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一说起人杰地灵,很多人,包括我,总会习惯性地往江南、苏杭想。这次去了汉中才知道,汉中乃至陕西,也可谓星汉灿烂,人杰地灵!</h1> <h1>汉中是刘邦兴汉之地。虽然被项羽封为汉中王的刘邦在汉中逗留的时间超乎寻常地短,从公元前207年的4月到8月,只不到5个月的时间,但是他和他手下的谋臣武将却在这个秦岭巴山之间的盆地演绎了许多精彩的历史故事,留下了诸多名胜古迹,也彰显着刘邦手下的人才济济。他们很多不是汉中人或陕西人,但是却在汉中成就了他们一生的辉煌。</h1> <h1>留坝县的张良庙,就是这些历史明星留下的一处胜迹。张良号称汉初三杰之一,堪称刘邦第一谋臣。他助刘夺取天下建立汉朝,功成身退,就在这里隐居。</h1> <h1>清朝道光年间立的“汉留侯辟谷”碑,是现存最早的张良庙碑。</h1> <h1>张良当初在江苏留地结识刘邦。刘邦称帝后,封张良为留侯,食邑三万户。但张良辞了两万,只要万户,并隐居汉中留坝的紫柏山下。</h1> <h1>张良庙是据称他十世孙的张鲁所建,张鲁是五斗米道第三代天师,雄踞汉中30年。他把张良祠也建成一座大道观。</h1> <h1>1942年,家父曾奉命陪同蒋经国、蒋纬国考察西北。他们回重庆时,曾路过留坝。当时的国防公路也从留坝经过,那时的留坝镇远比今天热闹。父亲说,当时中国旅行社在留坝庙台子的招待所就设在紫柏山下的张良庙里,他们一行就在张良庙住了一晚,当然也看了张良庙。父亲说,蒋经国很崇拜张良,说这个人很了不起,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h1> <h1>我1977年第一次去汉中,也去了张良庙。在人们印象中那样一个闭塞落后的地方兀然见到这样一个大气而又精致的园林,非常惊喜。不过那时张良庙好像刚刚重新对外开放,没有什么说明,也没有如今这些陈列展览。</h1> <h1>1800多年前的张良如何在这里隐居,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出来了。张良庙整个建筑群150多个房间,主要是明清时代的建筑。很多都是后人的附会之作,比如取张良拜黄石公为师之意的拜石亭。</h1> <h1>张良庙的一大看点,就是历代名人的题词碑刻。如于右任的这幅“送秦一椎,辞汉万户”,概括了张良从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到退隐留坝的一生。</h1> <h1>米芾书“第一山”碑刻,三个字三种体,被无数人拓写。</h1> <h1>清代一位候选县丞写的楹联:“全当今生无有我,安知来世不如人”。横批“养性”。这心态很是可以。</h1> <h1>花园中生长着紫柏山特有的紫柏树,树龄都在二三百年以上。</h1> <h1>竹林中的拐拐竹或弯弯竹,也是一景。据说这里的竹子长不直,都带弯儿。</h1> <h1>传说张良手植的娑罗树。</h1> <h1>在留坝回汉中的路上,导游带我们从马道镇出口下到寒溪谷,去看汉朝历史明星们留下的又一古迹。</h1> <h1>但是许多人不注意这里,都是飞驰而过。这是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地方。</h1> <h1>岔路口一碑亭,立着三个石碑。</h1> <h1>右边是咸丰年间重建的乾隆时立的“汉相国萧何追韩信至此”碑。</h1> <h1>中间是嘉庆年间立的“寒溪夜涨”碑,纪念当年寒溪涨水,让韩信的马过不了河,他只好在此地过夜,才让萧何追上。</h1> <h1>左边的碑是道光年间立的,应该是记事碑,可惜碑文看不清。</h1><h1>带我们来这里的导游小刘还写了一首散文诗,讲这个故事:</h1><div><h1><i>从张良庙前往汉中的路上</i></h1><h1><i>有个马道下去就是寒溪谷</i></h1><h1><i>2200多年前的一夜雨</i></h1><h1><i>注定了让韩信在此留宿</i></h1><h1><i>当年的月亮像最近一样亮</i></h1><h1><i>夜晚还能看清路</i></h1><h1><i>最终萧何在此追上了韩信</i></h1><h1><i>后人有诗赞曰:</i></h1><h1><i>若非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i></h1></div> <h1>韩信是不满投靠了刘邦后只做了区区一个守仓库的小卒才跑路的。他被萧何追回来之后,刘邦接受萧何的建议,在汉中建了一个拜将台,隆重地拜韩信为大将军。</h1> <h1>1977年以前,拜将台就是一个土台子。如今土台包了青砖,修葺一新,台上立了韩信像,威风凛凛。</h1> <h1>台后还建了拜将坛。周围是花园,还有汉中历史博物馆。可惜,与张良相比,韩信太不知进退,结局悲惨。</h1> <h1>创立汉朝的高祖刘邦留给汉中最有名的胜迹,是古汉台。他到汉中后,扎营帐于江北,后堆土筑台,为当时汉中的制高点。此地成为汉朝的发迹之地,被称为汉台。</h1> <h1>这是重建的乾隆三年汉中郡守题写的汉台石刻。</h1> <h1>宋代后历代府衙都在这里,标志性建筑就是宋代建的望江楼。</h1> <h1>如今这里是汉中市博物馆。</h1> <h1>汉中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列入1961年首批全国重点文物的“石门十三品”,即古石门栈道边的历代摩崖石刻。1969年石门水库开工,石门栈道属淹没区,为保护文物,将十三幅摩崖石刻整体切割下来,放置汉中博物馆收藏陈列。东汉的“石门”,差不多是最早的一幅。</h1> <h1>石门栈道应该在周朝就有了,但后来历代地方政府投入人力物力扩修栈道,石门十三品的摩崖石刻主要是记载这些历史事件。由于碑刻书法造诣颇深,艺术价值很高,历朝历代吸引了很多行家前来临摹拓写。</h1> <h1>东汉时期的《石门颂》局部。</h1> <h1>东汉石刻“石虎”,也很棒。</h1> <h1>曹操题的“衮雪”,非常有名。公元219年,曹操驻兵汉中,前来石门,见褒河流水汹涌而下,看激流拍石溅起浪花有如飞雪,挥笔写下“衮雪”两字。有人提醒衮字缺了三点水,曹操笑答:“一河流水,岂缺水乎!”后人将此两字刻于河中巨石上。据说这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家父1942年与蒋经国来此,还见到河中巨石上的石刻。修建石门水库时,汉中博物馆特地派石匠将河中巨石上的“衮雪”二字完整凿下来,运到汉中博物馆保存。</h1> <h1>南宋的《山河堰落成题记》石刻。这是南宋光宗绍熙年间在汉中褒城任县令的书法家晏袤所写,记载1194年为治水患,官府百姓集资修堰的事儿。晏袤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晏殊的四世孙,名门之后也以此碑流芳千古了。</h1> <h1>如果说这些历史明星都是“外来户”,不是汉中土生土长,那汉中的本地明星可也不少。比如西周时的美女褒姒,就是汉中褒河边上的褒城人,那里是夏周时分封的褒国故地。</h1> <h1>说起褒姒,人们会想起司马迁《史记》记载的“烽火戏诸侯”故事,周幽王为博美女褒姒一笑,点燃召集诸侯来援抗敌的烽火,害诸侯白忙一场,导致西周灭亡。其实据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历史上并无“烽火戏诸侯”之事,而是周幽王主动进攻他原来的王后申后的外家申国,申侯联络戎狄打败了周幽王。</h1> <h1>无论如何,历史记住了从这片土地走出来的美女褒姒。如今,褒河边的这个小镇立着“褒姒故里”的石碑。不过我们满大街寻觅,却未见到一位年轻女性,无法印证褒河出美女的传闻。</h1> <h1>汉中另一位土生土长的明星,就是张骞。我从小就看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深为他的大无畏探险精神和执着所倾倒,却不知道他竟然是汉中城固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后封为博望侯,死后魂归故里,丧于城固。张骞墓与丝绸之路一起于2014年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1> <h1>司马迁称张骞为“凿空西域”。虽然在张骞之前,可能已经有中西之间的商路存在,但是张骞是汉武帝钦命的使者,是我中华历史上官方出使西域的第一人,尤其是他公元前138年第一次出使,共有100多人,路上历尽艰辛,张骞本人还为匈奴俘获,但他不忘初心,不屈不挠,被困匈奴十年后逃脱,依然西行履行使命。13后他回长安复命时,仅余二人。张骞不愧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h1> <h1>张骞墓冢也是复斗式。</h1> <h1>乾隆年间状元及弟的陕西巡抚毕沅立的“汉博望侯张公骞墓”碑。</h1> <h1>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挖掘张骞墓的记事碑。此次挖掘证实张骞确实葬在这里。</h1> <h1>张骞带回来的部分作物,包括蚕豆、胡萝卜、石榴、黄瓜、大蒜和葡萄等。</h1> <h1>城固县博物馆也在张骞墓园内,展示着在城固出土的从旧石器时代以降的文物,有些很有意思。如1984年出土的西周盘龙纹洗手盘,非常精美。</h1> <h1>1964年出土的商代人面纹铜钺,</h1> <h1>也是1964年出土的商代双头蜈蚣纹铜钺,图案都很新鲜。</h1> <h1>不少商代青铜面具与三星堆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让人不禁对它们之间的联系产生联想。毕竟汉中距离巴蜀并不遥远。</h1> <h1>城固也是抗战时期西北联合大学的所在地,城固县博物馆专门有一个展厅陈列这段历史。三姑父申健曾就读于西北联大,他和我三姑的照片也陈列在这里。</h1> <h1>曾经现场直播开国大典的著名播音员齐越也是西北联大校友。</h1> <h1>汉中的另一个明星是东汉的蔡伦。不错,蔡伦是湖南耒阳人,可是他12岁就成了太监进宫了。这个人可真是宦官楷模,虽然本职工作就是传达诏令,再升官也就是掌理文书,以后也能参与政事,可是他却在造纸术上做出了不亚于仓颉造字的杰出贡献。大概是因为经常接触文书,蔡伦深感锦帛作为文书载体太贵,而竹简又太繁重,很不方便使用,所以决心造出成本更低更方便人用的纸。终于成就了载入史册的伟业。为此,他被封为东亭侯,封地就在汉中洋县的龙亭镇,邑300户。这样,说蔡伦是汉中历史上的明星,也不为过了。</h1> <h1>蔡伦在龙亭镇住了7年,公元121年在此辞世。他是卷入了宫廷斗争,不堪折辱而自杀的。30年后的公元151年,汉桓帝下诏为他平反,并在他的墓地修墓建祠。蔡侯墓祠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正殿上方的“蔡侯祠”匾额是唐德宗李适亲笔题写。</h1> <h1>殿前桂花树已有一千多年。</h1> <h1>正殿内正中是蔡伦坐像。</h1> <h1>东墙是介绍蔡伦70道造纸工序的壁画。他当年带动了这里的造纸业,至今仍有传承人。</h1> <h1>西墙壁画呈现了蔡伦被封侯时的场景。</h1> <h1>蔡伦墓门上的楹联:“此墓此祠光耀两千载,斯公斯纸恩泽亿兆人”,诚哉斯言!</h1> <h1>蔡伦墓及碑亭和墓碑,墓碑上的“蔡伦墓”三字时赵朴初题写。</h1> <h1>提供蔡伦纸重要原材料之一树皮的构树,在当地有大量生长。</h1> <h1>当地工艺传人为我们演示蔡伦纸制作的工序。</h1> <h1>他告诉我们,被成为“蔡侯纸”的蔡伦纸,大小比较固定,就是当时的圣旨大小,原料中有树皮而无稻草,这是与宣纸的主要不同之处。宣纸比蔡伦纸更白更润,特别适于中国画。而蔡伦纸留墨时间更为长久。</h1> <h1>汉中还有一个比较另类的历史明星,也是汉代人,叫唐公房。这个名字我们可能非常陌生,但是要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唐公房便是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故事的主人公,他就是汉中城固人。悲催的是,他以这很不真实的飞仙传说名扬后世,而他真正主持修建的传世之作,却没有多少人知道是他所为。所以我说他是另类历史明星。</h1><h1>这个传世之作,就是唐公房主持修建的五门堰,位于城固东北15公里的桔园镇,在汉江支流湑水河上。五门堰与山河堰、杨填堰一起,并称“汉中三堰”,都是汉代修建的水利工程,也都在2017年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h1> <h1>五门堰因渠首有五个进水洞而得名,仿都江堰采用“深淘滩低做堰”的原理,由多渠道多闸门控水控沙。经两千年岁月,是陕西省保存最为完整且仍在发挥灌溉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h1> <h1>此行瞻仰的另一位历史明星,不在汉中,也不是陕西人,但是我是因为要去汉中才得以与他“相遇”。原来我游太白山之后入住的酒店,就在眉县横渠镇,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张载成长并讲学的地方。</h1> <h1>我们住的地方与他当年讲学的横渠书院即今天的张载祠只有一街之隔。</h1> <h1>张载那名动天下的“四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已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的一部分,得到总书记的倡导。这是于右任手书的“四为”。</h1> <h1>张载亲自种植的柏树。</h1> <h1>横渠讲堂。</h1> <h1>张载的家训之一东铭。</h1> <h1>张载为家人立下的十戒。</h1> <h1><p>程颢悼张载诗《哭子厚》:</p><p><i>叹息斯文约共修,如何夫子便长休。</i></p><p><i>山东无复苍生望,西土谁共后学求。</i></p><p><i>千古声名联棣萼,二年零落去山丘。</i></p><i>寝门恸哭知何限,岂独交亲念旧游。</i></h1> <h1>一趟汉中游,感受到汉中及陕西的星汉灿烂,博大精深。叹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