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公仲淹与其子二代三人四知庆州

范矛一

<b> 刘文戈</b><div><br></div> <b> 作者刘文戈先生简介:甘肃省庆城县人,西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庆阳县政协退休。民族民俗文化学者,著有当地民族民俗文化著作二十余种,又任庆阳市范仲淹研究会会长,著有范研专著《范仲淹知庆州》,《范仲淹戍边》等多部。</b> <b>庆阳最早范公祠石刻碑图像</b> <b> 范公仲淹与其子二代三人四知庆州<br> </b><div><b> 刘文戈</b><br> <br><b> 摘要:本文概述了范仲淹与其子范纯仁、范纯粹三人在宋代四知庆州的历史事实。范公父子四知庆州期间,为庆州人民尽做好事、实事,与庆州民众结下很深的渊源关系。他们父子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对西夏用兵和防守方略,奕世相承,都是竭力保境安民,为庆州民众营造了一个相对安居乐业的环境,使民众尽享和平之福。庆州民众为感恩,最早为范仲淹立生祠,祭祠香火,千年不断。<br>关健词:范仲淹;和守方略;父子相承</b><br><br>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在他五十三岁时迁知庆州,兼任环庆路经略安抚、沿边招讨使、都部署司事,节制庆州、环州、宁州、邠州、乾州各州军事。范公是自荐戍边的,先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延州知州、鄜延、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在任八个月,因私下通书赵元昊,又焚赵元昊回书被贬知耀州月余,便迁徙庆州。任职一年半时间。于庆历二年十月与韩琦共同开府泾州,四个月后由泾州调回朝廷任参知政事(副丞相)。范仲淹是在庆州建立功勋而出将入相。随后,范仲淹第二子范纯仁两次知庆州,幼子范纯粹知庆州,继续推行范公和守之策,有效地防御了西夏,并造福庆州百姓。我们有必要对范公父子四知庆州的历史做一回顾,以示对范公的敬意。<br> 一、范仲淹造福庆州<br> 庆历元年(1041年) 五月二十四日范仲淹由陕西耀州调任庆州知州.范仲淹一到庆州,闻知元昊暗中引诱宋朝边境属羌为其内助,入侵宋朝和不断扰乱宋夏边界安宁,即上奏巡边,请诏犒赏诸羌,检阅人马,订立条约,诸羌皆受命,自此为宋军所用。 庆阳东北马铺砦,正当后桥川口,在西夏腹地,仲淹欲在此筑城防守,推断西夏必然相争,遂密遣其子范纯祐与蕃将赵明先占据其地,后自引兵随往,旬日之内,新城拔地而起,即为大顺城。大顺城筑成后,西夏对白豹、金汤均不敢入犯,环庆路自此战事大为减少。明珠、灭臧羌部有精兵数万,范仲淹闻知泾原路统帅准备征讨,即向朝廷进言:明珠、灭臧二族所居道路险阻,不可攻袭。平时他们心怀叵测,今天如果再去讨伐,必然逼使他们与西夏互为表里,南入原州,西扰镇戎,东侵环州,使边患没有结束之日。若北取细腰、胡芦众泉为堡障,以断西夏之路,则二族安居,环州、镇戎直道通彻,可以无忧。后命环州知州种世衡、原州知州蒋谐合军筑细腰、葫芦等堡砦,形成稳固防御体系。他还在庆州上书《攻守议二策状》《再议攻守》及其它奏书,全面阐述了防御西夏的总的策略。此后,北宋战守之备,多沿用范公规划。边上民谣:“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br> 范仲淹在他三年戍边中任庆州知州算是时间最长的,但也不过一年半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却为民着想,兴利除弊,做了许多好事、实事。庆州人民感激他,为他修建了生祠。庆州民众为官员修生祠的仅范仲淹一人。范仲淹任职地方不少,差不多都建有范公祠,但据史书记载,唯庆州范公祠最早。庆州的范公祠就在庆阳城内,历代多次维修,香火不断。如今,范公曾亲自修建大顺城的华池县又修建了新的范公祠,可见范公的人格魅力、庆州民众纯朴的感恩之情。<br> 庆州人民何以如此?因范公有大恩于庆州。不要说从精练士卒、修城筑寨、实行军屯、发展生产等这些大事,仅就几个小故亊,也足以反映出范公的亲民之德、爱民之心、护民之举。<br> 在他还任延州知州时,凤翔府天兴令持监司的符檄来摄州事。他为了建功邀赏,不顾实际情况,成倍加大向农民征收粮草数目。庆州人民不堪重负,不得已纷纷逃窜他乡,有走不了的,就以自残逃避重税。民众听闻清官范仲淹在延州任知州,“亟相提挈,驰告范仲淹麾下” 。 范公此时还兼任鄜延、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即日走符檄,责令天兴令回任,其制订的苛政暴敛的规定全部罢去。不久,朝廷调范公亲任庆州知州。消息传出后,“窜者还,危者安,里巷相保,卒如平时之乐”。 范公未来庆州,即赶走了酷吏,罢了重赋,先为庆州人民办了第一件好事。 <br> 庆州虽然两水抱城,但城高水深,取水困难,遇上敌兵围城,更是雪中加霜,虽有鹅池洞汲水,但军队的增多,仅为杯水车薪而已。范公亲自勘察,令军人在城的西北部打井百眼。民众未花寸铢,饮水的艰难由此解决,何人不乐?这是范公为庆州人民办的第二件好事。<br> 因为宋夏战端突起,作为宋朝边疆前沿的庆州,调驻的军队越来越多。为了不扰民,范公决定在城的北部兴建军营。动工之日,挖掘出许多骸骨。“询之,即昔之废垅焉。公命索其所余,以俸金买近阜民田聚而葬之。丧具祭品必亲视而后给。是岁久旱,已而复雨,佥为公之阴德,故天报之。” 并置办香纸,亲自祭奠亡灵。范公义举,感天动地,当日天降大雨,解除了庆州的久旱。范公的恩德,惠及亡灵,何论生民?这是范公在庆州做的第三件好事。<br> 从唐末和后五代以来,朝廷及各地军阀强征民众入伍,让士兵为自己私利卖命。他们担心士兵逃亡,在士兵脸上刺字,涂以黒墨,名为黥面,又叫黵面。一旦黥面,一辈子取不掉,士兵以此为耻。“独公所部之众改涅其手,非讲习攻斗,各听处田野。” 这种办法对上遵循了朝廷的规定,对下维护了士兵的人身尊严,深受士兵的欢迎。其它各路、府、州皆仿效之。只有将士兵当作人尊重,才能想出如此好办法。范公还在庆州上书中说:“士未饮而不敢言渴,士未食而不敢言饥。” 这样的统帅,何人能比?这是范公在庆州做的第四件好事。 <br> 在庆州戍守兵卒大部分来之关中以东,时称东兵,戍期三年。如遇战争,戍期还要拉长,这正是“将军白发千夫泪”。 范公认为,戍守时间过长,士兵心中必生怨恨,不利守边。早日回家团聚是士兵的渴望,范公细微体察此情,“自尔更相戍役,止一岁为限。” 决定改三年戍期为一年,满足了士兵的意愿,调动了守边的积极性,公私两利。这是范公在庆州做的第五件好事。<br> 宁州草场遭雷击起火,库存的四千束军草化为灰烬。陕西转运使司认为事体重大,派人到现场勘察取证,上报朝廷,准备严惩管理官员罪责。范公说:“这是天灾,处理官员不公。”在他积极干预下,没有处理一名管理人员。他这种实事求是、爱护下级的品格,深受大家的赞赏。这是范公在庆州做的第六件好事。 <br> 当然,范公在庆州的最大功绩,在于他以军民的生命为重,不惜抗拒圣命,坚决抵制朝廷的攻策,积极训练士卒,修城建寨,大力推行行之有效的守策。为此目的,他不顾自身安危,亲率军士深入敌境,修建了由宋仁宗赐名、固若金汤的大顺城;他回到朝廷,还三番五次建议,抢修了细腰城。他积极推行守策的结果,不但捍卫了国土的完整,更重要的是为庆州人民免除了战争之苦,营造了一个相对安宁的和平环境。<br> 范公思想的高尚、为官的公正、行为道徳令人感动不已、崇仰至极。这是他先忧后乐志向的践行,是他以民为本、亲民爱民护民思想的展示,是他从政为民办事理念的延伸。范公不愧为“真赵宋第一流人物也。” <br> 范公在庆州的功绩卓著,有目共暏,连宋仁宗也感叹地说:“吾固知仲淹可用也。” 所以他亲自下旨,为范仲淹加官晋爵,但范公连上三表,反复辞让观察使。当朝廷无奈之下同意了他的请求后,他又上《谢许让观察使许守旧官表》。 由此我们看出,范公为官做事都以国家利益为重,处处为民着想,不为名不为利,严以律己,自甘贫苦,就是强加给他的高官厚禄,他都不要。像他具有这种思想与行为的人物,历史上能有几人?正如大诗人苏轼称赞到:“贤哉斯诣,轶后空前。” 空前,就是前无古人;轶后,就是为后人树立了榜样。<br> 范仲淹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在徙知颍州路过徐州时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距知庆州十一年。<br> 宋仁宗嘉祐五年,庆州知州周沆应乡民之请,在庆州州城之南街正式修建了“范文正公祠堂”,在祠堂内刻立了记碑。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 ,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兼庆州知州宇文虚中奏请朝廷,徽宗下诏,改“范文正公祠堂”为“忠烈庙”,亲自赐写匾额。 在此之前的祠堂内立有范公石刻像。哲宗绍圣年间,庆州知州穆衍令阎灏撰写《范文正公真赞》 :<br>奕奕如神,俨俨如山,仁义道德,尽于颜间。<br>大忠皋夔,元勋方召,以赞中枢,以尊严庙。<br>祐我仁祖,格以皇天,是敬是虔,不倾不骞。<br>虽庆有祀,邦民或斯,庆山可夷,兹堂巍巍。<br> 北宋灭亡,大金占据庆州。范仲淹曾孙、范纯仁孙子范直方将庆州的范仲淹石刻像临摩本和“忠烈庙”匾额带到苏州。历代经过四次摹刻,现保存在苏州文庙大门门廊左壁上的范仲淹石刻像是明朝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年)最后一次摹刻像,也就是说,这通石刻像是明代的,摹刻的原本最早来之于庆州。另外,在苏州天平山范氏祖茔内仿庆州“忠烈庙”又建了一座范仲淹的“忠烈庙”。 <br></div> 二、蕃汉一家的民族观<br> 大爱无疆。范公的爱民,不仅限于汉人,而涉及各个民族,具有蕃汉一家的大民族观点。他在《答赵元昊书》中说:“朝廷以王者无外,有生之民,皆为赤子,何蕃汉之限哉?何胜负之言哉?” 所以,他视羌人为兄弟,给予应有的关怀。这种蕃汉一家的民族观在封建社会里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有现实意义。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在宋夏边界上修建了许多城寨,其中一个功能就是收纳因战争而流离失所和情愿归附的羌人,并发给他们土地、牛犋、籽种,让他们安居乐业、生产自救。范公安置羌人,无微不至。如范公在延州时,“延州东路青涧城、承平寨并保安军北巡检刘化基手下熟户、蕃部,遭西贼打虏,惊移伤残户数并投来蕃部,并在逐寨及本军侧近住坐,未曾归业。公虑恐其失所,却逃入蕃界。遂牒种世衡等勘会惊移。熟户、蕃部,有未敢归业,即便相度邻近官司空闲地土,权拨与耕种。如无牛具者,官与量借粮收买。又勘会惊移人户并投来蕃部,其中甚有缺乏粮食,存济不得,却恐致有逃走。又牒种世衡相度逐户数目,每十口已上量支借贷禄粟各一石,十口已下支借五斗。常切照管安抚,无令失所。又金明寨蕃户三百二十八户,虽给田土,缘经讨虏,后无力耕耘,公又牒延州通判高延夫将蕃部每十囗已下各支斛斗二石,十口已上支三石,并令于本处寨仓支给。”真是关照备至,安排细微。范公一到庆州,就上奏巡边,深入到羌人堡寨,同羌人共同协商,制订条约,约束他们的行为,调节他们之间的纠纷,让他们消除隔核,加强团结,和睦相处。宋兵夜袭白豹城,俘获了城主之女李家妹,将其发配一官员家为奴,引起羌人怨恨。范公知道后,派人千方百计找回李家妹,交给已归附宋朝且在槐安镇居住的李家妹的亲叔岁奴,让其为侄女择配嫁人。范公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在他麾下,就有许多羌人将领。对这些将领充分信任,委以重任。他在袐密抢修大顺城时,先遣军中除他的大儿子范纯佑外,还有蕃将赵明。 <br> 另外,范公以民为重,先忧后乐,但对贪官污吏深痛恶绝,必将其罪恶揭告于天下。范公是撰写墓碑文的高手。“公知庆州日,有人以碑铭托公者,公为撰述,夤缘及一贵人阴事。一夜,梦贵人告曰:‘某此事实有之,然未有人知者。今因公之文暴露矣,愿公易之。’公梦中谢曰:‘隐公此事,则某人当受恶名。公实有此,我非诬人者,不可改也!’贵人即以语公曰:‘公若不改,当夺公子。’公曰:‘死生,命也。’未几,次子纯仁病。既而,又梦贵人曰:‘公子,我岂能夺?今告公,为我改之,公子安矣。’卒不改。公之刚正,是可见也。”这件事虽有些荒诞,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并非完全荒诞。而且范公据实秉书,未改碑文却是事实。这件亊广传民间,反映出民众对“公之刚正”、嫉恶如仇的高尚品德由衷地赞扬。 <br> 三、范公之子知庆州<br> 范仲淹有子四人,即纯祐、纯仁、纯礼、纯粹,还有女儿三人 。大儿子纯祐在他任庆州知州时,已在军旅中,助他守边。在他率领下,作为先遣队,首先占据马铺寨,随后同他一起修筑了大顺城。另外二子纯仁、纯礼和二位女儿也随他的续弦张夫人来庆州生活过一段时间。有资料表明,他与张夫人在庆州结婚的,并在此地生有一女。 <br> (一)范纯仁两次知庆州<br> 范纯仁(1027--1101) ,范仲淹的二儿子,在范公去世后的第22年,也就是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 十月癸卯,纯仁自邢州以龙图阁直学士调任庆州知州,时年47岁。在来庆州之前,到京城觐见神宗皇帝,他们之间有一段对话:“神宗曰:‘卿父在庆著威名,今可谓世职。卿随父既久,兵法必精,边事必熟。’纯仁揣测神宗有拓土开疆的功名心,即对曰:‘臣儒家,未尝学兵。先臣守边时,臣尚幼,不复记忆,且今日事势宜有不同,陛下使臣缮治城垒,爱养百姓,不敢辞,若开拓侵攘,愿别谋帅臣。’神宗曰:‘卿之才何所不能?顾不肯为朕悉心尔!’遂行。” 显然,朝对是不愉快的。<br> 当纯仁来到庆州之际,正遇上大旱,黎民百姓挣扎在死亡线上。纯仁立即下令开常平仓放粮赈灾,救济百姓。但下属对他说,动用常平仓粮食,要向上奏报,取得朝廷同意后才能放粮。纯仁说:上报需要时间,来不及了,先救人要紧,以后朝廷怪罪下来,我一人承担责任。由于及时地救灾,庆州乃至环庆路在这一时期没有再死人。但有人说,这么大的旱灾没有死人不可能,“全活”纯粹是虚报浮夸,欺骗朝廷。神宗皇帝偏听偏信,便下诏派官员到庆州查验。这年秋天,秋粮大丰收,百姓说:公全心为救活我们,在放粮上“先斩后奏”,我们能忍心带累他吗!所以争先恐后交粮,在朝廷使者到来之前,将常平仓所欠的粮食全部补齐。使者来庆州后未查出什么问题和一名饿死百姓。可能是上次朝对使神宗皇帝对纯仁心存芥蒂,又或是本路监司与纯仁个人之间有矛盾,便带领人员走出庆州界调查,发现在邠州与宁州之间有许多新坆,大喜说:“全活不实之罪于此得矣!” 令人挖坟掘墓,寻找证据,并很快上报朝廷,朝廷令环庆路的监司穷追责任。经过调查审讯有关人员得知,这些坟墓中的死者都是上一任庆州知州楚建中在任时饿死的,与纯仁无干,本路监司转不过弯,又迁怒治罪于楚建中。纯仁上书说:“建中守法,申请间不免有殍死者,巳坐罪罢去,今缘按臣而及建中,是一罪再刑也。”于是“建中犹赎铜三十斤”。 使者这次千方百计追查范纯仁罪责,不但没有得逞,反而使范纯仁亲民、爱民的名声更大,广为传播。<br>让汉羌民众在灾年“全活”,在平时过上安稳的日子,这是纯仁从其父那里继承来的爱民思想。他在察访了环、庆两州后,就土地问题在熙宁八年四月上书朝廷说:“旧陕西敕弓箭手、百姓不许典买租赁蕃部田土,至熙宁编敇不禁。臣今体访环、庆州诸城、寨属户,昨因灾伤,多从田土典卖与蕃部,虑渐典卖与汉人。缘熟户以耕种为业,恐既卖尽田土,则无顾恋之心,以至逃背作过,缓急难以点集。乞自今陕西缘边属户蕃部地,止许典与蕃部,立契毋得过三年。” 禁止土地典卖,以维护边民的稳定。土地是汉羌民众的命根子,纯仁这个建议显然是为了保持土地相对稳定,使百姓有一个吃饭的饭碗,以此维护边疆屯田与边疆人口稳定。他的建议很快被朝廷采纳。 <br>纯仁还兼任环庆路马步军都总管,非常关心士卒的安危。他不仅让黎民百姓在灾年“全活”,而且千方百计反对战争、制止战争、延缓战争,让全军的将士们都能“全活”。一次,他观看了羌人的舞蹈音乐会后,写了一首诗:<br> 低昂坐做疾如风,羌管夷歌唱和同;<br> 应为降胡能舞扑,不妨“全活”向军中。 <br> 诗的前面两句形象地描述了羌人的舞姿的健美和歌乐伴唱的和谐,后两句表达他的心愿:汉胡两家要和睦相处,经常在一起跳舞、相扑、联欢,这样边关将士就不会因为发生战争而死亡,达到军中“全活”。他在诗中所表现的军中“全活”的思想是与他朝对时保境安民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br> 为了巩固边防,纯仁在熙宁七年(1074年)对环庆路的军事部署向朝廷建议:“相度将本路第一将驻庆州,第二将环州,第三将大顺城,第四将淮安镇,第五将业乐镇,第六将木波镇,第七将永和镇,第八将邠州。各统领就粮屯驻泊,并下番正军、强人、汉蕃弓箭手兵马。” 据《宋史•兵志二》:宋时的禁军,在外就食或驻守,原来都有名称。如驻守在陕西一带的禁军,有一支名为“保捷军”。“神宗即位,乃部分诸路将兵,总隶禁旅,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士,平居知有训厉而无番戍之劳,有事而后遣焉,庶不为无用矣。” 神宗实行将兵法。“熙宁七年(1074年),始诏总开封府、畿京东西、河北路兵,分置将、副。由河北始自第一将以下共十七将,在河北四路,自第十八将以下共七将,在府畿自第二十五将以下共九将,在京东自第三十四将以下共四将,在京西凡三十有七,而鄜延、环庆、泾原、秦凤、熙河,又自列将焉。在鄜延者九,在泾原者十一,在环庆者八,在秦凤者五,在熙河者九,凡四十有二。” 从这段记载中看,“在环庆者八” ,庆州兵力的布局是神宗皇帝采纳了范纯仁的建议。<br> 范仲淹之后,范家在北宋世代为将,种世衡之后,种家亦名匠辈出, 范、种两家为世交。种世衡的大儿子种古在环州任知州时,做了件不该做的事,为了掩盖自己罪责,将知情的部下、属羌迈布等人诬陷为强盗,发配流放南方,路过庆州时,迈布等人连呼冤枉。纯仁受理这件事,命宁州知州史籍审理。经询问审理,这几位属羌果然不是强盗。此时已任永兴军钤辖的种古为避罪责又向朝廷申诉说:“前知环州,尝与纯仁争辩蕃部事,因此挟情捃拾。尝配流编管人迈布等防送过庆州,遂留住于宁州置狱,而知宁州史籍乃纯仁累曾荐举者,必恐别致诬陷。” 有点倒打一耙的味道。朝廷很重视这件案子,神宗皇帝派御史台推直官冯如晦到宁州严审此案,并叮咛说:“帅臣不法,万一有之,恐误边事。然范纯仁有时名,卿宜审治,所以遣使者,政恐有差误耳。” 审案之前,钦差冯如晦将纯仁列为涉案人犯之一加以逮捕。百姓闻讯后,痛哭流涕,遮拦囚车不能行走,有的人用投河行为表示抗议。经过审理,真相大白,上报朝廷,神宗皇帝说:“范纯仁事已明白,勿复治也。” 于是,史籍、种古皆得罪,将种古以诬告罪流放远方。“而高平公(纯仁)独免。” 但事还未结束,在这同时,“公虽得辨,鄜延帅阴奏公擅回宥州牒,有违慢情罪,坐是落直龙阁,知信阳军。” 宥州是西夏监军司驻地,擅回宥州牒,就是私自通书西夏罪,其父范仲淹恰恰同为擅自致书于赵元昊而被贬官的。<br> 事后他赋诗一首,题《昔帅环庆,为部将所讼,冯君学士被制鞠狱而获平,及今相遇洛》 。 诗曰:<br> 忠臣守正不谋身,处己虽危道益尊。<br>直为冕旒宣圣训,岂唯囹圄被宽恩。<br>阴功自可资耆寿,余庆犹当见子孙。<br>徒有爱贤无所达,行将归老愧难论。<br> 种古诬告案曲在种古,纯仁不但不记恨种古,反而一直耿耿于怀,每自咎曰:“先人与种氏上世有契义,纯仁不肖为其子孙所讼宁论曲直哉!” 后,纯仁在右丞相位上荐种古复为永兴军路钤辖,又荐知隰州,纯仁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如此宽大胸怀的人。<br> <br> 他尝曰:“吾平生所学得之忠恕二字,一生用不尽,以至立朝事君,接待僚友,亲睦宗族,未尝须臾离此也。” 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这是至理名言,也是他为人做事的真实写照。<br> 纯仁第一次知庆州历时五个年头,期间他应庆州百姓的要求,在熙宁八年岁次乙卯二月,重修其父文正公祠堂,亲自主持并宣读了由他撰写的祭文。越一年,又重修了其父在庆州州城北门修建的镇朔楼,在楼的木梁栋上题刻字曰:“熙宁九年岁次丙辰二月壬子高平范纯仁重建。” 此梁栋奇迹般地保留在今天,似有神助,人称“神栋”。<br> 时隔八年,纯仁又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岁次乙丑四月自河中复任庆州庆州,在同年十一月离任,这是他第二次知庆州,只有半年多的时间。由新即位的哲宗皇帝调他回朝廷任右谏议大夫,改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除给事中,协助司马光治理朝纲。在不到三年时间,官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右丞相,时人以丞相代其名。同他父亲一样,在庆州这块土地上出发,出将入相。<br> (二)范纯粹知庆州<br> 纯仁调离庆州,继任其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兵马都总管、庆州知州职务的是他的亲弟弟范纯粹。他曾作《酬庆州五弟》一诗给其弟。 诗曰:<br> <br> 仲氏居清琐,予西各大州。<br> 报君当尽节,省己全回头。<br> 继述将何有,荣华过即休。<br> 相期知止足,里社早同游。<br> <br> 仲氏是纯仁代称,他排行老二,故为仲氏。诗中勉励其弟要像他在庆州那样,执政要清廉,报效君主应当尽心尽力,时时检查自己做过的事,那一点做错了要立即回头改正;视荣华富贵为过眼云烟,知足而止,与里社的老百姓多交游,过一种平民生活是最好的。他担心弟弟不顾及军民生命而对西夏有立功的意愿,作书曰:“大辂与柴车争逐,明珠与瓦砾相触,君子与小人斗力,中国与外邦校胜负,非惟不可胜,兼亦不足胜,不惟不足胜,虽胜亦非也。” 看这些语句,使我们想起范仲淹《答赵元昊书》中那句名言:“朝廷以王者无外,有生之民,皆为赤子,何蕃汉之限哉?何胜负之言哉?” 显然,范纯仁继承了其父的蕃汉一家的大民族思想,并及时地向其弟传授。<br> 范公仲淹有四个儿子,纯仁称纯粹何以为五弟呢?因为范公仲淹在家中收养了一位父母双亡的族侄范纯诚,其年龄大于纯粹。<br> 范纯粹(1046--1117年) ,字德孺,是范公与续弦张氏夫人在邓州时出生的儿子,在范公去世后33年即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 十一月接其兄任庆州知州职务的,时年37岁。他在哲宗元祐七年岁次壬申(1092年)才调离庆州,任庆州知州达七个年头,比其父与兄二次在庆州任职时间的总和都长。<br> 纯粹在任庆州知州之前已来到西北边疆任职,在神宗元丰五年,五路伐夏,他以陕西转运判官参与战斗,到过西夏灵州的城下。当泾原路刘昌祚先到灵州城下,环庆帅高遵裕因嫉妬借其它事由欲诛昌祚,昌祚忧愤得疾,其部下忿忿不平,纯粹担心两军矛盾激化而发生事变,极力劝导高遵裕去看望刘昌祚,缓和了矛盾。五路伐夏以宋军大败而告终,高遵裕虽为皇亲,范纯粹向朝廷揭发了他嫉贤妬能,坐失良机的罪行,高遵裕被贬官。同时,他也因败仗而被贬官。在这次战争中,他亲眼目睹了几十万军民在战场上战死、饿死、冻死的残状,对战争的残酷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当神宗皇帝不吸取教训,再谋讨伐之举时,纯粹冒险进谏曰:“关陕事力单,竭公私大困,若复加骚动,根本可忧。异时,言者必职臣是咎,臣宁受尽言之罪于今日,不忍黙黙以贻后悔。” 为使军民不再受战争蹂躏之苦,纯粹违背神宗皇帝意愿,坚决反对再次发兵讨伐西夏。神宗皇帝斟酌再三,同意了纯粹的谏言,并提升纯稡为京东转运副使,不久升任转运使。<br> 在他接替其父兄任庆州知州时,许多好友为他作诗送行。大诗人苏轼以《送范纯粹知庆州》 相赠,诗曰:<br> <br> 才大古难用,论高常近迂。<br> 君看赵魏老,乃为滕大夫。<br> 浮云无根蒂,黄潦能须臾。<br> 知经几成败,得见真贤愚。<br> 羽旄照城阙,谈笑安边偶。<br> 当年老使君,赤手降玉菟。<br> 诸郎更何事,折箠鞭其雏。<br> 吾知邓平叔,不斗月支胡。<br> <br> 著名文人黄庭坚作《送范德孺知庆州》 诗:<br> <br> 乃翁知国如知兵,塞垣草木识威名。<br> 敌人开户玩处女,掩耳不及惊雷声。<br>平生端有活国计,百不一试薶九京。<br> 阿兄两持庆州节,十年骐地上行。<br> 潭潭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br>折冲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br>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br>春风旌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br> 知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br> <br> 著名诗人晁补之作《送龙图范丈德孺帅庆》 一诗:<br> <br> 君不见,先君往在康定中,奉诏经略河西戎。<br> 大顺葫芦尽耕稼,贼书不到秦关东。<br> 边人咸识侍中子,至今犹说将军似。<br> 给事文武龙图贤,大冯小冯安足言。<br> 龆年书传有肝胆,二十起家车槛槛。<br> 蛟龙云雨时可用,麒麟图画功非晩。<br> 况闻驰传厌山谷,顷时河陇严飞挽。<br> 朝廷属休兰会兵,秦人倚庆为长城。<br> 时平斥堠正须远,军闲留田未宜轻。<br> 东风浩浩吹榆柳,相劝西城古原酒。<br> 班春曷不问遗老,先公远谋尚多有。<br> 女郎山下万貔貅,部曲肥马身轻裘。<br> 此曹赏赐饱无用,谈话岂得希封侯。<br> 赴边今日须李牧,士无超距姑食肉。 <br> <br> 诗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歌颂了其父、其兄在庆州的功绩,勉励纯粹继承父兄的成功谋略,以民为本,为国家守好边锤,保障庆州人民的安宁。纯粹不负众望,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好事。<br> 纯粹一到庆州就上书说:“诸路策应,旧制也。自徐禧罢策应,若夏兵大举,一路攻围,力有不胜,而邻路拱手坐观,其不拔者,幸尔。今宜修明战守救援之法。” 恰恰这年末尾宋夏发生永乐之战。其间,纯粹又上书说:“近者伏见鄜延路行营军马以贼兵大至,永乐被围,徐禧以下皆在围中,势有不立,须藉邻援,本路经略司牒环庆等路差发兵马。是时臣适在环庆,亲见曾布议论,以谓不奉诏,不敢擅遣。后至降到朝旨,果令差发,未及延州而永乐新城既已不守。使者歼没,兵将亡陷,上轸圣念,下困人力,机会之失,害事如此。臣检准先降战守约束诸路,并于早日差定主兵官将,准备互相应援。或贼众大举聚入,一路除已差兵将外,更许逐路那兵节次应。昨应徐禧计议边事,悉罢策应之法,方于其时莫有言者。而利害得失,见于今日,岂有兵困重围请援,邻道尚容中复而后可哉?今边患未消,敌情难测,愿陛下深鉴近事,断自圣心,更修久长之法,以杜仓猝之患。” <br> 永乐之战,宋军损失残重,守臣徐禧等战死。纯粹的上书,从全局利害出发,意见实际中恳,宋朝廷完全釆纳了纯粹的建议。不久,西夏入侵泾原路,纯粹派大将曲珍率兵救援。临行前,纯粹叮咛说:“本道首建应援牵制之策,臣子之义,忘躯徇国,无谓邻路被寇,非我职也。” 曲诊当日疾驰三百里,大破西夏军,又从曲律直捣横山,西夏军遁去。<br> 永乐战后不久,朝廷与西夏讨论划分疆界的事。为了黎民百姓免受战争之苦,纯粹上书说:“争地未弃则边隙无时可除,如河东之葭芦、吴堡;鄜延之米脂、义合、浮图;环庆之安疆,深在夏境,于汉界地利形势略无所益,而兰会之地耗蠹尤深,不可不弃。” 范纯粹认为,用战争夺来的土地,深入到夏境内,西夏人必然衷衷于怀,要千方百计地来争,由此而发生战争,祸害百姓。这些土地本来对我们没有多大用处,还要耗费钱粮供应军士去守卫,不如送给西夏算了。他的上书获得由宣仁皇太后垂帘执政的朝廷批准,元祐四年(1089年)宋夏和议,将原属于西夏的寨堡赐予西夏,六月颁诏:“将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寨,约一日给赐”。 葭芦,即今陕西佳县,葭芦寨的进筑,将河东路的麟府二州与鄜延路的绥德城连成一片;米脂寨,即今陕西米脂县城,是绥德城北部的屏障;浮图,在今陕西子洲县驻地南,大理河与三川沟的交汇地,扼控大理河下游,也是绥德城的左翼屏障;安疆寨,在今甘肃华池县紫房乡城子山古城,控数路夏兵来路,是大顺城的北部屏障。哲宗亲政,主战派组织了绍圣开边,谋取西夏横山,御史郭知章追论元祐年间纯粹弃地的错误,朝廷以此贬降纯粹的直龙图阁衔位,葭芦、米脂、浮图、安疆、金汤、白豹等城寨又重新夺回。 <br> 纯粹是位孝子。文正公去世时,他只有三四岁,由他母亲张氏夫人一手抚养长大。他母亲原是他家的婢女,在明道二年(1033年)10岁时来他家,“用文正公指意,佽助家事,隆重姻穆族凡二十年”, 劳苦功高,但长时间没有得到朝廷诰封,在熙宁十年(1077年)才封为乐寿县太君。纯粹心中很内疚,衷衷于怀,在他帅庆时,上书朝廷,想用环庆路帅位为其母换取封号。当时哲宗和宣仁皇太后说:“范纯粹之母,朝廷自当与,何待其请。”遣使赐之,了却了纯粹一桩心事。后夫人去世,诏赠冯翊郡太君。 <br> 纯粹喜修衙门。元丰元年(1078年) ,徐州滕县迎来由朝廷中书检正官任上被贬而来的新任知县三十二岁的范纯粹。他挺想得开,丝毫不消沉,一反“官不修衙”的习惯,对破旧不堪的县衙和吏人办公的房间修葺一新,总数达116间,唯独未修自己寝室。不是为表现廉正,他调侃地说:“而实在没有功夫了。”恰好纯粹的顶头上司即徐州知州是他的好友苏轼,苏轼对纯粹这种做法大加赞赏,专门写了一篇歌颂的文章。 纯粹到庆州,这种习惯不改,又大兴土木,修缮和扩建了庆州帅府。他的好友晁补之写了《庆州新修帅府记》, 予以褒扬,并对他来庆的行为和他父子三人在庆州的功绩进行了中恳的记述与评价。<br> 《庆州新修帅府记》曰:“先是文正公与今右丞相,父子帅庆,皆有恩德在庆人。上方招延老成,而丞相以给事中召自庆且大用矣。朝廷既难其代,而谋庆人之所安者,于是朝散郎、直龙图阁范公自京东转运使擢环庆路经略使知庆州。诏曰:‘尔尚无忘尔父兄之功?’公拜,稽首就道。且公尝使陕西,摄帅事,庆人父老闻公来,咸贺,未至而其心已安之。虽其宿将悍士,以公家世声名惠泽与其所施设,素信于心,皆拱手待令,爰行而威不试。于时朝廷方宽征役,民复田亩,岁屡登,虏刍牧相望。公戒边吏,姑谨备,得谍者,劳遣之,使语其酋曰:‘尔无犯我,我不侵尔毫发。’虏不敢动。民既不见公有所为而寇入稀,愈益安,公政成而无事矣。” 此段文字先就范仲淹父子三人对庆民的功德,总的先概括一句:“文正公与今右丞相,父子帅庆,皆有恩德在庆人。”其后重点说明范纯粹是在其父兄功德的光环照耀下来庆州任知州的;“庆人父老闻公来,咸贺,未至而其心已安之。虽其宿将悍士,以公家世声名惠泽与其所施设,素信于心,皆拱手待令,爰行而威不试。”这时,宋夏两国和平相处,相安无事,他便按其父兄的做法,以守土保民为己任,无为而治,使庆州人民安居乐业,享太平之福。即“民既不见公有所为而寇入稀,愈益安,公政成而无事矣。”在营造出汉羌相安无事的和平环境下,他组织人力,重修了帅府,新建了江汉堂。原文对纯粹修帅府的用意作了这样的说明:“先是,庆州官府库陋,朝廷间遣使劳边,冠盖傍午,及岁时燕犒,蕃酋将佐皆在,坐于堂者肩相摩,立于庭者足相踵,庖厨吏舍马羊之所养,檐属垣比,殆不足称连帅之居。自文正公固欲辟大之,至丞相增葺殆半而未备,独韩康公尝建鼔门为闳壮,余或倾侧朽腐矣。公曰:居室苟美,谓施诸家也,至官府所以临人听治,布礼而出威者,虽一邑必饬,况连帅治哉。延庆荒闲地,徙糦爨栏廊而远之,逾月而公堂成,明年春仪门成,夏视事之堂成,周廊广除,博大而沉深。蕃酋将佐,若民兵之来,执事听命者,知连帅之尊,礼行而威申,不待闻其号令,见其指麾,而其精神气象,已足以折冲而御侮矣。又明年春,乃以其余力,筑东北隅作堂,以燕休,而属补之记其营造之意,名堂而榜之。” 这处堂室,由纯粹与晁补之起名为“江汉堂”。就是说,在范公仲淹任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兼知庆州时,因帅府破旧狭小,“殆不足称连帅之居”,曾计划大修,但因故未能如愿。到了范纯仁第一次知庆州时,将帅府整修了一半,被调徙而停工;第二次知庆州时间较短,也未实施。不要说以前,仅范公仲淹帅庆以来,在长达四十多年里,只有康国公韩绛帅庆时修建了鼔门外,再无修缮,可见帅府的破烂。所以,这次纯粹大修帅府,是不得已而修之,是继承了父兄的遗志而兴工的。他说:作为住室好与不好,那是住家的,无所谓,但作为接待百姓来访,出礼布教而宣示威严的地方,虽然是一县一府的治所,绝不能马虎,要整治好,何况是知州衙门兼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的帅府呢? 在整修帅府后的第二年,又新建了“江汉堂”。为什么要将新建的公堂名之为“江汉堂”呢?文中引用《诗经》中“江汉”一诗的诗句来比拟范氏父子好似周代的召公,扶佐周王治理天下。文中说:“尝试以江汉名堂,叙公为政本末而刻之。”新修后,帅府焕然一新,“博大而沉深。蕃酋将佐,若民兵之来,执事听命者,知连帅之尊,礼行而威申,不待闻其号令,见其指麾,而其精神气象,已足以折冲而御侮矣。” 所起的良好效果是显然易见的 。<br> 文中在讲述了纯粹修帅府和建江汉堂的想法和过程后,又对范氏父子在庆州的功德进行了概述:“补之尝论公之父子兄弟,其谟谋才业,固足以相望于前后矣,而其一时措置,务以便事,岂能必同,而庆人皆安之,何哉?窃以谓文正公当康定初,元昊叛扰边,中国应敌无宁岁,既城大顺、葫芦,而役使其大族明珠、灭臧等,储蓄益充,士可用,故文正公遂欲弱贼,更有远略之意。丞相当熙宁、元丰中,洮泯用师诸边,屡深入斥地矣,重虚内事外,则力不堪,故丞相务镇静,意不在远略。上既专以德怀四夷,为长久虑,如前诏书约束,顾边备不可撤。得帅如龙图公,平居第劝课抚循,举其废事,和辑其内外吏民,若在守不在战,然敌至亦不敢侮。樽俎谈笑,宾醉而乐撤,人或不见其所遣,已而成功如此,然后可以待机会制仓卒。是公父子兄弟,所以措置虽各因时有缓急,不能无异,而庆人享其利则同,其皆安之,岂不以此哉。” 在这段文字中,笔者概述了范公父子三人在庆州因形势的不同而采取了不同的施政方略,但取得的效果是相同的,这就是庆人“皆安之”。特别是对纯粹那种“平居第劝课抚循,举其废事,和辑其内外吏民,若在守不在战,然敌至亦不敢侮。樽俎谈笑,宾醉而乐撤,人或不见其所遣,已而成功如此,然后可以待机会制仓卒” 的治庆作法非常赞赏。笔者总结范公父子三人治庆方略,认为范公父子三人在庆州所施行的方略,虽则所处的环境不同,但都是以守为主,安民保境,不作开拓侵壤的打算,施政方略是相同的,这就是:和守方略,父子相承。但文中 “故文正公遂欲弱贼,更有远略之意” 的说法,不敢赞同。诚然,这篇《庆州新修帅府记》尽管重点是赞颂范纯粹的,但文中又说明范纯粹是在其父兄治庆的基础上施政的,所以这篇碑记也不失为范公仲淹父子三人的功德碑。<div> 另外,在2002年,原庆州所在地庆城县开发北区,掘出一通墓志铭。 墓主人名叫郑真弼,是范仲淹连襟郑戬的侄孙,在北宋末年曾任庆阳府(原庆州) 通判,后投降金国,为金朝的中奉大夫;撰写碑文的人是范仲淹曾孙、范纯仁三子范正思的二儿子名叫范直英(大儿子就是将范仲淹画像和忠烈庙匾带到苏州的范直方)。直英在北宋末年追随郑真弼十多年,后回南方,在南宋地方上任职。郑真弼的儿子任环州通远县知县时,直英为县通判,他们是同事。这说明范氏与庆阳有着上百年的渊缘关系,这种关系延续到了北宋末年,值得大书特书。<br></div> 刘文戈撰 (宋)蹇周辅《范公庆州祠堂碑阴记》,李勇先、王蓉贵点校《范仲淹全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1页。<br> 同上书,第1102页。<br> [宋]蹇周辅《范公庆州祠堂碑阴记》,李永先、王蓉贵点校《范仲淹全集》附录五,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2页。<br> 同上书,第1102页。<br> [宋]范仲淹《让观察使第一表》,李永先、王蓉贵点校《范仲淹全集》卷16,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2页。<br> [宋]蹇周辅《范公庆州祠堂碑阴记》,李永先、王蓉贵点校《范仲淹全集》附录五,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2页。<br> [宋]范之柔《范文正公年谱补遗》,《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771页。<br> [元]韩璵《跋文正公手书伯夷颂提拔》,,李永先、王蓉贵点校《范仲淹全集》附录五,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9页。<br> [元]脱脱:《宋史》巻314《范仲淹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6页。<br> 杨德堂:《千年礼赞范仲淹•名言》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第266页。<br> 《诏赐庙为忠烈》,《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844页。<br> 《闫灏撰范文正公画像赞》,《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1068页。<br> 张晓旭《范文正公遗像碑研究》,《范仲淹研究论集》,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05页。<br> 《范文正公文集》巻9《答赵元昊书》,李永先、王蓉贵点校《范仲淹全集》附录五,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49页。<br> 《安置伪首领李家妹》,《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834页。<br> 《不为贵人隐阴事》,《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807页。<br> 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范仲淹全集》,凤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949页。<br>18 刘文戈:《范仲淹携眷守庆州》《范仲淹戍边》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145页。<br> [元]脱脱:《宋史》巻314《范纯仁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8页。<br> 同上<br> 同上<br> (宋)李焘:《续资治通鑑长编》卷263“熙宁八年四月甲辰”条,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436页。<br>23 [宋]范纯仁:《蕃舞》《庆阳县志》 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br><br>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58“熙宁七年十二月庚寅”条,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304页。<br> [元]脱脱:《宋史》卷188,《兵志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627页。<br> 同上书,第4628页。<br> 曾瑞龙:《北宋种氏将门之形成》,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001页。<br>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84“熙宁十年八月壬午条”。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6947页。<br> 同上<br> 同上<br> 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庆阳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版361页。<br> [元]脱脱:《宋史》巻314《范纯仁列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8页。<br> 同上<br> 同上<br> 杨景修辑《庆阳金石记》,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版,第16页。<br> 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庆阳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页。<br> [元]脱脱:《宋史》巻314《范纯仁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8页。<br> [元]脱脱:《宋史》巻314《范纯粹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8页。<br> 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庆阳县志》,甘肃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2页。<br>38 同上<br><br> 刘治立:《范纯仁、范纯粹知庆州略述》,《范仲淹与庆阳》,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29页。<br> [元]脱脱:《宋史》巻314《范纯粹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8页。<br>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 331 “元丰五年十一月戊子”条。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7972页。<br> [元]脱脱:《宋史》巻314《范纯粹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1158页。<br> 同上<br>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29“哲宗元祐四年”条。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0370页。<br> 《宋故冯翊太君张氏墓志铭》,今存河南省新安县千唐斋展馆。由洛阳范章先生提供铭文。<br> 同上<br> 《廉法奉公修县衙》,程民生主编《白话容斋随笔》,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398页。<br> 杨景修辑:《庆阳金石记》,庆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版,第17页。<br> (宋)晁补之:《庆州新修帅府记》,刘文戈:《范仲淹知庆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292页。<br> <br> 同上<br>53 同上<br>54 刘文戈:《一通由范仲淹曾孙范直英撰写的墓志铭》,《范仲淹戍边》,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2页。<br> 刘文戈 <br><br><br><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