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喜读文史、民俗风情类书籍文章。越具史志性的越有生命力,历时越久,价值越大。黄元英教授的</p><p class="ql-block">《商州记忆——〈商州山歌》演释》是继《商洛民俗文化述论》之后的又一部别具特色的专著。</p><p class="ql-block">方英文、周星的序文对这部书分别从文史与文学性、民俗学研究的角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论述。这二位都是我的校友,在文学、专业学术领域都是真正的权威专家。他们的论述和肯定,我是十分认同和信服的。</p><p class="ql-block">拿到书后,我首先认真阅读了黄元英写的《前记》和《后记》。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述体系。前记是严谨的学者考据论述,后记是感性的真情抒发。我犹其欣赏后记,认认真真读了两遍。他所表达的观点与我的许多想法不谋而合。他在著述过程中,感性与理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两种思想方式间的反复跳转与痛苦挣扎,写得情真意切。最终选择服从内心,由最初的纯学术校辑课题到最后“轻学术”风格著述的转变,在保持学术根基的同时,通过巧妙的方式让学术内容更通俗明了,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目的。我认为,这是决定这部著作取得成功、独具一格的重要一环。</p><p class="ql-block">在这方面,我有亲身感受。我曾写过一篇文章,一千来字将一件历史事件中几个问题讲述得清楚明白。后来某专业学术刊物认为有学术研究价值,约我修改成论文发表。按学术刊物的要求,要符合论文规范,前边要有内容摘要,正文须分一二三节,论据引文需注明书刊出版单位及出版时间等等,一系列操作下来,直把通畅明了的述事文章弄得干涩枯燥,令人难以卒读。过后我曾写过一段文字:论文非文。说穿了,某种意义上的论文就是小圈子内的精英文化,不是写给广大普通读者看的。而元英教授这本书则不同,从开始选题的学术方向到后来向轻学术风格的转变,不仅保留了学术性,更重要的是,他让这本书的内容变得生动起来,做到了雅俗共赏。</p><p class="ql-block">轻学术风格的具体体现,在于“演释”二字。王时序的104首诗,自标为“山歌”、“竹枝词”,本身就写得简短明了,浅显明白,通俗易懂。就诗歌本身词句理解而言,没有多少可注释讲解的地方。真正值得注解阐释的,是其中浓厚的地域特色与民俗风情。这方面,既有诗歌词句所涉及的,又有言外之意的背景所在。这就是黄元英着笔的重点所在。对每一首诗歌,他并不拘泥于简短的四句诗词所描述的具体表象,甚至完全脱开诗句本身,而结合自身感受体验和专业学识生发开来,勾沉出诗词意蕴的丰富内涵与广博外延。使之呈现出新的生命活力。而一篇篇演释组合起来,就形成了整个商州地域特色、民俗风情的全方位展现,具备了地方文史风俗民情的史志价值。</p><p class="ql-block">“演释”的笔法,不仅充分体现了文史随笔特色,使得内容扩展得更为丰富,也使得整部书稿更具个性色彩。读罢全书104篇文字,我发现,如果去掉作为每篇文亲“引子”般存在的王时叙四句诗歌,仅存黄元英的演绎文字,是完全可以独立成书,毫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与认知的。他的每篇文字,都是生动鲜活的文史随笔。优雅平和的散文笔法,完整的叙事和独特的视角,读来引人入胜。每篇都有着独立的生命力。读来令人口角生津,既享受美文的滋润,又获得文化知识积累。真是不可多得的美篇佳构。所以说,这本书既是王时叙《商州山歌》的演释,更是黄元英切身体验的商州民俗风情的记忆与文化阐释。</p><p class="ql-block">2024.11.2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