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28日 漳州天气多云到晴天 气温19℃至26℃</p><p class="ql-block"> 闽南文化•南靖土楼探究(上篇)</p> <p class="ql-block">(10月28日)早餐后,我们衢州老年人《赴闽南旅游团》一行35人,在湖里区享龙酒店门口登上大巴客车,上午8时整大巴客车从厦门准时出发,沿厦成线朝漳州市方向行驶。潘导介绍说:“我们今天要去福建省最美乡村旅游,<span style="font-size:18px;">参观</span>漳州南靖土楼——怀远楼、云水谣古镇、和贵楼三个世界级的物质文化遗产。车程140公里约需2.5个小时,在南靖县书洋镇吃个早中饭,再进入土楼景区欣赏。”然后他滔滔不绝地谈论起南靖土楼和客家人的历史背景,而我则喜欢透过车窗欣赏沿途风光和厦门的美丽海景。当大巴客车驶进厦门沧海大桥时,潘导又说:“大家快往窗外看,这里是厦门国际货运码头,当年赖昌星走私进口汽油、香烟和小汽车等物资,在靠近码头的地方设置塘边仓库和海鑫货场。”海沧大桥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跨海悬索桥,桥</span>上不能停车大巴客车飞驰而过,在南北大道驶进G76厦蓉高速公路。潘导关闭了麦克风,瞬间喧嚣的车厢里安静了下来。平整的柏油路面与车轮磨擦发出“沙沙沙”有节奏感的声音,像一首催眠曲,其旋律<span style="font-size:18px;">很快让游友们</span>进入闭目养神状态。</p><p class="ql-block">在文化旅游的画卷上,旅游是绚丽的色彩,文化是深邃的内涵,共同勾勒出心灵融合的华章。漳州南靖土楼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人和客家人共同创造了闽南文化。因此,在进入南靖土楼景区之前,正确引导和先弄清楚闽南文化、闽南人与客家人的区别,是满足文化旅游探奇求知的需求,也是老年人参加文旅活动的最大乐趣。闽南文化,主要包括闽南方言、海洋文化、美食文化、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民间艺术、传统节日、华侨文化、历史遗迹和现代发展等<span style="font-size:18px;">十大</span>地方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展示了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闽南人和客家人,这二个闽南的民系都是源自于中原地区和黄河流域的汉族支系,但在进入闽地的迁徙路线和移居时代有所不同。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战乱频繁,这些原来居住在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汉族先民们,为寻找安全的居所,历三次大规模播迁。从“五胡乱华”时期(西晋末年约公元304年)开始,自秦、晋、豫地出发南迁分散居住在鄂、湘、皖等地域。至唐代末期(9世纪)继续南迁分成二大股,其中一股流入赣闽两省定居,同闽地的畲族、瑶族等土著人和谐相处,相互交流和融合通婚,形成了具有中国南方特色的闽南民系。另一股则流入到长江中下游流域两岸居住;数百年之后,至宋末元初(13世纪)又迁入闽地定居;为了与先期到达的中原汉民及当地土著人的区别,自称是“客人”,形成闽南客家民系,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闽南人和客家人之间的渊源,在于长期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区别。主要区别体现在:语言差异、饮食习惯、建筑风格、文化信仰等四方面的区别。两者之间究竟有哪些具体内容的区别,我们接着往下看。</p> <p class="ql-block">中午10时40分,大巴客车抵达南靖县书洋镇。这里是台湾“新女性主义”开创者吕秀莲的祖籍地,据饭店老板娘说:“台湾吕秀莲曾多次回到家乡祭祖,我见过两次,她的老家离这里大约有2公里,现在是土楼博物馆。”其实,吕秀莲曾经赴大陆祭祖也不是秘密,只不过是为了验证中原汉人迁徒闽南,之后又由闽南移居台湾是史实而已。主要是体验闽南人与客家人的饮食习惯,在这里我们尝到了客家人的菜肴:客家菜,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特显出山区风味,这与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山区有关。而我们前几天吃到的是闽南菜,它则讲究作料调味,重鲜香,这与闽南地区靠大海的地理位置有关,海鲜资源丰富。此后,在游览过程中通过与老板娘的交谈,我得知她是客家人,便询问:“闽南人与客家人之间的语言差异?”现将老板娘的诠释整理如下,置于此处,她说:闽南人,亦称闽海民系,唐代时又称“福佬人”,以闽南语为母语为特征,比如:闽南语方言,将“你、我、他”,说成“汝”、“挖或握”、“伊”。这种语言属于汉语八大方言之一,主要分布在福建省东南部的泉州、厦门、漳州、台湾、龙岩和莆田等地,以及广东、香港、海南的部分地区和海外世界各地。客家人则使用客家话,同样用“你、我、他”作比妨,客家话把它读为:“汝、涯、伊”。这也是汉语中的一种方言,但与闽南语有明显的不同。客家话保留了大量的文言文字眼,与古代韵书记载的发音对应,被誉为古汉语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层林尽染,漫山遍野的树木苍翠景象幽美,为古老的山村增添无尽的诗情画意。我们在书洋镇鹭嘉诚饭店进中餐毕,由饭店老板娘来充当本地导游,带领我们去游南靖土楼。“胖美”导游的开场白,她说:“大家好!我是土生土长的客家人,从现在起由我来做导游,我闽南口音<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普通话,大家能听懂吗?”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她又继续介绍道:“从这里到梅林镇还有9公里,大巴客车先送我们一程,然后下车步行去参观怀远楼、云水谣古镇与和贵楼三个景点,大家要做好户外徒步二至三小时的思想准备。这里风景秀丽‘远而山、近而水、凭茲灵秀育人文,怀以德、敦以仁,藉此修齐遵祖训’。到处充满着书香气息,‘农耕传家’体现了客家人千百年来的企盼。这里还有古老的大榕树、长教简氏大祠堂和其他古代建筑,也是值得一看的特色景点。”饭店老板娘是一位卅来岁的年轻妇女,人长得不咋地:胖墩墩的,戴一副很土的近视眼镜。可透过她口齿伶俐的言谈,流露出一股内秀外慧之美,我打心底地里佩服,故称之为胖美。</p> <p class="ql-block">中午11时50分,我们在梅林镇坎下村下车,这里是南靖土楼古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span>集聚群。当我们步行至村北的一片空旷场地上,见到了长教简氏大宗祠,便独自一人上前欣赏。长教简氏大宗祠,坐北朝南,宗祠前有一半月形池塘,池边立有六根高大石旗杆,其中一根旗杆为清道光年间(1821年一1850年)进士、兵部尚书筒逢泰而立。清至现代历经多次重修,现存“长教简氏大祠堂”,为清嘉庆年间(1796年一1820年)海外华侨捐资重修及碑记。长教简氏大宗祠,始建于大明宣德六年(1431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二进二廊一天井单檐悬山顶式建筑,正堂为十一檩棚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斗拱明两层,栌斗使用海棠纹做法,柱础为莲花古镜式。屋脊瓷雕饰双龙戏珠,祠堂两边厢房,为砖木结构。然遗憾的是本次旅游未安排入内参观,彼时大团队已经走得很远,只能匆忙一瞥。在追赶游友们的路上,还有许多形制不同的土楼,如集福楼、福余堂、仰峰楼、钟兴楼等古建筑。紧走数百步,终于在村东部的怀远楼与游友们会合。</p><p class="ql-block">怀远楼,位于梅林镇坎下村上南43号,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从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迁来,至清宣统元年(1909年)建成,占地面积1384.7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简氏第十六代旅居缅甸的简新喜、简新盛和简新嵩三兄弟以及简氏后裔共同捐资建造。是为了报答长教诗礼传家的肇基祖简德润。</span>“怀远"之名字的寓意,主要是安抚边远的人、思念远方的人和寻根溯源等情怀——“派衍洪源,登斯堂始知后海之义,基开教里,绍我祖勿替左琴右史之风。”</p> <p class="ql-block">“肇基”的释义,即始创基业:长教简氏大宗祠主祀开基祖简德润。简德润号居敬、讳四郎,时人称简四先生,生于元顺帝元年(1333年),卒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享寿79岁。简德润原籍:从怀远楼中“范城虽远家风在”这一词句分析,古代范城在不同时期的中国<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方</span>有三座范城,估计是中原汉人南迁入闽的客家人,南宋时定居永定县培丰镇洪源村。1341年简德润游学到梅林镇,入赘长教村富户张进兴之家,后生八子,分别为:贵甫、贵贤、贵祯、贵仁、贵义、贵礼、贵智、贵信。传为简氏八大房,承张简血脉,兼两姓之宗,于是有了“张简”姓。<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宣德六年(1431年),简德润的第四代孙在长教村北边兴建了张简氏大宗祠,祀奉开基始祖简德润及其祖上三代、张进兴和第二代八房兄弟夫妇等。清康熙年间(1662年一1722年)开始,梅林长教张简氏后裔陆续飘洋过海,分别在台湾、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开基立业,繁衍生息。</span></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其后裔孙张简逢泰上京赴考,进士及第。主考官钮福保建议张简两姓取一,于是,“张简逢泰”改称“简逢泰”。后世从此就弃“张”姓“简”。目前长教简氏在海外人数超过20万,其中最为有名的简氏海外后裔,当属著名抗日英雄简大狮,开启了一段简大狮与台湾民众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悲壮历史。当时上海《申报》评论:“台湾义民简大狮为中国争气,为全台争气,此中国最有志气之人”。海内外简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为圆形土楼,是一座闽南客家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典型</span>的家族住宅,集修身齐家、居住生活、防匪、防盗、防水、防火为一体的诗礼之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具有诗书传家、农耕文化和安全防御的功能</span>。怀远楼大门朝南,建筑外围直径38米,外墙高达12.28米,底基厚1.3米、卵石垒彻至最高水位以上达2.5米,楼内有排涝沟,可用于防御水灾;建筑外墙上方用三合土夯筑而成,外墙一、二层无窗户,三、四层开窗,但窗口很小。此外,圆形土楼第四层之上设有四个出挑的砖切瞭望台,互为倚角,并留有向外射击的枪眼,用于打击入侵匪盗。整幢建筑唯一的大门供人员出入,门扇表面钉有铁皮,门内设有厚木门闩,用于防御匪盗。门洞上方设有三根竹槽用于灌水,紧急情况时可利用土楼内设置的水井,有效地用于抢救火灾。</p><p class="ql-block">怀远楼为双环土楼,外环土墙为防御工事、内环木楼为同心圆形的圆楼(<span style="font-size:18px;">住宅)</span>和在天井中央的祖堂三部分组成。大门之上,苍劲有力的巨大匾额书“怀远楼”三个繁体字,两侧石刻楹联“怀以德敦以仁藉此修齐遵祖训,远而山近而水凭兹灵秀育人文。”反映出圆楼主人的生活理念和精神追求,原来“胖美”的演讲词出自于此。进入门厅,可见之建筑内部是紧邻外环土墙的木穿斗构架楼房。环周共有34个开间,除底层门厅所在开间以外,其余三层每层计有29个房间均匀分布。环楼高四层,首层用作厨房、餐厅,二层是谷仓,三、四层才是卧房。卧房的走廊一侧宽2.6米,开间宽 3.1 米,进深 3.35 米,面积不到10平方米。全楼所有卧房大小相同不分老少尊卑,一律平等。宽1.2米的走马廊设在楼层的内部二至四层,用于联通各个房间。第三、四层的走马廊外侧设腰檐避雨,檐下空间可以用于储物。怀远楼内部设置4部公共楼梯用于联系上下楼层。</p> <p class="ql-block">圆楼中央的祖堂和书斋共处一室,也是圆形布置。祖堂,是简氏怀远楼的精神核心和活动中心,内部雕梁画栋,美轮美奂,透有一股典雅古朴的书香气息。祖堂诗礼庭,石刻楹联:“诗书教子诏谋远,礼让传家衍庆长”。正堂两边镌刻着镏金楹联:“月过花移影,风来竹拜声”。还有许多简氏后裔书写的对联:“琴书千古意,花木四晓春”;“书为天下英雄业,善是富贵根”;“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与孝”等诗句。它充分展示出楼内简氏祖先和后裔敬祖重德的文明理念,凸现传统文化“疏通知远,书教也”的儒家思想。斯是室,是祖堂兼书斋,文化内涵十分丰富,雕刻和绘画异常精致:上供观音菩萨,下雕彩绘走兽,两旁楹柱溜金字分别书写:“斯堂讵为游观祗计敦书开耳目,是室何嫌隘陋惟思尚德课儿孙。”这副对联,借用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其寓意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土楼简氐后人发奋读书、辛勤耕作,信守忠孝、成就伟业。</p><p class="ql-block">环楼与祖堂之间是一个环形露天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院子,在</span>大天井的两边各有一口水井。古代水井,能够为人们提供相对洁净的饮用水、生活用水、食物保鲜和防火灭灾的重要功能,极大地改善了简氏后人的生活质量。环楼的过廊,可供游客绕场一圈又回到起点的开放性场地。其中须通过若干道矮墙分隔的墙洞,上书有激励人生的名词,如兰郑、图龙和玉树等,它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浓厚的公共空间。兰郑,常用于比喻君子高尚的个人品质:“兰花”象征着高洁,而“郑”字则表示做事稳重、忠诚可靠,整个寓意为高洁而稳重。图龙:标志着为人心事慎密,富有洞察力、必有一番事业或富甲天下。玉树,则是基于美玉般的质地和树木的成长,意味着简氏后人的修身齐家、自习性强、精力充沛,彰显出恒心毅力和具有不断进取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怀远楼这一古色古香的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实属罕见。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它充分地展示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文明理念,突现“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唯读唯耕”的家教和家风,拆射出南靖土楼的历史文化和大智若愚,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这些建筑不仅富有文化内涵,还蕴含了深厚的家庭教育和道德传承的意义,对于现代家庭教育也有深刻的启示作用。现在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知识<span style="font-size:18px;">库中</span>的瑰宝。因为现在很多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甚至于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中华文化知识宝库——知识宝库是指储存和整理大量知识的资源库,具有丰富的资料和多样的应用场景,它可以为教育提供丰厚的历史资料,支持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探究学习,从而汲取传统精华和民间智慧,以提高教育质量。<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科研方面,</span>怀远楼作为中华文化知识宝库之一,为获取建筑构造学的科研资料、了解研究建筑物的动态提供了重要支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展。此外,怀远楼还是文化旅游的重要平台,散发出多元的历史文化。通过参观,可以传播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文修养和社会进步。譬如建筑风格:我们前几天在泉州、厦门参观的闽南民系建筑,以红砖大厝为代表,明清时期又融合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皇宫起建筑,金碧辉煌,奢华而精致。客家人的建筑则以围屋为主,这是一种以土楼为工事<span style="font-size:18px;">而</span>演变成为防御性的住宅集团,体现了客家人对抵御侵袭和自保的重视。用心去看可读出历史上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原汉人南迁是一个痛苦的历史选择,因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征服文明程度较高的被征服者。”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想:记录精彩长教简氏的流年碎影,勾靳古镇的肖像和风骨,展陈好闽南客家人的创造精神和人文魅力,究寻文化的血脉与基因,以利弘扬优秀,建设富美家园。</p> <p class="ql-block">闽南文化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文字创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原创时间:2024年11月9日</p><p class="ql-block">校勘定稿: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曾敖林自拍及网络</p><p class="ql-block">美篇制作:曾敖林</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11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