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宗乘》一段历史文化的传承。

画家张国庆(亭台楼阁山水)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修建的,“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的汉译。庙依山建造,坐北朝南,山门内是碑阁,北是五塔门,高十余米,有拱门三个,上建红、黄、黑、白、绿五座喇嘛塔。 门北是琉璃牌坊。牌坊北地形渐高,各式白台、塔台建筑因地形而散置,高低有别,变化多端。最后为雄伟高大的主体建筑大红台。大红台的正面,下面是高达十八米的大白台,其上耸立着高达二十五米的大红台。红台内四周为三层群楼,中央是重檐攒尖鎏金铜瓦项的“万法归一”殿。</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的历史故事源自清朝乾隆年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设缘由‌:乾隆皇帝为庆祝自己60寿辰和崇庆皇太后80寿辰,下令仿照西藏布达拉宫建造普陀宗乘之庙,又称“小布达拉宫”。该庙始建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竣工‌12。</p><p class="ql-block">‌政治意义‌:此庙不仅是宗教建筑,更承载了重要的政治意义。乾隆皇帝在此接见了万里东归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一行,并举行了隆重的讲经、说法、祝寿等活动,体现了清朝对蒙古部落的抚恤和重视‌。</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普陀宗乘之庙依山而建,布局自由,无明显轴线,主体建筑大红台高达43米,万法归一殿殿顶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金光闪闪,富丽堂皇‌。</p><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见证了清朝的鼎盛时期,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狮子沟镇狮子沟村。</p><p class="ql-block">,为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建筑群,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p><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占地22万平方米,其主体建筑大红台位于山巅,通高43米,台中央万法归一殿是主殿,殿顶部高出群楼,殿顶都用鎏金鱼鳞铜瓦覆盖。60余座(现存40余座)平顶碉房式白台和梵塔白台随山势呈纵深式自由布局,无明显轴线。</p><p class="ql-block">普陀宗乘之庙是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庙宇,为清政府举行重大宗教仪式和进行政治活动的场所。普陀宗乘之庙是清王朝鼎盛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是汉藏建筑融合再创造的成功范例,包含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其建筑是清代鼎盛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民族、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遗存,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该时期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的状况,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