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文学,走近巴金!

观海听泉

<p class="ql-block">上海的文化盛事不断。经过一年多筹备,巴金图书馆开馆了,正赶上11月25日(1904年)是巴金的出生日,开馆等于是给巴老“庆生”!(虽然他已于2005年故去,但热爱文学的人们,觉得巴老是永生的,健在的,并未离去的)。</p><p class="ql-block">如图所示,上海四川北路武进路455号,上世纪三十年代“扆虹园”旧址,改建成巴金图书馆,隶属于上海文学馆。</p> <p class="ql-block">砖墙上挂着铜牌。</p> <p class="ql-block">进大厅,迎面赭红色墙上是“把心交给读者”六个金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巴金在上海有多处居住地。他19岁跟三哥坐船从四川来到上海(那是1923年5月),出了十六铺码头,先是找到山东路的一家小旅馆落脚……后来住过永年路天祥里,再到四川北路武进路“扆虹园”,淮海路霞飞坊……最后是武康路113号,在那住的时间最长,1955年直到2005年,长达50年(包括生命最后的岁月,是在华东医院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玻璃展柜里陈列的是巴金的著述手稿,与作家朋友的通信,日常生活用品消费单据。</p> <p class="ql-block">巴金全集陈列柜,他的全集共26卷。</p> <p class="ql-block">巴金手书长卷悬挂在楼梯过道,上书:“在作品中生活,在作品中奋斗!”</p> <p class="ql-block">经巴金编辑的书刊数不胜数。受到巴金扶持和帮助的作家及文学爱好者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这是《雷雨》作者曹禺写给巴金的一封致谢信,称巴金“若兄长若老师”,因为是巴金发现了他的创作才华(发表了曹禺的《雷雨》),一直关心他。曹禺时时刻刻惦念巴金,永远记得、感恩巴金!</p> <p class="ql-block">巴金主编过《烽火》,最著名的是《收获》。</p> <p class="ql-block">历年《文汇读书周报》合订本</p> <p class="ql-block">珍贵的《收获》创刊号!《收获》杂志于1957年7月24日由巴金和靳以创办。这是新中国第一本大型文学双月刊,主要刊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67年来,《收获》以巴金主编开创的高水准,以及“永不刊登广告”的高格调,在华语文坛取得了良好的口碑,极享“中国文学的高标和高地”以及“中国著名作家的摇篮”之盛誉!</p> <p class="ql-block">二楼的巴金图书馆阅览室,收藏着历年出刊的《收获》,供读者翻阅。</p> <p class="ql-block">1983年,巴金与黄源、黄裳在鲁迅故居百草园合影</p> <p class="ql-block">书法家沈尹默手书赠巴金的毛主席诗词长卷(横轴)</p> <p class="ql-block">巴金跟外孙下棋,享天伦之乐。</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看墙上十二张照片的文字提示。可参看所附图照。</p> <p class="ql-block">巴金与家人在一起的情景——满溢温馨!</p> <p class="ql-block">巴金访问法国(展厅陈列着巴金穿过的西装)</p> <p class="ql-block">抱歉,橱门玻璃有反光影(避不开)</p> <p class="ql-block">巴金常坐的藤椅。</p> <p class="ql-block">巴金喜欢外孙女,这里辑录的是他所写续篇《再说端端》片段——</p> <p class="ql-block">巴金与萧珊,情义深长。墙上的文字(“……从未离开我”),感人肺腑,足可见证。</p> <p class="ql-block">抽屉里的纸片收存,杂事琐记,可见平凡生活的林林总总。</p> <p class="ql-block">夹在笔记本里的友人地址条。</p> <p class="ql-block">巴金弟弟李采臣,平明出版社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策展人,把巴金的文章选段打印了布置在墙上。</p> <p class="ql-block">巴金与大哥三哥合影</p> <p class="ql-block">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巴金记录在上海的日子,一天又一天。包括听到大哥自杀的噩耗……</p> <p class="ql-block">大约十来分钟,投影机自动播放完全部图片和文字说明,展示了巴金在上海的日子(一天,又一天)。手机拍下重要记录,慢慢看吧。</p> <p class="ql-block">如果觉得图片小,可双指划拉开,放大了看。</p> <p class="ql-block">巴金的翻译著作</p> <p class="ql-block">展厅一角,设了个小电子屏,点开,可看巴金大家族的人物关系表,以及逐一介绍的文字。一张张拍下来,以备细看。</p> <p class="ql-block">巴金之父,李道河(1874-1917)。原配生四子(尧枚,尧林,尧棠即巴金,尧椽)五女。继配生一子一女。</p> <p class="ql-block">李尧枚,巴金的大哥。因投机买卖失败破产,加之长期精神紧张之故,于1931年春服毒自杀。</p> <p class="ql-block">李小林,巴金女儿。1945年12月生;1979年任复刊后的《收获》编辑,历任副主编,主编,社长,直至退休。</p> <p class="ql-block">萧珊(原名陈蕴珍),1944年5月在贵州花溪与巴金结婚。曾任《上海文学》、《收获》编辑。生一女李小林,一子李小棠。1972年因故去世。</p> <p class="ql-block">李小棠,巴金儿子。</p> <p class="ql-block">李致,巴金侄子,巴金大哥李尧枚之子。曾任四川省文联主席整十八年(1991-2009)。</p> <p class="ql-block">陈淑芬,巴金之母,李道河原配。1914年病故于成都。巴金称母亲是自己的“第一个先生”,教自己认识了“爱”字,懂得爱与被爱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一些宴请发票。</p> <p class="ql-block">左图:巴金与冰心访日;</p><p class="ql-block">右图:巴金探望住院的叶圣陶。</p> <p class="ql-block">鲁迅说:巴金“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左图)</p><p class="ql-block">巴金同张乐平在一起(右图)。</p> <p class="ql-block">曹禺同巴金在散步;(左图)</p><p class="ql-block">当年的中学生杨苡来看望自己的“先生”巴金。(右图)</p> <p class="ql-block">萧乾探望巴金(1990年,上海武康路,巴金寓所)。</p> <p class="ql-block">巴金与冰心访问日本</p> <p class="ql-block">巴金与卞之琳在巴金寓所晤谈</p> <p class="ql-block">孔罗荪、师陀、李济生与巴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赵瑞蕻、王辛笛、黄裳、杨苡同巴金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巴金与杜宣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翻译家草婴祝贺巴金生日</p><p class="ql-block">(抱歉,因美篇规定以100幅图片为限,只能编述至此。谢谢收看)</p> <p class="ql-block">出展厅前有个向巴老献花的电子屏。参与性、纪念性设计挺新颖。点一下,我是第738位献花的读者。</p> <p class="ql-block">编完这美篇图文,意犹未尽,想说说我的看法。关于馆名,可从现在的“巴金图书馆”,调适发展为“巴金文学馆”甚至是“巴金纪念馆”(我倾向于后者)。从历史回顾、读者感怀、作家追慕和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纪念巴老,视角多维,时空开阔,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这样策展、布局,更有大的格局。可把“巴金图书馆”作为其中的一个展室。绿草坪上可立巴金铜像。还需要有一篇介绍巴金生平的前言。有参观者欲寻找巴金笔名来历而不得,便可在文字说明中找到来由。巴金早期创作,巴金在国外,巴金在上海,巴金与作家评论家们,巴金与青年,巴金与家人,编辑家巴金,巴金代表作和杰作,晚年巴金,等等。尤其是,可以在最后一部分把国内外学术界对巴金的最新研究成果整合展示出来(包括这次纪念巴金诞辰120周年和开馆活动研讨会的成果),这是现在进行式的纪念,开放式的创意筹划和布局。以上是我的随想,相信策展专家一定会有更好的梳理、把握和呈现。</p><p class="ql-block">期待指教!</p><p class="ql-block"> 2024-1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