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7日,从南师附小毕业六十五年的八位同学聚会“南山翁”。有诗曰: 弹指一挥六五秋,同窗欢聚语不休;当年韶华春拂面,今日微霜秋染头;岁月无情天亦老,人生苦短莫添愁;沉浮淡看轻荣辱,因守纯真心自悠。</p> <p class="ql-block"> 七十一年前,年满七岁的我们在父母的陪伴下,好奇又胆怯地踏进南师附小一年级甲班教堂,一双温暖的大手向我们伸来,将我们一个一个地牵向座位,她就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引路人-斯霞老师。</p> <p class="ql-block"> (南师附属幼儿园1953年毕业生,都升入南师附小就读。)</p> <p class="ql-block"> 在南师附小的六年里,以斯霞老师为代表的附小老师们把对孩子的爱倾注到我们每一个学生身上,课堂上循循善诱,严格要求,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教学技能,老师们的爱伴随我们度过漫长岁月,老师们的教导让我们受益终生。</p> <p class="ql-block"> (1995年重聚晚晴楼,前排右二是斯霞老师,右三是金镜蓉老师)</p> <p class="ql-block"> 本世纪初,方扬眉、俞敏和叶梦华三位同学根据回忆,集思广益,绘制出当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南师附小平面图。每一栋校舍都勾起我们对儿时的回忆,每一株绿植都引起我们对母校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 叶梦华同学根据收集的资料撰写了长达109页的“南师附小1953年一年级甲班同学回忆文等杂集”,其中包括八篇回忆文章、全班同学分组名单,二十五位同学小学时代的个人照片及毕业后历次聚会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这两座建造于上世纪初的“资深校舍”经修缮后仍保存在南师附小的校园里,我们分别在这里度过小学初年级和高年级的学习生活时光。</p> <p class="ql-block"> 这一切让六十五年前的小学时代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六年一念间,很快的,我们走出了小学校门,分赴市内各所中学。文化大革命前,大家都从高中毕业,有的上大学深造,有的到新疆支边,还有的留城参加了工作。尽管大家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但经过风雨沧桑的洗礼,那纯真的同学情谊永记心头。</p> <p class="ql-block"> 六十五年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走上社会,方知校园生活的美好;经过洗礼,才知道惟有同学友情的可贵。</p> <p class="ql-block"> 聚会期间,定居澳大利亚珀斯的程式同学特地打视频电话来向同学们问候,大家挨个和他视频聊天,互祝安好!</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歌,演绎了我们七彩的人生,沧桑如梦,霎那间铸就了永恒。从前的从前,身影的身影,仿佛有仿佛,依稀有依稀,忆昔有忆昔...</p> <p class="ql-block"> (2005年叶梦华从美国回来探亲访友)</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青春年华,曾经的热血沸腾,曾经的窈窕淑女,曾经的君子好逑。俱往矣,今日的你我,满头白发,岁月痕迹,似曾相识,却不敢相认。岁月、经历、坎坷、疾病,我们都走了过来。</p> <p class="ql-block"> (2008年6月2日在宁同学前往南师附小的斯霞老师塑像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奔八的路上,曾经的小学同窗学友共同跨越了两个世纪。眼下,有的静养在小庭幽院,<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的隐身于市井之中,有的忙碌着照顾孙辈,有的热心于旅行休闲。即便是我们这群常交往的十几个同学,有几位同学定居在国外,另有三位因病告别了人世。</span></p> <p class="ql-block"> (2017年1月25日程式同学从澳大利亚回国省亲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虽然岁月渐远,但此情正浓,就让咱们把握和珍惜每次难得的相聚,重叙往日的友情,倾诉生活的苦乐,互道别后的思念,尽享重逢的喜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