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故乡的归人

南方

<p class="ql-block">我是故乡的归人</p><p class="ql-block">作者:后山冲人</p><p class="ql-block">“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p><p class="ql-block">不知为什么,每每诵读起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这首诗,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庐江黄屯,想起黄屯老街,想起了小巷中家家用青石砌就门槛连接的悠长悠长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长江北岸,不在江南;遥远的曾经,街面是不是青石铺就的,印象全无,总觉得,一到下雨,街面总是泥泞的;有没有“达达的马蹄”踏过,我也无从知晓;印象深刻的还是奶奶早起挤摆在街沿边自家种植的茶蔬地摊,爸爸上班前挑卖在上街头的那两匝柴草,妈妈拖挑到下街头黄屯河口的那两根长长的毛竹……</p> <p class="ql-block">也许正是那根根毛竹拖过泥泞街道的翠响和那“达达的马蹄声”有着同样的感受,我对黄屯老街产生了一丝挥之不去的共鸣。我常常想,没有能生长在黄屯老街,也许是一个“美丽的错误”!每次,当我路过老街,心里总也觉得,我不是那归人,我只是她匆匆的过客——我的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也都曾是她匆匆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家和黄屯老街隔着一道山岭,黄屯老街就是我们家几代人向往的“城”。村里如果有姑娘嫁到黄屯街上,她的父母会觉得忒有面子,挺着腰杆说,“我家姑娘嫁到城里吃商品粮了!”打小上一次黄屯老街,我对“城市”就多了几分期盼和想往,因为黄屯老街有着山乡没有的别样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如老街的“大饼”!虽然米来自周边的山村,米碾成粉,粉做成饼,柴火铁锅一炕,老街的味道就和山村自家灶上的味道不一样了;其实味道并没有多大差别,差别就在上老街吃的那种氛围和感觉!一大清早,无论朱家汪家,坐上简易的八仙桌,一碗清茶,四个大饼,半晌的悠闲;遇着亲朋,家长里短,侃侃大山,快乐神仙!有了米饼,这座小小的“城”大清早就已经不寂寞了!</p> <p class="ql-block">于是乎,逢年过节,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都有大饼相伴,粽子月饼也都有了大饼的味道。腊月二十三小年送灶神,家家飘浮着的都是这大饼的香,这香气一直到新年正月也经久不息,令人回肠荡气!于是,这“大饼”就成为了黄屯及周边乡村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也就成为黄屯老街的一种地地道道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我曾经填过一阙“江南好”的小令:“家乡忆/最忆在黄屯/街倚山溪沽半晌/桥牵泥巷达三津/煎饼久传闻”。</p> <p class="ql-block">仔细想想,离长江北岸不远的大别山余脉丘陵地带,物产丰饶,东、西、南三面环山,只北面留了一个口儿 ,溪流从东、西、南三面一路向北汇入黄屯河,这河口就成为了有黄屯古老集镇的理由;由黄屯古集镇的河口通达杨柳河、西河、黄陂湖……再到中国五大淡水湖——巢湖,这老街的文化也就不仅仅是吃的“大饼”了!</p> <p class="ql-block">于是乎,打鼓说书的来了,表演庐剧的来了,挑花鼓担的来了,唱门歌的来了,唱黄梅调的来了,幕布电影也来了……记忆中,少儿时晚上带着小板凳和村里人一道翻过大岭到黄屯上街头小广场看幕布电影,尽管人头攒动,正面人多看不到,就到幕布反面看。这些都是黄屯及其周边乡村人家最奢侈的休闲时光,是故乡几代代人的精神支柱。慢慢地,黄屯老街也就有了自己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说起老街文化,不能不说的还是正月里的龙灯!</p> <p class="ql-block">这龙灯是从哪朝哪代开始的,我们并不能十分说清楚。据传说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起义军首领黄骧嫁妹以舞龙为乐,继而就是清末的板凳龙,一直延续到民国三十六年止。</p> <p class="ql-block">我第一次看黄屯老街舞龙已经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了。记忆中很长的一条龙,很多人举着,锣鼓喧天的从上街头穿过老街一直到下街头沿黄屯河直往马鞭山那里去,夜色中看起来似乎真的有一条龙在低空中缓缓游动。我不喜欢凑热闹,只远远地听,远远地看。那条板凳龙不能进街道的人家,遇着放鞭炮“接龙”的人家,只在人家门口驻足点几下头,摆几下尾,算是祛灾祈福了!但我心里知道,一个崭新时代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上大学后,继而工作,南奔北走的,寒暑假回家,慢慢地发现,自己不仅是老街的过客,也已经是家里的过客了,黄屯老街也不再是我心中的那座神秘的“城”。每次回去,身在老家,经意或不经意间路过老街,都总有几分凭吊遗迹的感觉!过客匆匆,挥不去的只有对故乡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老街随着时代的变迁,她也在不断的改变。曾经被祖辈们的双脚消磨过的泥泞街道如今铺上了整齐的麻石条,老街巷道两旁仅存的几家明清时期旧建筑也修葺如旧,曾经的黄屯河沿岸也被整饬一新,山溪和黄屯河交界处又添了两座新桥……</p> <p class="ql-block">“街倚山溪沽半晌,桥牵泥巷达三津”的黄屯老街已经不是旧模样!那些东、西、南山冲里的乡亲,都接踵而至,纷纷前来新规划的街道两边购地建房,于是也就有了如今的“黄屯新街”。父亲也为两个妹妹在新街张罗了两块地,妹妹们也建起了新房,她们两家也就成为了“黄屯街上人”!</p> <p class="ql-block">日子好了,休闲的时光多了,精神的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了。老街的艺人们念念不忘的“龙灯”也年年加长节节增高。他们以山冲里的树木制板为骨,又以山冲里的毛竹破蔑为筋,这是黄屯龙灯一如既往的传统,也是黄屯龙灯继往开来的现在。他们赋予了过去板凳龙以更加的精致和灵动,他们也赋予了过去板凳龙以更多的欢快和喜庆……</p> <p class="ql-block">今年正月初五晚,住在新街的两个妹妹请我们一家人去街上看龙灯。大妹妹家买了车,外孙女都已经上小学了,小家庭日子过得很幸福。小妹妹家喜事连连,两个外孙女,一个结婚生子,一个考上大学,自然要请龙祈福。小妹夫早早在自家门前盘好鞭炮,摆好冲天响,只等着龙灯的到来。一会儿,敲锣打鼓的,先是两个挑花担的,仙女般轻盈而至,摇摇地围在大门左右,接着,两条小龙伴着一条大龙款款而来,随着鞭炮和冲天响的震天动地,两条小龙进入小妹妹家的堂屋围绕八仙桌绕了数圈,大龙在门口盘起,龙头越盘越高,频频点头送来了新年的祝福!我想,这不仅仅是带给小妹妹小家人的福气,也是带给了我们大家庭的福气吧!那时那刻,四十年前家的感觉又在心中冉冉升起——我不是过客,我是一个归人!</p> <p class="ql-block">正月过后,龙灯收起,送龙入黄屯河,春天即将回归老街,三月的柳絮即将飞起。窗扉不再紧锁,春帷不再寂寞,跫音终究响起,那儿时铭刻在心里的“城”也许就是归人的归宿。四十年过去了,季节的容颜不老,我达达的马蹄,因为有奶奶、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也因为有黄屯的大饼、老街的龙灯。我不想成为故乡的过客,我终究还是故乡的那个归人!</p><p class="ql-block"> 2024年11月27夜写于鹏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