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随想

白桦树

<p class="ql-block">  2024.10.29日上午来到心慕已久的成都杜甫草堂。</p> <p class="ql-block">  柴门盈柱上悬挂着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巧妙,道出了对诗圣的最高褒奖。</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130多年之后,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以致薪火相传,绵延不息。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p><p class="ql-block"> 现今的杜甫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照壁、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工部祠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两旁配以对称的回廊与其它附属建筑。草堂内珍藏有各类资料3万余册。草堂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p><p class="ql-block"> 1961年3月4日,杜甫草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杜甫是唐朝与诗仙李白齐名,被尊为“诗圣”的大诗人。全唐诗收其诗1445首,有《杜工部集》。因杜甫的诗作内容多涉及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忧虑以及自身境遇的叙述,例如《登高》一诗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像《三吏》《三别》《茅屋被秋风所破歌》等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悲惨遭遇。读他的诗会感受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生活的困顿和潦倒。据说杜甫在临终前因长达五日没有食物,在耒阳县令送来食物之后竟因过食而亡。所以人们印象中杜甫是落魄贫困、潦倒失意的一生。其实不然。人所不知的是杜甫有着显赫的家世背景,在他有生之年中40岁之前他不仅衣食无忧还是生活得相当不错的。</p><p class="ql-block"> 公元712年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族历史悠久且地位显赫。‌<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的家族属于京兆杜氏,是一个北方的大士族。追溯其远祖为汉武帝时期的酷吏杜周。</span>杜周于西汉武帝时期,历任廷尉、执金吾、御史大夫,是汉代著名的酷吏。杜周的儿子杜延年,是帮助汉宣帝刘询实现中兴的“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十三世祖杜预(222年-285年),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曾注释《春秋左传集解》,这本书在唐代被定为了官方教科书,流传至今。杜预还是三国时代的终结者,西晋灭吴的头号功臣。他文韬武略在多个方面功勋卓著。唐朝宰相房玄龄及唐史学家对其评价颇高。明太祖朱元璋曾说“像诸葛亮、羊祜、杜预、李靖等文武兼备的,很难一概以一律。”朱元璋把杜预同诸葛亮并肩,可见杜预的功绩昭彰。因杜预的文治武功,他被选入文庙和武庙供后人膜拜祭祀。在中国能被选入文庙(孔庙)和武庙(武成王庙)这两个地位最高、规格最高、影响最大的庙宇的,都是历代有着丰功伟绩的文臣武将。入选文庙或武庙,是作为文臣或武将死后的最高荣誉。中国数千年来只有两个人同时入选文庙和武庙,其中一个是蜀汉丞相、忠武侯诸葛亮,另一个就是三国末年、西晋初期的朝臣杜预。而且杜预在唐朝时期就同时入选了文武二庙,诸葛亮只入选武庙,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又被抬入文庙,享有和杜预一样的待遇。可见杜甫的这个先祖是多么的非同凡响。</p><p class="ql-block"> 杜甫出自西晋时期杜预次子杜耽一脉,而晚唐诗人杜牧也出自杜预一脉,他是杜预的十六世孙,少子杜尹的后裔。这个家族曾出过11位宰相。后来,杜甫的先祖辗转各地,迁居到了襄阳。<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曾祖父杜依艺是唐朝监察御史,曾任巩县县令。</span>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杜甫的家族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杜甫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学和政治传统,对杜甫的成长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杜甫的母亲一族崔氏家世丝毫不逊于杜氏,具有皇家血脉,其外祖母的父亲李琮</span>是唐太宗第十个儿子纪王李慎的次子,被封义阳王<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杜甫的母亲崔氏出生于唐朝五姓七望(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一的清河崔氏,杜甫的外祖母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舒王李元名的女儿‌。这样的家族背景,使得崔氏在当时的社会中地位极高,享有免徭、免役、免税的待遇。崔氏家族在唐朝出过12位宰相,与李唐皇族有着深厚的渊源,是顶尖的名门望族。王公贵族争相求娶五姓七望之女,唐朝宰相薛元超直言这辈子最遗憾的一件事,就是没娶到五姓七望家族的女子做媳妇儿。杜甫的父亲能娶到崔氏女,显然是门当户对。遗憾的是杜甫在4岁时母亲病故。 </p><p class="ql-block"> 生长于这样一个既是官宦又富有的家庭,杜甫7岁开始学诗,15岁便在文坛上扬名。30岁之前的杜甫衣食无忧,过着安定富足的生活。他在24岁时科考不中,流连长安十余年,没有官职没有从业,靠的是家族的荫庇—吃老本。</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妻子亦非等闲之家,属于弘农杨氏,‌以‌弘农郡为郡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杨姓士族。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和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皆出自弘农杨氏一族。30岁的杜甫在首阳山下陆浑山庄迎娶了弘农县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杨氏,司农少卿相当于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始祖为汉昭帝时期的丞相‌杨敞,他是‌司马迁的女婿。杨敞的后代在东汉时期逐渐崛起,尤其是‌杨震,他被称为“‌关西孔子”,其子孙多位官至太尉,形成了“四世太尉”的显赫家族地位。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这里的“子云”即是杨震。弘农杨氏在历史上以其显赫的家族背景和对中国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而著称,成为名门望族。</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杜甫的父族、母族甚至妻族皆非平常。杜甫对家族的历史是非常自豪的,并在诗中多次提及,表达了对家族荣耀的继承和发扬。如果杜甫没有如此家世,仅凭其才华是很难结交到裴冕、严武、高适等宰相、节度使如此显赫地位的人物,并与之成为契友。杜甫草堂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他们很大助力。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唐肃宗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春,杜甫在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并筹划建草堂。他先是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株大树下建了几间茅屋,有了后来草堂的雏形。按照杜甫当时的情况,想盖房,如同梦想。但是好在杜甫的朋友中裴冕、高适、严武都在朝中做官,且官位显赫,杜甫才能实现盖草堂的梦想。除了这些旧友,杜甫在修建草堂时,他表弟王十五来看望他,送来盖房资金。杜甫写诗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p><p class="ql-block"> 公元760年春,就是杜甫到达成都后过完年的时候,在成都尹裴冕的大力支持下,草堂修建终于开工并建成。草堂距城十多里,林木幽深,溪水潺流,是一个宜于隐居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杜甫和严武(唐朝名臣严挺之之子)交厚,杜甫入川时是759年,严武是761年调任成都。故杜甫赴川投奔的是时任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后来也任此职)的裴冕。裴冕是唐肃宗登基的大功臣,后任宰相。杜甫任左拾遗(从八品)时与他同朝为官,在裴冕以及在彭州任刺史的高适,杜甫的表弟王十五在成都任司马的支持,杜甫草堂的建设得以顺利完成。杜甫刚到成都,裴冕和高适对他一家极为关照,特别是裴冕,基本把杜甫一家的粮油包了,所以当高适以为杜甫借住草堂寺,依靠和尚生活,所谓“僧饭屡过门”时,杜甫给他回诗纠正道:“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这个供禄米的故人,就是裴冕。裴冕调任回京后,严武于761年接任成都尹及剑南节度使后,给予杜甫以非常大的帮助。他直接给杜甫谋取了一个可以吃俸禄的六品官职—检校工部员外郎。</p><p class="ql-block"> 杜甫一生最大的官职是检校工部员外郎。“检校”在唐朝是一种加官,通常在不赋予实权的情况下用来提高官员的地位和待遇。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并不意味着他要到工部去上班,而是指他可以拥有与工部员外郎相同的地位和待遇。实际上,杜甫当时的工作是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参谋。</p><p class="ql-block"> 尽管“检校工部员外郎”并非真正的工部员外郎,但这是杜甫此生当过的品级最高的官职(六品)所以后世文人常称他为“杜工部”。杜甫在官场中颇为不得志,50多岁时才在好友严武的推荐下获得此职。严武文武双全,是唐朝名将,惜乎于公元765年年仅40岁病故。高适也在这一年病故。在杜甫生命的最后5年(770年杜甫病故)失去好友救助的他生活陷于极为困顿的境遇。生命的尽头是在前往湖南寻亲的途中。</p><p class="ql-block"> 在草堂营建期间,杜甫在这一时期的诗文,如实地记载了建草堂的过程。比如,他向萧实请求春天前把100根桃树苗送到浣花村,“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绵竹产于汉州绵竹县的紫岩山,杜甫向曾做过绵竹令的韦续索取绵竹县的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他向何邕要过蜀中的桤树苗,他还走过石笋街,到果园坊向园主徐卿索求果木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诣徐卿觅果栽》;他向韦班要松树苗,“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p><p class="ql-block"> 公元760年的暮春时节,草堂落成。“背郭堂成荫白茅,缘将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堂成》。根据杜甫众多诗作的描述,人们可以大概知道草堂四周的景物:草堂背向成都城,位于百花潭北面“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在万里桥及浣花溪西面“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临近锦江“结庐锦水边”,西北可以望见山巅终年积雪的西岭“窗含西岭千秋雪”。“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酬高使君相赠》。</p><p class="ql-block"> 成都草堂的面积开始并不大,只有一亩地。杜甫在《寄题江外草堂》诗中说得很明白:“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随着草堂不断的修建,占地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桃树后,草堂由一亩增至五亩;桃林建成后,又营建了竹林、桤林,杜甫在《凭何邕觅桤林栽》诗中说:“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也就是桤木林占地有十亩之大。那么竹林又占地多大?有一顷。杜甫在《杜鹃》诗中说:“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余,乔木上参天。”又在清澈的溪边建筑起错落有致的亭台,虽然简朴,却已初具规模。这让杜甫感到欣慰,颠沛流离若干年,终于在成都有了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屋,一个生活的空间,一家人可以欢聚一堂,虽然生活艰苦,但也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杜甫在成都草堂日子往来朋友甚多,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说高官显贵颇多:严武,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死后封郑国公。王竟,彭州刺史。高适、徐少尹、魏侍御等老朋友常携酒食来草堂雅集。也更有新朋友徐九少,以及左邻右舍,真正的高朋满座,日子过得闲适自在。平时更是整理一下花园,修剪草木,他还有一条木舟,常泛舟出行。草堂轻燕筑巢,群鸥戏水。鱼迎细雨。鸳藏沙渚,蜂釆花絮,蚁上枯枝,蜻蜒上下,黄莺婉转,釆蝶飞舞,蝉鸣古寺,笋间野鸡,沙上野鸭……,一曲曲田园生活交响曲,一幅幅虫鱼花鸟争春图。这一切,诗人捕捉到眼里,更写入诗中。</p><p class="ql-block"> 杜甫生活安定后常到成都周边云游拜友。到青城山、都江堰:"竹覆青城合,江从灌口来。"到新津,游览新津寺、四安寺、北桥楼、修觉寺:"蝉声集古寺,鸟影度寒塘"。闲游期间留下了许多诗词。</p> <p class="ql-block">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知有多少历史的遗迹,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有多少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化为灰烬,无迹可寻。成都的杜甫草堂,其原貌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然而,草堂原来的方位,尚有史料可考,有遗迹可循,这就为草堂的重建,提供了相对准确的历史坐标。对于今天的参观者来说,这是非常幸运的事。杜甫在成都草堂寓居期间,草堂前那棵相传已有二百年树龄的楠树,尚且在一场暴风雨中倒下,作为一座草堂,在漫长岁月的消磨中,更容易化作尘埃,仿佛从来不曾出现过一般。杜甫草堂的“生命”之所以延续至今,是历史上众多热爱杜甫及其诗歌的有心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有一位最关键的人物,那就是韦庄。</p><p class="ql-block">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人,唐末五代著名诗人,五代时期前蜀宰相。 他是花间词的鼻祖之一,他的长诗《秦妇吟》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他的《菩萨蛮》五首为宋词奠基之作,他60岁才中进士,仕途坎坷。韦庄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吟》为其代表作,问世以后,即广为流传,是中国古代叙事诗的一座丰碑。韦庄还是一位著名词人,与温庭筠合称“温韦”。</p><p class="ql-block"> 唐朝末年,韦庄来到成都。因仰慕杜甫,他特意到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寻访杜甫故居,并在杜甫故居的原址上重建茅屋。从杜甫离开成都草堂到韦庄在原址重建茅屋,已经相隔137年。</p> <p class="ql-block">  公元902年,韦庄寻找到成都杜甫草堂遗迹,此事载于《浣花集序》中,其文云:“浣花溪寻得杜工部旧址,虽芜没已久,而柱砥犹存。因命芟夷结茅为一屋,盖欲思其人而成其处,非敢广其基构。”草堂虽然已掩没于荒草之间,但是原来房屋的柱石还在。于是命人除草建茅舍一间,以思念杜甫和标记其居处,并不敢扩大草堂的基础和架构。正是这座草屋,成为后人凭吊杜甫,游赏浣花溪景点之圣地。</p> <p class="ql-block">  古色古香的大门的门楣上刻有“草堂”二字。这是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于1734年即雍正十二年送达赖进藏,经过成都,特拜谒草堂,留下此手迹。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遗址引人入胜,发人深思,游走在其中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文人墨客云集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诗史堂”,是杜甫创作的重要场所,也是后人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地方。堂内陈列着许多与杜甫有关的文物和资料,让人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这位伟大的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作为草堂的核心,这里陈列着杜甫的生平与诗作精选。它是了解诗人生平与诗歌成就的一扇窗,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的伟大与才情。</p> <p class="ql-block">  “诗史堂”不仅是一座纪念性建筑,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真实反映。在这里,杜甫用他的笔触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展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刻关怀。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故事,让人感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杜少陵”。此“少陵草堂”四字,系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于1734年(雍正十二年)送达赖入藏途经成都,拜谒杜甫草堂题写。</p> <p class="ql-block">  此塔名“一揽亭”,取自杜甫《望月》诗“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句意。</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四川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杜甫草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时光流转,原建筑已不复存在,但遗址区域依旧弥漫着那份古朴的气息,让人遥想诗人当年的风采。这里不仅是诗圣杜甫的纪念地,更是文人墨客的朝圣之所,游客品味古典园林艺术、感受古代文人生活的绝佳之地。漫步其中,仿佛能听到古人的吟咏之声,感受到那份诗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的历史悠久,承载着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据记载,这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杜甫在这里度过了四年多的时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p> <p class="ql-block">  杜甫在草堂的生活虽然简朴,但他却在这里找到了心灵的慰藉。他在茅屋旁砍竹子扩建了一些房屋,并取名“楠木厅”。院子里种了几棵松树,每当微风吹过,松涛声声,令人心旷神怡。杜甫在这里度过了许多宁静而美好的时光,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因杜甫曾作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工郎,故称杜工部,祠由此得名。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高台石阶,花窗格门。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堂中有“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的联语。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刻工精细,解放后即是据此图恢复草堂旧貌。</p> <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中 长安失陷后,杜甫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杜拾遗)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杜甫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被后人公认为诗歌史上的“集大成者”;他的人格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人品格的楷模。自晚唐两宋后,杜甫逐渐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尊称他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其传世作品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有《杜少陵集》传世,留下了一千四百余首炙脸人口的诗及文。</p><p class="ql-block"> 杜甫死于湖南耒阳。‌根据历史记载,杜甫在大历五年(770年)冬在耒阳去世,杜甫在去世后被葬于耒阳,这一结论得到了唐代诗人韩愈、宋代史书《太平寰宇记》等多位历史人物的证实。‌ </p><p class="ql-block"> 杜甫墓在全国有八处,但其中只有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的杜甫墓祠被认定为全国唯一的真墓‌。杜甫墓祠位于平江县南16公里处的天井湖,墓祠的建筑结构保留了典型的唐代风格,包括花砖结顶和红石墓碑等特征。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认定平江杜甫墓为全国唯一的杜甫墓葬,并在1988年将其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此外,杜甫墓祠不仅是重要的历史遗迹,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杜甫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作品和生平事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国有杜甫墓八座,其中有争议的只有耒阳墓、偃师杜墓、巩县杜墓及平江杜墓。四墓分别在湖南和河南,除耒阳墓有正史记载外,余皆宋及宋以后少数人根据唐元稹的写《唐检校杜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以下简称为《墓系铭》)。今所见《墓系铭》中有“杜甫竟以寓卒。旅殡岳阳。”及杜甫之孙杜嗣业迁杜甫墓,“合窆我杜之美于首阳之山前。”就认为杜甫死后葬于今岳阳之平江,四十余年后再迁葬偃师首阳山前或巩县。</p><p class="ql-block"> 杜甫在耒阳的生活经历充满了艰辛。据记载,杜甫在59岁时,因安史之乱流离失所,生活极度困苦。他试图通过水路前往郴州投靠亲友,但在途中遭遇洪水,被困在江上十余天,期间未能进食,身体极度虚弱‌。耒阳县令得知了他的困境,派人将他救出,并提供了牛肉和白酒。由于长期饥饿,杜甫在暴饮暴食后不幸去世‌。</p><p class="ql-block"> 杜甫的去世地点是耒阳县耒水舟中,葬于耒阳市北城区的耒阳市一中校园内‌。他的死因与食物有密切关系,极有可能是由于在极度饥饿后暴饮暴食导致的‌。</p> <p class="ql-block"> 庭院深处是草堂中最具标志性建筑——杜甫的“茅屋”。公元760年,杜甫在浣花溪边建了一座茅屋,在蜀地有了一处栖身之所。次年八月,风雨席卷了茅屋,杜甫由自身遭遇想起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人们,遂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一千古名句。如今,茅屋依然保持着泥墙柴门的设计,四周环绕清溪、翠竹和长长的竹篱。</p> <p class="ql-block">  杜甫35岁以前曾游历江淮、山东等地,后入长安。曾于开元二十三(735)年参加一次科举考试,不中。时年24岁。天宝六载(747年)应制举科考试,因李林甫作梗,举人全部落第,遂在长安潦倒十年左右。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因写《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朝赋》等文章投匦,词感帝王,才得到一个从八品的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安禄山叛乱。次年,赴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获。至德二载(757年),脱身至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唐肃宗任其为左拾遗,不久因上疏营救宰臣房珀,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入蜀,筑屋草堂,安家定居。两年后,入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并被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紫金鱼袋,为节度参谋,故后人又称杜工部。</p> <p class="ql-block">  杜甫生前落魄潦倒,于开元年(公元736年)科考不中。公元747年再次科考,因李林甫“民无遗才”之举,无一考中。科举之路不通,杜甫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但无结果。他在生前得到朋友裴冕、严武、高适等多位友人的帮助,从建草堂到衣食起居,直到这些人或离川或病故失去后盾。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杜甫还乡去奉先看他的妻儿,刚进家门就听到哭声——他的小儿子饿死了。杜甫回忆蹉跎十年长安的生活和沿途所见所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可见诗人平生不展志,连带生活也是一片狼籍。因他曾与高适有一定的交集,故书信求援。高适是唐代诗人中做到三品大员的节度使,并在年逾五旬时投笔从戎,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不世之功。他对处于困顿中的杜甫在经济上多有资助,对杜甫能够度过生活危机功不可没。公元765年高适离世,杜甫由此失去经济仰赖。之后杜甫在贫困交加、潦倒失意中度过生命的最后五年。</p><p class="ql-block"> 在杜甫死后对杜甫草堂和杜甫诗歌传承影响最大的是晚唐诗人韦庄。 杜甫的诗篇尽管才华盖世,妙笔生花,沉博绝丽,辞致雅赡,但在生前并未引起社会乃至文人学者们的重视。时人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诗集,专门收集盛唐诗人的作品选本,选录了从开元二年到天宝十二年24位诗人的234首诗(今存228首),里边没有选录杜甫的任何一首诗。杜甫逝世后不久,当时也出过几本唐诗人的集子,杜甫的诗歌同样没有一首入选。而杜甫此时发表的诗作已有千余首,这说明杜甫当时在诗坛上的地位与声望虽非寂寂无名,但影响不大。《河岳英灵集》是收录了当时全国范围内的诗人作品。既包括常建、李白、王维、岑参、崔颢、孟浩然、王昌龄、高适、储光羲、王湾等知名度较高的诗人,也收录了刘眘虚、张谓、王季友、陶翰、李颀、薛据、綦毋潜、崔国辅、贺兰进明等知名度较小的诗人。在本书自序中,殷璠交代了书名的由来:粤若王维、王昌龄、储光羲等二十四人,皆河岳英灵也,此集便以《河岳英灵》为号。这24人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流人物。</p><p class="ql-block"> 直到公元899年,唐昭宗李晔光化二年,时任唐左补阙的韦庄与兄弟韦蔼一起编选《又玄集》,其中选录了杜甫诗歌七首。至此,杜甫的诗歌才得以首次登上诗坛亮相。可以说面世即巅峰。由此看来,韦庄作为杜甫诗歌的伯乐当之无愧。没有韦庄的慧眼识珠,筹谋运作,明珠蒙尘的杜甫诗作何时得见天日不得而知。也正是这个韦庄出于对杜甫才华和诗歌的欣赏和仰慕,在他于高龄58岁考中进士花甲之年入蜀为官时,特意到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寻找杜甫的故居并重建。这时距杜甫去世已经137年了。正是因为韦庄的义举,历史上得以保留下来一代诗圣的故址,以后历代都有为其修葺完善甚至重建,但皆因韦庄为后世确立了杜甫草堂的准确坐标,使得后来的重建和修缮都有据可依‌。也正是因为韦庄,杜甫的诗作才得以广为人知,焕发异彩,成为唐诗中瑰丽的文学宝库中与李白并肩的双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p> <p class="ql-block">  远离了战乱纷争的中原,杜甫在成都西郊的草堂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天地。这里的田园风光让他疲惫的心灵得到了暂时的休憩。杜甫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与感悟融入到诗作中,创作了许多描绘花草溪树、春雨秋月的美丽诗篇。</p> <p class="ql-block">  一片树林中隐藏着一座小木屋,屋顶覆盖着茅草,显得质朴而雅致。这里仿佛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杜甫曾在这里度过许多宁静而美好的时光,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  茅屋仿照杜甫当年简陋的居所而建,虽朴素无华,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在这里,可以体验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诗中史韵,碑上春秋 。</p> <p class="ql-block">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不仅是一处文化遗产,更是一处充满诗意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游客可以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杜甫诗歌的魅力与神韵,品味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与审美追求。无论你是文学爱好者还是古典园林的拥趸,杜甫草堂都是不可错过的文化胜地。</p><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是一处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游览胜地。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古典园林建筑,还能深刻感受到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p> <p class="ql-block">  杜甫草堂,是诗魂的栖息地,也是心灵的归宿。在草堂的静谧中,我们仿佛能听到杜甫的低吟浅唱,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共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