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印象:福建博物院游记

莲花开了

<p class="ql-block">十年前的一个雨夜,因为总行的一次紧急采访任务,将我和几位央级媒体的战友聚集。在福州长乐机场的避风港,我们像沙丁鱼般挤进一辆商务车里,在暴雨的洗礼中艰难跋涉。</p><p class="ql-block">车子像一艘破浪前行的舰艇,绕过福州市区的繁华,直奔采访目的地。那个县城的名字早已模糊,但那次车辆被追尾的惊魂一刻,却像电影画面般刻在脑海。幸运的是,我们的“船长”反应神速,我们才得以全员安然无恙,只是换了一艘“船”,继续我们的风雨兼程。</p><p class="ql-block">十年后,暂住福州的发小玲姐,用她每日精选的美照,像诱人的甜点一样诱惑着我。终于,在一个冬日,我决定南下,抵达这座有福之城,体验有福之人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博物院侧影</p> <p class="ql-block">我在博物院正门假装自拍</p> 站在西湖公园的绿意盎然中,我仿佛在翻阅一幅流动的画卷,博物院的全貌在我眼前徐徐展开。<br><br>在博物院的正门打卡时,玲姐抛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有没有发现柱子是歪的?”<div><br></div><div>定睛一看,果然,那根柱子像是顽皮的孩子,在玩着倾斜的游戏,让我不禁想起远在意大利的比萨斜塔。</div> 福建博物院,这个文化宝库,藏有超过21万件的文物和标本,其中近4万件是珍贵的文物。这里举办了众多原创展览,如《中国白 向世界 ——德化白瓷精品展》和《宋词里的福建》,每一场都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盛宴。<div><br></div><div>借央视《国家宝藏》第四季热播,福建博物院呈现国宝级藏品。盖章留念时,我意外认出了似曾相识的标志,原来,昨晚在飞机上俯瞰福州,那璀璨夜景中的明星,就是这座福建博物院。</div><div><br></div><div>莲花开了姐视频号:夜幕下的福州,灯火阑珊处,朵朵花开。</div> 明德化窑文昌坐像<br> 馆藏精品:<b><font color="#ff8a00">明德化窑文昌坐像</font></b><br><br>眉清目秀的文昌,庄重中透着仙气,仿佛下一刻就会从座位上飘然而起。他头戴襥头,面容修长,丹凤眼,短胡须,内着右袵交领衫,外罩宽袖袍,腰系带。右手持如意,左手藏于袖内轻扶膝上,正面端坐。坐像背后有阴文“何朝宗印”篆书款识。胎质洁白细腻,釉色乳白,纯净光润。<br><br>神韵源自何方?德化窑火千年传承不息。自宋元时期,德化便已烧制出青白瓷,远销海外。至明代,白瓷工艺达到巅峰,确立了在世界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白”如凝脂美玉,在欧洲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br><br>何朝宗,德化瓷塑史上的一代宗师,以其精雕细琢的仙佛人物闻名于世。观音、达摩、文昌、罗汉、关公、和合二仙,每件作品都展现出超凡脱俗的飘逸与亲和力。<div><br></div><div>“中国白既雅且美”。“中国白 向世界 ——德化白瓷精品展”中,130组精品如同一群白色的精灵,它们用纯净的美,讲述着德化白瓷的故事,从东方到西方,从古至今。诠释了德化瓷器作为美好生活载体的重要作用。<br></div> 观音坐像 达摩立像 <p class="ql-block"><br></p> 荷叶杯 “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展厅,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历史书,用近500件文物,为我们讲述了福建从远古到明清的传奇故事。《山海家园闽之先民》《青铜辉映礼乐初萌》《越魂不灭王族世家》《衣冠南渡闽中隆兴》《丝路云帆海国雄风》《风云际会东西交流》,让我们在这些历史的碎片中,感受福建的辉煌与变迁。<div><br>郑和下西洋的航线图,仿佛是一幅航海者的梦想,指引着我们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那件五代波斯孔雀绿釉陶瓶,就像一位来自远方的使者,静静地诉说着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与融合。</div> <br>郑和下西洋航线图 <p class="ql-block">五代波斯孔雀绿釉陶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器为波斯类型陶瓶,福州五代闽国刘华墓出土,敛口,溜肩,长腹渐收,平底而沿外突。颈肩间附四个环耳,肩腹部堆塑四道粗绳状纹。通体施蓝绿釉,釉色晶莹。当是五代十国时期由海上丝绸之路传入。</p> 西周云雷纹青铜大铙<div><br><div><br>是中国已出土的西周甬钟中的大形体钟之一,是福建首次出土的最大青铜器。这个西周乐器,平口,钲部两侧有36个乳突状枚,鼓饰变形兽面纹,两侧饰云雷纹。甬亦饰变形兽面纹。大铙双范合铸,浑大厚重,造型古朴,表现出高水平的铸造。<br><br>这件青铜巨作,不仅是乐器,更是一件艺术品,它的每一次敲击,都像是历史的回声,穿越时空,回荡在我们的耳边。</div><div><br></div></div> 在《宋词里的福建》展厅,我们仿佛与古人对话,通过诗词,窥见他们的生活点滴。偶遇成群结队的小学生,那些看见美食格外兴奋的小朋友,不正是我们当年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缩影吗?<br><br><font color="#167efb">闽溪珍献。过海云帆来似箭。玉座金盘。不贡奇葩四百年。<br><br>轻红酽白。雅称佳人纤手擘。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font><br><br>苏轼的《减字木兰花·荔支》,用短短几行字,就将荔枝的鲜美与珍贵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那荔枝的香气,已经穿越了千年,飘到了我们的鼻尖。<br><br>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以诗、词、文、书画著称,更以他豪放的性格激励后人。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团练副使。1082年,被任命为福建路转运判官。任职期间,苏轼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深入了解,留下不少佳作。<div><br></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br></p> 话说,宋代饮茶之风十分普及,上自官府,下至民间。福建建州成为贡茶产制中心,斗茶习俗随着饮茶风尚在建州产生,从民间流入宫廷。<div><br>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很多,但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也颇有研究。苏轼嗜茶,他认为茶能助诗思、战睡魔,是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div><div><br>苏轼关于茶的诗词多达80余首,朗诵一首我最喜爱的《望江南·超然台作》:</div><div><br><font color="#167efb">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font></div> 宋 蔡襄《荔枝谱》刻板 宋人对家居陈设非常重视,焚香、点茶、挂画、插花,是日常生活里必不可少的四件雅事。<br><br>福建博物院藏南宋龙泉窑贴牡丹花三足炉,宽唇直腹,腹部贴三组缠枝牡丹。釉色清新碧绿,线条简单而素雅。<div><br>  <font color="#167efb">足蹑云梯,手攀仙桂,姓名高挂登科记。马前喝到(道)状元来,金鞍玉勒成行对。 </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  宴罢琼林,醉游花市,此时方显平生至(志)。修书速报凤楼人,这回好个风流婿。 </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  ——《踏莎行》(邵武市博物馆藏宋鎏金银八角杯) </font></div><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邵武市博物馆藏宋鎏金银八角杯内壁,刻有宋词《踏莎行》,描述科举高中状元,举办琼林宴,从京城到家乡,一路春风得意的热闹情形。外壁每面均开光,雕刻词意画面。整体采用立体装饰、浮雕凸花和镂刻工艺,充分显示出宋代金银工艺制作的超高水平。<font color="#167efb"></font></div> 黑花诗文长方形枕 在福建博物院,近代马来蔡筱忠寄晋江蔡古衢侨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br><br>侨批,是华侨华人与国内眷属私人之间以一种“银、信合封”为基本特征的沟通媒介。一封封汇款书信,言简意赅,内容丰富,记载的时间与距离、人与物、活动与事件等社会基本元素完整、真实、可靠,彰显了华侨爱家人、爱家乡、爱国家的情怀。<div><br></div><div>说到书信,让人至今感佩的,是清末林觉民的《与妻书》。<br><br>“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福建省闽侯人,牺牲时年仅24岁。这位才华横溢的同盟会革命青年,曾留学日本,凭着一腔热血加入革命队伍,回国参加广州起义。<br><br>他在行动前夜,写给爱妻陈意映的《与妻书》,情真意切,慷慨激昂。这诀别之作,如今读来仍让人动容,伤感。</div> 逛“三坊七巷”时,发现冰心故居也是林觉民故居,还有林觉民邮票。再读书信,感慨今日之幸福生活需加倍珍惜。<br><br>三坊民俗传千古,七巷花香出二梅。<br><br>遇见刻有姓氏的“中国白”茶杯,精致小巧,欣然收入囊中。<div><br><div>爱心树,爱心餐,见证姐妹情深。因为福州有玲姐,三坊七巷的温情时光与西湖公园的自然诗篇,刷新了我对福州的认知。一首小诗从我心中流淌而出:<br><br><font color="#ff8a00"><br>福地福州客旅居,<br><br>晨光体育场微熹。<br><br>西湖公园吸新氧,<br><br>铁树昂然指碧霄。<br><br>榕荫庇护龟背竹。<br><br>开化寺内静参禅,<br><br>黄钟花放凌云端。<br></font><br><br>三生有幸,见字如面!<br><br>愿:妈祖娘娘保平安!</div></div> 妈祖娘娘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