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荐稿]观赏钟鼓楼

森林人

<p class="ql-block">  在北京乃至整个中国,钟鼓楼是屡见不鲜的,特别是在有佛教道教庙宇寺院的地方,钟楼和鼓楼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次专程来观赏北京的钟楼和鼓楼,是因为北京这两座钟楼和鼓楼和其他地方的钟楼和鼓楼具有很多不相近的地方 。一是这两座钟楼和鼓楼所在的位置非常特殊。它是坐落在北京历史上最早的中心城区南北中轴线上的最北端。中国城市建设遵循中轴线的理念历史久远,在洛阳西安等很多历史古城中都发现了有城市建设中轴线的痕迹,这是中国古人城市建设的一大创举。北京这条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不断完善,历经640多年形成了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北京中轴线以其恢弘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从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天安门前的中轴线上新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两侧又新建了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博物馆,为北京这条中轴线增添了更加灿烂的光辉。钟鼓楼作为北京中轴线北端的地标建筑,地处北京老城商贸街区之中,与天安门故宫朝堂区域共同组成《考工记》所载面朝后世的都城规划范式。</p><p class="ql-block"> 《 考功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手工业技术文献,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由齐国人记录,并作为《周礼》的一部分流传至今,他详细记载了先秦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水平,涵盖了木工,金工,皮革,颜色,刮磨,陶瓷等30多个工种的技术规则。书中不仅总结了古代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还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考工记》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力学,声学,热学,冶金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在宫廷规划布局上强调了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这项原则的内容是:皇宫的前面是百官议政的朝堂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皇宫的后面设交易市场,用于满足宫廷生活的需要。皇宫的左侧(东面)是皇帝祭祀祖先的太庙即祖庙。皇宫的右侧(西面)是皇帝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的社稷坛。</p> <p class="ql-block">  二是这两座钟楼和鼓楼最高大,最雄伟壮观。在其他地方看到的钟楼和鼓楼,高不过10余米。而这里的两座楼要比其他的钟楼和鼓楼大出几十倍。先来说鼓楼。它的四周被有三米高左右的红墙围了起来。鼓楼的高度是46.7米,东西长56米,南北宽33米。有三重檐歇山顶,灰筒瓦,绿琉璃剪边,是一座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鼓楼分两层,一层为拱券式砖石结构,南北各辟三个券洞。东西各辟一个券洞,东北设蹬楼小券门和蹬楼通道。要想到鼓楼的二层需要蹬69级非常陡峭的台阶。在二楼大厅里,原来共有25面大鼓。其中有一面最大的主鼓直径有1.6米,代表一年。其他24面鼓的直径有1.12米,代表的是24节气。现在这里面仅存清朝末期使用的一面残破的主鼓,骨面牛皮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用刺刀划的,现在这里面的25面鼓是根据清朝25面鼓的尺寸仿造的。</p><p class="ql-block"> 钟楼使用灰砖灰瓦约有两米高的城墙围了起来,建在了鼓楼往北约100米的中轴线上。是北京中轴线北端的最后一座建筑。钟楼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77.98平方米,高47.95米。楼身是正方形平面,重檐歇山顶,无梁式砖石建筑,屋顶为黑琉璃瓦,绿琉璃剪边,两侧山花均为琉璃砖拼制而成的金钱绶带,正脊两端安背兽,两层屋檐的戗脊上均安狮子为首的五跑小兽,楼面四立面相同,中心开一拱券门,左右对称开券窗,窗上安设石刻仿木菱花镜。内部结构采用复合式拱券,除主体拱券之外,还设有环路通道。基座为汉白玉须弥座,周围环以汉白玉栏杆,楼身之下为砖砌城台。城台上四面有城垛,台身四面开券门,内部呈十字券结构。东北开门,内有石阶75级供登临钟楼。清代重建钟楼时,为了防火,整个建筑采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内部结构将天井,声道传声融为一体。钟声通过建筑结构产生的共鸣更加浑厚绵长,这在中国古代大型建筑史上可堪称一绝。</p><p class="ql-block"> 在钟楼的正中位置立有八角形钟架,挂着大明永乐18年铸就的大钟,钟高7.02米,直径3.4米,钟壁厚12一24.5厘米,重63吨。钟体为铜锡合金,撞击后声音浑厚绵长低回萦绕。经现在的专家测定,钟声可以传到10公里以外。正像钟楼前面石碑记载的那样“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该钟以其帝都定鼎之地位,精湛之铸技,悬挂之非凡,报时之功能著称于世,是目前世界上最早铸造重量最重的报时铜钟,堪称世界铜钟之王。</p><p class="ql-block"> 80年代我国在对钟鼓楼进行大修时,分别从各自中央脊筒中发现了“镇物”,这也是其他钟鼓楼中没有记载的新奇事件,鼓楼的镇物是五谷杂粮,五色丝线和《金刚经》一卷,在鼓楼正脊复位时将鼓楼修缮日期修缮方案,木加固计算书,连同原来的镇物一同放回了原处。</p><p class="ql-block"> 钟楼的“镇物”是5块宝石,24枚外圆内方的金钱(上有天下太平字样,背面刻有满文)。另有金银铜铁锡小元宝5个,以及五色丝线,绢和五谷杂粮,钟楼正脊复位时。新制作了一个铜皮盒,里面装上了钟楼的修缮日期修缮方案,连同原来的钟楼镇物重新放到了钟楼正脊中央脊筒中。</p> <p class="ql-block">  三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钟楼鼓楼里的钟和鼓和其他地方的鼓和钟起的作用不同。某个寺院或者是某个地方的鼓和钟只是为他们的一个地方服务,而北京中轴线上的鼓和钟则是服务于整个北京城。中国古代把每天晚上的19点到第2天早上的5点视为夜间,并把夜间的这10个小时划分成5个更次,每个更次两个小时。19:00~21:00为一更也叫定更,11:00~23:00为二更。23:00至次日凌晨1:00时为三更,一时至三时为四更。三时至五时为五更,又曰亮更。每更都要报时。定更和亮更时都是先击鼓后撞钟。而在二更至四更报时时只撞钟不击鼓。每晚定更时,钟声响城门关交通断称为净街,这时皇宫乃至京城大小街道的更夫,手拿铜锣,梆子和护身用的器具开始值夜,以报时和守卫都城的安全。每天清晨的亮更时钟声响城门开,一天紧张忙碌的生活从此便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在北京中轴线上的鼓和钟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北京人民通报时间</p><p class="ql-block"> 在报时的时候,鼓和钟均要响108声,俗称紧18,慢18,不紧不慢又18,快慢相间敲两遍,刚好108声,我国古人用108代表一年,包括一年12个月24个节气,72候,三者相加刚好108。</p><p class="ql-block"> 几百年来,钟鼓楼始终与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当钟鼓之声响起,整座城市的人们就按此规范,展开各自的生活,在历史长河之中,北京钟鼓楼历史弥坚,在整座北京城市的规划宏图之中,如同两方印在中国版图上的鲜红图章,为城市中轴线压住阵脚,是北京城市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四是钟楼和鼓楼都有一段曲折而又悠长的历史。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距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最早是在元朝的元年至元九年(1272年)在元大都的中心修建了南北纵置的北京钟楼鼓楼,鼓楼的初名叫齐政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这座楼只存在了9年就被一场大火烧毁。再次修建又毁于大火。</p><p class="ql-block"> 明永乐18年(1420年)重建鼓楼钟楼。又被大火烧毁。重修后又再次被火烧毁,明嘉庆18年(1539年)鼓楼因遭雷击又重修。</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10年(1745年)重建因火而毁的钟楼,于清乾隆12年(1747年)修建成。这次吸取之前的经验教训,为了防火采取了全砖石无梁拱券式结构。鼓楼在清嘉庆五年(1800年)和清光绪20年(1894年)都进行过修缮。</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在1925年,鼓楼被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并将钟楼鼓楼一层券洞添建门窗及半圆形门罩,修补墙面并粉刷内外墙壁,鼓楼楼梯增建铁制登楼扶手并添建院墙,1941年左右,北京鼓楼钟楼也进行过一定规模的修缮。</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在1957年将北京鼓楼钟楼列为第1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鼓楼大修,屋面挑顶,大木结构归位,平坐台廊地面拆除新做。1986年钟楼大修。屋面条顶归位,屋内一二层墙面外墙剔补门扇替换。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北京鼓楼钟楼为第4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对鼓楼钟楼又进行了修缮并改造提升了鼓楼展陈。</p> <p class="ql-block">  五是大钟含有一段动人的铸钟传说。</p><p class="ql-block"> 传说在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铸造铜钟,可是三年过去了,铜钟始终没有铸好,皇帝发怒斩了监铸的太监,并限定80天内筑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p><p class="ql-block"> 负责铸钟的师傅名叫华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为了铸造这口大钟,他是茶饭不思,夜不能寐,耗尽了心血。这天回到家里,他嘴里仍然念叨着什么原因铸不了钟呢?怕是缺什么东西吧?这时女儿华仙过来了,华仙是个人见人爱的好姑娘,她不仅自幼聪明伶俐,而且还跟父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由于母亲早丧,她14岁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当时他16岁了,出落的如仙女一般,大家都羡慕老铜匠养了一个好姑娘。</p><p class="ql-block"> 为了铸钟的事她也琢磨好多日子了,见父亲发愁忙上前说,爹是不是因为火候不到,老铜匠一拍大腿有道理,不过如何提高炉温呢?华仙胸有成竹地说,我有办法,铸钟那天你带我去吧。</p><p class="ql-block"> 在铸钟的这一天,朝廷命官大小工匠都到齐了,可炉温仍然上不去,眼看这最后一炉铜水又要失败,华严急得眼睛都红了,就在这时,华仙姑娘从人群里飞奔出来,她身穿一身红袄红裤,着一双绣花小红鞋,只见他冲到炉边纵身跳进炉去,华严一把没抓住,只抓住一只绣花小鞋,刹那间炉火升腾。铜水翻滚,老铜匠强忍悲痛下令铸钟,公匠们一起努力,铜钟终于铸成了。市民为了纪念为铜钟而献身的姑娘,给她建起了庙宇,尊她为铸钟娘娘。据说每逢风雨之夜,钟声就凄凉悲切,在钟敲最后一声后,钟声就会发出鞋,鞋,鞋连续不断的颤音,昔日北京城的妈妈们就会对孩子们说,睡觉吧,钟楼打钟了,钟楼娘娘要她那只绣花鞋了。</p> <p class="ql-block">  来到钟鼓楼参观。还有一点感到不同的是收取了老年人的半价票。我的印象中,现在北京这座城市,所有的旅游景点,所有的博物馆展览馆,除了故宫以外,都不向60岁以上的老年人收取门票。而到这里参观却要向老年人收取半价票,参观鼓楼门票是10元,参观钟楼门票是5元,我感到这里的门票价格有些偏高,在这里能看到的只有钟和鼓两座空楼。再有可看的就是古代遗留下的一面破鼓和一口大钟。和那些著名的皇家公园相比,门票还是过高一些,这可能是因为这里的管理费用偏高吧</p><p class="ql-block"> 半个多世纪以来。钟声和鼓声不断的在北京空中响起。准确地向人民报告着北京时间。指导着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直到清朝最后一个皇帝退位,北京的晨钟暮鼓再也听不到了,但钟楼和鼓楼还继续在北京城巍然屹立,那口大钟还挂在原来的地方。它们将同时光一起永远载入史册。</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p>