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0月28日 漳州天气多云到晴天 气温19℃至26℃</p><p class="ql-block"> 闽南文化•南靖土楼探究(下篇)</p> <p class="ql-block">步出怀远楼,方有闲时体验门外的田园风光,驻足伫立举目眺望,视野豁然开朗:眼前一大片黄澄澄的稻田,一直伸延到远方绿油油的群山,景色宁静祥和,如诗如画。反映出长教客家人千百年来对“惟读惟耕”的情感活动,把自然物象营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那么“近而水”呢?难道就是门前这流淌的小沟坎。于是我们便跟着胖美导游迈开双腿,走在乡间稻田中的小路上,闻着泥土的芬芳,向村西的“土楼之光文化园”去探究。土楼之光文化园离怀远楼很近仅200余米,老年人旅游团队伍拉垮10分钟才到达。胖美导游让大家自由活动15分钟,我约蒋成芳、詹水有两位老师结伴而行进入景区参观。南靖土楼之光文化园是一处充满历史韵味的地方,位于坎下村198号,是以保护、弘扬和传承福建土楼文化为宗旨的南靖土楼博物园。南靖土楼为客家民系典型的建筑,它由防御、住宅和祖庭等三大部分组成,与闽南民系红砖白石庭园式的建筑风格有显著区别。在南靖土楼之光文化园可以欣赏到近现代时期(1840年一1949年)建造的南靖客家土楼,外墙呈黄色、为三合土夯成的防御工事;内部则采用木穿斗构架的通廊式方楼,楼高大多为四层,也有天井、水井、书斋等生活和学习的必需设施。南靖土楼之光文化园分为两个展览馆:南靖土楼之光展览馆、福建土楼营造技艺馆。倘若愿意布施“孔方兄”,可以进入南靖土楼博物园了解到:客家人兴建土楼的原因、土楼人家生活的风俗习惯和土楼文化等信息,以及客家土楼营造工具展示、客家土楼模型体验和客家土楼营造图文说明。</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胖美导游带领游友们从土楼之光文化园穿堂而过,去寻找“近而水”的云水谣古镇。转过土楼之光文化园,我们沿着一条鹅卵石铺设的小道,朝南步进。胖美导游介绍说:“这条小道名叫做‘十里古道’,已有600余年的历史,长教村民每天外出必经此道”。走过数个山坡,见到不远处的山岗上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寺宇。我被建筑装饰所吸引,再一次离开大队人马,近前看时:见其建筑好生精致,门脸为三房四柱三门式,门前有四根盘龙石桂擎着雕有龙、凤、仙人的房檐。中门房檐下悬挂着一块兰底金框的横匮,上书“集福寺”三字馏金浮雕,两侧镌刻一对楹联:“集聚天下香客朝宝寺,福至人间信士祈圣灵”。藏头“集福”二字暗指集福寺。左门上眉书“吉祥”二字,两侧镌刻一对楹联,藏头“观音”,暗指寺内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右门上眉书“如意”,两侧也镌刻有楹联,藏尾“祖师”,暗指寺内主供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佛。著名者为简氏后裔简国强、简靖华和简辉海答谢之字样。简氏后裔捐巨资建造的“集福寺”,蕴含着旅居海外的侨胞,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和骨肉的责任感,一直铭记着这片山水这片园的养育之恩,时刻准备着将来能够报恩。</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有幸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体验到闽南“</span>华侨文化”,领悟闽南人与客家人的“文化信仰”区别:闽南人性格刚毅强悍讲乡情、精明能干懂生意,他们多以经商为主,善于在商海中拼搏;民间信仰多样,大多信奉佛教、道教、武圣关帝和妈祖等。而客家人多以读书刻苦而闻名,则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为主体,兼信仰佛教庇佑平安。当他们在失势的时侯,则更注重提高汉儒文化的修养,坚持农耕传家勤奋劳作,才能在这一地区生存下去;他们以儒家仕族为榜样,对家国之思和把学而优则仕看得比什么都重。这些显著的差异,反映出闽南人和客家人承受住岁月的磨练,在各自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中,形成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p> <p class="ql-block">为了追上群体,我不慎踩上了“十里古道”路中间的一座古墓,这是大不敬,显得异常慌张。再次落单与群体失去联系,想想真有些后怕,沿途风景的方里园楠书院、千年古榕树也不敢停留拍照留念。好不容易来到云水谣古镇的西岸,这里有一条美丽的小河叫“长教溪”,是云水谣古镇的中心河流。长教溪风景优雅,千百年来一湾湾碧水静静地流淌着,蜿蜒曲折绵延几十里,然后消失在远方的山峦中,留下一滩滩的绿草和山涧中的清泉。闲步在小溪边,望着那片山青水秀、<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新空气</span>格外舒畅,心里所有的阴霾都随风而去。长教溪岸边是一个古老谆朴的村落——云水谣古镇,两岸有千年的榕树群、古老的大水车和许多神奇的土楼;在古镇内居住着闽南人和客家人,则以客家人为主。云水谣古镇秀丽风景,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来此采风,得益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背景。云水谣古镇四面环山,依托长教溪筑在山谷中,为了方便出行,还建有我们刚才走过的十里古道。南靖县梅林镇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73.41%,拥有南靖土楼国家森林公园,素有“树海”、“竹洋”之称。梅林镇地处山区丘陵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主要地貌类型包括中低山、丘陵、台地和河谷平原。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亚热带经济作物和林木的生长。</p> <p class="ql-block">云水谣古镇,原名长教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位于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长教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至正年间(1341年一1368年),王氏祖先由漳浦县官寻镇横口村迁居长教,随后简氏祖先从龙岩市永定县迁入居住。在明清时期,基于长教村<span style="font-size:18px;">宜居</span>的自然环境、卓越的河谷平原<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充沛</span>的河水资源,大量人口从外省和附近地区迁入境内;闽南民系也开始向东迁移,选择在长教村的山区、丘陵地带居住。中原汉族先民们,在这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辛勤耕耘</span>历经六个多世纪,营造出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历史。</p><p class="ql-block">到了本世纪初,长教古村内保存完好的土楼有53座,其中包括建在沼泽地上,被称为“天下第一奇”的和贵楼;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完好的双环圆土楼的怀远楼。此外,长教古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俱佳,主要看点:夫妻树、<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里古道、长教溪、百年老街等景点,还有树海之称的森林资源。</span>两棵相邻的大榕树,<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夫妻树”,</span>是当地的地标。一棵树龄为672年,另一棵树龄为632年。现名是“中国十大最美古榕树”,保护等级:一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间</span>传说有多个版本,传说之一:一棵是丈夫去外地谋生之前,夫妻俩共同栽植;另一棵是40年之后丈夫回家还,夫妻俩共同栽培,所以这两棵榕树被称为夫妻树,是二人白头偕老、忠贞不渝的见证。</p><p class="ql-block">这些土楼建筑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它不仅是展示了画卷般的美景:群山环绕绿如茵,溪水潺湲声似琴。山水风光无限好,人间仙境在此寻。更象是一部史诗般的巨著:在讲述古代英雄们的传奇故事,令人叹为观止。吸引着众多港台和内地的影视剧组来这里收集丰富的素材,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影视作品。</p> <p class="ql-block">2005年,电影《云水谣》剧组全套人马在此取景拍摄,影片播出之后反响强烈,引发轰动,并获得了多项奖项。由于电影的成功,长教古村的名声大振,并改名为“云水谣”村。此后,云水谣古村逐渐成为闽台影视基地,并开始作为旅游景区对外开放。2008年,云水谣古村被列为“闽南生态文化保护区”漳州展示点。2008年7月和贵楼与怀远楼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水谣古村是福建土楼的一部分,因此也被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云水谣古村被评选为“中国景观村落”。2011年,云水谣古村所在的福建土楼(南靖)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下午1时56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云水谣村落景区,跟着胖美导游前往璞山村去参观和贵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贵楼离</span>云水谣景区距离不远,只有1.1公里,步行15分钟便到达璞山自然村。天下起了毛毛雨,她把我们领进村北一家农户型的“土楼人家”茶叶店,胖美介绍说:“这里是我婆家,主人江新元是我的大哥。大家可以在这里坐下来休息喝茶,认为茶叶好就买一些,我谢谢!认为茶叶不好就别买,买与不买没关系!”说完她就进入厅堂内室。虽说大家明知道这是旅游购物的惯用辞令,不过胖美一路上热情洋溢的仪态和简洁明了的讲解风格,着实让人们乐意照顾她的生意。同时通过店主人示范沏茶、赏茶、闻茶、饮茶,讲解茶文化的礼仪,我也学到不少闽南客家人的茶道和茶文化等知识。</p> <p class="ql-block">尔后,我们尾随胖美导游投村南而去,只见璞山村筑在群山环绕之中,村道不宽约1·5米由卵石铺成,两侧居住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土楼</span>人家。又行不得百十步,转过石板小桥,再看时,青山脚下一座高大土楼,坐西朝东呈黄色,已有年代。上前细看,庭院前竖有一根石柱旗杆,与楼外建有平房护厝。跨越庭门,是一个长方型的小院子,一座方型的和贵楼拔地而起。抵近和贵楼,正中间只开一个大门,大门俩侧镶嵌着藏头字联:“和亲既康禄,贵子共贤孙”,横披“和贵楼”,藏头寓意为族人“和为贵”。刚到这里,我就感受到客家土楼的和贵文化深邃无比,不同凡响:在古代石柱旗杆的存在,往往标志着这个地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一个地方的石柱旗杆越多,说明这个地方越是人才辈出,人杰地灵。和贵楼庭院前的石柱旗杆,则是标榜<span style="font-size:18px;">身份</span>显赫和光宗耀祖,意味着楼主宗族中有子弟及第。旗杆竖立后,作为本族后人的学习榜样,激励后人愤发读书,科考做官、光宗耀祖。</p><p class="ql-block">环视和贵楼,这一建筑布局形成“厝包楼,楼包昔”的奇妙景观。用闽南话讲:“厝包楼,子孙贤;楼包厝,子孙富。”和贵楼其楼名,是客家人祖先留下来的家训:“和贵土楼人家,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融洽和谐的气氛,与门前石柱旗杆交织在一起,彰显出土楼不土,民俗不俗,透析出一股浓浓的客家土楼文化。至于和贵楼的朝向,据说与风水有密切关系:“坐酉朝卯兼庚甲,正盘乙酉分金,水口为壬。”这种地理和风水布局,使得和贵楼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格局:“入牛粗壮似卧牛,为牛卧烂泥穴,穴在沼泽之中。”有利于家族的财富和人丁兴旺。风水既是一种文化和科学,也包含一些迷信成份。尽管古代风水学受到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但其追求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意境,仍然具有积极意义。</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又称山脚楼,位于漳州市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的村南,距离南靖县城51公里。和贵楼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简氏族人简次屏公所建,是一座建造在沼泽地上的方型土楼。它由外厝平房、庭院、土楼外墙、内木楼、内厝平房(天井中央的“私塾学堂”)等建筑组成,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楼”。总建筑面积1547平方米,其中方型土楼占地面积1287平方米。土楼外墙高达21·5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防止匪盗侵入的防御墙,</span>用生土、石灰和细沙搅拌,经反复夯垒而成。</p><p class="ql-block">迈步过厅,头顶上方是土楼外墙和紧邻的内木楼,迎面是奇观“楼护厝”——“进士”牌匮,悬掛于天井正中央三间一堂式简氏祖庭的大门上,正堂可供祀奉参拜,两侧是简氏私塾学堂。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简逢泰就是从这座学堂走出去上京赴考,进士及第。简逢秦,是建楼者简次屏公的孙子,自幼聪颖好学、才识过人、口齿伶俐,曾戏弄过主考官,机敏地避过考官设下的答题陷阱,12岁考取秀才。后经几年刻苦攻读,通过乡试、会试,18岁时殿试进士及第,官至“兵部尚书”。这块进士牌匮,是由时任清兵部尚书兼闽浙总督魏元烺所赠,以表达对筒逢泰的敬仰之情。还有二块匾额来头也不小,一块是“兴学敬教",由后来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书颁发;另一块则是“兴学利侨”,由时任国民政府中央侨务委员会委员长陈树人手书赠送,由简氏后人简羡强立于民国六年(1917年)。</p> <p class="ql-block">走进和贵方楼,内木楼为砖木结构,分为五层,每层28个房间共140间,建筑面积6450平方米。和贵方楼正中开一个大门,东南西北四方各设一道楼梯,还有二口水井,以方便土楼人家的通行和生活。时值简次屏公族人的土楼人家,劝人“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的意思,是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当以和谐为目标,通过遵循礼的规范来达到和谐的状态,礼的作用在于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他们所追求“和亲、和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形成南靖土楼和贵文化。在土楼里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姓氏,他们生活上互帮互助,融洽和谐,一家有喜,全楼欢庆;一家有难,全楼帮扶。可谓是一个真正和诣的大家庭,几世同堂,亦读亦耕、扫地洗碗,分工明确,过年过节都在一起。“和为贵”特别重视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意味着这个大家庭的小社会,和谐相处,自成一体<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建立在整体的基础上而言</span>: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各在其位,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事情</span>。真正的和谐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寻求和谐。即“君子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世遗土楼,和贵文化。千百年来,“顺应自然”的智慧和独特的技艺,让土楼营造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厚植了璀璨的和贵文化。</p> <p class="ql-block">和贵楼是福建最高的方型土楼,高达21·5米,别小看这个数字,这个高度是可以破(土楼)吉尔吉斯纪录,换句话说和贵楼是已知所有福建土楼里个头最高,堪称一奇。福建土楼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营造技艺,吸引着无数国内外建筑学专家来此考察,和贵楼是福建土楼的典型和代表。1986年4月3日,日本学者茂木计一郎带着学生前来考察土楼建筑,由于一时找不到人解说,简氏后人简良发临时充当一回“导游”。来到实地他告诉日本专家和贵楼三个奇怪现象:“一是这座土楼建在沼泽地上,却固若金汤,历经200多年的风雨和多次强地震仍然屹立不倒。二是楼内天井卵石地面,踩上去软绵绵的好象是站沙发上,令人称奇。三是楼中二口水井,相距十八米,却一清一浊,形成鲜明对比。”此后,和贵楼这座扑朔迷离的土楼建造艺术,在国内古建筑构造学研究机构引起了轰动。专家学者纷纷踏勘而来,他们在楼中楼学堂的小天井上用铁棒往里插,一口气插进5米多深,拔出铁捧,则可见铁棒上有污泥的痕迹;跺跺脚,天井整片的卵石便产生涟漪般的震动;楼中那两口水井,相距仅十八米,左边那口井,水位溢满清亮如镜,喝一口水质甜美,井中还有几条红鲤翩翩游动,有如精灵。而右边那口井却水质发黄,污秽不堪,甭说饮用,连洗漱也不行。</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奇楼”三奇揭秘——和贵楼的建造过程充满了曲折,简氏楼主凭借着深厚的文学功底,用坚强的意志和智慧,克服困难战胜自然灾害。清雍正十年(1772年),简次屏公选址建楼,开始时并未发现这是一块沼泽地,方楼建了一层,忽然整层楼像沉船一样,慢慢下沉到了烂泥地里,简次屏公几乎陷入困境。但他运用“风吹千年杉,水浸万年松”的谚语知识,在下沉的楼墙地基上打了200多根松木计100多立方米的排桩。“知行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着重强调:“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简氏族人们认为:“读书与做事的道理是一样的,读书学习根基稳,就能经受住时间和外界干扰的考验而不会跨塌。同理用松木打桩做地基方楼就稳固了。”于是他们觉得很有把握<span style="font-size:18px;">就</span>从头开始夯墙,从不担心大楼会倾斜或者下沉,因为他们深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终完成了这座奇特的土楼——建起了一座高五层的方楼。两百多年来,经受住二次八级地震和岁月风雨的摧残,如今和贵楼果然讫立不倒,固若金汤。</p> <p class="ql-block">至于木楼内天井踩上去“软绵绵“的,这是因为当年简氏祖先在建楼时,只是在和贵方楼的外墙和内木楼打下了众多松木排桩作楼基,天井的下方仍然是一块沼泽地,像一艘飘浮在大海中的小木船。所以“跺跺脚”,天井地面的卵石会产生同频共振感。</p><p class="ql-block">有关木楼中的两口水井,“一清一浊”的奇特景观,则是由于打井的位置是偶然巧合,但隐伏着必然的规律。沼泽地是地表腐烂的淤泥浆,这种淤泥有机含量高,持水性强,透水性弱等特征。而深层的地下水则是可饮用之清水,所以建楼设计者要求把楼内两口井都打到深层的岩石上。但是沼泽地的淤泥层,有厚有薄,有的地方可以跑马走路,有的地方则是越陷越深。比如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红军女战士丽莎维达在执行任务时不幸陷入沼泽,她在浓稠的泥浆中挣扎,最终光荣牺牲,而其他战士则安全通过。按照这个自然规律,右边的那口水井,刚好打在淤泥堆积层厚的低洼地上,渗出的水要把泥浆带出来,其井水自然是腐臭难闻的蚀水了。而左边的水井,真好打在无淤泥堆积层的岩石上,其井水当然是清水啦!和贵楼简氏不仅在古代建筑技术上具有创新性,还在文化上传承“和为贵”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闽南文化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原创时间:2024年11月9日</p><p class="ql-block">校勘定稿: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曾敖林自拍及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11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