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印象

老树

<p class="ql-block">2024.10.8</p><p class="ql-block">下午,从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飞往突尼斯。3个小时航程。</p> <p class="ql-block">突尼斯,北非中部,北临地中海,东临利比亚,西接阿尔及利亚。16.2万平方公里土地,1300万人口。弹丸小国。</p> <p class="ql-block">国虽小却世界闻名。突尼斯是走向议会民主体制的非洲第一国。</p> <p class="ql-block">国虽小却有大历史。几千年动荡和异族入主,突尼斯人的血脉里游走着十分复杂的民族基因,一个突尼斯,半部世界史。</p> <p class="ql-block">住在离机场不远的一个酒店。中文名,突尼斯湖瑞享酒店(外文名:Movenpick hotel du lac tunis)。盘查很严,随身行李要过安检。团友带一烧水壶(煮方便面用)被扣,虽后被送回,但让我觉得这个国家有点紧张。</p> 这壶也没什么特别的呀? <p class="ql-block">酒店紧临地中海,景观超级棒,设计装修也很不错。</p> <p class="ql-block">在突尼斯,我们时间不多,旅行社建议,必去凯鲁万。</p> <p class="ql-block">2024.10.9</p><p class="ql-block">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横扫占据北非的东罗马人,并在凯鲁万建城。九世纪后,这里曾有100多年为突尼斯首都。公元670年开始在这里建起了当时最大的清真寺——奥克巴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据说北非一带很多清真寺都是以凯鲁万清真寺为兰本建设的。只是后来的宣礼塔越变越直。</p> <p class="ql-block">凯鲁万清真寺的宣礼塔。</p> <p class="ql-block">记得摩洛哥导游介绍过,圆顶清真寺是麦加风格,在北非清真寺多为宣礼塔加平房样式。细想一下真是如此。卡萨布兰卡的哈桑二世大清真寺就是北非清真寺的典型代表。<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span>凯鲁万清真寺告诉我们,起码当初阿拉伯人进北非时建的清真寺既有平房加宣礼塔也有圆顶房。只不过后来的演进中,北非可能更多地选择了更加简单易建的宣礼塔加平房模式吧?</p> <p class="ql-block">宣礼塔对面就是这个圆顶礼拜堂。</p> <p class="ql-block">从圆顶礼拜堂门廊看宣礼塔。</p> 雕花石板下面是蓄水池。 <p class="ql-block">打开盖子,可以从蓄水池里汲水</p> <p class="ql-block">这位团友没穿长裤,按当地教规应予以适当遮盖。女子若有暴露也须如此。</p> <p class="ql-block">这是为做祷告测量时间的日规。</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突尼斯柏柏尔人导游说,这座清真寺是现存阿拉伯世界大清真寺里最古老的,也是古老的清真寺里最大的。能同时容纳5000人祷告。</p> <p class="ql-block">最有特色的是这座清真寺所用300根石立柱,都是建寺的阿拉伯人从他们占领的各地运来的,大多为罗马柱。这些石柱石材不同,颜色多样,长短不一,文饰各异,有一根上竟有十字架图案,显然是来自基督教堂,也被他们用上了。</p><p class="ql-block">如此用战利品拼凑搭建,在当时可能是为显摆战功,也可能是为节省物料。如今竟成两大文明兼收并蓄的奇观。</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现在看清真寺历次翻修都没有拆除这些石柱真是万幸。它们成了见证历史的最有力物证。与很多不断翻修扩建,已找不到多少历史遗迹的清真寺相比,说这座清真寺最古老我真的相信。</p> 带有十字架的柱子。 祷告大厅。 <p class="ql-block">要追溯清真寺建筑源头,凯鲁万奥克巴清真寺有标本意义。</p> <p class="ql-block">凯鲁万还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突尼斯凯鲁万阿格拉比特蓄水池。建于公元862年,正是凯鲁万作为突尼斯都城时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拉伯人占领时期的杰作,已有</span>1100多年历史。<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是世界文化遗产。</span></p><p class="ql-block">当时当地缺水严重,为解决城市居民用水建起蓄水池。水池一大一小为一对。先用渡槽将36公里外的水源引入小池沉淀,再进入大池供使用。当时共建有14对,现在仅存2对。可见当年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都很可观,也见证阿拉伯文明早在我国唐代时期就有能力建大规模水利工程。</p> 小小凯鲁万,藏有双国宝。 <p class="ql-block">从凯鲁万到苏斯只有55公里路程。上午还在唏嘘凯鲁万的缺水,下午我们已经站在苏斯古城堡的塔顶上欣赏港口风光了。</p> <p class="ql-block">苏斯,突尼斯第三大城市,60万人口。公元9世纪始建。港口,山地,古城堡,地中海风光,构成了苏斯独特景观。古城更是保护完整,1988年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p> 曾经的瞭望塔。 <p class="ql-block">一抬头发现上边有人。我们当机决定,既来之则登之,也舒展一下老胳膊老腿。登塔费每人8第纳尔,相当于人民币25元。没有零钱,4个人给了30第纳尔也就放行。</p> <p class="ql-block">古堡被现代化港口和白色建筑淹没。夕阳照射下的黄色古城垛反着金光,顽强表达着不一样的存在。时间把不同文明挤压在一起录入当下,令人心生感慨。</p> <p class="ql-block">回望山坡上房屋鳞次栉比,兀立坡上的清真寺俯瞰众生,望而生威。</p> <p class="ql-block">苏斯新区繁华现代。霓虹闪烁,酒吧林立,完全没有非洲城市模样。突尼斯像摩洛哥一样,也曾是被法国“保护”的国家。</p> 酒店外景和大堂。 <p class="ql-block">晨起,想拍个日出,可惜老天不给力。浓浓海雾不散,左等右等,只等来个灰天白日。</p> <p class="ql-block">进了城市,还想着日出,好象有点奢侈。</p> <p class="ql-block">2024.10.10</p><p class="ql-block">从苏斯开始往北,返回突尼斯市,要路过一座更古老的海滨之城:哈马马特。</p><p class="ql-block">2800年前由当时的统治者腓尼基人所建。</p> <p class="ql-block">哈马马特是突尼斯著名的海滨渡假胜地。全年游客据说超过300万。</p> <p class="ql-block">眺望地中海,眺望海对面,眺望腓尼基人的英雄、世界有名的军事家汉尼拔曾经到过的地方,可以想见,那是何等的荣耀。</p><p class="ql-block">可惜现在要找腓尼基人的后代已经很难,当年罗马雪耻,破城突尼斯后几乎将腓尼基人杀光。</p><p class="ql-block">也许今天突尼斯人的血脉中还能残留些许腓尼基人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这些美人鱼雕像的人面中,有腓尼基人的影子吗?</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有个小“麦地那”。特点就是安静。小巷里没有商贩。</p> <p class="ql-block">路过哈马马特一个旅游港口。你可以在这里租游艇出海兜风。老外喜欢的项目。</p> <p class="ql-block">有人就爱一探究竟。你说那灯塔能有什么?非要抵近观察么?</p> <p class="ql-block">双帆丽影碧空尽,唯见海蓝天际融。</p> <p class="ql-block">下一站我们去看了迦太基遗址。(见另文《突尼斯印象:迦太基遗址》)</p> <p class="ql-block">都说旅游要走走停停。我们大多是走的多停的少。其实真正慢下来,停下来,晒太阳,泡海水,喝咖啡,能玩的都玩一玩,才能体会什么叫享受。</p> <p class="ql-block">突尼斯著名的蓝白小镇,号称世界三大蓝白小镇的西迪布赛义德,就是值得你停下来享受一下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这次出游,世界三大蓝白小镇去了两个。希腊的圣托里尼没去过。不过看网上照片,三个还真是各有千秋。圣托里尼白多蓝少,摩洛哥的舍夫沙万蓝多白少,突尼斯的赛义德则是蓝白对比强烈,尤其是那种偏深的湛蓝,在阳光下更是夺目。</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镇起于13世纪。法国统治时期,一法国男爵,也是画家和音乐家来到这里,很喜欢这里的氛围,于是定居下来,并用蓝白两色为小镇定调。政府支持了他的想法,使法国艺术家的浪漫想法变成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其实逛多了这种海滨小镇,你会发现风格都差不多。白色最多,蓝色相间。摩洛哥的艾西拉小镇,突尼斯哈马马特古城等,都是如此。岂止“三大”?</p><p class="ql-block">其实,海蓝天蓝之间,白云相嵌。纯静,和谐,明亮,鲜艳。这是老天爷给大自然的颜色搭配。人们领悟了老天爷的苦心,自然海边就有了蓝白小镇。</p> <p class="ql-block">2024.10.11</p><p class="ql-block">离开突尼斯之前,一定要在突尼斯布尔吉巴大街上走一走,感受一下这个伊斯兰国家议会民主制的脚步。</p><p class="ql-block">所谓茉莉花革命的最大规模游行就在这里发生。2010年底,突尼斯一个南方小城的大学生商贩因不满城管,愤而自焚引发当地游行和骚乱,事态愈演愈烈,波及全国,延宕两月后导致<span style="font-size:18px;">统治突尼斯23年的时任总统本</span>·阿里下台,政府体制在动荡中走向民主。</p><p class="ql-block">茉莉花是突尼斯的国花。</p> <p class="ql-block">一切早已过去,如今这里的人们仍然按部就班地享受人间烟火。只不过这个国家已经变得更为开放。</p> <p class="ql-block">小哥卖的什么?仙人掌果。以前根本不知仙人掌会结果,更别说吃了。我没勇气尝试,让团友上。吃了都说好,甜甜的,软软的。</p> <p class="ql-block">突尼斯城欧风明显,尤其受法国影响较深。同时这个90%人口都是阿拉伯人的伊斯兰国家市井中阿拉伯特色也很突出。加之现代街区包裹着古城,时尚中蕴含着古意,别有一番风景。</p> <p class="ql-block">这座天主教教大教堂就是参照巴黎同款教堂建的</p> <p class="ql-block">布尔吉巴是突尼斯第一任总统,大街以他的名字命名。街的尽头就是突尼斯古城的起始。城墙已毁,城门犹在。</p> <p class="ql-block">这座古城1973年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突尼斯市也于199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之都”称号。</p> <p class="ql-block">手工艺人敲敲打打,小盘中精致图案一点点显现。所谓精雕细刻。旁边这西装革履之人是顾客还是城管没整明白。</p> <p class="ql-block">老城里的优素福清真寺。建于1612年。</p> <p class="ql-block">走到这里忽然有小哥拉住我们叽里咕噜不知说什么,团里正好有位精通法语的老教授,一通交流才知道小哥想带我们登高望远,看古城全貌,带路费20第纳尔。老教授耐心与其讨价还价,最后10第纳尔成交。</p> <p class="ql-block">就是这里啦,你别说还真有点味道。老教授付了张20第纳尔的票子,小哥答应找人换零,我们以为可能一去不回,没想到,他还真拿个10元票子回来了。还是很讲诚信的哟。</p> <p class="ql-block">远眺宰图纳大清真寺宣礼塔。老城标志性建筑。距今有1300年历史啦。</p> <p class="ql-block">这乱糟糟的拍什么呢?别急,往近处看,那是格力空调的包装盒。</p> <p class="ql-block">还有TCL。中国产品走向世界,还真不是吹的。</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台之上,放眼古城全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p><p class="ql-block">突尼斯,一个被列强折腾了近3000年的古国,从腓尼基人到法国人,虽然有不少豪强甚至民族都已经灰飞烟灭,但是他们都顽强地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使这个国家变得丰滿,多彩,尽管这个过程并不一定美好。</p><p class="ql-block">城头频换大王旗。但城还是城,突尼斯还是突尼斯。</p> <p class="ql-block">一个团友在突尼斯最后一个早晨,在酒店卫生间看到日出,随手一拍,就是大片。真是好运气。</p> <p class="ql-block">就用这张图片作为祝福吧。祝美丽突尼斯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当天深夜,我们的航班起飞,经多哈回国。</p><p class="ql-block">再见突尼斯!再见北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