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撷归来 “语”君共享——记龚雄飞“从教本教学到学本教学的转型升级”系列报告

RL

<p class="ql-block">  携一缕冬日的暖阳,凝一份教育的热忱,同赴一场携手共进的修行。为了追寻更美的教育风景,11月30日,左云县中小学教师在新高中报告厅聆听了龚雄飞教授“学本教学”系列报告(第一期)讲座。</p> <p class="ql-block"> 思维力 —— 智力结构的核心</p> <p class="ql-block">  教育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龚雄飞院长在报告中指出,教学是否突出,思维过程决定教学的品质和有效性。讲授式教学重在对知识的记忆和复制,弱化了智力开发和思维训练,不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的教不等于学生的学,在讲授式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教所“控制”,思维的发展是被动的,是不充分、不舒展的。很容易导致多教少学,以教代学,甚至有教无学。</p> <p class="ql-block">  “教育即解放”,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拥有思维的自由。但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不是整堂课密密麻麻地问,满堂问的课堂不是好课堂。</p> <p class="ql-block">  龚雄飞教授通过“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教学片断、问题设计的对比,向我们阐释了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假问题。一堂好课从问题设计开始,有价值的问题要有思维的起点和终点,有一定的思考距,才能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满堂问相当于在思维的起点和终点之间加入了过多的点,思维距大大缩短,导致问题过于简单,弱智化的问题、随意性的问题、琐碎的引导,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p> <p class="ql-block">  表面上看课堂互动积极、热热闹闹,但实际是老师密密麻麻地问控制着学生的思维轨迹和思维过程,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思维发展,导致思维的同质化、单一化、模式化,老师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教死了。表面的热热闹闹隐藏着课堂低效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  龚雄飞教授的案例分析真实再现了我们的常规课堂,暴露了我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真问题。抓住了影响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用事实告诉我们“以教师为中心”的“以教定学”“以导定学”的教学方式不适合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的需要,我们必须要予以改革。</p> <p class="ql-block">   启发式教学 —— 教学改革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的“愤悱”是一堂课的教学起点,“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无益也”,教师要探明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明确,哪些还有困惑,找到教学的起点,否则学生没有问题或者说没有找到学生的疑问、困惑点,还搞什么启发。</p> <p class="ql-block">  龚雄飞教授通过海峡两岸同课异构《猫》的教学案例告诉我们什么是启发式教学,如何找到学生学生的“愤悱”,如何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唯一的直接的途径,就是把学生置于必须思考、促进思考和考验思考的情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   合作学习 —— 最有效的教学模式</p> <p class="ql-block">  小组合作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最常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但同时相伴而生的是假合作、为合作而合作、优秀生展示的舞台等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合作学习,如何让合作学习真实发生,龚雄飞院长通过《荷叶圆圆》一节课中学生的活动表现给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展示。异质分组,先分工后合作,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任务,强化每个人的责任感,避免合作学习中边缘人现象的出现。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小组规模的大小是有原则的,那就是学习任务的多少,保证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任务,任务驱动,责任强化,鼓励学生之间互助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以学定教,学生主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的展示,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称“合作学习”为“近几十年来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毫不为过。解决了“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让合作学习真实发生也并不很难。</p> <p class="ql-block">  前路漫漫亦灿灿,笃行步步亦驱驱,教育教学好比是无涯之海,而行者无疆,唯有积跬步,方能致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