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骑开封千年御道 感受古今沧桑巨变

勇哥

<h3>文/勇哥</h3></br><h3>孟元老曾在《东京梦华录》中描绘汴京: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br></br></h3></br><h3>好一派繁荣景象,这是千年前的开封,文中描写的御路则是现在开封的中轴线中山路。</h3></br><h3>开封中山路起于龙亭午朝门,(北宋皇城宣德门遗址)至于开封火车站。</h3></br><h3>开封中山路肇始于公元781年唐中年间,李勉任汴州节度使期间所建。唐在衙署前定下了这条南北中轴线,初称署前大街。</h3></br><h3>此后,五代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的皇宫和北宋王朝的大内,均以这条南北中轴线作为御道,出皇宫,巡御街,越汴河(州桥),直通宋外城南熏门,迤逦3796米。</h3></br><h3>1904年修建汴洛铁路时(陇海铁路第一段),由于火车站站址定于宋外城南熏门东侧,故约有700米稍稍偏离了北宋御道轴线。</h3></br><h3>开封中山路现以辖区界分为三段,龙亭区界内称中山路北段;鼓楼区界内称中山路中段;禹王台区界内称中山路南段。</h3></br><h3>中山路北段400米(不含皇城遗址纵深),唐代称“署前大道”,五代和北宋称为“御街”,明代为周王府“府前大街”。清代称午朝门街。</h3></br><h3>中山路中段1379米,五代和北宋为御道,清代分段称为行宫角街、县角街和南门大街。</h3></br><h3>中山路南段1517米,其中820米仍为五代和北宋的御道。民国初分段称南关大街,三营房街,车站下沿街,1928年冯玉祥主豫时,统称中山门外大街。 </h3></br><h3>在这条历经千年的开封中山路上,历代皇帝们曾经“驾六龙,乘德舆,光警跸,由黄道,驰骋乎”东西之阡,南北之陌。或者仕女都人们“车续马连,千百为群,肩舆稇载,前却而后阻”,而也有“行者不驰而安步,遗者恶拾而恣弃”的消闲场面。直到1901年,慈禧太后由西安回銮北京,也绕道开封,在紧靠这条街上的“行宫”里过她的十月十日“万寿节”,足足在此盘桓了32天。</h3></br><h3>这条始建于唐代公元781年的古老城市中轴线,1200年来没有任何位移,一直延续在这条线路上。在中国城市中,古都中,应当是最古老的城市主干街道。它沿续使用1200多年,时间跨度之大绝无仅有。</h3></br><h3>当年,它也曾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宽阔的街道。《东京梦华录》讲北宋时“坊巷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按宋制二百余步约300米阔,仅按现今中山路北段400米长度估算,当年宋皇宫前的街宽场大,与宽500米,长880米的天安门广场相比,大体是其四分之一。</h3></br><h3>1984年在中山路中段考古发现的明代古州桥,桥宽30米,一般来讲,道 路总是要比桥宽一些,可见明代的道路宽约35米。这说明,500多年前“中山路”宽约35米,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中,路宽恐怕也是位居当时之最的。是古代中国乃至世界最长的古街道。现在的开封中山路从午朝门至火车站全长3296米,似不足奇,而北宋时皇宫宣德门至南熏门一条笔直的南北御道,全长不小于3796米,如此古街并不多见。   </h3></br><h3>开封中山路是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于1927年命名的。冯将军1927年6月任河南省主席,1929年3月即离开河南省会开封。但冯将军极其信奉和崇拜孙中山先生,在他主豫短短的15个月中,他下令把千年“御道”命名为“中山路”并全面扩建、把古城墙正门“大南门”命名为“中山门”、把相国寺改为“中山大市场“、把宋皇宫遗址的“龙亭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请留法学生在古代石牌坊镌刻上“中山公园”匾额、并在龙亭大殿前建立1.97米高的“孙中山铜像”。档案资料证明,1929年3月9日在平迎接护送第一批“孙中山铜像”到中国来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的,就是冯玉祥、张继、商震(1936年的河南省主席)三个民国要员。而开封 “中山路”的命名、“孙中山铜像”的建立,已在冯将军任内的1929年3月前完成。毫无疑问,开封“中山路”和“孙中山铜像”的出现,比其他城市的要较早。</h3></br><h3>改革开放后,为了发展开封的旅游事业,1985年经胡耀邦同志批示,国家旅游局支持开封市政府把“龙亭公园”前的中山路北段,改造成宋式建筑的“宋都御街”,杨尚昆主席还亲自题写了街名。牌楼、角楼、著名的樊楼和午朝门、玉带桥、嵩呼、龙亭大殿前伸后延一公里,似又见帝居宏丽,天街威严。</h3></br><h3>11月29日晚,我骑行在中山路上,沿中山路南段的辛亥革命纪念塔一路向北,感受一下现在的境况与以前的不同。并拍摄了些相片与以前的老照片进行对比,感受其沧桑巨变。</h3></br><h3> <h3>      这是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租了一辆人力车,在繁华的开封街头进行采风活动。他坐在车上,用相机捕捉下了这一瞬间的画面。只见远处,一座巍峨的纪念碑耸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时,一辆日军的卡车从街道上疾驰而过,带起一片尘土飞扬,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和真实。      </h3></br> <h3>  (注意夜景的相片都是我夜骑时拍摄的)</h3></br> <h3>(20年代的南关百货大楼在战火中被毁)</h3></br><h3> <h3>(50年代重建的南关百货大楼)    </h3></br><h3> <h3>上图为清末时期中山路大南门里附近,照片是从大南门城楼向北拍摄的。路两边竖立的杆子貌似电线杆,其实上面没有电线。路东(右)有人扶稳高梯,或是某商号欲借梯登上杆头挂幌子。1931年,决定将中山路由原来的9米拓宽至18米。经过招标投标,合兴成、豫新等建筑公司中标。自1931年9月开工至1932年7月仅完成了从大南门至午朝门两个标段。剩余自大南门至火车站标段一直拖到1934年才完工。    </h3></br><h3> <h3>上图是中山路大南门至火车站段正在铺设慢车道的情形。画面上蒸汽锅炉做动力的压路机至少在20世纪50年代开封仍在使用。左上角的建筑是河南邮政管理局大楼,即1949年后的南关百货大楼。     </h3></br><h3> <h3>      这张照片是1938年在大南门拍摄的。说起大南门,它可是开封城的一个重要门户,早在唐代就有了。到了民国时期,它还被称为中山门呢。那时候,城台上建了一座漂亮的殿阁式城楼,上面还挂着一块写着“中原盛概”的匾额,真是显得气势磅礴,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    </h3></br><h3> <h3>(1939年开封城外牲畜市场)</h3></br><h3>      在1931年,城门经历了改造,新样式设计成了拥有三个通道和碉堡式城楼的城门。然而,在1948年的战火中,大南门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过幸运的是,如今的大南门仍然是开封城墙上一座保存下来的瓮城,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h3></br><h3> <h3>(从南大门北望中山路)</h3></br><h3>      1928年,冯玉祥将大南门改称中山路门,1934年,拆除城楼改成碉堡式城门。上图是站在碉堡式门上向北拍摄的中山路,与图1—40不同的是此时的大南门在原来瓮城的城门处,原来的大南门在亭子的北部,1934年拆除。亭子建在原瓮城中间,从亭子往北,照片上仍可看见原城墙的残余部分。沦陷时期,中山门改名为“新民门”,中山路也改名为“新民街”。和图1—40相比,大南门里这一带除了道路加宽之外,其余变化不大。照片原载1940年日本在华出版的《北支》摄影杂志。    </h3></br><h3> <h3>(从大南门上向南望中山路拍摄的照片)    </h3></br><h3>    上图是从大南门上向南拍摄的照片。城下向南不远处就是护城河(今黄汴河),路西(画面右侧)的起脊二层楼是宝泰号酱馃店。宝泰号系绍兴人沈载华所创。沈载华每年携江浙特产如金华火腿、西湖龙井,加上自酿绍酒,从浙江杭州沿运河而上,经苏州、清江,过安徽亳州,转而直达开封。清中期,在河道街路北开设宝泰号。除了经营传统南货外,另设酱缸水作。道光年间,南土街又开一宝泰号,民间习惯称“新宝泰”,而河道街的自然成了“老宝泰”。大南门的宝泰号设于民国初年。开封沦陷后,宝泰号和其它商号一样损失惨重。抗战胜利后也没能恢复到正常经营,1951年歇业。直到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后,宝泰号才得以恢复经营。</h3></br> <h3>上图是现在从大南门向南望的场景</h3></br><h3> <h3>  现在的大南门挂了些灯笼,墙上的树木长高了</h3></br> <h3> 下图是进入墙内往南看</h3></br> <h3>  下图是内墙的两边,原是翁城的部分,原来盖的房子都拆迁了<br></br></h3></br> <h3>下图是翁城往北望中山路</h3></br> <h3> 下图是朱雀门遗址</h3></br> <h3> 下两个图是站在朱雀门遗址路中间分别北望中山路和南望中山路</h3></br> <br></br></h3></br><h3>(上图是三盛公老店)</h3></br> <h3>上图是自由路与中山路交叉口挖掘的 州桥和汴河遗址 ,有明代完整的州桥和宋代的石壁板画,再现千年大宋繁华。</h3></br><h3>下图是夜骑拍摄的相国寺</h3></br>           近来读了写李清照的书,对州桥遗址旁的大相国寺特别感兴趣,所以特意看了看大相国寺。据李清照晚年所写的《金石录后序》记载:每到赵明诚归家的这天(初一、十五),夫妻二人便笑着挽手上街,一起典当衣物,如此换得五六百铜钱,然后欣喜若狂地去到汴京很有名的大相国寺。那边有个很大的文物市场,是李清照与赵明诚每逢相聚必去之地。<br></br>     夫妻二人携带着不多的钱财,穿梭于人群中,在市集上精挑细选。回家后,对着辛苦淘来的东西左看右看,爱不释手,欣赏、把玩、考证,获得了极大的乐趣。估计她们两个在汴河边散步时,应该经常看州桥的这些板画。 相国寺和以前相比也有很大变化。<h3> <h3>(1910年拍摄)    </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JDyEZEvbQblAWK2oiLMZm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