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古建探寻之--廣勝寺

Meng

<p class="ql-block">晋南就像陈酿了3000年的酒,像浓缩的中国史。如果把古建按年代排列,它也许比不过晋东南和五台山,但胜在丰富多彩。壁画、彩塑、悬塑、木雕、石雕、古塔,当然还有木建筑。过去几千年那些在中国建筑和艺术舞台上熠熠生辉的瑰宝,都能在这里找到踪迹。</p><p class="ql-block">广胜寺,是晋南这些瑰宝中当之无愧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这名字乍听起来有些气势,这名字是唐代宗御赐的,但比皇上更牛的在后面,不知道谁扩展了一下就成了“广大于天,广胜于寺”。这就不仅是气势了,大有普天之下舍我其谁的霸气,高手在民间。</p><p class="ql-block">一进景区,门楼高大威武,前广场开阔宽广,与广胜寺的名字倒很贴切。</p><p class="ql-block">广胜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据考证,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建立的比较早的几个寺庙之一。从东汉至后来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寺庙历经多次人为(灭佛运动和战争)和自然灾害的破坏,毁灭、重建,又毁灭再重建。其中唐代的一次重建由唐代宗御赐“广胜寺”,其名延续至今。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年)广胜寺再次重建,这一次重建的大多数建筑得以保存至今。除飞虹塔和大雄宝殿外,我们今天看到的上寺山门、飞虹塔、弥陀殿、毗卢殿、观音殿、地藏殿,下寺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主要建筑都是元代构建。真可谓所见全是宝。</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位于临汾洪洞县东霍山,进入寺院的停车场,就远远的看到耸立在山上的飞虹塔。</p> <p class="ql-block">天色阴霾,塔在灰暗的天际孤立。这灰暗给古塔蒙上了一份厚重。没想到心心念念的广胜寺第一张照片拍的这么阴郁。本来期待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与她相见,可晴天一直不来。算了,所有的遇见都是缘分,她在这等了我千年我干嘛还要挑日子。</p><p class="ql-block">广胜寺建筑规模庞大,是我看过寺院比较大的一个。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来到上寺,脚下苍翠碧绿,远处山峦起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从院墙里伸展出来</p> <p class="ql-block">山门</p><p class="ql-block">过山门就是塔,这是典型的唐代寺院建筑规格,寺塔在前,大殿在后。</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重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历时12年建成。2018年8月,经世界纪录认证官方工作人员现场测量审核,该建筑被确定为世界最高最古老的五色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一点点靠近飞虹塔的时候,才可以真实的感受这座琉璃塔的美好,这美好是那些精美的琉璃赋予的。</p> <p class="ql-block">尽管天色阴霾,琉璃上的绿色和黄色依然醒目的存在,历经五百年风雨仍艳丽如新。</p> <p class="ql-block">琉璃是中国五大名器之首,而山西是中国琉璃的主产地,尤其是建筑琉璃。中国最早的琉璃制作启自西周,至明代达到顶峰,有几百至上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复杂的图案,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和花卉,真可谓大工匠。让观者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上寺在飞虹塔后有多个佛殿,因为太多有些傻傻分不清了。</p><p class="ql-block">先说主要的,塔后面的第一个殿,弥陀殿,这里曾经存有一件顶级国宝: 《赵城金藏》。这部藏经是唐代三藏大法师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中译善本,其为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版式。金皇统八年(公元1148年)佛教界聘请高师用三十年时间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刻印,大定十三年(公元1173年)前后工毕。顺便说一下,这部规模庞大的藏经刻制工程,所需费用都是禅寺众僧人出去化缘所集。致敬那些僧人。</p><p class="ql-block">这套经卷之珍贵,全世界只此一部,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全套共六千多卷,每卷万字,共六千多万字。虽此卷现已不在殿内,驾鹤北去。但它在广胜寺孕育、出生、保存,历经磨难,期间日军侵犯时被寺内僧人各种藏匿,抗日军民的倾力转送,方得以在新中国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你不得不对它九百年之家心怀崇敬之情。当讲解员在大殿昏暗一角说这是当年藏经的地方,我不由的对着那一排赤红色的藏经柜双手合十,表达敬畏。</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藏经柜</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为元代构建,单檐歇山顶。虽小却大气。就是这方小小天地曾存有6000卷大藏经。爱屋及乌,这座弥陀殿的样子也让人觉得煞是可爱。</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供奉西方三圣(明代铜铸),两侧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泥塑,据说是元代遗存。</p> <p class="ql-block">很喜欢中间这尊铜塑释迦摩尼佛像,坐姿和表情上佳,据说明代信士所捐</p> <p class="ql-block">泥塑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大势至菩萨的坐骑</p> <p class="ql-block">此殿的梁架结构为典型的元代风格</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后面就是释迦殿(大雄宝殿),这是上寺唯一个明代建筑。我觉得自己看古建是年代控,越古老的越喜欢,也许是时空赋予建筑更多的神秘感,总之明清的建筑我一般不太感冒。</p> <p class="ql-block">但是跟着讲解员,还是要逐一打卡。</p><p class="ql-block">一进释迦殿你需要抬头仰望,上方一则匾书有“光辉万古”,这也算是释迦殿的镇殿之宝,它是雍正的提字匾额,还是在他被称四阿哥时所书。据说雍正提字凤毛麟角,所以这字算是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释迦殿供奉西方三圣,这里的佛塑也是明代遗存。明代时彩塑的工艺已非常成熟,塑像也披金带银极尽奢华。有没有发现佛像背光也很夺眼球,金光闪烁花团锦簇。</p> <p class="ql-block">佛像坐在木雕佛龛里,林徽因称之为木雕中的无上好品。</p> <p class="ql-block">上午时分的参观者人不少,但比之十一黄金周算是少多了。</p> <p class="ql-block">人物面部表情丰富</p> <p class="ql-block">这殿里最感兴趣的是佛像后面的壁画,画的好像是飞天神像。人物体态丰盈,身姿飘逸,面部高雅祥和,颇具唐风。可惜找了好几个角度都无法拍出好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上寺毗卢殿: 元代建筑,殿内供三佛四菩萨,四周供奉八十八佛,北壁墙上为十二圆觉菩萨巨幅壁画。沿壁木雕龛阁,供奉形态各异铁铸35尊佛像。</p><p class="ql-block">所以广胜寺各殿的泥塑、铜铸、鎏金等各种形式佛塑真是数不胜数,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守门的这两位力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尊主佛的背光硕大,金光闪耀,本人虽然不甚喜欢太过装饰,但看到这幅也不免赞叹。</p> <p class="ql-block">这座挂满小佛的佛座煞是好看,讲解员说因为丢了一些小佛,所以现在用铁丝围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我们大多数佛寺看到的菩萨都是女像,而这里不论是画像还是塑像,佛或菩萨都为男像。其面部轮廓宽厚,线条硬朗,鼻头宽大,眉长而平,耳垂饱满,嘴角有须。佛教源自古印度,在那里佛是象征神圣王权的男性神祇。佛教从汉传入中国,唐以前的菩萨基本都是男性形象。随着佛教传至中原地区,时代审美的发展,菩萨的形象就开始中性,逐渐慢慢发展转变为丰腴饱满的女性形象。到了宋代,菩萨的形象由唐代的丰腴转为了清瘦纤细的女性形象。到明代,留有胡髭的菩萨就更是罕见了。</p> <p class="ql-block">这尊菩萨的风采一点不输旁边的大佛</p> <p class="ql-block">主佛基座也满是镶金雕塑,人物动物等</p> <p class="ql-block">上寺韦陀殿,也称垛殿。</p><p class="ql-block">这座小小的偏殿别有洞天,东壁上存有明正德年间的壁画“神仙赴会图”,只见各位神仙形姿伸展,表情各异,服饰复杂,裙带飘逸。煞是生动。</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绘画,与可以涂涂改改的西方油画不同,所有线条都需要画匠一笔勾勒完成,没有修改机会,所以需要画匠极深的功力。这是一门需要世代相传的手艺。画家陈丹青认为,中国明代艺术家的人物绘画水平并不低于同期的西方绘画大师。</p><p class="ql-block">《神仙赴会图》是赵县石明里画师杨怀等人于明武宗的正德八年(1513年)绘制的(壁画题跋所示)。杨家是壁画世家,一直到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仍有传人。杨家画艺,跨越明清,数代相传,至少延续了两百年。可惜,在中国古代的官本位体制下,工匠地位低下,民间手艺再高,也只是手艺而非艺术。也因此古往今来多少伟大的民间艺术和艺术家被淹没被历史遗忘殆尽。一声叹息!</p><p class="ql-block">而西方崇尚艺术,艺术家可以蜚声海内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转战下寺和水神庙,这两个离上寺很远,但彼此相邻。</p><p class="ql-block">广胜寺真是鸿篇巨制,上寺我们用去了两个多小时,本以为剩余的一个小时结束战斗,没想到的是,,,</p><p class="ql-block">下寺和水神庙是两个建筑群,总共6,7个建筑,都是木结构元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元代木结构建筑在别处寥若晨星视如珍宝,广胜寺所见皆是俯首可拾,羡慕这里的工作人员可以尽情的与历史为伍,随时荡漾于岁月星河。</p> <p class="ql-block">这是水神庙,是祭祀霍泉水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供奉的水神,叫作明应王。</p><p class="ql-block">明应王,即战国时期秦国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蜀郡郡守李冰,唐代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赐封。</p><p class="ql-block">中国元代寺观壁画屈指可数,而明应王殿保存着绘制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的222平方米元代壁画,今年是她整700年的生日,生日快乐。</p><p class="ql-block">壁画的主线是求雨,有数十幅主题,无缝衔接,讲诉从祈雨、行雨、酬神这三部曲,中间穿插了大量市井民俗、神界王宫的生活细节,是中国唯一不以佛道为主体的壁画。梁思成先生说:广胜寺,壁画中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来到明应王殿门口,左右有两尊元代塑像,这两位是谁没顾上问。</p> <p class="ql-block">跨入大殿,黑暗,寂静。等光线重新在眼睛里聚集,先看到满堂的壁画-从地面到天花板铺满四壁,再看到十数个默默无声的观者,内心突然就被破防,感动像屋外的秋叶落满一地~在这狭小的空间里,这些参观的人该有多默契的,才能保证鸦雀无声,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方却怀有同一样的情感,敬畏和小心,别破坏了这一方神圣。</p> <p class="ql-block">画面庞大壮观,衣裙锦带飘舞。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却布局有序繁而不乱。</p> <p class="ql-block">你能想象吗,这些画附着在这土墙上春夏秋冬走过七百年,依然色彩艳丽。你能感受到吗,这些生龙活现的元代先人开给我们一扇多么精彩的岁月之窗。</p><p class="ql-block">壁画悄无声息,历史却震耳欲聋。我相信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中国人,内心都会激情澎湃。</p> <p class="ql-block">庭院梳妆图</p> <p class="ql-block">后宫司宝图</p> <p class="ql-block">后宫尚食图</p> <p class="ql-block">《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非常珍贵的元代戏曲图。1998年,该画与另一幅壁画《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集市售鱼图</p> <p class="ql-block">村妇烧火做饭</p> <p class="ql-block">在殿里停留好久,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与祖先的审美和艺术近在咫尺相互对望,内心写满了折服与敬仰,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个大殿,下寺大雄宝殿</p><p class="ql-block">广胜寺下寺大雄宝殿也称後佛殿,元代至大二年(1309年)建,单檐悬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四间。</p> <p class="ql-block">抬头看过梁架结构,七扭八歪粗细不一的梁柱告诉你它的的无二身世--元代。减柱做法,使得殿内空旷宽敞。</p> <p class="ql-block">大殿现存几尊元代佛塑,虽然已有些斑驳,但仍能看出原来泥塑之美感。</p> <p class="ql-block">即使有元代的几尊佛像坐镇,殿里也会让人感觉空旷与怆然,因为曾经与佛像相伴的是东西两壁的元代壁画(与水神庙壁画面积相当),现在它们远度重洋被卖与美国,这种感觉用切肤之痛来形容一点不为过。</p><p class="ql-block">此事殿外有碑刻记录,1928年,大殿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寺庙无钱修缮,僧人将此殿元代壁画和前殿明代壁画(共四幅大型画作)一统卖与美国古文物贩卖者,得1600银元用于修缮佛殿。这些壁画被分割取走,如今分别收藏在美国的三座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的《炽盛光佛佛会图》现场(网上图)。看到这场景的第一眼,内心真是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想起五年前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中国馆,站在馆中央,四周全是祖先的宝贝,铜塑,泥塑,玉雕和精美瓷器,当时的心情跟今天一样: 屈辱和心痛!</p><p class="ql-block">1928年,不到百年。一百年这么近,近到不过是三代人的时空,一个百岁老人的年轮穿越,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情景历历在目;一百年又那么的远,远到今天的中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世事变迁已无法想象需要贱卖祖先的艺术品换取银两修庙。</p> <p class="ql-block">下寺大雄宝殿外观</p> <p class="ql-block">就喜欢这种沧桑感无修饰的,让你看到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最后以这方小小的碑记结束这篇游记,用了近五个小时,在这里有感动也有失落。虽然后面还有许多古建要看,但我们会记住这里~广胜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