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有春《呼兰的原野》(001)

桩子

<p class="ql-block">  一条小河在我家门前流过,那是呼兰河畔一望无边的原野………</p> <p class="ql-block">长篇连载:杨有春</p><p class="ql-block"> 第一章:坝上歌声</p><p class="ql-block">“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p><p class="ql-block"> 这清纯、嘹亮而悠远的歌声来于月光下的北大坝上,来于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月光明媚的晚上。月光下的北大坝在这个小城的城乡结合部,这大坝就是小城居民与农民的分界线。显然,坝南区域(坝里)住的是居民,坝北区域(坝</p><p class="ql-block">外)住的是农民。</p><p class="ql-block"> 这小城是呼兰县的县镇,也叫呼兰镇,也是近现代著名女作家肖红的故乡。北大坝西南连接着呼兰河的人工河段,是富强大队所在地,大坝经富强过原野,向东北沿伸。坝里西南接壤民主街,正南接壤胜利街以及伟光大队,末端在原野大队。</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呼兰镇有4个郊区大队,也叫菜社,10个居民街道。小城的景观大多在南侧,而小城北侧的景观仅有三个,一个是守卫北门的北大坝,一个是紧挨着北门道口东侧的一棵百年大柳树,一个原野五队处的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 大柳树那是当时的小城北门的路标,高20余米,树冠直径十五、六米。春天一到则碧绿一树,垂条万千,抚地捋人。她是北门的一柄绿色的巨型屏风。距离梁友 几十米远,对梁友来说她还是家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北大坝在小城南起呼兰河,邻富强大队,过伟光大队,穿原野大队,只是与呼兰镇四个菜社中的永兴大队一边不沾。</p><p class="ql-block"> 大坝坝高3米,两坡底宽20米,坝顶有两垄一沟状过水沟。大坝是当时农业抗旱的产物。由于尾端与小城北门重合,所以称为北大坝。</p><p class="ql-block"> 唱歌的少年个头苗条,体形匀称,面颊绯红,大眼睛炯炯闪神,面相上带有几分懂事与善良,时下正在呼兰县韶山中学读初二。他叫梁友。</p><p class="ql-block"> 这是阴历八月十六的晚上。这晚,月亮出奇的大、圆、亮,大地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梁友约了他的班长艾光同学来大坝游走和赏月。</p><p class="ql-block"> 艾光是梁友的初中同学,也是小学同学,他自然知道梁友心中的小秘密。两个懵懂少年坐在寂静的大坝上看着月亮。艾光若有所思地问梁友:“最近见到葛媛了吗?”“没有,没机会。”</p><p class="ql-block">艾光想了想建议说:“唱支歌吧,《在那遥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艾光知道,梁友为什么约他到北大坝上,因为葛媛家在原野小学校南,直线距离600米远。那个时候无论小学中学,学校里男女生都不相互说话,少男少女们有点心事也无法交流。想见的人见不到,那就唱支歌吧,抒发抒发情怀,或许还能被她听见。艾光、梁友、葛媛都在原野小学的六年一班毕业,由于学区的不同,上中学时葛媛分到了大坝南侧的呼兰二中,艾光和梁友分到了大坝北侧的韶山中学。</p><p class="ql-block"> “我愿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p><p class="ql-block"> 悠扬而动情的歌声飞向了远方,伴随着几声向南飞的雁叫,给这迷人的夜晚增添了点点的忧伤。梁友坐在坝上,望着那曾经读书的原野小学校,连绵不断的往事,涌上了心头。(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 原创歌曲《梦中的呼兰人》</p><p class="ql-block"> 王玉春词/刘立维曲/配器:朴成泰</p><p class="ql-block"> 片头配唱:王玉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