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冬天里的春</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1169019</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西大院是中国民居建筑的典范,提起山西大院,大家第一反应可能是乔家大院,毕竟《乔家大院》电视连续剧曾在央视一套首播,为当年中国内地电视剧收视率冠军,可谓家喻户晓。然而,假若您到山西走一走,便会发现一座无论在建筑规模、历史背景或文化价值方面都更具显著优势的晋中大院,那便是被誉为“山西的紫禁城”、“民间故宫”、“华夏民宅第一宅”、“天下第一院”的王家大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总面积25万平方米,比故宫大了约1.6倍,是乔家大院的10倍还多,其中列入省级文物保护的为4.5万平方米。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于2024年10月28日参观了王家大院。北京晚报曾以“王家归来不看院”的醒目标题发表长篇报道,反响很大。王家大院民居艺术馆馆长侯廷亮谈及此事时这样说道:“如果物值相悖,断不会有‘王家归来不看院’的文章问世,而这个命题,也不可能形成民间普遍流传的口碑。”深以为然。余秋雨先生参观后也曾题写一首诗:“儒学千年家园梦,留于灵石半山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导游小妹的话更是有趣:“王是一个姓,姓是半个国,家是一座院,院是半座城。”后来查询得知此话出自清华大学教授王鲁湘之口。细想可也不算过分夸张,王家鼎盛时期,据说朝廷一半的官员都姓王。有人统计过,康乾嘉期间,王家人仅五品至二品官就有12人,各种大夫、跻身儒林名登仕籍者、贡生、监生等200多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初,静升王氏始祖王实初居静升村,为人佣耕,后渐成自耕农,兼营豆腐业,稍有积蓄,便在静升张家巷建造住宅。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高峰期,形成了五巷五堡一条街的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自清咸丰年间开始,王家走向衰落,至光绪年间已经败落,王氏家族历经680多年传至27世。新中国成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文化大革命”时期,王家大院大量的雕刻艺术品被人为拆毁、丢弃、盗卖,但整个住宅群的框架尚好。自1995年起,王家大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修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家大院是一座封闭式的城堡建筑,布局严谨,左右对称,中间一条主干道贯穿其中,形成规整的一个“王”字。五座院落的布局分别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这些大院被称赞为“汇宋元明清之法式,集江南河北之大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仅参观了高家崖堡和红门堡两个建筑群。高家崖是王家鼎盛时期由王家两兄弟王汝聪、王汝成修建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门楼,两个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大门朝东,寓意紫气东来。上方的“寅賔”指恭恭敬敬地迎接日出,也包含迎宾之意。大门一侧有“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两块竖式牌匾,另一侧则是“山西灵石王家大院”牌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大门口进来是一条长30余米,宽6米左右的石板坡道,两侧便是错落有致的院落和楼阁。建筑体现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尊卑有等,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古人讲究“以东为首”,所以老大王汝聪的院子在东,且门楼高。老二王汝成的院子在西,虽官居二品,比五品的哥哥官大钱多,但他家的门楼并不比哥哥家的高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哥哥王汝聪的敦厚宅(乐善堂),正门对面是一个雕刻狮子滚绣球的照壁,俗话说狮子滚绣球,越滚越富有。弟弟王汝成的凝瑞居(敬业堂)对面是五福捧寿照壁,比老大家的朴素很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首先走进老大家,进门前上六个台阶,寓意六六大顺。跨过高门坎后看到门楣上有“规圆矩方”的扁额,且矩字多一点,讲的就是规矩多一点麻烦就少一点。院子方形的,代表做人要方方正正。院中有一口缸是圆的,代表处世做人要圆滑一点,才能方行天下。这个缸叫海,对着门开门见海,财源滚滚来。同时也起到了一个畜水、消防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二的凝瑞居院中,有10块规格相同,刻有不同图案的墙基石特别引人注目,如麒麟送子、指日高升等,让人感觉走进了积淀着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艺术殿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每院都有各自的绣楼、厨院、塾院等,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大小院落既相关联又独立成章,正所谓“一关辖三门,三门通四院”。记不清是在那个房屋看到了嘉庆年间皇上颁发给王氏族人的圣旨,用的纯白提花织锦缎,内容主要涉及追赠和敕封。今天才知道,圣旨的颜色并不是单一的黄色,而是有多种颜色,主要取决于官员的品级,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家大院以“三雕”(木雕、石雕、砖雕)艺术著称,这些雕刻作品遍布在屋檐、斗拱、照壁、门窗等各个角落,雕刻内容涵盖了琴棋书画、莲生贵子、二十四孝等各个方面,精致的图案维妙维肖,寓意深远,不愧是“中国民间雕刻艺术的宝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家从耕作、卖豆腐起家到坐拥半城财产,肯定离不开教育。来看一下王家小少爷读书的地方竹林书塾,这个名字便可看出王家对晚辈的教育与期待,“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书塾大门就很有讲究,门坎盘根错节的雕刻代表做人要把根基打扎实。门两侧是竹子向上长,代表学习要上进。顶上是喜鹤,即努力学习后金榜题名。同时还有岁寒三友,寓意做官了要学习松、竹、梅,保持高风亮节。院里有一个石雕,一只大猴子两只小猴子,代表代代封候。小猴子捂住耳朵,是告诫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高家崖、红门堡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红门堡建筑群是当年王家长辈世代居住的地方,只是简单参观,因为王家大院实在是太大。我们走向院墙,这哪里是院墙呀!任谁看了都会说是城墙。站在宽大的院墙上俯瞰整个王家大院,房屋鳞次栉比,一幅壮观的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家在墙上漫步惬意无比,一起探讨着王家的治家之道。除了老公还有一位王姓女同事,我们三个便成了打趣的话题。有意思的是自从有了微信,我们的家庭微信群名就叫“王家大院”,那时候还不知道,原来中国有个真正的而且如此有名气的王家大院。我想,王家大院其严格的家规家训、和睦的家庭关系以及高尚的品德修养等方面很值得我们小小的“王家大院”去认真学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最后我想说,如果您对古建筑感兴趣,那么来王家大院吧,这里有匠心独具的建筑风格。如果您对历史感兴趣,那么来王家大院吧,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王家辉煌的历史,展示了明清时期晋商的繁荣和发展。如果您对传统文化感兴趣,那么来王家大院吧,“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这里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b></p> 感谢您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