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江黄河,浩浩荡荡,奔腾着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江淮大地,沃土英华,承载着军中男儿腾飞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一份不算辉煌但值得记忆的军旅历程</p><p class="ql-block"> 卢保亮</p> <p class="ql-block">两次入学催生了人生的两次“裂变”</p> <p class="ql-block"> 做为一名农民的儿子,尚可称为一名“小镇做题家”,在对部队几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循着国家南疆炮火的余音,于1987年经高考进入合肥炮兵学院地炮指挥专业进行为期四年的学习。在教室、实验室、训练场、靶场的“淬火历练”,完成了从一名普通高中生向一名青年军校生的身份转变,也把人生导向了一条沿着军队长期成长的路径。第二次入学是在1994年,经过全军统考重新进入合肥炮兵学院军事运筹学专业,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次的转身奠定了我今后二十多年军校教员生涯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三年部队经历成为人生最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1991年军校毕业后,我进入沈阳军区炮兵第十师工作,这支部队的203团曾是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所在的部队,我所在的第43团也曾是全军快反先进单位,在这里我实现了从一名学生兵向一名青年军官的转变。从炮兵排长起步,在和战士们“五同”的朝夕相处中,在连长和指导员手把手的教导下,我学会了如何带兵,如何处理官兵矛盾,如何锤炼个人的军事技能;在经过一年半的排长岗位历练后我又到团作训股做参谋工作,在机关工作的一年半里,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的人事关系,如何上传下达、指导基层军事工作,文字写作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三年的摸爬滚打,汗水撒在了白山黑水间,三十年后再回首,仍是一份最难忘却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七年陆院生活走稳军旅人生路</p> <p class="ql-block"> 研究生毕业后被组织分配到大连陆军学院军事管理教研室工作,后调入军事模拟教研室工作,主要从事的是军事运筹学的本科生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这里,我从一名干部学员完成了向青年骨干教师的转变,从教员基本功开始,天天磨练教学技巧,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经历中思考并摸索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捷径,研究如何提高学员的作战指挥能力,做到了三尺讲台无杂音,兢兢业业搞教学。</p> <p class="ql-block">十五年武警院校工作为延续军旅人生染上一层橄榄绿</p> <p class="ql-block"> 伴随着2003年全军裁撤20万员额的脚步,大连陆军学院成为历史的记忆,面对走与留的取舍,我最终选择来到了武警北京指挥学院,从解放军进入武警部队,从国防绿换装了橄榄绿,也把教学科研工作的着眼点转移到了处突反恐的新战场。在几乎占军旅生涯近一半的时间里,我把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学院的教学和科研之中,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撰写并发表文章,编写教材,研究课题,下部队讲学和调研等,还担负了十几年军事理论教研室的主任工作。</p> <p class="ql-block"> 岁月匆匆,三十三个年头的军旅生涯中,三年部队历练,三十年军校工作学习,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不足,走过了就是经历,是一份不算辉煌但时时回忆的军旅历程。</p> <p class="ql-block">卢保亮专著</p> <p class="ql-block">编辑: 渠陆军 统筹:李榜思 编审:张福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