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题字:徐华志,生前系山东省书协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的群雄逐鹿的残酷进程中,常常伴随着战与降的艰难抉择。在这个过程当中,“主公”往往受到主战派或主降派的力谏或说“裹挟”,做出或战或降的无奈选择。</p><p class="ql-block">建安三年,曹操亲率大军征讨吕布,兵临下邳城下,又给吕布写了一封信,向吕布陈说利害。吕布想要投降,陈宫等人自以为身负重罪,阻挠吕布投降。最后,下邳城被曹操攻破,吕布、陈宫被擒并遭缢杀。</p><p class="ql-block">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军讨伐刘表。曹军还没有到荆州,刘表就病死了。刘表的幼子刘琮继承了刘表的地位。蒯越、韩嵩、傅巽等人劝刘琮向曹操投降,刘琮说:“现今我与诸位据有整个楚地,守着先父留下的基业,劝天下之变,有什么不行呢?”傅巽回答说:“叛逆和忠顺应符合大体,力量强弱的程度受到一定因素的制约。身为人臣而抗拒人主,就是逆;以新据不久的荆州来抗拒朝廷,并不相当;以刘备和曹操对抗,也不是对手。三方面我们都据劣势,用它来对抗朝廷的大兵,是必亡之路。”结果,曹操大军到达襄阳,刘琮就献州投降。曹操让刘琮做了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被封列侯的有十五人。蒯越为光䘵勋,韩嵩任大鸿胪,邓羲任侍中,刘先任尚书令,其余的人大多数也都升了官。</p><p class="ql-block">正始十年正月,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随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城,前往高平陵祭祀魏明帝之机发动兵变。大司农桓范冒死出城向曹爽献计,劝曹爽让皇帝车驾去许昌,招募外兵。曹爽兄弟犹豫未决。侍中许允、尚书陈泰劝曹爽早日回去请罪。结果,曹爽兄弟先是被罢免,后是被诛杀,三族也跟着遭殃。更致命的是,曹操父子打下的江山从此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最终曹魏换朝为司马晋。</p><p class="ql-block">景元四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总督伐蜀。魏国大将军邓艾由阴平小路出其不意地进军,直逼成都。“后主使群臣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然而,惟有光禄大夫谯周坚决主张降魏,众人也无法反驳,“于是(后主)遂从周策”。时任魏国相国的司马昭,“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p><p class="ql-block">当然,是战还是降的著名之争,则是当年曹操大军压境下的东吴。最终是以周瑜、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在刘备、诸葛亮的策应下占据了上风,并取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最大的受益者,一是孙权,二是刘备。</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火攻篇》曰:“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从这些主战派与主降派的表现来看,他们的考虑归结到一个点上,那就是“利”。这种“利”的考量,大体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完全从集团(国家)利益出发,基于形势的综合判断,谋求集团(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如周瑜、鲁肃、桓范。第二类是完全从自身利益出发。如刘备、陈宫。第三类是既着眼于集团(国家)利益,又维护个人利益。如谯周、蒯越、傅巽、许允、陈泰。</p><p class="ql-block">然而,综合起来分析看,这些主战或主降的战将、谋臣,即使有强烈的“公心”,真心为本集团和“主公”的利益着想,但最根本的还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特别是对主降派来讲,跟着自己的“主公”投降,照样可以继续做官;如果跟着“主公”去死磕力量强大的对方,自己就可能失去一切。</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 1, 1);">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法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