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格尔革命故事 宣传抗日解民忧 蒙古群众爱八路

冯玉文

<p class="ql-block">  1938年的一天,三大队来到了瓜窑子村。这个村坐落在一道东西向的山沟,沿沟崖畔是一座座土窑洞,十几户人家多数是蒙古族,全部住在这些土窑洞里。</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蒙古族群众既会种地,也会养畜放牧。</p> <p class="ql-block">  国民党败兵、土匪经常前来骚扰,祸害群众。群众只要发现他们,便会一哄而逃,躲进山里。</p> <p class="ql-block"> 三大队进村之后,严格执行部队纪律,给老乡担水、扫院子,还帮着把乱跑的牛羊找回来关在棚圈内。</p> <p class="ql-block">  这些事被村里的一个羊倌看到了,就给逃难的群众捎话,让他们放心回家。</p> <p class="ql-block">  最先回村的名叫三喜子,是个汉族群众,住在一个蒙古族老妈妈家里。他回村后主动和三大队的战士们接近攀谈,说他是个买卖人,做生意赔了本,这才无奈住在这里躲债。其实,他并不是做买卖的,而是八路军搞地下工作的同志。</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三喜子熟悉这里,并在群众中做了许多工作,于是,群众纷纷回了村,他们中有云长命、云尤日、云全财、云豆小、云钱贵、谢锁子、云进才等。</p> <p class="ql-block">  见群众回了村,三大队的干部战士通过各种形式,宣传讲解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和有关政策。</p> <p class="ql-block"> 蒙古族群众亲眼目睹八路军和国民党兵、土匪有着天壤之别,逐渐与三大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从此,三大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转到瓜窑子村一带活动,用以保护蒙古族群众不受日伪军的侵害。蒙古族群众一般分散居住,大多住在村边,既僻静又出入方便,目标也小,因此,1943年环境恶化之后,这支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白天转一天山头,夜晚常到瓜窑子、一间房、四间房、五间房等村的蒙古族群众家里休息、吃饭。五间房的云狗狗家、一间房的二油楞家,都是游击队常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一天晚上,游击队住在离一间房二里地的哈达沟村。云石堡据点的日军突然出动并包围了一间房村。</p> <p class="ql-block"> 黎明时分,蒙古族群众二油楞冒着危险从一间房跑到哈达沟村送信。游击队得到消息后连忙出村,刚刚爬上附近的山头,敌人就包围了哈达沟。</p> <p class="ql-block">  又一次,游击队员小科科突然在前瓜窑村被三个日本便衣特务包围了,机智的蒙古族老乡云豆小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带领小科科从一条小路突出包围。在他的帮助下,小科科在突围中打死一个敌人,吓跑了另两个敌人,然后安全地返回部队。</p> <p class="ql-block">  又一天,绥南地委书记张云峰、地委委员肖黎、石生荣各带一个通讯员在前瓜窑子村云豆小家开会。</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老乡跑来告诉他们,顽固军谢登贵带着30多人包围了后瓜窑村。</p> <p class="ql-block">  怎么办?转移吧,大白天6个人的目标太大,前、后瓜窑子两村又离得很近,很容易被敌人发现。经和老乡商量,决定原地隐蔽,封锁消息。就这样,他们在云豆小家隐蔽了一天。</p> <p class="ql-block"> 而云豆小全家为了共产党领导人的安全,整整一天在外站岗放哨,监视敌人的动静。</p> <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群众的掩护,张云峰他们才没有被敌人发现,安全撤离了前瓜窑子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