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在外地自称湖北人,其实老家只是湖北英山县城还得往南行40里处,一片大山下南河上游边的一坐小村庄——外湾。</p><p class="ql-block"> 外湾比较而言,还是个挺热闹的地方,对面不到一公里是当年南河区政府所在地。有商店、邮电局、小学、税务所、医院、农机站等单位,右前方向有南河四中和一国营粮库。</p><p class="ql-block"> (南 河)</p> <p class="ql-block"> 外湾门前有两个大小不一的水塘,水塘外是一畈水田,再经过河坝就是英山东、西、南三条河之一的南河。</p><p class="ql-block"> 老家房子坐南朝北,一套连体建筑,徽派风格,白墙青瓦有些造型,应该有点历史。一进大石门是一个大观庭,举架很高,全木质结构,挺壮观,年头久了显得陈旧些而已。全村十七户人家,住在大观庭两侧的就有十家。大父,堂哥及我家,也住在观庭内。</p><p class="ql-block"> 大观庭纵深很长,横向也很宽,进门有阁楼,上面放些村民上山砍的柴,冬天喂牛的稻草及烤火用的木炭等,总是满满当当的。正南上方有一祖人台子。中间一尊彩色坐像,蛮高大的,两边是各家各户的祖人牌子。小时候每年春节家家都上香烧纸钱拜祭,也放鞭炮,非常庄重,小孩都参加,很有仪式感,比认真。</p><p class="ql-block"> 中间和靠近近祖人台处各有一长方形天井,我家住在第一个长方井的左边,对门是龙飞家,大父家住在第二个长方井的左边,对门是云林家。</p><p class="ql-block"> (家乡田畈)</p> <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们般对般的一波小孩,总在大观庭里玩各种游戏如跳房子、打兔儿(一种游戏)、滚铁环。有时也打扑克、下军棋。廷芬、龙飞他们心灵手巧会自已做二胡,有拉有唱,他们还做过木板拖鞋,弹弓等。我一般就跟着起哄,不过后来也会拉点二胡和吹吹笛子了,由于不识谱就会死记的那三四首歌会拉,如“大海航行靠舵手”、“八月桂花遍地香”、“想起往日苦”等,一段童年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外湾二0一四年照片)</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中“破四旧”时祖人台子拆掉了,祖人像也毁了。</p><p class="ql-block"> “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我们村是全县的先进典型,外湾把老房子全部拆了,老地基改造成农用田,住户全部搬到山坡上建起了“新农村”,一排排,很整齐,远看特漂亮。有小水电站,自来水,一时风光无限,只可惜后来电站不发电,自来水因管理不善也不能供水了,群众生活就不大方便了,主要是吃水困难,山上住着要下去挑水吃。客观的说轰轰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群众积极性是很高的,我虽然当时只是一名初中学生,也参加了生产队的改造“大寨田”活动之中,那是一火红的年代,群众的思想境界是很高的,崇敬毛主席,相信共产党,值得肯定,再苦再累群众无怨言,赤胆忠心。</p><p class="ql-block"> 我住新农村不到半年,69年底就参军了,当时有部分房子还没有盖完。</p><p class="ql-block"> (外湾新农村一九七一年)</p> <p class="ql-block"> 外甥女李红娟抱段频捷在新农村老房门前照片。</p><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二)</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后,各家又一轮盖房子,山上不方便的都搬下来重盖了,而且都是两层或三层的楼房,当年“新农村”的房子走进了历史。</p><p class="ql-block"> 由于我大哥、二哥、细哥(堂哥)三家参加工作都不在外湾了,我弟兄三人工作也不在外湾。新一轮盖房子我们家族在外湾沒有房子,也不需要,旧房子也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不管怎么变,不变的是乡愁,外湾和后来的“新农村”,早以印在脑子里,溶化在血液中,它将伴我终身。</p><p class="ql-block"> (二0二0年三月照)</p> <p class="ql-block"> 在乡村建设中,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外湾由国家投资建成了首批花园式示范村。有活动广场、长廊、小园林、小凉亭等,看到这些家乡的照片,不介绍,会以为是在城市的公园里,希望家乡与时俱进,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 (外湾美丽乡村一景2020年)</p> <p class="ql-block">外湾美丽乡村——小广场。</p><p class="ql-block"> (二0二0年三月)</p> <p class="ql-block"> 去年我回外湾,想看看当年老房子的地点,自已转了两圈都不敢确定,后来还是妹妹介绍下才确定,我们在场的家人还特意留下一张照片,作为纪念。</p><p class="ql-block"> 外湾认识我的人不多了,毕竟我离开老家55年了。但我对家乡的眷恋永远是满满的,这里是我人生的起点和出发点,我永远是外湾人,外湾人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一直影响着天南地北的外湾人也包括自已。</p><p class="ql-block"> 注:右起:妹夫 王江山、细弟 段鹏飞 、大姐 段凤娥、大弟 段旋飞、妹妹 段杏娥、编者的孙子 段锦坤、编者 段凯飞</p> <p class="ql-block"> 外湾人比较团结。都姓段一家人,同在一个屋檐下,小时候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全村都上,彼此伸一把手,乡亲虽然偶尔也有争吵,但团结是主旋律。</p><p class="ql-block"> 外湾人比较聪明。我参军以后,年轻的一代有五个孩子考上了名校,在十七户人家的一村庄,这个比例是很高的,而且他们小时候都在大队小学念的书,父母文化都低,他们自身努力外,天赋起了作用。这年头,别说名校,就是211出来都能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哦。</p><p class="ql-block"> 外湾人比较清醒。村里从政的也有几位,有的握有实权,能力不加评论,但廉洁自律方面截止目前,没有出问题的,就这一点与家族风气可能有关系,爱岗敬业,不谋私利。至少这方面做的还比较好,现在这大环境不容易啊。</p><p class="ql-block"> (与段世芬,段廷芬等乡亲在外湾聚餐)</p> <p class="ql-block"> 今年原计划回一趟英山,后来由于身体出了点状况取消了回家的想法。 我一个人在海南休息调养,闲来无事,便编写了一文,很空洞:</p><p class="ql-block"> 昨夜一梦回外湾,</p><p class="ql-block"> 孩童伙伴观庭玩。</p><p class="ql-block"> 故居如今桑梓地,</p><p class="ql-block"> 不尽相思几时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0二四年十一月凯飞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