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青铜峡黄河大峡谷之禹王殿(大禹文化园大殿)是大禹文化园中的重要建筑之一,位于建筑景观中轴线上。建筑风格为仿汉代建筑,整体上以象征华夏黄河的黄色,以及橙、绿等色彩为主色,材质则采用木、石、青铜、汉简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禹王殿有上下两层,以“一庙(中心禹王庙)、两堂(一层的大禹生平堂和大禹精神堂)、三厅(二层的大禹治水厅、大禹神话厅、大禹政绩厅)、一长廊(大禹文化长廊)”的展示空间,通过壁画叙事、众多故事串联的方式,讲述了大禹跌宕起伏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向自然宣战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第一人,也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创始人。大禹治水的功绩被后人广为传颂,其刻苦耐劳、公而忘私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华夏子孙不断前行。禹王殿作为纪念大禹治水功绩的重要场所,承载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奋斗的精神风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禹王殿内部中间是一座尊高18米的大禹坐像,手持金耒,头顶金冠,底座由青铜铸造,上面篆刻着九州的名字。禹王殿顶部是九龙盘旋的薸井,彰显大禹崇高的地位。禹王殿的牌匾上写着“千秋仰望”四个篆体大字,寓意大禹治水功在千秋,利在当代。</span></p> <p class="ql-block"> 禹,史称大禹,禹帝,夏朝奠基者。他是中国上古传说时期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其最卓越的功绩,就是治理洪水并划定中国九州版图。结束了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整个展厅以壁画叙事,通过禹生石纽、奉命治水、摄政建国、天下大治、仙逝会稽等众多故事串联,讲述了大禹的生平事迹。这些壁画生动地描绘了大禹的出生地、治水经历、建国历程以及他的去世地点,展示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贡献。</p> <p class="ql-block"> 大禹生平堂上面墙上的壁画</p> <p class="ql-block"> 关于大禹的出生地,自古至今,议论颇多,但古人一直都有大石崇拜的传说,他们相信某些巨大的石头中曾诞生过他们的祖先或者神灵,相传大禹就是从一块刻有“石纽”样的巨石中诞生,传说中大禹生于河南,因河南有一个石纽乡,禹的父<span style="color:rgb(1, 1, 1);">亲鲧又是</span>河南嵩山附近的部落首领,他的儿子的出生地也不会离他太远,所以出生地也就在河南。</p> <p class="ql-block"> 在尧的时代,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淹没了庄稼、山陵和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尧决定寻找能够治理洪水的人,最终选择了鲧。然而,鲧治水九年未能成功,反而消极怠工。舜继位后,革去了鲧的职务,并任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欲治其国,必先治水。大禹临危受命治水,经过实践制定了以疏为主,疏堵结合的治水总方针,开始劈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使部落逐渐联合,社会经济长足发展,社会组织形式逐渐完善,国家的雏形开始形成。</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大型的“洪水频发”壁画,在尧舜禹时期,自然灾害是十分频繁的。究其原因有天灾和人祸两种,天灾即自然原因,人祸为社会原因,上古时期原始农业,对森林及草原破坏极大,导致水资源缺乏贮存载体,雨量大减,沙漠化严重,再加上上古时期禽兽肆掠而进行了许多焚山活动,故灾祸频繁。</p> <p class="ql-block"> 大禹領命之后,首先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根据自己的勘察和研究,采取“疏导”的办法,順应水性,隨川<span style="color:rgb(1, 1, 1);">就壑,</span>疏浚河道,导河入海,最終取得了平治水土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禹治水的九山,是指会</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稽、太山、王星、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汤、孟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大禹治水的“九河”是指大禹治水时在黄河下游开挖的九条分洪河道。这些河道主要是为了分泄黄河的洪水,减轻洪水对下游地区的威胁。</span><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些河流的故道位于今天的河北、山东之间的平原上,大禹通过疏通这些河道,有效地治理了黄河的水患。此外,“九河”也可能是一个泛指,表示黄河下游的许多支流。</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九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禹治水的总方针是以疏导为主,</span>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治理洪水。大禹在治水过程中,吸取了其父<span style="color:rgb(1, 1, 1);">鲧</span>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变了单纯堵截的方法,采用了疏导的策略。他顺应水的自然趋势,将洪水引入江河,最终注入大海,从而成功治理了洪水。</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手段大体上可分为导</p><p class="ql-block">、堵、分、滞、避等几种。</p> <p class="ql-block"> 导,即疏导。大禹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通过挖渠排水,疏通了九河,将漫溢的洪水引入河道,有效地引导水流,减少洪水对人类生活的威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堵,即筑堤堵水。通过修筑堤坝来防止洪水泛滥。这种方法不仅考虑了自然规律,还体现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刻关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分,即分流引洪。通过修筑堤坝将洪水分流入渠道和池塘中,减少洪灾损失,并修建沟渠和水库来调节河道水位和补给灌溉。</span></p> <p class="ql-block"> 滞,是指滯洪削峰。在江河两岸选择地势较低洼的地方作分洪滞洪区。</p> <p class="ql-block"> 避,即避开洪水。上古时期人类居住的选择多是在高处,择丘而居,就是为了避开洪水之害。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人们便“降丘而宅土”,方便了生产与生活。</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的范围主要包括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汾河流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禹治水的起点是冀州,冀州的位置大概是今天的河北和山西二省。在冀州,大禹重点治理了汾河,解决了汾河水入黄河不畅的问题。此外,大禹还对黄河进行了详细的治理,从甘肃境内的积石山开始,凿开了今天陕西韩城和山西河津两县中间的龙门,接着南下来到陕西的潼关,再到河南的三门峡市、孟津县和大邳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禹治水的具体范围不仅限于这些地区,他还治理了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最终将汹涌的河水引入大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禹治水时使用的治水工具主要有</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开山斧、定海神针、河图洛书、铁锹、铁锨,这些工具不仅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象征着他坚定不移的治水信念和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禹治水时已经出现了原始测量,即所谓“左凖绳,右规矩。”使用</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凖绳、</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规矩,在河闸设置水文标杆,在山丘设立水凖标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大禹治水的成功,开启了整个奴隶社会之开端,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起点</span>,在民族的文明史上占<span style="color:rgb(1, 1, 1);">有重要的一页。若追根溯源,其开辟之功实在于禹。禹对于社会发展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第一“大禹治水促进</span>了当时部落间的融合。第二,大禹治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三,大禹治水促进了国家的形成。第四,治水的成功为大禹奠定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在多方面对夏王朝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在治水过程中,禹得到了各部落首領、能人贤士的多方辅左以及各阶层人民的支持,“权利趋向集中加速了各部落间的联盟与融合,权力更加集中,国家产生成为必然。</span></p> <p class="ql-block"> 在治水过程中,禹以身作则的行为赢得了广大百姓的拥戴。天下之宗,谓之大禹。</p> <p class="ql-block"> 以治水来发展经济,是当时的首要任务。同时治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落氏族的界限,加快了生产经验的推广。</p> <p class="ql-block"> 大禹促使各部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部落界限,促进了当时部落间的融合,建立了治水的联合阵线。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远古文化。</p> <p class="ql-block"><b>黄河铁牛</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50年春天,水利部门在青铜峡大坝2闸湾处,清理唐涞渠时,从渠底出土一尊铁牛,铁牛耳下镌有“铁牛、铁牛,水向东流”字样,同时在铁牛的身下,挖出数十斤唐代开元通宝和五铢钱。据北京文物部门分析,该铁牛有可能是唐代疏浚汉期渠时,敬铸的镇渠神牛。相传古唐涞渠闸口常被河水冲坏,为保唐渠坚固及水流畅通,特敬铸此。该铁牛为仿制品(正品文革中被毁)</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历时13年,最终取得成功,帝尧决定将夏部族的领地分封给他,任司空职,赐姓“姒”氏。尧去世后,舜接替了尧的位置,舜接管三十二年后,由禹代管政事,史称“禹代舜事”。在禹摄政期间,征战三苗并取得胜利,深受百姓的拥护。“禹征三苗”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又一重大功绩,对夏王朝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大禹与三皇五帝</p> <p class="ql-block"> 三皇一般指伏羲氏、燧人氏和神农氏,五帝则包括黄帝、颛顼、帝喾、尧和舜。这些人物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故事和贡献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历史框架。</p> <p class="ql-block"> 大禹是夏朝的创始人,大禹与<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三皇五帝</span>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他们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先祖,并且大禹是黄帝的后代。黄帝的后代鲧和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负责治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禹征三苗是中国上古时代的一场重要战争,发生在距今4000多年前,这场战争是华夏族联盟与南方三苗部落联盟之间的一场大规模冲突,最终以华夏族联盟的胜利告终,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巩固了夏王朝的统治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 大禹铸九鼎定九州</p> <p class="ql-block"> 大禹铸九鼎定九州是夏朝建立后的一项重要历史事件。大禹,夏朝的开国君主,因治理洪水有功,被帝舜禅让为部落首领,并最终建立了夏朝。在夏朝建立之后,九州稳定,四海升平,诸侯归附,版图大增。为了纪念这一盛世和巩固王权,大禹决定铸造九鼎。九鼎象征着九州,每州一鼎,共九鼎。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象征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成为夏王大禹的镇国之宝。九鼎上铸有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以示对各诸侯国的重视和纪念。</p> <p class="ql-block"> 九鼎的铸造不仅是对夏朝建立和九州统一的象征,更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标志。九鼎的集中显示了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天现异象,太白星连现九日,寓意大夏四方升平,万邦臣服,长治久安。大禹铸九鼎定九州不仅是夏朝建立后的历史事件,更是大禹巩固王权、纪念治水功绩的重要举措,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夏朝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奴隶制朝代,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由氏族发展形成的国家,大禹是夏朝的建立者。大禹不仅建立了夏朝,还通过治水等功绩奠定了夏朝的基础。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家天下”的开始,从此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p> <p class="ql-block"> 大禹即王位第八年,在“会稽山”大会诸侯,眺望滚滚河水,回忆起以前的岁月,忽然间他觉得自己已老,叹到“我已到晚年即将寿终,要在这里安息了”,随后又对众臣下令说:“我百年之后,葬在会稽山,用芦苇作椁,桐木作棺,不要触及地下泉水等进行埋葬”。没过几日,夏禹仙逝,群臣按照禹的生前遗愿在会稽山择址营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上图左上方的文字是对大禹的赞词:克勤于邦、烝民乃粒。历数在躬、厥中允执。恶酒好言、九功由立。不伐不矜、振古莫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大意是:禹为治水之业竭尽全力,众民才得以安定。禹遵舜帝教诲承接天命,以“中庸之道”治国。禹多行可亲可信之举,而无饮酒作乐之好,政治清明,百姓称赞。古往今来,禹之功绩无人能及,而他却从未恃才夸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