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之小康篇

兆良

<p class="ql-block">美篇名 兆良</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1840131</p> <p class="ql-block">  70年我到农村时,村民有手电筒、有线广播、自行车(一个村可能会有一辆)生产队有胶皮轱辘的独轮车,铁的犁铧,除了这些,还真想不起来有什么是现代社会的东西了。乡亲们的一切用具都是用泥巴糊的高粱秸编的,连用木材做的家具都很少见,这贫穷落后让我心惊,为了接受再教育,我们还请贫农给我们忆苦思甜,听完后我们无语了,乡亲们真的太苦了,这也是我今天看到农村新面貌格外惊喜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富农惠农的政策不断出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农业税,改厕工程,道路硬化,村村通,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等好政策再加上勤劳的人民,慢慢地改变了农村的面貌,我的第二故乡也是一变再变,越变越好。</p><p class="ql-block"> 先来说说道路交通。我想借自行车到村里去看望乡亲们,人家笑了,“自行车,往哪借去?现在谁还骑自行车!”最后是用小车送我去的。农村的现状是家家都有三轮拖斗车,虽然不是户户有轿车,但是没有轿车的人家也不稀罕不羡慕不妒忌。</p><p class="ql-block"> 至于村民的出行,除了自家的交通工具外,乡村的班车也很给力,到县城,到阜阳市变得稀松平常了。我们在农村时,妇女赶一趟集,回来可以兴奋地吹三天,许多人一辈子没有到过县城。现在她们都很见世面,说起上海还吐槽上海老城区的住房拥挤。</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进村的大路。图片左手是一口大塘,我惊讶地发现,大塘沿路边有水泥桩护栏,下面用铁丝网围起来了,就是小孩子是下不去塘里的,而且路边电线杆上还挂着一个救生圈,以防万一有人落水,可以先扔个救生圈给他。</p> <p class="ql-block">  村民家的门前,都是水泥地坪,和村道的水泥路相接,家里家外都干干净净的,想当年雨天出行真难啊!泥巴粘得脚下的胶鞋异常沉重,知青中有一句话很流行“淮北的泥巴跟人亲”。</p> <p class="ql-block">  再来看看环境卫生。我们在农村时就一个“脏”字,家里什么东西都乱摆乱放,家门口养猪养鸡,还弄个粪堆,居住又密集,夏天雨后,那个蒸腾上来的气味真难闻。2011年我到村里去,家家户户院子里用砖垒了一个圈子,专扔酒瓶纸盒等垃圾,田野里干涸的小沟里也都是塑料垃圾袋,让我触目惊心,以至于我对一个县委副书记的学生提意见:“现在阜阳农村样样都进步很大,就是这垃圾没人管,看着太难受了!”他说:“江老师你放心,垃圾管理正在部署呢,下次来就好了”我这个学生算没有骗我,这次回第二故乡看到的确实是清清爽爽,村里路边都摆放的有垃圾桶,有专人打扫清理。不要小看这个垃圾桶,它真是体现了农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的巨大变化。</p><p class="ql-block"> 现在农村看不到鸡鸭猪了,问农民,他们说一家一户散养不赚钱,吃鸡蛋割肉他们也上街买。最让我惊奇的是现在农村看不到狗了,过去是家家养狗,像我下放的生产队,起码有二三十条狗,也不是政府不让养,就是老百姓自己不养了。看看城里人养狗养猫的越来越多,真是城市乡村两重天。</p> <p class="ql-block">  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的衣着也和城市差别不大了,年轻人在城里打工,自然都是城里的打扮,老年人穿的也一点都不寒酸,下面图中的女士叫张占英,今年81岁了,算起来我在农村时她就26岁,有个印象,她肩上披一件老土布褂子,坦胸露乳,见人一脸笑容,干活很有精神头,这次见面我还和她开玩笑“老张,现在不打精肚子啦?”(赤膊)她忸怩地一笑。她后面的那个老头我不认识,穿的也很一本正经。</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刚下放时照明就是一个墨水瓶做的灯,光线昏暗,油烟把鼻子都熏黑了,以至于三个月后我第一次到县城开会,见到电灯心情特别激动。回沪过春节我在城隍庙买了一个罩子灯,家里登时亮堂了,被我们视为珍宝。也不清楚村里是哪一年通电的,现在家家户户冰箱彩电洗衣机空调一应俱全。我跟着老万去看望他当年的副队长,老人家88岁了,独自住在90年代盖的红砖瓦房里,家里乱七八糟的,但是我注意到了他家里有空调,彩色电视机,冰箱,液化气灶,电风扇,轮椅等等,于是就拍下来了。</p><p class="ql-block"> 有了电,村民家家屋顶上就有一个小水塔,用泵把水打上去,管道接通,就像城里用自来水一样的方便,而且室内都建有水冲式的抽水马桶,同时,家庭洗浴间也成了必备设施,洗澡方便了,当年给知青留下极大痛苦的跳蚤,臭虫,虱子,早就不见了踪影。</p> <p class="ql-block">  在老队长的外屋我看到了冰箱,液化气灶,电扇,轮椅</p> <p class="ql-block">  在墙根边我看到了空调,睡觉的房间还有彩色电视机</p> <p class="ql-block">  我72年四月份到蚌埠上学后,一共回插队的村庄七次,如果说74、75年两次主要是看望一起插队的弟兄们的,那他们都走了以后我还回去干嘛?我就是想看看乡亲们现在生活得好不好!每当看到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出来,我都会联想到对我的第二故乡的影响。79年看到大家吃饱饭了,可以长年吃麦面了,我高兴!94年看到红砖瓦房一排排盖起来,我兴奋!2001年坐车到村里,看到在修新规划的村级道路,忍不住和乡亲们一起挥起了铁锹,2011年看到我们乡成了有名的辣椒、毛豆之乡,有的村民盖起了二层楼房,真心为他们开心!这一次连17年刚刚去过的老万看到了现在的景象也连连说“变化太大了!太大了!”真让我打心底里感到高兴!最后,我放几张照片让大家看看第二故乡美丽家园建设的一些小小的景致,作为我这篇文章的结尾。</p> <p class="ql-block">我,老万和村主任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麦子熟了,主要是村民们自用,现在我们乡主要是生产辣椒毛豆等蔬菜,全国各地都有来拉货的,带动了镇上的旅馆业餐饮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蔬菜大棚成了第二故乡的主要景观,说实话不如当年的田野风光好看,但它给乡亲们带来了富裕。</p> <p class="ql-block">  上面的小桥亭子是村里新建的景观,我不赞赏,倒是下面农舍旁边整齐的菜畦和点缀的几棵月季,让农家更显温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