之标注,东邻新宫,西北为二甲地,西南为陈留村。</p><p class="ql-block">1988年在此建立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而今已成为北京最大的农副产品集散地。</p> <p class="ql-block">新宫站位于丰台区东南部,与4号线换乘。</p><p class="ql-block">“新宫”为“新衙门行宫”俗称,为南苑四大行宫之一,今已无存。据《南苑史话》载:新衙门曾为明代南海子内提督官署房,清朝初年改建成行宫,康熙年间名为“西宫”。清帝常在此读书、题咏、赏花,其中乾隆皇帝就写下多首御制诗。</p><p class="ql-block">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南苑后,新衙门行宫遭到破坏,遂被废弃。民国时新衙门行宫建筑又遭到奉系军阀的破坏,所有建筑消失,逐渐发展成村落,称“新宫村”。20世纪80年代为南苑乡辖域,与东面的旧宫相对应。</p><p class="ql-block">新宫行政村由4个自然村组成,东邻槐房村,西邻新发地,南邻西红门镇,北邻草桥。2010年整体拆迁,建成新宫家园等小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