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步入古稀之年,于初中同学聚会之际,拍摄了这张照片。背景中那一坡石梯坎,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七十岁之后的人生,又将如何书写?这无法知晓。然而,在生命的无常与时代的变迁面前,唯有继续在人生的道路上顽强地走下去。这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七十年的风雨兼程,铸就了今日的从容与淡定,未来的路,我依然满怀希望,继续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题记</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笔者初中时期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三千里支边路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4月22日,这一天注定成为我生命中永恒的记忆。在这天,我和35位同学告别了家乡的父老亲人,告别了老师和同学,告别了朋友,与重庆市江北区一千多名稚气未脱的青年一起,背负着简单的行囊,组成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第八营,在一群现役军人和带队老师的带领下,踏上前往西南边陲的征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晨,我们从江北区的各所学校汇聚于区政府球场,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大多数正值豆蔻年华,十六七岁的年纪,亦有少数还未满十六岁的少年。我们未能等到初中毕业,甚至有些连小学都未曾完整地读完,便毅然地踏上了南下的征程。我们共同承载着一个光荣而神圣的称号——“重庆支边青年”。临行之际,国家并未给予我们任何物质上的准备,唯有一枚红色胸牌,上面镌刻着“重庆支边青年”几个大字。这便是我们这群人唯一的标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区委球场上,巨大的锣鼓声震耳欲聋,广播里反复播放着毛主席的语录歌曲:“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你们好像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我们按学校列队站在球场上,聆听领导们的动员讲话后,浩浩荡荡地步行前往菜园坝火车站。一路上,我们被数倍于我们的人群包围,除了维持秩序的警察外,还有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同学朋友,甚至也有支边青年的初恋对象,他们都是来为我们送行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午时分,远行的队伍和送行的人群缓缓走进菜园坝火车站。每个支边青年只有两张优待的送亲站台票,大多数送行的人群被挡在了进站口的大门外。我们在无尽的道别声、叹息声、哭声和更多的注目与摇头中,登上了南下的列车。车站内的月台上,人山人海,上千双手不停地在车内车外握了又握、挥了又挥,上千张嘴在车上车下一再叮嘱、一再道别。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数千个声音瞬间化作撕裂心肺的哭声和叫声,盖过了轰鸣的汽笛声、车轮撞击钢轨的声音以及雄壮的革命进行曲。这一幕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指挥,送行的人和远行的人哭成一片,那哭声响彻云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笔者初中时期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车下,送行的人边哭边喊,追着列车奔跑,列车上,远行的人边哭边拼命地挥手道别,有个女生因为挤不到窗口,竟在车厢里跳着脚嚎啕大哭。看到这一幕,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但我没有哭,只是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我是自愿去的,虽然离别有些伤感,但并不感到悲伤。以后在边疆的八年中,我从未流过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城人民用鲜花与泪水,送走了又一批支边的儿女。从此,我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边疆岁月的征途。列车缓缓前行,震撼着默然无语的山城。别了,重庆!别了我的故乡!别了我的亲人!别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列车飞快地向南驰去,同学们的情绪很快稳定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窗外。故乡的山山水水在飞驰的车窗外如电影画面般一帧帧闪过,山城都市林立的高楼逐渐消失在视野中,一片片充满生机的丘陵田园不断映入眼帘。迎面而来的是云贵高原边缘地带一座座更高的大山,那山,翠绿欲滴,覆盖着茂密的树林;那水,清澈如碧,宛如一串串翡翠。故乡,你真美!只是我们即将离去。穿过小南海大桥,列车即将驶出重庆地界,赶水过后便是贵州的崇山峻岭。夜幕降临,疲惫的同学们在车厢里沉沉睡去,在睡梦中我却被一阵喧嚣声惊醒,原来已抵达遵义。这一夜,我们在无声中度过,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对过往的不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晨,南下的列车缓缓驶入云南的怀抱,穿越过一座座雄伟的山脉,眼前豁然开朗,一片辽阔的原野映入眼帘。在这片高原之上,竟有如此广袤的平地,不禁令人赞叹。这片红色的土地,仿佛张开了翅膀欢迎我们,而未来又将如何?美丽的西双版纳是否真如传说中那般迷人?橡胶树是否真的充满诗情画意?这一切,都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幅美好的图景,这是我人生路上的第一次远行,迎接我的将会是什么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笔者初中时期照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23日午时,南下的列车缓缓驶入春城昆明。尚未细赏昆明火车站的风貌,很快,兵团的汽车将我们送往郊外的财贸学校,用腾空的学生宿舍将我们安置妥当。翌日清晨,本以为我们将继续踏上征程,带队的现役军人却意外地给我们放了半天假。于是,大家三三两两地相约,去昆明城游玩。初来乍到,我们不辨东西,只好向路人打听进城的路线。热情的昆明人告知我们:穿过鼓楼,即可步入繁华的市区,百货大楼最为热闹,既可乘车也可步行前往。为了节约,我和几位同学选择步行,幸而那时的昆明城并不算大,重庆人的脚力也颇为健硕。沿途,我们一群人欢声笑语,见到成双成对骑行的情侣便起哄嬉戏。昆明的人力三轮车众多,这在重庆是罕见的景象,引得我们好奇心大发,几个同学甚至上前拖拽三轮车,差点将其掀翻。此举令昆明人颇感不满,但见我们人多势众,也只得满脸不悦地离去。如今回想,这虽是一场无伤大雅的恶作剧,却也暴露了年轻时的顽皮本性。踏入昆明市区,见一条大街上法国梧桐树排列整齐,美丽非凡,这是在重庆未曾见过的景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来乍到,我们不敢走得太远,游玩了两三个小时后,便拖着疲惫的双腿返回了驻地,完成了这次走马观花的探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天晚饭之后,我们却接到了带队老师的紧急通知,要求带上行囊,即刻启程。在夜色中,我们来到昆明火车北站,登上了滇越铁路的米轨小火车。此刻,心中涌起了无数疑问:我们的目的地明明是西双版纳,而据我们了解,从昆明到西双版纳尚未开通铁路。难道行程有了新的变化?面对这辆古旧的米轨列车,我们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车厢内,列车缓缓启动,车身的摇晃和木制平板座椅带来的不适感并未影响我们的心情。夜色中的云南山区,偶尔出现的烧荒火光,如同繁星般点缀在这片土地上,构成了一幅独特的风景画。随着列车的颠簸,心中的疑惑逐渐被这份宁静与美丽所取代,最终在摇晃中沉沉睡去,仿佛这趟支边的行程也成为了我们人生路上的一次艰难的历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笔者照片,拍摄于1968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25日上午,米轨列车抵达终点站。抬眼望去,站牌上赫然写着“开远”。为何会来到这里?西双版纳与开远的方向截然相反。多年后,我们才得知真相,原来,南下必经之地峨山发生了强烈地震,公路塌方,交通中断,短期内无法乘汽车南下。兵团方面担心知青们得知地震的消息后会在昆明聚集闹事,因此才安排我们绕道开远南下。在开远停留了两天后,4月27日凌晨,兵团方面不知从何处调来了近百辆带篷的解放牌大卡车,我们的行李被装进卡车拖斗,我和35名同学共乘一辆车,浩浩荡荡的车队开始了为期四天的艰难旅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云南南部的地形以大山和坝子交替出现为特点,每翻越一两座大山,便会迎来一个平坦的坝子,每个坝子便是一座县城。坝子之间的距离,汽车行驶约需半天,一日之内可穿越两个坝子,这便是我们的行程安排。那个时候,云南的省级公路还不如今日的乡间小道,由碎石子和泥土铺设而成,道路狭窄、弯道急促、坡度陡峭,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四月末的云南正值旱季,上山下山,百里蜿蜒,一路烟尘弥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28日,大篷卡车在南行中终于卸下了帆布篷,车队经元江向墨江前进,尽管还是一路烟尘颠簸依旧,但至少可以手扶篷杆站立,呼吸新鲜空气,痛苦稍有缓解。下午,车队顺利抵达北回归线上的墨江县城,眼前的景象令我们大吃一惊:这竟是一座县城?稀疏不成街道的房屋,低矮而简陋,半截埋于土中,屋顶竟是木架和黏土夯成,墙壁则是竹条与黏土的混合物,宛如极度贫困的小乡村。街上走着一些人,衣着破旧的黑色粗布衫,木板制成的坎肩上背着大大的背篓,黑黝黝的面庞,口中不断咀嚼着槟榔,露出血红的牙齿和嘴唇,看起来令人感到恶心与恐惧。听说这是爱伲族,这是我们对云南少数民族最初的认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笔者与初中同学王树民、王纪明合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夜半时分,万籁俱寂,人们在疲惫中沉入梦乡。突然,一阵剧烈的震动将宁静打破,不知是谁高声呼喊:“地震了!快起来!所有人都到外面去!”地震!我和同屋的同学们迅速夺门而出,场面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人们或穿着内裤,或抱着衣物,或披着床单,或裹着棉毯,五花八门,狼狈不堪。大地仿佛在颤抖,我和同学们匆忙跑到所乘汽车旁,围坐在地上。远处,一名女生凄厉地叫喊着:“妈妈呀!我回不去了!”立刻引发了众多女生的嚎啕大哭。男生们则大声叫骂,宣泄着内心的恐惧,纷纷打砸身边的一切物品。惶恐,无法遏制的惶恐,弥漫在整个墨江县城的夜空,我们一夜未眠,在惊恐中度过了一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29日清晨,车队继续向南进发,经普洱向思茅而去。沿途,不时可见塌方的山体、震毁的房屋、哭泣的灾民以及灰头土脸的抢险人员,好在运输车队马不停蹄地前行,满目疮痍的景象只能一闪而过。尽管心情沉重,但昨夜的无眠也化作了当日的困意,我们横七竖八地躺在大卡车上,昏昏沉沉地睡到了思茅。后来得知,这里是解放军思茅军分区的驻地,也是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的所在地,常年驻扎着大批军人。军人的高效率确实令人钦佩,自峨山地震发生以来,军分区的操场上便搭建起了一排排防震棚,既舒适又安全。惊魂未定的我们终于安定下来,不再像在墨江时那般惊慌失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4月30日,运输车队继续南下,车队经小勐养向景洪进发,我们明白即将到达边陲的目的地,就不时的用希冀的目光搜索着前方的每一处景象。然而,迎接我们的并非成片的香蕉和菠萝,只有那越来越荒无人烟的山野和漫无边际的原始热带雨林。过了澜沧江,便进入了景洪县城。我们没有等到想象中的欢迎队伍,车队停靠在一公路边,听说这是兵团一师一团的团部,我们停留了很短的时间,未让我们下车,带队的老师独自下车商讨分配事宜。我们学校35名同学运气不错,被分配到了二营,距离团部很近,车程不到半小时便抵达。到达营部后,我们未作任何停留,便各自分赴连队。我和学校的20名同学,12男8女,被分配到了八连,那里将成为我们扎根边疆的青春营地。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们在那里度过了八年的艰苦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4月游览延安时留影,时年70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我三千里路的支边历程,亦是我青春岁月中难以抹去的一笔。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段记忆始终镌刻于心,永生难忘。当年,怀揣着满腔热血,我毅然踏上通往边疆的征途。一路走来,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然而,正是这样的环境,砥砺了我内心的信念,教会了我在逆境中坚韧成长。在那些岁月里,我与兵团农场的老工人们并肩工作,共同度过了无数平凡而艰苦的日子。这段经历,不仅丰盈了我的人生画卷,更成为我心中最为珍贵的回忆。即便岁月如梭,那份记忆依旧历历在目,成为我永恒的印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