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会木匠活,所以我家有一大一小两个袜底板。一九六六年下乡时都没舍得扔掉。带到农村的袜底板更是派上大用场,刚送回来的袜底板,还没在家里待一天呢,又被别人家给借走了,袜底板就像个闲不住的“人” ,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跟着沾了不少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袜底板是补袜子时必备工具。大的补大人的袜子,小的补小孩子的袜子。实在借不到袜底板的时候,就只能找来一只大小适中的胶鞋,或者其它形状差不多的硬物之类的东西,塞进袜筒里把袜子楦起来,然后再去补袜子破洞。</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袜底板专用工具,给家庭主妇们补袜子带来极大的方便。把袜底板装进有破洞的袜筒里,用一根布条将袜桩儿扎紧。整个袜子被撑得鼓鼓囊囊的,在脚跟、脚掌、脚指头的破洞处补上一块结实的新布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补袜子是每家每户最常见的针线活,遇上人口多的家庭,两天不补,到第三天就破得更厉害了。白天破了晚上点油灯也得补,不补就得光脚丫了。经常能听到各家的家庭主妇们边补边埋怨说:“脚跟好像是长了牙了,长铁锉了,穿上没两天穿出了个大洞。” </span></h1> 雷锋在服役期间补袜子 (图片抚顺雷锋纪念馆)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仅在农村家庭中缝补袜子常见,在部队里,针线活也是部队战士们需要掌握的生活技能。雷锋同志是一九六零年入伍,正好赶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初期。他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部队发给他的被褥、衣服、鞋子、袜子,都是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能缝则缝、能补则补着过来的。发给他的新军装和军鞋,他又交回军需处。辽宁抚顺雷锋纪念馆陈列着雷锋穿过的,补钉摞着补钉千层底袜子就是最好的见证,雷锋不愧为艰苦朴素的当代楷模。</span></h1> 抚顺雷锋纪念馆千层底的袜子展品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记得我是一九七六年底入伍,入伍比雷锋要晚十六年,部队的生活水平有了巨大变化。新兵到部队首先开展“三大教育”课,和部队传统教育课,其中就有一堂艰苦朴素教育课。给每个新兵配发一个针线包,里面有针线和顶针,用于钉扣子、补衣服、做被子褥子。袜子都是纯棉线的,后来都是尼龙加底的袜了,特别结实耐穿。即使袜子破了,宁可用医用胶布粘上,也不补袜子,所以也很少有人再补袜子穿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凡是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那段特殊时期的人们,都饱受过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的生活煎熬和磨难。人们所穿的衣物,也都是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再穿在身上的。大人的衣服旧了破了改改给孩子们穿,哥哥姐姐的旧了,改改给弟弟妹妹穿都是家常便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过境迁,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袜子破了洞也没有人再去补了。家家都是直接扔掉买新的,而且是一打一打的往家买。那个承载着往昔岁月记忆的袜底板也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尘封在岁月的角落里。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袜底板,最终也成了农村的老物件。堆放在杂物间无人问津,同时失去了“闲不住的人”那时的风光。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仍为她留有一席之地。她不仅仅是个补袜子的工具,她所有的付出和伴随人类成长的过程,已经幻化成那个时代人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精神图腾。从这点意义上来说,扔掉的不仅仅是袜子和袜底板,扔掉的是六十年代的“雷锋精神” ,扔掉的是中华民族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美德!</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通过这篇袜底板的小故事,也会让人们充分的感受到今天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欢迎交流 感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