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泉州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初名"莲花寺"。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更名为开元寺。196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建筑布局】开元寺坐北朝南,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万平方米。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东翼有檀越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准提禅院。西翼有安养院、功德堂、水陆寺。大雄宝殿前拜庭的东、西两侧分置镇国塔和仁寿塔,俗称东西塔。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二塔为宋代遗构。</p> <p class="ql-block"> 【紫云屏】位于开元寺最南端,与天王殿隔路相望。建于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因大雄宝殿建殿时紫云盖顶,故大殿称紫云殿,寺称紫云寺,这照壁称紫云屏。屏中嵌有明代著名书法家陈于王手书"紫云屏"。</p> <p class="ql-block"> 【天王殿】开元寺的山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是进入寺庙的第一道门。现存建筑建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面阔五间,单檐硬山顶,朝西街开门。天王殿与紫云屏分别位于西街南北两侧,其东西两侧各有一照壁。殿内石柱上有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为南宋朱熹所撰,弘一法师所书。</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牌匾】天王殿内金柱间额枋隔承上悬挂牌匾,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录刘鉴义向福建行省平章伯颜奏请,赐额大开元万寿禅寺。</p> <p class="ql-block"> 【拜庭】是山门与大殿之间的庭院,面积2800余平方米,全部用加工平整的花岗岩条石铺就。拜庭两旁古榕参天,庭中分列16座唐、宋、元、明四朝建造的经幢、宝箧印经塔、多宝塔、舍利塔、焚帛炉等。</p> <p class="ql-block"> 【省文物保护碑】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宋代二塔之多宝塔】塔基三层,塔身一层,单檐相轮塔刹。</p> <p class="ql-block"> 【宋代二塔之宝箧塔】宝箧印经式石塔,绍兴十五年(公元1145年)柳三娘捐建。石塔为单层塔,一层塔身,三层塔基。</p> <p class="ql-block"> 【舍利塔】拜庭有几座明代舍利塔(公元1368_1644年),位列东西两侧,均为单层僧人墓塔。</p> <p class="ql-block"> 【石经幢】拜庭东侧北部的石经幢,幢身为五代后唐旧物,其余为近代修复。</p> <p class="ql-block"> 【焚帛炉】位于拜庭中央偏北位置,原为宋代遗构,除塔下层须弥座为原物外,其他部分为现代依原样仿建。</p> <p class="ql-block"> 【东西双塔】亦称紫云双塔,耸立于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200米,东西对峙,巍峨壮观。</p> <p class="ql-block"> 【镇国塔】(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高48.24米,是一座花岗岩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建筑,塔心粗壮结实,用横梁斗拱与外壁连结,具有极强的抗地震和抗台风能力。东塔于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被誉为"石塔之王"。</p> <p class="ql-block"> 【仁寿塔】(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三年(公元917年)。花岗石筑成,平面八角五级,高44.06米,仿木构形式。塔身各层四门四龛。位置逐层互换,巍峨壮丽,为石塔建筑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 【麒麟壁】矗立于开元寺西塔旁东北侧,据壁题刻纪年可知"麒麟壁"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建于泉州府城隍庙前,为城隍庙的附属建筑。1970年代初,因建学校将其移置开元寺内,加以保护。</p><p class="ql-block"> 麒麟壁高5米,宽19米,厚0.6米。中间一字壁分三间,两侧斜接短壁。两短壁呈八字状,主体当心间粉壁上用交趾陶镶嵌硕大麒麟一只,左右两次间各嵌砖刻的灵芝、牡丹、鹿、鹤、以及莲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芦、蜂猴、松、竹、梅等,工艺精湛,气韵盅然。</p> <p class="ql-block"> 【麒麟】是古人敬奉的四灵之一,龙首牛尾,麒身兽蹄,作回首顾盼状,嘴咬铜钱,铜铃大的眼睛盯着钱币状的太阳,下面配嵌砖雕元宝、如意等吉祥图案。</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明代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重修,是开元寺中轴线上的主佛殿。面阔九间42.7米,进深九间32.5米,面积1387.75平方米。为了扩大室内祭祀空间,营造时采用减柱的构筑方法,殿内石柱和桁梁接合处为二十四尊飞天乐伎的木雕斗拱。这些飞天手中或执管弦丝竹乐器,或捧文房四宝。融合了飞天、迦陵频伽(妙音鸟)和天使的造型艺术,为中国木构建筑罕见。</p><p class="ql-block"> 大殿前设有宽敞的月台,与大殿形成凸字型。月台须弥座束腰处有73方狮子与人面狮身石刻,具有浓厚的古希腊、古印度雕刻风格,是明代重修开元寺时从坍塌的印度教寺移用至此。后檐廊有一对雕有印度教神话故事的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体现了多元文化在泉州的交流融合。</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檐廊】前檐廊进深两椽,作法为典型的明代官式结合福建地方作法,前后檐柱形制不同。</p> <p class="ql-block"> 【佛教密宗最高神祗】大殿正中供奉有御赐佛像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佛教密宗最高神祗。其两旁是五代时修大殿时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为东方香积界阿閦佛,南方欢喜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界不空成就佛,合称五方佛,亦称五智如来。</p><p class="ql-block"> 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给予、接引、禅定等法印,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胁侍有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以及阿难、迦叶、韦驮、关羽、大梵天、帝释天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共10尊。</p> <p class="ql-block"> 【菩提树】2000多年前,释迦牟尼佛是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的,无论是印度教、佛教还是耆那教都将菩提树视为"神圣之树"。</p> <p class="ql-block"> 【甘露戒坛】位于开元寺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始建于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清代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五重檐八角攒尖顶式,坛顶作藻井,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坛有五级,坛之四周立柱斗拱铺作间置24身木雕伎乐飞天,手执泉州南音乐器。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我国三大戒坛。</p> <p class="ql-block"> 【戒坛前檐廊】</p> <p class="ql-block"> 【坛分五层】戒坛高3.7米,分五层,表示五分法身。</p><p class="ql-block"> 第五层供卢舍那佛,趺坐莲花座,每叶莲瓣上刻有一尊6厘米佛像,共1000尊,称"千佛莲台"。</p><p class="ql-block"> 第四层环立双手合十的金刚钩、金刚索、金刚铃、金刚锁四菩萨。</p><p class="ql-block"> 第三层供奉趺坐释迦牟尼佛。</p><p class="ql-block"> 第二层阿弥陀佛接引像,两侧为寒山、拾得。</p><p class="ql-block"> 第一层千手千眼观音菩萨立像和趺坐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 【戒坛后檐廊】</p> <p class="ql-block"> 【戒坛后立面】中间重檐亭式建筑,四周建回廊,形成三檐建筑。</p> <p class="ql-block"> 【藏经阁】位于甘露戒坛之后,为寺内中轴线建筑群之终点及最高点。元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始建,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改为水泥仿木结构二层楼阁,面积1864.5平方米,收藏经卷3.7万卷。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p> <p class="ql-block"> 【泉州佛教博物馆】建筑面积为3200多平方米,五重正殿依次排列。全馆分五个展室:</p><p class="ql-block"> 第一展室,历代铜钟九口。</p><p class="ql-block"> 第二展室,唐、宋、元、明、清各朝石雕佛像。</p><p class="ql-block"> 第三展室,宋、元、明、清各代书法名家字画真迹,唐朝、明朝瓷瓶。</p><p class="ql-block"> 第四展室,唐铜铸海兽葡萄纹镜,明、清铜佛和香炉。</p><p class="ql-block"> 第五展室,弘一法师纪念馆。一楼弘一法师生平展,二楼弘一法师艺术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