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藏品】《针线簸箩》

翟慧骞

<p class="ql-block">  大家见过这种针线簸箩没有,这在以前的农村可是家常必备的物件。猜猜它是什么材质?怎么做成的?</p><p class="ql-block"> 提到山西,大家可能会想到一首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这首歌是由乔羽作词,张棣昌谱曲,郭兰英首唱,作为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于1959年发行,从此唱响大江南北,今年已经是发行65周年了。这首歌里有一句歌词“女儿能绣万种花”,道出了当时山西农村女人的一大特点:心灵手巧,勤劳善绣。做针线活儿,自然少不了一些针头线脑的用具,以前都是用这种自制的“针线簸箩”来收纳针头线脑等各种用具,几乎家家都有。</p><p class="ql-block"> 这种针线簸箩是用废纸(一般是腊月里新年前糊窗户扯下来的旧的麻头纸,以及旧报纸等)和水捣成纸浆,然后以瓷盆做模,把纸浆均匀糊在瓷盆外面,再用手拍打一番,使其凝实,待纸浆自然风干后,把它从瓷盆上脱下来,就是一件硬邦邦的纸盆了,里外再用各种颜色的手工彩纸裱糊成美丽的图案,一只漂亮的针线簸箩便制成了,相当于现在的“收纳盒”,里面可以存放各种丝线、棉线、铁针、顶针、剪刀等,甚至还可以收纳一些正在牵绣的鞋垫、鞋帮、鞋底、蒙布等半成品,成为家庭妇女床头案边的必备心爱之物。</p><p class="ql-block"> 做针线活儿是山西农村妇女的一大传统。记得小时候在农村,大概10来岁左右,放学回家的时候,找两根织毛衣的竹针,在妈妈和奶奶的教导下,学着织毛线。稍大,放暑假的时候,奶奶给糊了鞋垫,妈妈给垫面画上花儿,然后和村里的其他小伙伴一起学着牵绣鞋垫。现在,各种材质的收纳盒琳琅满目,但从前的那种纸质的“针线簸箩”,却成为记忆中永久的温暖和满满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谢谢欣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