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在我此次自驾游札记的开篇中曾提到过,比如是我企盼多年想要去的地方。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文学杂志“收获”上,曾经读过一篇“伸出你的舌苔或空荡荡”的文章,里面提到了藏传佛教的修行、天葬等内容,充满了神秘感。后来我还得知了比如骷髅墙。那时就在我的心中埋下了去西藏、去天葬台一探的种子。在2015年的西藏、新疆自驾,我们曾专程去了色达天葬台现场,亲眼目睹了天葬过程,还参观了那里的骷髅墙,深感震撼。</h1> <h1> 比如骷髅墙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茶曲乡的达姆寺,距比如县城约60多公里,就在G558公路的边上。</h1><h1><br></h1> <h1> 在比如县城修整一夜后,一早我们就开始沿G558公路继续西行。公路与流经此地的怒江一路相伴,与我们走过的怒江峡谷段不同,这里地势开阔,没有了险要,江水在公路旁缓缓流淌。</h1> <h1> 9月初的藏东北还没有退去绿色。</h1> <h1> 怒江给两岸带来勃勃生机,定居在这里的藏族同胞依江耕种,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h1> <h1> 这段公路状况不错,我们边走边停,享受并欣赏着身在高原却不似高原的别样景色。</h1> <h1><b>怒江第一湾</b></h1> <h1> 开车行进间,怒江第一湾的标识牌出现在路边,此景本不在我们的出行攻略中,它却犹如天上掉馅饼一样砸到了我们的头上,又是个意外的惊喜!</h1> <h1> 怒江第一湾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比如县境内。它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怒江流经此处时,被王箐大悬岩绝壁阻挡,江水的流向被迫由原来的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流出 300 余米后,又被丹拉大山挡住去路,只好再次调头由西向东急转,于是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大湾。</h1> <h1> 面对怒江第一湾建有观景台,类似铁门的铁艺上镶有“怒江第一湾”和“4160”的海拔标识。</h1> <h1> 在网上查询怒江第一湾,给出的答案是怒江流经云南贡山县丙中洛乡形成的那个湾。但此湾非彼湾,若从流向及地理位置上看,此湾是第一湾,若从名气上讲,彼湾是第一湾。</h1> <h1> 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南麓的吉热拍格,上游藏语叫 “那曲河”,流入他念他翁山和伯舒拉岭之间的峡谷中时才叫怒江。怒江全长 3240 公里,在我国境内长约 2013 公里。</h1><h1> 怒江是著名的“三江并流”靠西侧的江,中间是澜沧江,东侧是金沙江(即长江)。</h1><h1> 怒江流经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市出境后进入缅甸,被称为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的安达曼海。</h1> <h1>航拍怒江第一湾</h1> <h1><b>达姆寺</b></h1> <h1> 据相关记载,达姆寺始建于公元 1820 年,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关于达姆寺始于何时,存在不同的说法。</h1> <h1> 寺内的关于达姆寺的简介为:达姆寺为文成公主进藏途经此处时,委托其 “伦布(大臣)” 在此建寺。</h1><h1> 相传文成公主从京城长安出发前往拉萨时,到达比如县茶曲乡附近,受到当地群众和三姊妹天姆的热情迎接,公主见此地是风水宝地,便驻留数月。期间,她发现百姓患有眼疾和鼠疫等疾病,于是开了一井泉眼,让百姓用此泉洗浴,祛除了疾病,还教会当地百姓犁地种田、使用水磨、编织技术和垒石盖房等,并在此地建造了达姆寺 。<br></h1> <h1><br></h1><h1> 文成公主入藏的年代是唐朝贞观十五年,即公元641年。比记载中的达姆寺始建还要早一千多年。这两种不同的说法,目前更倾向始于文成公主,这样就使达姆寺具有了更为深厚的历史积淀及文化底蕴!</h1> <h1><b>达姆寺骷髅墙</b></h1> <h1> 达姆寺天葬院。</h1><h1> 著名的骷髅墙就在该院内。</h1> <h1> 达姆寺天葬院是西藏地区唯一为死者天葬后保留头骨的地方。</h1><h1> 藏族的天葬,一种说法认为它起源于公元 7 世纪以后,随着佛教在藏区的传播而逐渐形成。佛教的 “舍身饲虎” 等观念,与天葬所体现的 “舍身” 精神相契合,从而促进了这种丧葬方式的发展。</h1><h1>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葬可能与藏族原始宗教苯教有关,苯教中有自然崇拜的观念,将尸体回归自然被视为一种回归神灵怀抱的方式。</h1><h1> 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在佛教中,“布施”是信徒的标志之一,布施中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把遗体献给鹰等猛禽,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且利于灵魂转世。</h1> <h1> 骷髅墙所在的天葬院有 “活人门” 和 “死者门” 之分,侧门为生门,供活人进出;正门为死门,只供天葬者进入。</h1> <h1> 正门,死者由此门送入天葬院的天葬台。</h1> <h1> 侧门,供活人出入。</h1> <h1> 我们就是由这个侧门进入天葬院,在专职的工作人员带领下参观骷髅墙、天葬台。工作人员讲解的认真细致,让参观者受益匪浅。</h1> <h1> 天葬在西藏历史悠久,但保留头骨的历史大约只有130年。相传达普八世白玛白扎活佛<font color="#167efb" style="">(公开资料中未明确记载达普八世白玛白扎活佛圆寂的具体时间,但据传说距今 80 多年前左右 ,在其 50 多岁时圆寂)</font>效仿佛祖割肉喂鹰,在此设立天葬台,并关照当年的天葬师,把尸首喂鹰,头骨保存起来,以便警示后人,而后人便把骷髅堆成了墙。</h1> <h1> 天葬台院子里的骷髅墙,有一人多高,三面是骷髅墙,头骨用泥巴砌在墙上的木格架中。大门两侧的骷髅墙因大雨倒塌,剩下墙的高度只有原来的一半。关于达姆寺骷髅墙保留的头骨数量,目前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墙上堆砌的头骨数量有3000多个。这些头骨排列整齐,年代从右至左依次递减。</h1><h1> 院内面对正门的是天葬台,院子的角落里堆放着工具、裹尸布等杂物。</h1> <h1> 该视频用非常规方式拍摄。</h1> <h1> 看了骷髅墙,又了却了心中的一个夙愿,回望天葬院,端起相机,将此景化为永恒,作为记忆,封印在脑海深处。</h1> <h1> 达姆寺规模不大,对游客友好,我们漫步其间,经堂、厨房等地可随意参观。</h1> <h1> 巨大的风马旗树立在寺院的边缘。</h1> <h1> 在寺院中闲逛吃草的牦牛</h1> <h1> 塔林</h1> <h1>在经堂里诵经的喇嘛。</h1> <h1> 经堂内部,非正常拍摄</h1> <h1> 寺院的后厨</h1> <h1> 寺院的后厨</h1> <h1> 一位年长的喇嘛在用酥油做贡品,并让我们品尝了酥油糌粑。</h1> <h1> 在征得允许后,用大疆Action3拍摄。</h1> <h1> 怒江在达姆寺脚下蜿蜒流过,隔江相望的是比如热登寺。显而易见,这里绝对是一块风水宝地,竟然容下两座寺院,怪不得当年能够被文成公主看中,并长时间在此驻足。</h1> <h1> 身在寺庙,眼望凡尘,不禁想起降央卓玛唱的歌曲“那一天”。这首歌的歌词取自仓央嘉措的诗歌“那一世”。歌的背后有一段凄楚的爱情故事。</h1><h1> 仓央嘉措,藏传佛教格鲁派大活佛,第六世达赖喇嘛,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出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在入选达赖前,在家乡有一位美貌聪明名叫仁珍旺姆的女子,是他的意中的未婚妻。他们终日相伴,耕作放牧,青梅竹马,恩爱至深。仓央嘉措被迎至布达拉宫后,他厌倦单调而刻板的活佛生活,时时思恋着他美丽的意中人,常用诗歌来抒发对心上人的思念,“那一世”就是非常著名的一首:</h1><h1><font color="#ed2308"> “那一日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是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夜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font>。</h1><h1> 他经常微服夜出,与仁珍旺姆相会,追求浪漫的爱情。但这种行为违背了教规和当时的世俗礼教,最终他的情人被铁棒(掌纪执法)喇嘛处死,他本人也被严格监管起来。</h1><h1>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仓央嘉措被废,次年在押解京师的途中圆寂,终年24岁。</h1> <h1> 我很喜欢这首歌,特将此歌作为本篇的配乐!</h1> <h1> 游过达姆寺后,我们驱车离开川藏中线回到川藏北线,北线路况很好,车也多了起来。一路区间测速,限速70。原计划在那曲(海拔4600米)过夜,看看天色尚早,改宿当雄(海拔4300米)。</h1> <h1>本段自驾线路见下图:</h1> <h1>老过101 2024年11月30日 于北京</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