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南京德基广场,一个艺术的殿堂,藏着让人流连忘返的艺术作品。动静无尽:花卉静物三百年:这是一场花的盛宴,从红色到绿色,从紫色到白色,各种色彩交织,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梦境。毕加索、莫奈、塞尚等大师的作品,让你近距离感受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巴勃罗.毕加索</p><p class="ql-block">西班牙,1881-1973</p><p class="ql-block">瓶花,190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瓶花》与艺术家蓝色时期最出名的作1932年毕加索回顾展现场视图。摄影: Margaret 品《生命》一起展示,足见它在艺术家创作生涯中的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1901年,巴勃罗·毕加索在巴黎举办了首场个展,以"天才"之名崭露头角,《瓶花》正创作于同年,是他艺术发展关键时刻的一幅罕见的静物画。柔和的蓝灰色调,预示着毕加索即将到来的"蓝色时期",彰显了他在巴黎印象主义大师云集的艺坛和思潮碰撞之中自己探索着的创作方法与即将开启的全新艺术实验。在1932年毕加索关键性的一场回顾展中,他亲自挑选了《瓶花》,与其他蓝色时期的标志性作品一同展出。事实上,从最早的"蓝色时期"到之后每一次艺术风格的转变,花卉始终贯穿在毕加索的艺术人生之中。</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p><p class="ql-block">中国,1946-2005</p><p class="ql-block">静物﹣花卉,199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陈逸飞是最早在西方艺术界取得巨大成功的当代中国艺术家之一,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双重教育背景下,其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静物﹣花卉》是陈逸飞艺术生涯中唯一一幅花卉主题作品,也是他融合电影语言创下的史诗巨作,曾在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等多个陈逸飞重要个展中展出。这件作品中,陈逸飞摒弃了擅长的古典写实风格,转而采用印象主义的处理方式,以强烈而厚重的色块、斑驳而细腻的笔触,营造出朦胧的光影感。巨大的尺幅打破了人们对花卉常规的感知,极富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亨利.马蒂斯</p><p class="ql-block">法国、1869-1954</p><p class="ql-block">玫瑰花束﹣斜倚的女人,1920</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亨利.马蒂斯是20世纪最其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他致力于运用鲜艳的色彩和肆意的笔触,是野兽派的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1917年,马蒂斯来到法国海滨城市尼斯,此后经常拜访住在附近的雷诺阿,与他一同写生、交流艺术,逐渐摆脱了严谨的创作风格,迎来了职业生涯的觉醒,也开始了自己关键性的绘画变革,形成了重要的"尼斯时期"。《玫瑰花束﹣斜倚的女人》即是他尼斯时期的典型作品,模特衣服上华丽精巧的蕾丝、扶手椅上缠绕的花纹、桌面波浪形的边缘与圆润的花瓶、饱满的玫瑰花,画中的每个细节都显示出他在画面布局和色彩应用上焕发的强大创造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德朗</p><p class="ql-block">法国,1880-1954</p><p class="ql-block">瓶花,191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安德烈·德朗在与马蒂斯共同创立野兽主义之后,吸纳了立体主义运动的精神,随后不断探索与转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视为二十世纪古典主义的领袖,这件《瓶花》则见证了德朗从立体主义向古典主义过渡的重大转折性探索。画面使用棕红色调的灰暗背景衬托着白色和红色的花朵,花瓣造型与构图都十分简约而又富有张力,带有野兽主义残韵的笔触密集粗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概括性,同时也展现了德朗对古典艺术中理想美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苏珊.瓦拉东</p><p class="ql-block">法国,1865-1938</p><p class="ql-block">一束玫瑰、矢车菊与蕨类,193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20世纪杰出的后印象主义女性画家苏珊·瓦拉东,于巴黎现代艺术氛围的滋养下自学成才,她的作品总有着沉静的色彩、灵活的造型和独特的风格。1930年,晚年的瓦拉东以其创作成熟期的典型风格绘制了这幅《一束玫瑰、矢车菊与蕨类》。于她创作中频繁出现的花卉主题,在这一时期全面地展现了轮廓线勾勒、敷色手法和空间处理上的后印象主义特征,而瓦拉东自己也正如画中的花束,孕育于巴黎丰饶的艺术环境,最终绽放干艺坛。</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法国,1840-1926</p><p class="ql-block">盆中花(玫瑰与满天星),187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作为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与领导者,克劳德.莫奈发展了以捕捉户外光影和色彩变化为核心的画面表现手法,奠定了印象主义绘画的基础。1878年,莫奈搬到维特伊居住,这一年他重返静物题材,仅绘制了四幅静物作品,其中便有本作。作品以莫奈特有的短促笔触特征与丰富的质感,展现了粉色玫瑰的生机与动势,通过法语中"雾"与"满天星"的语义双关,使静物花卉与其户外原生地点相互呼应。作品将印象主义室外风景技法应用于学院派的主题,预示着莫奈在吉维尼花园中创作的一系列不朽名作。</p> <p class="ql-block">吴大羽</p><p class="ql-block">中国,1903-1988</p><p class="ql-block">瓶花,约195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吴大羽作为中国现代抽象绘画的先驱,赴法留学归国后与林风眠等共同创办了杭州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和艺术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吴大羽继续着对抽象艺术的探索,风格向半抽象、抽象转变,创作主题也由人物转向静物和花卉,这幅《瓶花》正是于这一重要转折时期所作,画面展示了植物的柔美形态之中,爆发出的近乎抽象形态的纯粹笔触,展现出吴大羽所践行的将西方现代绘画大胆的色彩笔触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合的抽象艺术道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粉红芭蕾舞女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杰夫·昆斯,美国,1955,</span></p><p class="ql-block">大理石,鲜切花。</p><p class="ql-block">作为当代艺术界最杰出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杰夫·昆斯从2010年起,开启了它的"古代"系列创作,借古典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致敬人类历史上的智慧与人性之光,同时传达着对未来的乐观期待。《粉红芭蕾舞女郎》作为这一系列中的代表作品,其灵感来源于一座不足5英寸的德国瓷器装饰。昆斯以美神与爱神为舞女的原型,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雕塑作品致敬,用最先进的雕塑技术雕琢古典的粉色大理石,再现了织物的柔软质感与形变张力,成为昆斯迄今为止最精致的雕塑之一。</p> <p class="ql-block">汤姆·韦塞尔曼</p><p class="ql-block">美国,1931-2004</p><p class="ql-block">乡村花束,1989</p><p class="ql-block">切割钢上彩色珐琅</p><p class="ql-block"> 作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波普艺术家之一,汤姆·韦塞尔曼一直以绘画、拼贴和雕塑等多元形式为载体进行创作,推动着波普艺术运动的发展。1970年代起,韦塞尔曼开始全面探索风景和静物等传统领域,对动植物展开观察研究,在传统静物画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利用工业技术创造激光切割的墙面雕塑作品。《乡村花束》即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鲜艳的花朵不仅质朴可爱,而且标志着他对绘画技术的全新探索。</p> <p class="ql-block">杰夫·昆斯</p><p class="ql-block">美国,1955</p><p class="ql-block">墙面浮雕与鸟,1991年</p><p class="ql-block">木雕彩绘</p><p class="ql-block">杰夫·昆斯是当代艺术界最杰出、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墙面浮雕与鸟》属于其著名的"天堂制造"系列作品,汲取了巴洛克、洛可可和浪漫主义时期丰富的艺术传统,由德国和意大利工匠以传统的多色木雕技艺精制而成。色彩鲜艳的花朵从葱郁的绿叶中蓬勃而出,一只蜂鸟飞舞在花朵间采食花蜜,同时也帮助其完成了授粉。艺术家将自然界描绘成一个理想化的天堂,这是他对爱、生命与永恒的赞美。花卉是贯穿昆斯创作的重要意向和媒介,本件作品之后使用活体花卉创作了《小狗》等经典作品。</p> <p class="ql-block">苏伯德·古普塔</p><p class="ql-block">印度,1964</p><p class="ql-block">名字有什么意义呢?2019</p><p class="ql-block">亚麻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苏伯德·古普塔,是印度最先锋、最具国际知名度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广泛运用不同素材,创作多种媒介的艺术作品,被誉为"印度当代艺术教父"。2019年以来,古普塔开始了《名字有什么意义呢?》这一系列的实验性创作。这幅作品中,他描绘了两朵完全凋零的花朵,花瓣摇摇欲坠、花蕊枯萎蜷曲。艺术家简洁的构图和精致的笔触,赋予了干枯的花瓣奇特的质感和形态,展现着他对生与死、自然与生命循环以及虚无主义的独特理解。</p> <p class="ql-block">赵无极</p><p class="ql-block">中国,1920-2013</p><p class="ql-block">莲花,1952</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这件创作于1950年代早期的作品,是留法艺术大师赵无极"克利时期"的典型代表作,是他受到保罗.克利的启发后对抽象形式探索的绝妙体现。《莲花》中,富有灵气和活力的线条与符号从大胆的明黄色背景中朦胧浮现,古朴的杯器置于两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一旁。张扬的色调、意味不明的符号与消弭了空间感的抽象形式,共同为画面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和古典的韵味。赵无极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起,便将传统水墨书法和古老文字元素融入抽象作品,逐步将具象图案升华为抽象的意蕴,将狂草的笔意融入油画创作。</p> <p class="ql-block">马克·奎恩</p><p class="ql-block">英国,1964</p><p class="ql-block">夜之花园:凯龙彗星,201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作为"英国青年艺术家"团体核心人物之一的马克·奎恩,他经常用非传统的材料处理传统意象,在作品中关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身份与美的定义。21世纪初,他以超写实的花卉作品开启对"生命"主题的新探讨。在《夜之花园:凯龙彗星》中,色彩明艳的兰花被置于漆黑的人造背景中,这些兰花在奎恩眼里是自然进化出的小型雕塑,暗含着生命和繁衍的双关。"凯龙",在天文学定义上既是一颗小行星,也是一颗彗星。奎恩将花和星比拟,引出了万物乃至人类在宇宙中存在的普遍性,以及不同主体之间的哲学关联。</p> <p class="ql-block">费尔南.莱热</p><p class="ql-block">法国,1881-1955</p><p class="ql-block">多米诺骨牌的构图,194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费尔南.莱热作为20世纪立体主义的早期实践者之一。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便对社会平等和工人群体尤为关注,其作品以表现工人、建筑、汽车等现代工业对象著称。创作于莱热艺术风格成熟时期的《多米诺骨牌的构图》,以平实的笔触赋予画面主体近乎金属的质感,画中多彩的植物都被塑造为机械般的形态,与布尔球、多米诺骨牌等娱乐物品并置,共同营造出一幅现代工业时代的娱乐情景。自然的形象被规约为与之迥异的人工图像,反映出工业化飞速发展对物质景观与精神世界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朱德群</p><p class="ql-block">中国,1920-2014</p><p class="ql-block">花之系列之二,195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朱德群,是法兰西艺术院首位华裔终身院士,闻名世界的"留法三剑客"之一。1956年朱德群初到巴黎,受法国抒情抽象主义影响,毅然摒弃古典写实风格,转向对抽象艺术的探索。他融会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精髓,创作出风格独特的自由而抒情的抽象绘画。《花之系列之二》,即为这一时期朱德群抽象艺术探索的重要代表,画中狂草般的笔势和变幻的色彩将花卉的蓬勃生命力转为抽象张力,具象形象溶解在跃动的光色组合中,呈现出音乐的韵律感。</p> <p class="ql-block">草间弥生</p><p class="ql-block">日本,1929</p><p class="ql-block">花,200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草间弥生是20世纪先锋艺术的先驱,以其标志性的色彩鲜艳的波点与网状结构著称。花是她最为迷恋的主题意象之一,源自其童年时期见到花朵向她说话、桌布上的花纹变成活体花朵、大量增殖并将她吞没的幻视经历。在作品《花》中,草间弥生将小花朵放大到巨型尺寸,以她特有的破碎的、幻视的方式来描绘,画中的花卉被网状结构割裂为成千上万个细密的碎片,其形象却依然坚实地存在,波点如细胞般散落,传达着生命与自然的神秘力量。</p> <p class="ql-block">亚历克斯·卡茨</p><p class="ql-block">美国,1927</p><p class="ql-block">剑兰3,2019</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亚历克斯·卡茨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在世艺术家之一,因描绘社会性人物和风景意象而知名。随着艺术生涯的发展,花卉成为了卡茨经常表现的主题之一,《剑兰3》就是他独特风格的典型范例。在将画面转化为更大、更精致、更简化的构图之前,艺术家通常会对现实中的花卉进行小构图的研究,将图像压缩到最基本、最纯粹的元素。在这件作品中,卡茨以紧凑的构图与电影式的特写镜头,聚焦几朵裁剪过的剑兰,它们似在风中摇曳,透出一种静谧之美,传达出转瞬即逝的自然印象。</p> <p class="ql-block">大卫·霍克尼</p><p class="ql-block">英国,1937</p><p class="ql-block">蓝色绣球花,199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大卫·霍克尼是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此件作品是艺术家重要的花卉静物作品,为了哀悼突然去世的知己好友,他开始创作花卉静物并在其中沉思生命的无常。画中郁郁葱葱的绣球花向上涌出,在华丽的金黄色背景衬托下静静在钴蓝色桌面上盛放,高饱和度的色彩对比凸显出花朵旺盛的生命力,展现了艺术家对于绘画、结构与用色的独到理解,直观地展示他"绘画的深刻不在于主题、而在于处理方式"的艺术理念。</p> <p class="ql-block">费尔南多·博特罗</p><p class="ql-block">哥伦比亚,1932-2023</p><p class="ql-block">向日葵,1976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费尔南多·博特罗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其夸张、圆润风格的主题绘画和雕塑享誉世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博特罗风格。他的静物作品稀少,极具吸引力。这件《向日葵》是博特罗风格的典型代表,凝视它会不由想起梵高的同题材杰作,但梵高的作品是用厚重的涂色、漩涡般的色彩来表现的,而博特罗的作品则强调了红、绿、黄意蕴的丰满,以及圆形、球状的花盘,相比之下花瓣就显得很小了。艺术家通过改变看似简单的物品构成比例,强化了生活中普通物体的感官性和荒诞感,为静物画的千年传统开辟了新颖独特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吴冠中</p><p class="ql-block">中国,1919-2010</p><p class="ql-block">丁香,1991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吴冠中,一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与水墨现代化的探索。《丁香》作于他艺术生涯的巅峰时期﹣﹣获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国文艺最高勋位的同年。这一年,因担忧重病的妻子而停下画笔的吴冠中看到了妻子早年绘制的丁香花旧稿,重燃创作的欲望,绘制了这幅他创作生涯中罕见的花卉静物画。画中以传统水墨画技法与留白,细腻而灵动地描绘了代表着忧愁、初恋与爱情的丁香,笔调错落有致、用色清新跳跃,将夫妻相互扶持45年的深切情感娓娓道来。</p> <p class="ql-block">苏天赐</p><p class="ql-block">中国,1922-2006</p><p class="ql-block">自有春晖满槐,196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当代杰出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苏天赐,一生致力于东西融合、贯通中外的油画艺术创作,发展出一种具有民族内蕴的现代中国油画。花卉是苏天赐钟爱的主题,《自有春晖满槐》融合中西绘画技法与趣味,以清丽的色彩和舒朗的笔触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槐花,带绿叶的枝条与槐花布局疏密有度,花瓣明亮厚实富有质感,极具诗意的艺术意境,饱含乐观的生命意象,堪称为苏天赐艺术生涯中最重要、最经典的作品之一。作品名取自其座右铭"自有春晖满怀","槐"和"怀"的巧妙谐音宣示了艺术家的人生与艺术理想。</p> <p class="ql-block">庞薰琹</p><p class="ql-block">中国,1906-1985</p><p class="ql-block">百花齐放,197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现代艺术先驱庞薰琹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艺术团体"决澜社"的创始人之一,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他一生追求自然之美,以花为题材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20世纪70年代,他重拾画笔,专注于小幅花卉静物创作,《百花齐放》即为其中杰作。粉色花朵以盛放姿态从花瓶中倾泻而出,在后印象主义厚重的色彩笔触与中国画的抒情装饰性之间达到了平衡。庞薰琹常说:"如果我的作品能让你感受到一点点美,那将是我最大的幸福",绚烂的花朵凝结着他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传递着他的艺术人生之美。</p> <p class="ql-block">张荔英</p><p class="ql-block">中国,1906-1993</p><p class="ql-block">三色堇,1940-194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被誉为"新加坡六大先驱画家"之一的张荔英,以静物画著称,融合西方美术技法与东方哲学韵味,开创出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张荔英与丈夫被日军软禁于上海,她以绘画排遣,将日常生活呈现在艺术创作中,《三色堇》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她以柔和色调与婉约笔触描绘,虽不苛求写实,但保留了物象的细节和质感,画面色彩和谐相融,呈现出典雅含蓄、温馨宁静的氛围。背景中古朴的床头板和案几堆叠出错落空间,在小景深中呈现出丰富的层次,在动荡的时局中开辟一方心灵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赵无极</p><p class="ql-block">中国,1920-2013</p><p class="ql-block">百合花,195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被誉为"留法三剑客"之一的赵无极,以融贯中西、极富生命力的作品风格,在20世纪世界抽象绘画领域独树一帜。20世纪50年代,赵无极身处中与西、传统与先锋等多重艺术力量的碰撞中,受保罗·克利的启发投身于抽象形式的探索。在这一时期的转型之作《百合花》中,花瓣和茎干的线条透露出明显的画用笔意味,沉静的色彩和旷阔深邃的背景空间则显示出克利与版画媒介特性对他抽象创作的影响。此后,赵无极不懈地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作方法,最终确立了将中国狂草入画的独特抽象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周碧初</p><p class="ql-block">中国,1903-1995</p><p class="ql-block">彩菊,1940年代</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周碧初,以对比强烈的色彩和传统山水点画笔法与西方点彩派技法的融合著称。1940年代,周碧初始终深入思考和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贯通。在《彩菊》中,他摒弃了西方自然主义的透视法,将画面分割为黄、绿和赭色三个矩形色块,花瓶置于色彩分界线上,三色的彩菊颜色姿态各异,与背景形成对比,打破了背景的严谨结构,使画面既有静态隽永之美,又有鲜花灵动之姿,兼具结构和色彩的丰富性与统一性。</p> <p class="ql-block">常书鸿</p><p class="ql-block">中国,1904-1994</p><p class="ql-block">阅尽人间春色,1975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常书鸿,是中国油画民族化的先驱,敦煌艺术研究院首任院长,为中国油画发展和敦煌艺术保护做出了杰出贡献。1975年,常书鸿带队前往新疆考察石窟,为表欣喜创作了这幅作品,他以壁画般明亮饱满的色彩、坚实有力的落笔,描绘了朴素陶罐中极富生命力的花束。这一时期,常书鸿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手法开始向民族艺术文脉回归,形成别具一格的油画语言。作品名取自毛泽东主席的《念奴娇·昆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常书鸿将其赠与儿子,饱含了对子辈的祝愿与激励。</p> <p class="ql-block">吕斯百</p><p class="ql-block">中国,1905-1973</p><p class="ql-block">盆菊,194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留法艺术先驱吕斯百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1933年他与同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的常书鸿等人在巴黎创立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是彼时中国留学青年的先锋阵地,奠基、开拓、改变、丰富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的发展。1934年回国后,他在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致力于推动中国油画的民族化发展。1948年,吕斯百到青岛写生,心情畅快之下创作了这幅极具个人艺术风貌的《盆菊》。他以窗前一盆生机勃勃的橙色花入画,构图简约、色彩活泼而富有的律感,充满朴素诗意的东方君子风范。</p> <p class="ql-block">潘玉良</p><p class="ql-block">中国,1895-1977</p><p class="ql-block">青瓶红菊,1944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留洋女性艺术家潘玉良,她坚持将西画与中国传统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被时人誉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菊花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具有高雅纯洁的象征意义,为潘玉良最钟爱的题材之一。《青瓶红菊》是潘玉良创作成熟期的作品,时值中国抗战存亡之秋,潘玉良受战火波及滞留海外,她以概括性的笔触和浓郁的色彩描绘了瓶中虽已无根系却仍旧灿烂盛放的菊花,清新隽永尽显高洁姿态,展现了她面对困境凌然无惧的心境与意志,以及对家国和亲人的深厚情思。</p> <p class="ql-block">方君璧</p><p class="ql-block">中国,1898-1986</p><p class="ql-block">长安花,196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方君璧是我国20世纪留洋先驱中首位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女艺术家,也是第一位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的中国女性画家,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为探索中西艺术风格交融,方君璧创作了许多花卉作品,包括这件旅居海外时创作的《长安花》。画中笔触质感透着清澈从容,微妙老练地把控色调与氛围,以油画媒介绘出传统"留白",火红的芍药在素白的瓷瓶和背景下显得耀眼夺目,而散落的花瓣也体现凋落后意犹未尽的落寞。通过作品,方君璧引导人们在艰难低谷中正视生活严峻,感受艺术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汤姆·韦塞尔曼</p><p class="ql-block">美国,1931-2004</p><p class="ql-block">静物与 Liz ,1992年</p><p class="ql-block">切割钢上醇酸油</p><p class="ql-block">作为最重要的波普艺术家之一,汤姆·韦塞尔曼常将日常生活元素与高雅艺术并置于作品之中,以大胆明亮的色彩和平面化的造型为标志性特征。20世纪80年代开始,韦塞尔曼投入了以切割钢材为基底的创作,到了90年代则在作品中致敬同时代艺术家的作品。《静物与 Liz 》兼有这两个时期的特点,作品中以波普艺术先驱安迪·沃霍尔的名作《 Liz 》为背景,以颤动的色彩笔触描绘了花瓶中的红色玫瑰、蓝色花束和两只橙子。通过保留笔触与线条感,他消除了切割钢材的金属质感与工业性,凸显了绘画性。</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p><p class="ql-block">法国,1840-1926</p><p class="ql-block">台阶,1878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在欧仁·布丹的影响下,外光派画法长久而深远地启发了莫奈未来的印象主义创作。1878年,莫奈满怀喜悦与热情地搬至维特伊小村居住,他不再描绘巴黎的当代都市生活休闲场景,而是关键性地转向了捕捉自然中的瞬间景象,在这里他经历了对个人生活和职业重新评估的决定性时刻,也是在这里他创作了《台阶》。在这幅画中,莫奈以丰富明亮的色彩定格了宁静安详的秋日里维特伊古老农场庭院隅的自然瞬间,细腻精致地再现了光线在墙面与植被上的斑驳变化。</p> <p class="ql-block">古斯塔夫·卡耶博特</p><p class="ql-block">法国,1848-1894</p><p class="ql-block">小热讷维耶花园中的阳光,188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印象主义运动的领军人物和重要赞助人古斯塔夫·卡耶博特,与莫奈一样对借助园艺来探索绘画抱有极大的热情,两人经常互相分享自己的园艺经验。《小热讷维耶花园中的阳光》绘于卡耶博特在小热讷维耶的房产中修建的花园,画面描绘了由树叶、灌木丛组成的蓝绿色森林和映衬其中的倾斜杂乱的向日葵。快速而密集的笔法和松弛自由的笔触展示了他成熟的艺术风格,对构图的刻意裁切显示了摄影技术对他的影响,大胆的画面形式彰显着卡耶博特对现代艺术的独特探索。</p> <p class="ql-block">亨利·马蒂斯</p><p class="ql-block">法国,1869-1954</p><p class="ql-block">布列塔尼的卡巴莱入口,1896</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896年,尚未成长为野兽派领袖的亨利·马蒂斯还是一位著名的传统佛兰德画派画家,为远离巴黎都市喧嚣,他来到布列塔尼的海边,结识了约翰·皮特·罗素,并受他的色彩理论指导,接触了印象主义和当时还未成名的梵高的作品,自此开始了一系列关键性的绘画实践与转折。《布列塔尼的卡巴莱入口》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画面描绘了一处海边花园,明媚斑斓的色块铺涂出一片花圃。画面色彩不再注重写实,而是进入了想象和情感的领域,标志着马蒂斯向野兽派转变的重大进展。</p> <p class="ql-block">安德烈.德朗</p><p class="ql-block">法国,1880-1954</p><p class="ql-block">瓶花,191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安德烈·德朗在与马蒂斯共同创立野兽主义之后,吸纳了立体主义运动的精神,随后不断探索与转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视为二十世纪古典主义的领袖,这件《瓶花》则见证了德朗从立体主义向古典主义过渡的重大转折性探索。画面使用棕红色调的灰暗背景衬托着白色和红色的花朵,花瓣造型与构图都十分简约而又富有张力,带有野兽主义残韵的笔触密集粗犷,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与概括性,同时也展现了德朗对古典艺术中理想美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皮特.蒙德里安</p><p class="ql-block">荷兰,1872-1944</p><p class="ql-block">有镜子,柜子,银扇草和水果的静物,1905</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出生于荷兰的皮特.蒙德里安是20世纪抽象主义运动先驱,"风格派"创始人。深受荷兰17世纪黄金时代风格影响的蒙德里安,在其艺术生涯的早期接触到了印象主义、象征主义与表现主义艺术,开始对光影效果进行实验。画面中,镜面反射出的瓶罐高光与物体本身反光的明暗对比,体现着艺术家深厚的写实功底与细致入微的观察,一束在欧洲被认为能带来繁荣与财富的银扇草,在瓶中如银元般熠熠闪光,显示着荷兰黄金时代的文化元素对蒙德里安创作的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贺慕群</p><p class="ql-block">中国,1924-2012</p><p class="ql-block">花木系列,200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贺慕群是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中享有盛誉的女性画家。她的创作风格深受后印象主义启发,色彩丰富、边缘线处理大胆,画面富于装饰意味。贺慕群的花卉静物创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浓烈的色彩和质朴的物象为特征。在这幅《花木系列》中,矗立的绿色茎叶与橙红色的圆形花瓣形成强烈色彩对比,平涂的单色背景消解画面的纵深感,强化了平面效果。超常的尺寸赋予了花木原始的神性,以稚拙朴实的手法展现生命原初之美,散发永恒而动人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艾中信</p><p class="ql-block">中国,1915-2003</p><p class="ql-block">蝴蝶兰,199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艾中信师从徐悲鸿,是中国第二代油画家的杰出代表,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对写实主义与写意精神相结合的油画民族化探索,在《蝴蝶兰》中展现的淋漓尽致。盛放的蝴蝶兰有着精确的轮廓,而内部的花瓣却以轻松自由的笔触信手拈来,寥寥儿笔便表现出花朵的姿态各异,以青绿色背景为统筹、嫩黄、翠绿、白色强调画面重心,展现蝴蝶兰摇曳生姿的生命力。以西方媒介播绘传统题材,加以印象派笔触与写意精神,艾中信的油画无疑在中国近当代油画发展中占据了重要一席。</p> <p class="ql-block">倪贻德</p><p class="ql-block">中国,1901-1970</p><p class="ql-block">桃花灼灼,1960年代</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倪贻德是中国最早的现代艺术团体之一决澜社的旗手和创始人之一,中国现代著名的油画家。1928年留日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致力于美术理论和绘画技法的研究。《桃花灼灼》是他主张的艺术纯粹性与油画民族化生动的结合。建筑物洗练的大块面色彩和粗线条构成的厚重美感,体现了艺术家对立体派、野兽派艺术的继承。而前景盛开的桃花与中后景的树木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与相对笔直的建筑物虚实结合,颇有传统界画之感。灵活多变的线条语言平衡了写实与写意,鲜艳的色彩是人民艺术力量的美、健康的美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陈钧德</p><p class="ql-block">中国,1931-2019</p><p class="ql-block">瓶花,201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当代重要的油画家、美术教育家陈钧德,秉承民国海派油画精神,融合表现主义特征与传统写意趣味,为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晚年的陈钧德游历欧洲,创作了多幅油画和油画棒作品。创作于此时的《瓶花》,以质感粗糙的线条勾勒叶片、以丝绒般柔和的笔触描绘花朵,浓郁明艳的花朵与低饱和度的粉紫色背景形成对比,展现出明媚蓬勃的生命活力。画面构图摆脱了写实光影的束缚,充满了油画棒般的童真。</p> <p class="ql-block">黄永玉</p><p class="ql-block">中国,1924-2023</p><p class="ql-block">繁花似锦,197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画院院士黄永玉,以广泛的创作媒介与高深的艺术造诣著称,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1972-73年间,袁运甫先生为北京饭店绘制壁画《长江万里图》,邀请黄永玉、吴冠中、祝大年一同到长江流域写生,《繁花似锦》正创作于此时。他以布面油彩的形式呈现国画的白描墨线,结构严谨、赋色染绘结合,画面主体沿袭清供图的绘画传统,将月季、百合和野菊置于锈迹斑驳的古器中,以流畅的线条搭配诗意清丽的色彩,展现了黄永玉对大自然深沉的凝视和对生命的颖悟。</p> <p class="ql-block">祝大年</p><p class="ql-block">中国,1916-1995</p><p class="ql-block">花团锦簇,1973年</p><p class="ql-block">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祝大年是中国现代工笔重彩的开拓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创始人之一。1972-73年间,袁运甫先生为北京饭店绘制壁画《长江万里图》,邀请祝大年与吴冠中、黄永玉一起沿长江写生,旅途的壮美景观和乡村的淳朴至美,点燃了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这件《花团锦簇》正诞生于这一时期。作品以1972年的钢笔稿《大理菊》为底稿,吸收了传统工笔重彩的特点,通过对花瓣的精心刻画,画面深沉浑厚、体积感强,花朵全无媚态,淋漓尽致地彰显了祝大年所追求的"既要有深度又要是平面的"的美学原则。</p> <p class="ql-block">胡善馀</p><p class="ql-block">中国,1909-1993</p><p class="ql-block">杜鹃花,1979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二代留法艺术家胡善馀毕生从事油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事业,致力于将印象主义技法与中国画及中国民间艺术的意趣相融合,形成别具一格的胡氏风格。这幅《杜鹃花》是胡善馀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创作,轻松活泼的笔触再现了春天里杜鹃花摇曳盛放的姿态,绚烂热烈的花色是他此时心境的最佳写照,颤动的冷暖对比和光影流动的视觉效果,极具印象主义大师的神韵。胡善馀对杜鹃花情有独钟,一生中多次描绘,而将杜鹃花的热烈描绘的如此淋漓尽致的,唯有此幅。</p> <p class="ql-block">王济远</p><p class="ql-block">中国,1893-1975</p><p class="ql-block">花卉,197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王济远是美术团体天马会与决澜社的重要成员,也是"艺苑"的发起人,被蔡元培誉为"负有复兴中国现代艺术之作家",曾任上海美专教务长、代理校长,其在20世纪30年代的展览活动和出国考察经历,堪称一部"浓缩的民国美术交流史"。王济远水墨、油画兼长,致力于将东方绘画的意蕴与西洋绘画完美融合。《花卉》是他晚年的一件精彩作品,创作于1973年1月,"王济远旅美三十周年书画展览"举办前夕。画面中的一丛红艳,虽为油画却融合了国画的写意笔触,右侧工整的书法题记,折衷了其中国画的精魂。</p> <p class="ql-block">方君璧</p><p class="ql-block">中国,1898-1986</p><p class="ql-block">白色康乃馨,1955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方君璧作为二十世纪初最为杰出的中国女性画家之一,在二次赴法并于法国定居后绘制了这幅《白色康乃馨》,延续了她将中国画传统与西画融合的艺术风格。作品在透视和造型上,采用西画框架,但在色调、明暗渲染和画面氛围处理上则见东方之温婉抒情。白色的康乃馨和竹编花篮以工笔画般的方式勾勒,左下方缀一枚铃印更增添国画意味。眼前这遗世独立、静默绽放的白色康乃馨,树立了超然脱俗的东方美学风范。</p> <p class="ql-block">周碧初</p><p class="ql-block">中国,1903-1995</p><p class="ql-block">芍药花,197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油画家周碧初被誉为"独树一帜的色彩画家",以对比强烈的色彩与兼具丰富性和统一性的画面风格著称。1959年,周碧初归国探亲,深受中国艺术发展感动,决定回国任教。定居上海后,周碧初常在阳台对着种植的花卉创作,《芍药花》正创作于这一时期,画中背景色调丰富协调,玻璃花瓶质感清透,与五朵极具传统意蕴的红色芍药形成强烈的用色对比,独树一帜的轻快笔触排布考究,兼具西方印象主义与国画"米点山水"的笔法与情趣,成为周碧初践行中西艺术融合的重要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黄显之</p><p class="ql-block">中国,1907-1991</p><p class="ql-block">万紫千红总胜春,1977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代留法艺术家黄显之,以其深厚的写实功力和艺术造诣著称。他擅长静物绘画,20世纪60年代他开始用画笔记录自家庭院中种植的花卉与木植,以探索造型与表现力的平衡与协调。创作《万紫千红总胜春》之时黄显之虽罹患眼疾,但始终对未来的艺术道路充满希望,画中以活泼丰富的色彩描绘了生机勃勃的花卉,表达了对艺术创作拨云日的喜悦,亦践行了他"要用色彩的眼光来看对象"的艺术主张。他的用笔一挥而就、花瓶造型坚实准确,画面的张力彰显出深厚的写实功底。</p> <p class="ql-block">吕斯百</p><p class="ql-block">中国,1905-1973</p><p class="ql-block">瓶花,1940年代</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34年,中国留法艺术先驱吕斯百学成归国,自1940年起先后于中央大学艺术系等院校任教,为现代中国艺术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瓶花》是吕斯百创作黄金时期的作品,以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前期艺术为基调,吸收民族艺术技法,他以浑厚有力的笔触与明快热烈的色调,呈现了生机勃勃的花束和颇具民间艺术趣味的孔雀羽毛图案花瓶,画面洋溢着朴实诗意的田园气息,展现了他对日常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蓬勃生命的珍视。</p> <p class="ql-block">关良</p><p class="ql-block">中国,1900-1986</p><p class="ql-block">瓶花,约1970-80年代</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关良是最早将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理念引入传统水墨的艺术家之一,以丰富饱满的色彩为特征,认为色彩极富感情,应以色彩扣动观者心弦。他的花卉静物画兼具野兽派的粗犷与传统国画的细腻,践行着"大巧若拙"的艺术风格。1970年代后,静物成为关良创作风格演进的重要板块。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瓶花》中,花朵明丽的黄色与蓝色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线条肆意豪放却饱含东方水墨的审美情趣。在西方艺术手法中构建中国写意精神,堪称关良个人风格鲜明的代表作品。</p> <p class="ql-block">黎语</p><p class="ql-block">越南,1907-2001</p><p class="ql-block">牡丹和青尾花。1958年</p><p class="ql-block">机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整谱是20世纪最杰出的越南艺术家之一,以花卉和女性题材绘画见长,他成功地将中国和越南传统绘画与西方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融合。《牡丹和鸢尾花》是黎语又一幅明本油画作品,与《静物)相比,这件作品的画面质感更为厚重,融合了印象主义明朗的色彩和活泼的笔法,又以灵活的色块和细腻的线条信笔勾勒出末雕飄动的枝叶。艺术家细致型造了极具东方韵味的青花瓷瓶、中国独有的牡丹,是他对东方传统文化的诗意表达。</p> <p class="ql-block">黎谱</p><p class="ql-block">越南,1907-2001</p><p class="ql-block">静物,1956年</p><p class="ql-block">绢面油画</p><p class="ql-block"> 黎谱是20世纪最杰出的越南艺术家之一,以花卉和女性题材绘画见长,他成功地将中国和越南传统绘画与西方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融合,综合东方符号与西方美学,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越南的传统绘画受中国画的影响,讲求意境,黎谱的花卉及女性人物画多以绢本彩墨画形式呈现,这幅《静物》就是黎谱的典型风格。画中恬静绽放的花卉宛如少女般清丽而又充满活力,朦胧的光线、柔和的色彩,在绢布之上愈显温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影地点:南京德基艺术博物馆(手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编辑:来源于博物馆艺术作品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